孔修明和卡尔从电影院中走出来后,还有一点没有回过神来。
其实原著小说的结局很开放,在段潮阳再次袭击硅基生命后就戛然而止。有人因为这个结局认为小说足以走上神坛,同样也有人因为这个结局而怒骂贝塞尔。
在《地球要塞3》上映之前,无数观众影迷讨论过秦砚会如何结尾的问题。尤其是在看了前面110分钟的剧情后,观众对于最后的结局期待值达到了巅峰。
《地球要塞》毕竟是一部商业电影,秦砚不可能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在地球在段潮阳死亡后,电影的确给了一些地球人类生活的镜头。
其实硅基生命的威胁被消灭后,很多人类高层都有了各自小心思。之前是为了对付硅基生命,各地要塞才集中在一起,同时将指挥权交给了联盟会议。
没有了外敌的威胁,他们又开始想要建立自己的权力体系。如果能够成为国王,谁想当一个下属呢?
然而刚刚经历过大战,亲眼目的了士兵们的牺牲,没有士兵、普通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再掀起战争。
哪怕期间有掌权者暗中挑唆国别、肤色、语言、宗教等问题,也毫无作用。
看着人类重新开始从事生产,逐渐改变地球环境,让地表重新变得适合人居,的确感人肺腑。
不要忘了《地球要塞》从头到尾都有自己的坚定立场,它是一部反战的作品。
如何反战?从来不是高举着“世界和平”、“人类相亲相爱”、“我要远离战争”的大旗就能做到的事情。
对于战争最厌恶的人,永远只会是那些亲历过战争的幸存者。
贝塞尔和秦砚选择的方法都是让观众们看到了战争的苦难与残忍,引领观众去思考人类到底需不需要战争。
不得不说《地球要塞》在这方面做的的确很好,虽然秦砚一直在通过庞大的场面去描写战斗、战争,吸引调动观众们的情绪。
但因为秦砚对于主题把握的很好,所以观众们的感受都是,战争结束真的太好了。
可以想象,白天网络、媒体、报刊对于《地球要塞》的讨论会多么激烈。
“走吧走吧,快点去看《生于淤泥》了。”卡尔催促着孔修明说道。
孔修明有些担心的问道:“你现在真的还能看得进去下一场电影吗?要不我们改天再来看?”
其实孔修明现在特别想看《生于淤泥》,但刚才的《地球要塞3》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内容了。
平时他们两个一起看完电影后,便立刻会回家去看影评,一起复盘、讨论电影的内容。
《地球要塞》这样一部画面和剧情都很突出的电影,完全值得他们两个花上一整晚来讨论。
孔修明敢拿自己的清白发誓,如果他们两人现在回家,卡尔肯定会拉着他聊一整个晚上的《地球要塞3》,他不要想睡觉了。
这个时候卡尔居然强行压抑住自己的激动,陪自己去看《生于淤泥》,孔修明当然会有一些感动。
卡尔立刻笑道:“这有什么大不了,看了再说。而且说实话《地球要塞3》你看一遍就过瘾了吗?之后你再陪我来看一遍呗。”
孔修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们发现《地球要塞3》中有太多前后呼应的剧情了,秦砚同时兼任编剧和导演,真的是怪物。
“走吧走吧,快开始了。”
因为手里拿着《生于淤泥》的电影票,二人便不需要重新排队,直接往放映厅走去。
孔修明本来想观察下看完首映场的观众们反应如何,毕竟绝大部分电影的质量,看一看观众表情如何,就可以猜个七七八八。
可因为《要塞》比《淤泥》长大概几分钟,又都是零点首映场,所以第一批看完《生于淤泥》的观众已经提前散场了,于是孔修明二人阴差阳错在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走进放映厅。
怀揣着忐忑的情绪,孔修明和卡尔入座放映厅,孔修明心中安慰着自己:
“放心吧,既然是秦砚和谢北杨合作电影,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
走进放映厅之后,孔修明很小心地观察着周围的观众,毕竟《生于淤泥》对于华语电影的意义来说,甚至比《地球要塞》更胜一筹。
因为《生于淤泥》是一部纯粹的华语电影。
在电影《地球要塞》中,除了段潮阳和沈楚楠私下的交流使用华语,大多数的很多时候段潮阳都在使用英语。
毕竟现在地球上使用率最广的通用语就是英语,按照理性推断几十年、几百年后地球上通用语最大的可能依然是英语。
这是一个没有改变的问题,秦砚也不可能为了彰显的华国文化,强行在这种细节上做出改变。
所以之前《地球要塞》在申报奥斯卡的时候,都属于英语电影,而无法申报“最佳外语电影”。
但《生于淤泥》不一样,这是一部纯粹的华语电影,从演员到字幕,从拍摄地点到故事的背景,一切都和华国息息相关。
让孔修明感觉到欣慰的是,虽然现在已经是凌晨2:20了,谁会闲着无聊在文艺片上映的深夜来看一部文艺片?而且还不是首映场。
