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鳌拜
早在大清帝国的第二届皇帝皇太极死时,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希望能够拨乱反正,登上帝位,但是,皇太极族系的人马气势汹汹,大闹议政王公大会,甚至还拔出了刀子,冲多尔衮比比画画……比画的最终结果,是多尔衮退让了,让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做了皇帝。
这群拿刀子冲着多尔衮比画的人当中,有一个家伙最是凶悍,此人力大无穷,勇冠三军,曾经在正阳门下,一箭命中门楣,十几个侍卫竟然拔不下这支箭……由此看来,这个家伙就是阻碍了多尔衮的帝王之路的主犯之一。
这人谁呀,在领导面前大喊大叫的,还拿着凶器……多尔衮一打听,哦,原来是皇太极的家将,名字叫鳌拜。多尔衮当时就火大了,命人把鳌拜推出去砍了。这时候小顺治飞跑了来,搂住鳌拜的脖子不放,央求多尔衮放过鳌拜。多尔衮不好当面跟小皇帝计较,只好罢手。
等回到家,多尔衮越寻思这事越上火,你说这个鳌拜,这里有你什么事啊,跟着瞎搅和……命人拿鳌拜的考勤记录来,打开一看,哈哈哈,怪不得鳌拜这么替小顺治卖命,原来他以前犯过错误……有错误那就好办,有错必纠嘛……于是多尔衮传令,再把鳌拜那厮推出去,接着斩。
听说又要追究鳌拜的历史错误,小顺治急如星火,飞快赶到,再次央求多尔衮刀下留人,没奈何,多尔衮只好依从。
前两次鳌拜侥幸逃过去了,多尔衮这时候忙着进取中原,暂时没顾得上他。等到大家赶走李自成,一窝蜂地搬到了北京去居住时,多尔衮忽然又想起了鳌拜的事儿,这一次他给鳌拜找了个新的罪名--违令渎请,就是没听领导指示,擅自主张,犯了严重的自由主义错误,第三次将鳌拜推出门外斩首。
这时候的小顺治,正承受着青春期的苦恼。别的男孩子苦恼,是不知道如何接近女生,他的苦恼却是不认识的女生太多,都趴在宫里,对他虎视眈眈……尽管如此痛苦,但顺治还没有忘记鳌拜,听说鳌拜又要被斩,他又一次飞跑了去,求多尔衮看在他青春期苦恼的份儿上,饶过鳌拜吧。
就这样,倒霉透顶的鳌拜为了小顺治一家的幸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幸运的是多尔衮突然从马上跌下来死了,不然的话,说不定哪一天小顺治一打盹,鳌拜的脑袋就没了。但不管怎么说,在多尔衮的残酷政治高压之下,皇太极一脉的亲信早已被剪除得七七八八,而这个鳌拜之所以能够侥幸残存下来,就是因为他不顾惜自己的性命,可见此人的忠心,可昭日月。所以顺治皇帝在24岁那年死的时候,留下了遗命:嘱托鳌拜照顾新登基的小皇帝,是为四大顾命老臣之一。
第54节:从来就没有救世主(1)
但是没曾想,多尔衮几次三番都没有能够扳倒鳌拜,但是鳌拜天生的霉运当头,拦也拦不住,他很快就被另一个政治对手给清除了:大清国第四届皇帝康熙。
那么,鳌拜对帝王是如此的忠诚,小康熙为什么要干掉他呢?这个话说起来,那就有意思了。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话说传教士汤若望来到中国之后,因为形貌奇特,遍体长毛,遂引发了朝廷关注,被引进皇宫,与小顺治成为了莫逆好友。小顺治时常去汤若望家里做客,共商天下大事,正商量之间,顺治天花发作,一命呜呼。
于是皇太后孝庄找到汤若望这里,问:"老汤,你说小顺治死了,他的儿子都是小不点,老大牛钮生下来就死了,老二福全9岁了,老三玄烨才8岁,你说咱们是立福全当皇帝呢,还是立玄烨当皇帝呢?"
"当然是立玄烨的啦。"汤若望回答道。
"为啥呢?"孝庄问道。
"因为……"汤若望解释道,"小玄烨已经出过天花了,你看这孩子满脸的大麻子,那么他就有了免疫力了,命贼拉拉的长,不会像别人说死就死……"
"那咱们就立老三玄烨好了。"孝庄皇太后从谏如流。
于是小麻子皇帝康熙,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那么这位帝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性别:男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出生:1654年5月4日
籍贯:北京长安街一号紫禁城景仁宫东拐角
属相:马
星座:金牛座
血型:O型
身高:169厘米
体重:58千克
职业:皇帝
特长:摆平别人社会关系:父亲:爱新觉罗·福临。
母亲:佟佳氏
二哥:爱新觉罗·福全心路历程:0岁:出生。
8岁:被评选为大清国第四届皇帝。
9岁:改年号为康熙。
13岁:白蓝旗争地案爆发,鳌拜斩三大臣。
14岁:正式亲政。
15岁:打掉了以鳌拜为首的"反小皇帝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的方向。
20岁:取消广西、云南和福建三个自治区,财政统一划拨中央……裁撤三藩。
21岁:广西吴三桂大搞"西独",福建耿精忠大搞"福独",联手起兵叛乱。
22岁:云南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大搞"南独",起兵叛乱。
22岁:立一岁的小皇子胤礽为太子。
25岁: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登基称帝,国号大周,五个月而后,卒。
28岁:平定吴三桂叛乱。
30岁:解放台湾。
31岁:设台湾一府三县。
32岁:发动雅克萨战役,击溃沙俄侵略军。
