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道不同

送回京城的捷报只是轻飘飘的一张纸,但身在北地直面战场的人才知道,想要取得这场胜利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数月的筹谋,将士的奋勇,甚至还要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才换来捷报上的成功。

捷报是显国公亲自写的,单独为唐昭请功也并非他私心,而是这场大捷确实是她的功劳——数月前他们刚至北军,唐昭就收到了暗信,虚与委蛇数月,两月前终于有了进展前往樟城。可惜延平帝狡猾,并没有亲自露面,唐昭识破后只好假做投诚,直至最后引君入瓮。

唐昭为了这一场胜利,足足与敌人周旋了近半年。期间多次向对方透露军情,甚至主动割舍了两城,才终于换得对方信任,最后骗得对方踏入陷阱几乎全军覆没。

可这场大捷于唐昭而言并不完满,这几日她甚至常常愁眉不展。

显国公比她想得开,庆功宴时他留下了一壶酒,如今得空就偷偷喝上两杯解馋,也不多饮:“小唐啊,如今刚刚大捷,你这愁眉苦脸的模样看着可真碍眼。”

唐昭推拒了显国公的酒水,闻言无奈苦笑:“胜是胜了,可延平帝没抓到,后患无穷,我又如何能开心得起来呢?”她说着揉了揉额头,一副头疼模样:“这人可最是能跑会藏,如果这次不将他抓出来,天知道他下次又能掀起怎样的风浪来。”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十二年前宫中的叛乱,今日北地的乱局,幕后操纵这一切的都是延平帝。他就像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伸出头来咬上一口,谁也来不及防备。

显国公闻言沉默一瞬,摆摆手道:“你不是派人去追了吗?尽力而为便是。”

两人这一场谈话还没结束,唐昭派去追踪延平帝的人便传回了书信。唐昭一看也不耽搁,与显国公告辞之后,便亲自带了三千兵马去追。

要说追踪到延平帝踪迹,还是要从樟城那一回约见说起。虽然当时延平帝并没有亲自露面,可唐昭却从蛛丝马迹中推测出他当时就在城中。只是那时的樟城陷落敌手,是延平帝的地盘,她自然什么也做不了。只得在回来后,使人去直接盯住了樟城。

万幸如今正值战时,樟城的百姓也并不会出城走动,守株待兔之下,竟真让唐昭派去的探子寻到了蛛丝马迹。而如今正是这些蛛丝马迹,彻底暴露了延平帝的行踪……

一场大败,南下的胡人折损了十之七八,勃勃野心终于被现实打击得灰头土脸。余下的残兵再顾不得什么南下,转身北上就逃回了草原。至于延平帝这个盟友,如今没有半分用处,自然就被他们弃如敝履。如今还留在延平帝身边的,也只有投诚他的叛军了。

北边的胡人被坑了个惨,延平帝自然不会再回去,于是带着残兵一路向东逃去。

东边有海,也有延平帝给自己留下的后路。一旦他赶到港口乘船入海,那么无论追兵有多少,斥候探子又有多少,都再也追不到他。

留得青山的道理,这世上大概没有谁比延平帝更明白。

唐昭自然看出了他的目的,更不能让他如愿,再为将来埋下祸患。于是率领追兵紧赶慢赶,终于在抵达港口前将人截住了。

双方遭遇,分外眼红,二话不说就是一场厮杀。

这整场战事唐昭几乎都待在中军或者后军,明达担心的战场杀敌她一次也没经历,直到今日她的长剑也终于出鞘饮血。而后随着敌方的残兵一个个倒下,血染大地的同时,胜利的天平也再一次向着唐昭这一方倾斜。

终于,挡在面前的最后一个敌军也被砍倒,唐昭提着的长剑鲜血滴落。

没了众多军士遮挡,只隔着延平帝身前的寥寥护卫,唐昭终于看清了对方的真容——文士打扮的中年人,或者也该说是老人了,须发都夹杂着零星的白。他原本生得俊朗,眉眼间与明达兄妹有三分相似,可皱纹密布在额头眼角,看上去竟比同龄人更显老迈。

延平帝这副苍老的模样让唐昭有些意外,但细想之后似乎又该是理所当然的。

他是帝王,却早早被人拉下了皇位,颠沛流离半生,大抵没有一刻不在为了复仇与夺回皇位筹谋。吃了足够的苦,也耗费了太多的心神,如此又怎能与养尊处优相比?

双方静静的对峙片刻,延平帝没说话,唐昭也没说话。倒是延平帝身旁的护卫,看着唐昭的目光几乎冒火,也主动开口质问道:“唐昭,你缘何背叛主上?!”