但在有20%左右排片率的情况之下,孔修明他们所在的电影放映厅的入座率超过了50%。
这个数据和《地球要塞3》比起来相距甚远,但是孔修明已经是相当满兴奋了。
而且在电影院之中,除了像孔修明这样的华国留学生或者是华裔之外,还有大量华文化圈其他国家的观众,比如樱花国、棒子国。孔修明还发现了不少的黑人和白人观众。
国际影响力这种东西的确比较虚幻,但在秦砚身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其实之前在宣传《生于淤泥》的时候,秦砚便直言不讳,坦诚告诉全球观众“这是一部纯粹的华国电影,同时也反映着全人类的问题。”
居然还会有这么多外国观众来看,真的让孔修明欣喜若狂。
怀揣着激动紧张的情绪,《生于淤泥》的电影正式放映了。
一开始的镜头就到孔修明机器的震撼包,不仅仅是他整个电影院之类都有一口倒吸凉气的气息,因为电影一开始便是对于电影主角,也就是由谢北杨所扮演的刘大力角色的一个特写。
这是一双眼睛,灿烂若星辰,里面装满了对于世界的好奇、对于生活的向往,任谁看到这样一双眼睛都会说,这双眼睛的主人一定热爱着生活。
随着距离的拉开,镜头之中便出现了完整的刘大力。
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之前虽然说谢北杨已经在媒体面前出现过。通过之前的宣传片,大家也看到了谢北杨为了《生于淤泥》这部电影做出了多大的改变。
但那毕竟只是一个分辨率只有720P的宣传片而已,而且都是全身像,绝对不像在电影院的屏幕之上投影出谢北杨的五官那样震撼。
秦砚拍摄《生于淤泥》的时候,毫无保留使用了现在技术下最高级、最高级的胶卷摄像机。
为什么有那么多导演钟情于胶片,因为胶片画面的色彩饱和迥然于数字摄影,会有一种厚重、饱和的特殊色调感,在《生于淤泥》中带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
观众甚至可以看到看到谢北杨脸上的每一个细节,谢北杨身体、皮肤的状态完全没有办法掩盖,孔修明一眼就看出这绝对长期劳动的身体。
哪有什么电影界天之骄子、锦衣玉食的特征?
旁边甚至有樱花国的女生捂住嘴巴,用很痛苦的声音低声说道:“北杨桑。”
看得出来,这个女生应该是谢北杨的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突然变成如此憔悴的样子,心中痛苦的痛苦可想而知。
但不得不说,谢北杨的付出的确有效果。虽然他的真实年纪比电影中的“刘大力”要大上不少。在刻意瘦身的情况后,谢北杨的身材十分贴近于少年的修长身材,没有人会觉得谢北杨在装嫩。
当然这也和谢北杨演技出色有关。
一开始刘大力的身体情况让观众有些惊讶,但接下来的剧情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大多数都是刘大力在农村家中的生活。
刘大力每天除了上课,还得在家中干农活,从早到晚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但是并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生活苦闷。
因为刘大力本人是开心的,无论是他在学校里学习看书的时候,还是在农田里干活的时候,刘大力的表情永远灿烂若朝阳。
人类的笑容,真的可以传递快乐。
他正在田里干活,田坎上有邻家的阿姨走过,刘大力会大笑着打招呼;天黑带着锄头回家的时候,他会用不时走调的嗓子大声唱歌;也会和同龄的孩子在山野里嬉戏……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虽然生活很累,但刘大力绝对是快乐的。
包括孔修明在内,很多人都觉得电影哪怕继续拍刘大力在农村中的生活,这样的闲情逸致也挺挺有趣。
然而生活的困境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当刘大力的父亲突然受伤,不能继续工作,刘大力必须退学的时候,每个人都感觉到了痛苦。
这种痛苦在刘大力和班上的同学、老师们一一做别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论断的确很有道理。
刚才的观众们从农村生活中收获了多少的快乐,那么他们现在看着刘大力不得不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工作的时候,他们就有多么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