33岁:发动雅克萨包围战。
35岁:孝庄太皇太后死。
第55节:从来就没有救世主(2)
35岁:新疆葛尔丹在吞并漠西三部落之后,出兵攻打漠北诸部,漠北数十万难民逃入漠南,请求中央政府出兵平叛。
36岁: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37岁:发动漠北乌兰布通战役,大败葛尔丹。
41岁:葛尔丹向俄人借鸟枪6万,再次掀起叛乱。
43岁:发动克鲁伦河战役,大败葛尔丹。
44岁:葛尔丹服毒自尽,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地区,将四个部落交由葛尔丹的侄子策妄阿那布坦管理。
55岁:已立33年的老太子胤礽被废。
56岁:恢复胤礽的老太子待遇。
59岁:再度解除胤礽的老太子职务。
60岁:遣使入藏,册封五世班禅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
64岁:新疆领导干部策妄阿那布坦驱兵进入西藏,占领拉萨,杀拉藏汗,严重地破坏了民族团结。
64岁:派军队去劝说新疆领导策妄阿那布坦撤出西藏,惨遭策妄阿那布坦暴打。
67岁:再派军队进驻西藏,策妄阿那布坦被迫撤出,恢复了当地局势的稳定。
69岁:于北京畅春园卒,死因:活得太长……看了康熙的个人简历,我们头一个发现,是他的儿子太倒霉了,这老家伙在皇位上一蹲就是61年,他是舒服了,可他的儿子还等着接班呢,你看看,太子苦等了33年,生生等得精神失常,精神分裂了。但就算是你精神分裂了,也不能怪人家康熙,要知道,康熙在历史上,那可是赫赫有名的"明君"啊。
实际上,这世上既没有什么明君,也没有什么昏君,君主是昏还是明,完全取决于百姓的认知观念。在这世界上,是先有了帝王思想,然后才有帝王专制的;而帝王思想,首先是一种群体认知的思想,如果群体绞尽脑汁地想找个皇帝来奴役自己,OK,他们是决不会失望的。哪怕是挖地三尺,群体也会给自己挖出个暴君来享受一下。
康熙在位的时候,曾有一个叫华亦祥的汉人,他是顺治十六年进士第二人,算是有点小知名度。有一天,他跟在康熙屁股后面,乐颠颠地去香山旅游,来到了一座寺庙。康熙皇帝停下仪仗,进了庙后,对着佛像行礼;寺中的僧人端坐于蒲团之上,眼观鼻,鼻观心,静坐不语。正在打坐之间,那华亦祥突然"嗖"的一声窜了出来,手持一根大木棒,不由分说,照和尚的秃脑壳"砰砰砰"就是一顿狂砸,直砸得和尚惨叫不已,捂着满脑袋的血包悲愤地质问道:"你干吗打我?"
只听华亦祥厉声尖吼道:"你什么东西?皇帝对你下拜,你竟敢端坐不动……这还无法无天了呢?"
僧人大恚,怒曰:"皇帝是拜佛,又不是拜我,跟我有什么关系?"
第56节:康熙不是王八(1)
华亦祥大声吼道:"老子打的就是佛!"
这段史实,真切地道破了汉民族那浓重的帝王思想与奴才情结,你自己膝盖软,见了权力就磕头,你就磕你的头好了,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可是这位华亦祥却不,他不光是严格地要求自己当奴才,还强迫着别人也当奴才,而且,他甚至还想强迫着西天佛祖也跟他一道当奴才……有这样奴媚入骨的人存在,康熙即使是想不当"明君",也不可能。
总之,女真人进入奴才情结严重的中原,真是来对了地方,在这个观念扭曲的世界里,小康熙有的玩了。
康熙不是王八
说起来康熙这个人,虽然久负"明君"之望,但实际上,他的心眼比针眼还要小,而且睚眦必报。
康熙暮年的时候,牙齿都快要掉光了,那时候又没有烤瓷牙,没有假牙,只好任由嘴巴像老太太一样往里瘪……有一天,老头康熙瘪着嘴巴,带一群年少貌美的嫔妃在花池里钓鱼取乐。一个妃子钓到一只鳖,刚一举竿,那只鳖却是聪明得很,张嘴"噗"的一声吐出鱼钩,掉头游进水里逃之夭夭了。妃子受惊,大叫起来:王八尥了!意思是说:有只王八跑掉了……
皇后却是个勤于思考的人,她琢磨了一下,说:"可能是这只王八没有门牙了,所以咬不住钩子……"说到这里,那妃子趁皇后专注于思考的工夫,急忙扭头向康熙甜甜的一笑,指望能够留下一个好印象,到时候也好"幸御"一下这皇宫里唯一的老头。
却不曾想,那妃子如此卖弄风情,却惹火了康熙。他认为,皇后说王八没有门牙,是无心之语,可是妃子竟然扭头冲着他笑,这岂不是说他康熙正是一只没有门牙的老王八吗?是可忍孰不可忍,遂将妃子废至冷宫。
古人说,龙有逆鳞,君心难测;又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像康熙这样的皇帝,忒难侍候了。他也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心理上敏感得要命。你说王八,他就怀疑你说他;你不说王八,他就怀疑你在肚子里嘀咕他……这种事情搁在普通人身上,那叫疑心病,应该去看医生;可这事却发生在一位"明君"身上,明摆着,中国人对明君的要求标准,实在是有点太低了。
除了为人极度敏感外,康熙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喜欢找茬惹事。曾经有一次,康熙忽然把古北口的总兵杨怡斋找来,命令他现场背诵《大学》,可怜杨怡斋也不晓得领导抽的是哪股子邪风,只好硬着头皮瞎背,背了一半,就背不下去了……"陛下,臣忘了。"
一听说杨怡斋忘了,康熙大喜,曰:"你打小学的课文,咋就忘了呢?"
杨怡斋道:"工作太忙啊……"心里说,王八蛋才天天背诵小学生课文呢……
第57节:康熙不是王八(2)
就听康熙道:"你工作再忙,还能有我忙吗?你看我给你背诵一篇……"他往杨怡斋面前一站,吭吭吭一口气把《大学》背诵完了,然后得意洋洋地道:"如何?"