唐昭的目光这才移向那护卫,熟悉的面容,正是当初在樟城冒充延平帝来见她的那人。只是与当初的热情不同,如今对方看她的目光中尽是愤恨,唐昭却在这愤恨的目光中一脸坦然:“从来没有效忠,又哪来的背叛,不过是一场逢场作戏罢了。”

护卫听到这话一怔,紧接着更加愤怒了:“旁人背叛主上也就罢了,可是身为主上亲子,你有什么资格说这样的话?!”

此言一出,不少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唐昭身上,惊疑不定。

唐昭自然察觉到了,却是轻嗤一声:“你这话空口白牙,当真以为我能信?之前假装相信,也不过是为了请君入瓮,骗你们的罢了。”

军士们惊诧躁动的情绪被安抚了下去,唐昭不再看气得七窍生烟的护卫,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延平帝——她嘴上说得笃定,当初将信给显国公看时也坦荡,其实心中对“唐昭”的身世却没有十足的把握。她总觉得“唐昭”的身世有些似是而非,但无论如何都与延平帝脱不开干系。

延平帝到底没有逃掉,就连他留在海边的后手也被唐昭一网打尽。再三确认他的身份没问题,自己没有抓错人后,唐昭提着的心这才算是放下了。

很奇怪的,延平帝自从被抓之后就一言不发。既没有揭破唐昭的身世,更没有试图让唐昭放他离开,平静得让人感觉他像是得到了解脱一般。

唐昭没有试图去理解延平帝的心境,因着两人间或许存在的关系,延平帝或许知道的秘密,唐昭对他甚至起过杀心。

可再三犹豫,最后还是什么都没做就将人交给了显国公。

显国公既惊喜又为难,他到底是太|祖时期的老人,算算到如今已是经历过五朝帝王。延平帝是太|祖传下的正统,也曾是他效忠的对象,可如今他依旧在朝中做着他的高官显爵,昔日的君主却沦为了他手中的阶下之囚……这感觉略复杂,也让人不知该如何对待。

好在这是显国公该头疼的事,唐昭便不多操心了。她做完自己该做的事,将人交给显国公后只觉浑身一轻,随即便惦念起回京之事来。

从大雪纷飞的冬日,到如今天气和暖的夏初,她离开京城已经太久了。

便如明达在某个放松的雨夜忽然思念翻涌,闲下来的唐昭摸着胸口悬挂的玉符,也不免思念起千里之外的爱人——与明达有着十年分别的经历不同,在唐昭的意识里,除了这一次她并没有真正与明达有过长久的分离。便是当初离京逃避,也很快就被对方追上了。

没有过的分离,没有过的相思,都在这半年间体会了个遍。唐昭也并没有自己以为的潇洒,事实上从分别后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少有一日不想念明达的。

好在这分离,这思念,很快就要结束了。

就在延平帝被抓住后的第二天,京中的圣旨便送到了,其中自然诸多褒奖,尤其对北军将士的封赏也都下来了。除此之外便是宣召显国公与唐昭回京,两人的功劳回京再论。

显国公没有犹豫,接旨后便下令回京。他如今这把年纪,世子又早早弃武从文,并不贪图北军的兵权,因此只将北军做好安顿,就干脆放心的带着唐昭等人踏上了返京的归途——延平帝当然也随行带着,只不过显国公犹豫再三,也没有用上囚车,而是用辆加固的马车将人运走了。

南下回京的路上,满目疮痍,但一路走来也还算平静。

偶然间唐昭骑马走在马车旁,正见着延平帝掀开车帘往外张望。她随着他的目光看去,入目的便是一座被战火摧毁的小城。

沉默片刻,唐昭终于主动开口向延平帝问道:“你也曾为人君,却带领外族来攻打自己的国土,残害自己的百姓,心中就无愧吗?”

延平帝一向也不与唐昭说话,这似乎是两人间古怪的默契。

此刻他闻言垂下眼眸,淡淡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总会为他们报仇的,他们的牺牲也并非无谓,如今胡人不是已经被打残了吗?”

唐昭差点儿被他的话气笑了,实在不知对方哪儿来这么大的脸——所谓牺牲,他有问过这些被牺牲者的意见吗?胡人被打残了,那难道不是北军的功劳吗?而且这般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到底是谁给他的错觉,让他觉得自己没错的?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更何况连脑回路都不同。

唐昭觉得自己刚才那话真是多余,于是挥挥马鞭驾马跑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