杨怡斋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康熙是闲极无聊,无事生非,想找个人来歌颂歌颂他,当即歌颂道:"陛下啊,您是天纵奇才,我哪比得了啊。"康熙大喜。
就因为会背一篇小学生都会背的课文,康熙就乐成这个样子,由此可见此人比较纯真,比较肤浅。这种人,天生的喜欢卖弄,是惹是生非的高手。他只要一听说谁比较厉害,就要和对方较量较量,你不说他天纵奇才,他跟你没完。
还有一件事,是康熙南巡的时候,地方官出迎,指着随从中的一名百姓代表说:"这个人啊,叫吴廷桢,很聪明的,是我们吴中的才子。"
康熙一听,"什么?还有人敢跟我比聪明?过来过来。"伸手招呼吴廷桢过来:"你是吴中才子?不是吹牛吧?那什么,你既然是才子,马上赋诗一首,限令只能使用江韵。"
百姓代表吴廷桢的脑袋"嗡"的一下子就大了,只好绞尽脑汁,曰:"龙舟彩动旗影憧,圣主巡方至越邦……"刚刚曰了两句,康熙就打断了他的诗,说:"不是到越邦,这已经到了吴江了……你接着来。"
吴廷桢心里那个气啊,心说这个康熙啥人啊,说你到越邦有啥不对啊,你还非得要给弄到吴江去,一咬牙,曰道:"民瘼关心忘处所,侍臣传语到吴江。"这样四句诗一下子圆了回来,康熙笑曰:"还真是吴中才子啊,有一套……"
总之,康熙这个人,他就是比较喜欢找别人的麻烦,给别人出难题。正是这项超凡的才能,使他晋升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而他这个性格,恰恰也正是他的"帝王策术"的一部分。
第58节:帝王之术的运用
帝王之术的运用
如果我们把大清帝国的第二届皇帝皇太极、第三届皇帝顺治和第四届皇帝康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第二届皇帝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实行的是"集体领导",领导班子四大巨头并排而坐;而皇太极为了打掉另外三个巨头,煞费了苦心。到了第三届皇帝顺治,情况更是危险,如果不是鳌拜等家臣拼了性命,在议政王公大臣会议上敢跟多尔衮动刀子,皇帝的人选花落谁家,肯定是一个未知数。但等轮到了小康熙的时候,却没有听说有谁闹过什么事,选立康熙,完全是孝庄皇太后和洋鬼子汤若望这两人关起门来一合计,事情就这么定了。
为什么小康熙登基是如此的顺利?或者说,为什么皇太极和小顺治登基的时候就那么艰难呢?
这个问题,契因于老汗王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喜欢玩的虽然是一言堂,但是他心里还是明白利害是非的,知道集体领导更符合人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他留下了遗嘱,要求在他死后,建立起八和硕贝勒议会制,实行"集体领导"。正是因为有这么个"集体领导",所以皇太极才玩得不开心,不过瘾,于是他苦心孤诣,绞尽脑汁,最终推翻了这个领导班子,建立起了由他唱独角戏的首长负责制。
但是百虫之虫,死而不僵,既然满清已经有了"集体领导"的传统,这一传统总会在历史上发生着作用。事实上,正是因为议政王公大臣会议这种领导体制的存在,才阻遏了多尔衮问鼎帝位,最后这枚黑色的果实,落到了郁闷少年小顺治的脑袋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多尔衮为了打掉小顺治利益集团,于是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废除了议政王公大臣会议,这就等于解散了议会,实行了多尔衮的完全独裁,他想干啥就干啥了。但是多尔衮还没来得及干啥,就急不可耐地死翘翘了。其结果,是他辛苦栽培的帝王之土,肥沃了小康熙这个小朋友。
正是因为利益集团都被多尔衮一股脑儿地打破,所以一旦权力出现真空,孝庄皇太后就坐享其成了。她尽可以遂性由心地安排自己喜欢的小娃娃当皇帝,不要说她立了康熙,就算是她立一条狗当皇帝,也不会有人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来--因为已经没有人还有提意见的权力。
孝庄皇太后在玩她自己的,而小顺治虽然身死,可也没闲着,临死之前他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包括鳌拜在内的"四大顾命老臣",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重新恢复了"议会",建立起了一个理性的经营班子,帝国的根基,由此而变得更加牢固。从此小康熙尽可以像他的父亲顺治一样,宫里宫外由着他折腾,怎么个折腾法,权力也不会泄露出去一星半点儿。但即使这样,皇室中也仍然酝酿着新的危机,这危机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何避免让小康熙也走上他爹的老路?
没错,小康熙和他的父亲小顺治一样,都是还在吃奶尿床的节骨眼上就被人给抱到龙椅上来了,帝位的尊荣,对于别人来说绝对意味着一种享受,求之而不得。但对于康熙和顺治来说,这皇帝太没意思了,等于是别人强塞给自己的。多美味的东西,强往你嘴里塞,你也不爽……小顺治就是前车之鉴,正是因为这一切来得太容易了,缺少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奋斗过程,结果居然把他活活郁闷死了。
譬如彩蝶飞蛾,在它迎来生命的振翅高飞之时,都要破茧而出,软弱的蛹,从坚硬的茧壳中奋力地挣扎着,拼斗着,一点一点地挤出来。如果有人看着飞蛾破茧的过程是如此的吃力,在一边抱打不平,替飞蛾撕开茧壳的话,那么这只飞蛾可就惨了。它飞是飞出来,却飞不高,也飞不快,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哪怕一阵微风吹来,也会吹得它"啪嚓"一声撞在墙壁上,活活撞死……
大清帝国第三届皇帝顺治,就是这么一只活活撞死在墙壁上的小飞蛾。因为他没有奋斗过,也没有磨炼过,当他面对人生课题的时候,也就没有任何勇气与能力与之对抗,郁闷地蹬腿死掉,这是小顺治的运气。如果他没有死,那么他肯定会在心理严重扭曲的状态下,成为一个暴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59节:儿子的家庭作业(1)
现在,摆在孝庄皇太后面前的严重问题是:如何让小康熙这只没有磨炼过的小飞蛾,迅速地成熟成长起来,成为一个人而非又一个失败者。
儿子的家庭作业
可以确信,孝庄皇太后对于小顺治的不争气,肯定每天都在心里琢磨:这小家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费了这么大劲才帮他弄上一个皇帝……可他自己一点也不当回事,天天吵着要去当和尚……和尚哪有皇帝日子过得舒服?你看香山庙里的和尚,见了皇帝就因为没有磕头,惨遭那个叫华亦祥的汉人暴打……咋回事呢?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月白风清之夜,孝庄皇太后独立中庭,满脑门子就是琢磨这个问题。开始时,她还真不明白原因之所在--如果她明白的话,小顺治当然也不会吵着去当和尚了--但是琢磨来琢磨去,老太太一辈子不干别的正事,就琢磨这么一个问题,再加上西洋来的洋鬼子汤若望在一边提醒,终于有一天,老太太寻思过味来了:"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说呢……"
孝庄皇太后发现,如果要想避免让小康熙重走小顺治的老路,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到给小康熙一个人生课题,让他自己来独立完成,一旦完成了这个课题,那么,小康熙就如同破茧而出的飞蛾,想往哪儿飞就往哪儿飞了。
给小康熙安排道什么题目呢?孝庄皇太后的目光,终于落到了正在鞍前马后替爱新觉罗家族打工的鳌拜身上。
为什么孝庄会盯上鳌拜呢?很简单,因为这厮现在正干着当年多尔衮的活儿。
想当年,多尔衮费尽力气,推翻了"集体领导制",让孝庄坐享其成。而现在,鳌拜也和当年的多尔衮一样,被领导班子的各个成员掣手扯脚,忙得两脚朝天,累得吴牛喘月……这可是一个再也忠诚不过的老员工了,最适合拿来给少帅康熙磨刀用,只是因为他忠心,所以让康熙干掉他,就不会有什么危险……鳌拜这厮的悲剧,也就注定了。
有句话叫"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办法再多,也不过是旧有的人生经验的重新组合;甭管问题多么新颖,但解决的方案,却多半是老办法。这种思维的惯性,也有一个说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一旦孝庄琢磨拿鳌拜下手的时候,她的思维惯性所起到的作用,不知不觉地推动着事态向多尔衮时代行进。
鳌拜冤案的来龙去脉
由于香港大作家金庸先生的一部《鹿鼎记》所起到的作用,再加上电视连续剧的推波助澜,小康熙扳倒权臣鳌拜的故事,在坊间不胫而走。但是这种骗局,也只能是糊弄糊弄不懂历史的人,但凡有谁站出来问一个究竟,事情一下子就露馅了。
第60节:儿子的家庭作业(2)
史书上说:鳌拜这厮,忒不像话,他欺君罔上,横行霸道,广结党羽,剪除异己……
此前小顺治留下来的经营班子,除鳌拜之外,另有正黄旗的索尼。他是负责内务府的,主要是统领秘密警察,朝中的政治斗争轻易插不上手,所以成了四朝不倒翁。
领导班子中第二位,是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他以前曾犯过严重的政治路线错误,是多尔衮的心腹,后来多尔衮"反皇帝集团"被一举打掉,苏克萨哈与多尔衮划清界限,反戈一击,重新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并进入了本届经营班子。
领导班子中排第三位的,是镶黄旗的遏必隆。这是一个郁闷人,最不善于和同事们搞好关系,老是遭受排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顺治临终前提拔了他,他当然得竭诚效命。
领导班子中,鳌拜排在第四位。但他却是皇太极家的元老,把他放在领导班子里,目的就是监视另三位领导,对此,鳌拜是非常清楚的。
这四个老头,曾经在顺治的灵前发誓,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不计私怨、团结一致地辅佐小康熙,等发过誓之后,领导班子里的班长索尼就找了个没人地方躲了起来,谁也找不到他了。老三遏必隆一瞧这架势,老大躲了,那我也把嘴巴拿麻绳扎起来得了。于是他在以后的领导班子会议上,除了举手支持之外,多余的一个字也不说。另两位班子的成员,鳌拜和苏克萨哈,两人一看索尼和遏必隆都躲了,心里顿时发毛,要知道他们两个以前可是生死仇敌啊。当年鳌拜在议正王公大臣会议上挥舞刀子,他的对手就是苏克萨哈,这仇结得年头太久了……看明白了吧?小顺治只是郁闷,却一点也不傻,他故意将这两个生死对头拴在一个槽子上,能不引起乱子来吗?
鳌拜和苏克萨哈,都害怕因为自己的暴脾气,在班子里引发冲突,影响到班子的和谐与稳定。于是鳌拜就和苏克萨哈商量说:"老哥,我现在越看你越不顺眼,真想一刀宰了你……这样下去可怎么行啊,要不咱们想个办法,解决一下吧。"
想个什么办法呢?联姻吧,你把女儿给我儿子,我把丫头送给你家小子,这一招,应该不会不管用吧?于是两家联姻,俩老头坐在一起喝喜酒……多美,这样多和谐。
喜酒喝了之后,乱子就来了。史书上说,就在小康熙13岁那一年,由鳌拜主持,将20年前多尔衮的正白旗从皇太极家的正蓝旗里那里抢过去的地,再划拨过来。这件事构成了鳌拜与苏克萨哈彻底决裂的因由,鳌拜这样做,实际上是有着充足理由的。一来他是皇太极家里的老人,当年正蓝旗的地被多尔衮抢走,现在正蓝旗的兄弟们都眼巴巴地等着他主持公道呢,他要是不管这事,正蓝旗的兄弟们不乐意不说,孝庄皇太后和康熙也不乐意……养条狗还知道看家呢,养了你鳌拜,就任由皇族被人欺负,你连个屁也不敢放?
第61节:儿子的家庭作业(3)
可以料想的到,在鳌拜的案头上,要求返还被多尔衮抢走土地的诉状,铁定是堆成了小山堆。而且上访的人员,估计也少不了,这让鳌拜能不考虑这事吗?
在其位,谋其政。那就给正蓝旗平反吧,鳌拜想。
没承想,这一平反,乐子可就大了。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汉军镶白旗的直隶总督朱昌祚,以及汉军镶白旗的保定巡抚王登--这些人都属于多尔衮当年冤案的受益者,蓝旗被抢走了的地,都在他们家里呢--三个人合伙跳起来,坚决反对鳌拜平反冤假错案。说明白了,一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二是防止拔出萝卜带出泥,万一平反的政策一落实下来,自己迟早也是个吃不了兜着走。
鳌拜当时一瞧这哥儿仨,顿时就乐了,"这可倒好,找还找不到你们几个呢,想当初多尔衮得势的时候,你们把我们皇太极一家都给欺负成啥样了……斩!"
史书上说,鳌拜公然"矫旨",以藐视上命为由,将多尔衮时代的旧党一并肃清。
"矫旨"又是个啥意思呢?意思是说,这不是康熙的意思……可康熙刚刚13岁,还没有亲政,鳌拜是有处置权的,这又怎么说成"矫旨"了呢?
一定要说成"矫旨"。不说成"矫旨",到时候康熙有什么理由干掉鳌拜?
第62节:杀了那条狗
杀了那条狗
鳌拜就这样入套了。
说到底,错就错在他对于康熙一家,太过于忠诚,但凡他有一点心眼,也不会沦为康熙掌上的玩物。但孝庄皇太后分明觉得这还不够,还要再给鳌拜上点儿眼药。……尝托病不朝,要上亲往问疾。上幸其笫,入其寝,御前侍卫和公托见其貌变色,乃急趋至榻前,揭席刃见。上笑曰:"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因即返驾。这一瓶眼药,是后世的史学家们必须要引用的,以此来证明鳌拜这厮不是个东西。你看看他,皇帝去他家串门,这是给他多大的面子,可他都干了些什么呢?他居然在枕头下面藏起一把刀来……鳌拜他想干啥?砍了小康熙吗?砍了之后呢?鳌拜自己当皇帝?他有这么缺心眼吗?
坦白地说,鳌拜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心眼。早年多尔衮争夺皇位,皇太极养了多少家将,虽然大家都愤愤不平,可没见有谁公开站出来,都是在背后私下里嘀咕……偏偏鳌拜跟着多尔衮较劲,结果差一点儿没让多尔衮宰了。但凡鳌拜有一点点心眼,也不至于出这种头,站在人堆里跟大家一块嚷嚷多好?挑头站出来,让人家当首犯重点打击,这真是何苦来着……孝庄太后正是瞧准了他这一点,才将鳌拜这可怜的老员工当做一道家庭作业,布置给孙子来完成。
史载:康熙小皇帝与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秘密商议铲除鳌拜的计划。
康熙说:"老奶奶,鳌爷爷玩得真痛快啊,什么时候,轮到我也玩一玩呢?"
孝庄:"孩子,你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这由你来决定。"
康熙:"可是我怕鳌爷爷不依。"
孝庄:"孩子,你听说过猎人是怎么训练他们家里的孩子的吗?"
康熙:"……猎人……孩儿……不晓得。"
孝庄:"是这样的,猎人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敢在深山里与最凶猛的老虎搏斗,胆气是一等一的惊人。可是,猎人在小的时候,也不过是小孩子,他们见了家里养的猎犬都害怕,更不要说遇到老虎了。要想把一个连狗都害怕的孩子训练成有胆气的猎人,那是需要一整套的训练技巧的。"
康熙:"……啥技巧啊?"
孝庄:"很简单,就是给孩子一把刀,让他把家里最凶猛、最忠心的狗宰了……"
康熙:"可是狗会咬他的呀。"
孝庄:"咬主人的狗,还叫狗吗?"
康熙:"……也有道理……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猎人。"
孝庄:"错了,你就是猎人,这世界上的每一个男人,都是猎人,他们必须要以大无畏的血勇胆气,行走在险恶的人世间,他们要同数不清的强敌搏斗。大人物就是因不断战胜强敌的人,才被称为大人物的。如果你没有敌人,那么你已经失败了,因为这意味着你不过是别人的猎物,只能任人宰割,丝毫也没有还手之力。而大人物是主动寻找敌人、创造敌人并打败敌人的人。但你如果想成为大人物,就必须像训练猎人一样,先从自己家里的狗杀起,孩子,杀了这条狗,你就成熟了,就成为男人了,就有勇气有信心挑战你人生的任何难关了……去吧,孩子,杀了那条狗,杀了它!"
康熙:"……狗……哪里有狗?"
孝庄:"就是你鳌拜爷爷!"
康熙:"不是吧,鳌爷爷一直保护我,爱护我……"
孝庄:"正因为他太过于忠心,你才必须要杀了他,他的忠心已经构成了你人生成长的最大障碍,如果你不能够冲破这层保护网,破茧而出,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男人,充其量不过是像你父亲那样,只不过是皇家的一匹种马,除了配种繁衍,别的用处,一概也没有,我想你肯定不希望自己也这样吧?"
康熙:"……这个……好像也蛮好……"
孝庄:"杀了他!"
康熙:"老奶奶,你听我说,咱们家不是讲仁义吗……"
孝庄:"杀了他,杀了那条狗,就是最大的仁义道德。"
康熙:"……我不敢……"
孝庄:"杀了他!"
……和祖奶奶孝庄商量过后,康熙回到宫里,琢磨过来,琢磨过去,一想到鳌拜那粗胳膊粗腿,他的头皮就发麻,有没有个什么好办法呢?有了!他找来一堆少年子弟,每天让他们在宫中练习摔跤。鳌拜进来看看康熙,被这伙小朋友群拥而上,将他放翻……开玩笑吧?鳌拜想,等到他的双手双腿都被捆绑起来,他才知道自己的麻烦大了。
第63节:还有一条狗(1)
《清史稿》上说:"……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一条忠心的老狗,就这样被成长中的少年除掉了,从这一天开始,康熙再也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他的人格已经形成,心理迅速成熟。而且这一事件,构筑成了他此后的心理模式。他此后的一生,将是在找一条忠心的老狗并将之杀掉的过程中行走。
还有一条狗
自从除掉鳌拜,康熙皇帝就养成了一个专心致志找别人麻烦的习惯。凡是被他盯上的人,都会面临着他给出的难题,这道题等闲智力那是解不开的,只能拼个鱼死网破……嘿嘿,你敢跟皇帝拼命,正好求之不得……于是康熙的文治武功之上,又添加了一项记录。
第一个被康熙盯上的,就是平西王吴三桂。说起这吴三桂来,也是一代枭雄,他在11岁那年,遇到异人,携之入山,学到了一身惊人的本事。但这本事好像没帮上他什么忙。先是他替大明朝的崇祯皇帝镇守边关,与清兵血拼,正拼得起劲,忽然间李自成进犯京师,崇祯皇帝急命吴三桂赶回去救驾,可这道调令发得太晚,吴三桂刚刚走到山海关,崇祯皇帝已经抢先一步吊死了。
吴三桂孤军难立,就决定顺应潮流,和大家一起投降李自成。不承想李自成玩他,抢走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不说,还将他的父亲吴襄抓起来,大板子夹脑袋再教育,逼得吴三桂只好再次反叛。反叛的结果,是惹毛了李自成,李自成就率了二十万的流寇大军,气势汹汹地开到山海关,要干掉吴三桂。
吴三桂没咒可念,只好向大清多尔衮借兵。多尔衮那厮也不是吃素的,趁机摆了吴三桂一道,假装应允,两家合兵,等到了战场上,却按兵不动,除非吴三桂剃头才行……这时候的吴三桂,是猪八戒三面照镜子,四面不是人,干脆一咬牙,就此归附了大清,从此替女真人攻城略地,干得非常卖力,满清人看得高兴,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将广西划为特区,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权……一股脑儿地都给了吴三桂,以示信任和恩宠。
到了康熙时代,吴三桂的利用价值已经基本上算是消耗尽了。既然已经缷磨,自然合该杀驴,这个道理,吴三桂也不是不懂。
既然吴三桂懂事,那就好办了。削藩!也就是取消广西特区的意思。
削藩令一下,群臣大恐,纷纷上书表示反对。为什么大家反对呢?表面上的理由,是担心这么个搞法,会逼得吴三桂走投无路,造起反来。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完全没这个必要。然而小康熙需要敌人,所以这藩是非削不可的。
第64节:还有一条狗(2)
既然是要削藩,那也是需要个拿得出手的理由的,目前史书基本上都是"挺削派",也就是支持康熙的削藩决定,书上说:吴三桂那厮,太不像话了,每年都朝小康熙要军费……一年居然要900多万两,不像话,太不像话,应该削之。也就是说,朝廷没钱,只好关闭企业,宣布员工下岗……可后来康熙六次下江南南巡,这小家伙宛如一头巨大的怪兽,所过之处吞吃得干干净净……怎么老板天天出门旅游就有钱了,等临到给员工发工资了,就说没钱了呢?
实际上削藩是假的,目的只是为了逼反吴三桂,小康熙也好放开手脚,大玩特玩一场。这小混蛋早就发现了,帝王之术,其最高境界就是不断地制造麻烦,然后解决掉这些麻烦,你制造的麻烦越多,你的名声就越好。反之,如果你老老实实地当个太平天子,那老百姓可就懒得歌颂你了。
康熙有句话,是说吴三桂的,这句话就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之……"意思是说,吴三桂这倒霉的老家伙,横竖是要造反的,还不如趁早干掉他。
削藩,就意味着停发吴三桂及部下将士的薪资,那肯定会闹一场群体事件的。但康熙认为吴三桂"不撤亦反",也就是不削藩,吴三桂也要反,这依据又是什么呢?《清史稿》上说得明白:……十二月丙午,平西王吴三桂、定西将军爱星阿会报大军入缅,缅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明将白文选降。这段记载,是小康熙刚刚登基时候的事,看看吴三桂,为了表白他对清室的忠心,他一路追杀南明残余力量,追到了缅甸,最后亲手用弓弦将大明的最后一个宗室朱由榔活活勒死了。
吴三桂这么做,目的只是为了断自己的后路,向康熙表白他的忠心。只因为他是汉人,所以才会做得比满人更狠更绝。
没用!那鳌拜跟了爱新觉罗家一辈子,不比吴三桂更忠心?帝王需要臣子的忠心,不单是为了享受尊荣,更主要的原因是,只有最忠心的臣子,才是最合适的对手。只有最忠心的臣子,才是帝王最适宜用来扬名立万的活靶子。
第65节:苍蝇的智慧(1)
苍蝇的智慧
吴三桂这个人,大概称得上史上最霉之倒霉蛋了。他霉就霉在一辈子也没有遇到自己的机会,始终是居于一个能力强于位置的状态中。这就好比虎落平阳、龙困沙滩,最是适合被别人选为对手进行攻击的。
最早的时候,吴三桂被李自成选中,作为自己称帝的一个活靶子,兴冲冲地带了二十万大兵,不辞劳苦地赶到山海关,去砍吴三桂。吴三桂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投靠了清廷。但他的能力太强了,他曾经把李自成从山海关狂追回北京,又从北京把李自成狂撵到西安,再从西安一路追杀,一直追赶到武昌,生生地把个闯王李自成活活逼死。而后吴三桂进入西南,西南诸军闻风而降,没人是他的对手。如果他要不是心眼太死,老是"小富即安,安于现状",满清在中原能不能站得住脚,这是很难说的。
暴打能力强的人,足以证明你更强。而像吴三桂这样,能力超强,却又太死心眼地忠心耿耿,那就更好玩了。因为他忠心耿耿,所以不会为自己预留后路,更不会为造反提前做准备,一旦动起手来,基本上来说是有败无胜。
打!
吴三桂傻眼了,他不得不"奉旨造反"。说到"奉旨造反",吴三桂帐下有一大将王辅臣,后来升任陕西提督。这却是一个比吴三桂、鳌拜更老实,心眼更好的可怜人,他也不幸被卷入了这起群体事件之中。
王辅臣这个人心地善良,天底下打着灯笼都难找。曾经有一次,他和吴三桂的侄子吴应熊,还有几个军官,大家一起去一个姓马的总兵官那里饭局。这个马总兵有一个外号,叫马一棍。马一棍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这位马总兵是个暴脾气,但凡部属犯了错误,不论大罪小错,一律是拿大木棍一棍打死。干脆利索,童叟无欺,只一棍便取将属性命,绝不拖泥带水,故称"马一棍"。
到了马一棍的军营,王辅臣、吴应熊等兄弟们坐定,饭局这就开锅了。兄弟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其乐融融。正融融着,王辅臣端起饭碗,正要吃,嗯……夹杂在雪白的米饭当中,有一只死苍蝇。
当时王辅臣心里那个恶心啊,正想说出来,可突然一转念,不能说,这是厨子做饭注意力不集中,吊儿郎当,再加上厨房卫生不达标,结果让苍蝇混了进来。如果自己说出来的话,那马一棍一生气,铁定一棍子打死厨子,就为了自己吃一顿饭,让厨子搭进一条性命去,这个……不大妥当吧?
这样一想,王辅臣就把饭碗放下,想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把苍蝇挑出来,这事就过去了。却不承想,王辅臣身边坐着一个眼尖的军官,那厮吃着自己碗里的,盯着王辅臣碗里的,冷不丁看到王辅臣饭碗里的苍蝇,急忙提醒王辅臣:"喂,老王,你瞧瞧你的碗里有什么?一只黑又亮的苍蝇耶……"
王辅臣心里大急,生怕这个军官把事嚷嚷开,连累到厨子性命,就急忙眨眼挤眉,示意那军官小点儿声。可那军官哪考虑了这么多,他好心提醒王辅臣,却看王辅臣居然是一副为难的模样,分明是不乐意将那只苍蝇从米饭里挑出来。军官心里有气,就说道:"喂,老王,你啥意思?不会是想把苍蝇也吃了吧?"
王辅臣这时候只能是硬着头顶强撑着,曰:"咱们当兵的人,啥苦没吃过?啥罪没遭过?在战场的时候,两军相搏,血肉模糊……那节骨眼上,你连苍蝇都没得吃啊……"
那军官听得更是诧异:"如此说来,老王,你真的敢把这只苍蝇吃了?你吃,你要是敢吃的话,我输你二十两银子!"
第66节:苍蝇的智慧(2)
银子……银子不银子的,王辅臣倒也不放在心上,只是他担心再闹下去,让马一棍听到,那厨师可就没命了。为了一条人命,他只好一咬牙,端起饭碗:我吃我吃我吃吃吃……闭着眼睛,真的把苍蝇吃下去了。
为了救人一命,王辅臣心甘情愿地吞吃苍蝇,这种仁慈善良,应该感动老天了吧?
没那事,老天才不理你个槌子!
当时吴三桂的侄子吴应熊,就坐在王辅臣的边上,他眼睁睁地看着王辅臣把苍蝇吃下去,越看越恶心。心说这老王他妈的什么人啊,钱迷了心窍了?就为了二十两银子,你至于吗……厌恶之下,他拿手拍了拍王辅臣:"喂,老王,你行啊,为了二十两银子,你连苍蝇都敢吃,佩服,佩服,要是再给你二十两银子让你吃屎,你吃不吃?"
"你他妈……"王辅臣登时就火了,你说我就是想救人一条性命,怎么这些人就不肯理解我呢……受了那么大的委屈,遭受到这么多的羞辱,王辅臣的忍耐底线终于断裂,"砰"的一声,他将桌子一掀,操起刀子就要杀吴应熊,吴应熊眼见得王辅臣真的火了,好汉不吃眼前亏,掉头狂逃……
王辅臣的不幸遭遇,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简单的人生哲理:善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有些人不知道这个道理,那只是因为他们并非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善良,从未曾真正地为自己的善良埋过单……而帝王之术的运用,就是要找到这些自以为善良的人,然后干掉他们。
第67节:年轻人成长的凯歌
年轻人成长的凯歌
王辅臣是自以为自己善良,而吴三桂则是自以为自己忠心,仅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善良也好,忠心也罢,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现在是他们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削藩令一下,朝廷以后不再给云南的现役军人发工资了,所有的钱都留给康熙自己出门旅游消费,大家自己琢磨活路吧……可除了拉班子另组公司,大家哪还有第二条活路?吴三桂被迫于仓促之间,举兵反叛。
可是大家都没有心理准备啊……废话是不是?让你有了准备,那到底是让康熙来玩你,还是你玩康熙啊?
尽管没什么准备,但是吴三桂的战争艺术还真不是吹的。他联系了一大票"落后分子",有云南提督张国柱,有贵州提督李本深,有四川提督郑蛟麟,有总兵吴之茂,有长沙的副将黄正卿,有湖广的总兵杨来加……再联系台湾的郑成功,大家一起干了,"奶奶的,康熙你个小兔崽子……取消工资,自古以来就没这么干的。"
他们轻而易举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福建五个省。这么一动手,就展示了吴三桂那过强的军事能力与实力,你看看这个吴三桂,有这么强的能力,你非要屈居一个平西王,怎么不说早点造反啊?非要拖到现在,看看你多大年纪了?
这一年吴三桂已经62岁了。单只看看这个年龄,就知道吴三桂有多冤。他都已经62岁的老头了,造这反有什么用呢?虽说造反不分年龄,历史上甚至有70多岁的老头造反,可是吴三桂手握雄兵,坐享富贵,他闲着没事扯这事干吗?
事实上,正是吴三桂的老迈年龄,才是康熙选中他做对手的最主要原因。论及军事才干,放眼天下,吴三桂是根本找不到对手的。但是康熙要和他比拼的是年龄,无论如何,吴三桂也不可能再活得比康熙更久了,这不唯是吴三桂自己,也是所有老年人的悲剧。
挑战鳌拜,挑战吴三桂,康熙此举之所以赢得了后世史学家一面倒的好评,仅仅是因为,这不唯是皇家策术的运行与权力的大激斗,同样也是年轻人向老年人发起的狂猛攻势。这是年轻一代崛起的凯歌,是历史吐故纳新的必然趋势。尽管年轻人在资历上、在思想的成熟与智慧的积淀方面,都无法与老家伙相比,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终将把自己的舞台留给年轻一代。
康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名望的帝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人。
吴三桂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横扫着大清帝国的铁桶江山。小康熙就坐在自家屋子里边看热闹,吴老头,你蹦,你蹦,我看你还能蹦跶多久……忽然之间吴三桂心血来潮,掐指一算,曰:"坏菜了,我老家伙要蒙主宠召了,那什么……我死之后,你们这些蠢材肯定是没咒念了,要不我干脆登基算了,好歹替你们立一杆大旗,说不定你们还能撑得久一些……"
于是,垂暮年纪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匆忙登基,是年67岁。五个月后,吴三桂卒。
虽然可怕的吴三桂已经卒了,可是疲软的大清帝国收拾吴三桂帐下的虾兵蟹将,就足足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假若吴三桂要是再年轻几岁,这段历史,不知道又是怎么个写法了。
第68节:康熙经营的是寂寞
康熙经营的是寂寞
吴三桂的死,并非是年轻一代战胜老头派的最后绝唱,收回台湾才是最后的落幕。
台湾,这是孤悬于海外的最后一块大明国土,被降将施琅率海军收回,这标志着汉民族对这个年轻皇帝的彻底臣服,也标志着小康熙帝王策术运用的成功,只有将鳌拜、吴三桂这些已经暮气沉沉的老员工解聘,才能够为如施琅这样的后晋员工腾出岗位来。
摆平这么一个帝王思想浓烈的国家,实在是太容易了。挑战难度不够高,不好玩。
康熙经营的不是大中国,是寂寞。
上哪儿再找个对手来呢?正当康熙郁闷之时,忽然传来天大的喜讯,沙俄使者来了。
来得好!
这个沙俄使者的名字,极其古怪,叫做义斯麻伊尔,副使叫兰给,于是康熙友好接见睦邻友邦的使者:"下跪!"
义斯麻伊尔:"有没有搞错?你发什么神经,怎么让别人给你下跪?"
"不跪……不跪就算了。"康熙一挥手,大群的持刀卫士蜂拥而上,将义斯麻伊尔拉胳膊抻腿,强行摆出个下跪的姿势。康熙这才乐了,"你看你,不跪就不跪,怎么又跪下了……你们找我有啥事?"
义斯麻伊尔怒道:"是这么一回事……我们沙皇呢,前一阵日子比较忙,没时间照顾你们这些黄种人,失职啊,这是我们沙皇的失职,现在我们不能再失职了,要把针对于黄种人的工作抓起来,嗯,给你们派个总督啥的……就是说,要把你这个落后的满清,皈依沙皇陛下的最高统治。"
康熙笑曰:"你说啥?我没听清,再说一遍。"
义斯麻伊尔:"……你看看,我早就说过的吗,中国人对现代文明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那就随你们吧,我们不管了。不过呢,你们的军队不应该干涉边关的贸易口岸,两国交往,互惠往来,这是国际常态啊,怎么你们老是不让人家做生意呢?"
康熙笑曰:"差矣,你们洋鬼子极是差矣,你们只知道做生意,能够让民众富裕起来,可是你们哪里晓得啊,这生意一做,群众就要每天拿脑子来来回回地算计……这么一算计,人就会一个比一个精明,就会这么想……噢,我和你一样都是妈生爹养的,都是活这么一辈子,凭什么我要听你摆布?……不行,不行,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爱新觉罗家就危险了……"康熙三十二年,俄罗斯遣使进贡。仁皇帝谕曰:"外藩朝贡,虽属盛事,恐传至后世,未必不因此反生事端。总之,中国安宁,则外衅不作,当以培养元气为根本要务。"仁皇帝又云:"岛国互市广东,百年后必为中国之患。"圣明远虑,早洞见今日时势矣。义斯麻伊尔一听就火了:"要不咱们这么着吧……你们放开我,有本事放马过来,咱们单挑,仗着人多算什么本事?"
"单挑?"康熙一听就乐了,"好,我们宫里,养着许多布库,天天闲着没事干,就让他们跟你们挑一挑吧……"
就听"砰,哐,扑哧,哎哟……"宫里的摔跤手一窝蜂地涌将上来,被这两个俄罗斯壮汉掐鸡一样,抡起来"砰砰砰"满地乱摔,摔得满地都是大门牙……眼瞅着宫里的摔跤手都不济事,康熙当时火气就大了,胳膊一撸,袖子一挽,就要冲上前去,却被大臣死命拦住:"陛下,使不得,使不得啊……人家可是跟你玩真的,不会像自己的侍卫那样让着你的……"
康熙气得鼻头都歪了:"你看你,净说实话……难道咱们就只能由俄罗斯大鼻子欺负不成?"
"这个……"大臣说,"要不要咱们去兵营里找几个武林高手来?"
找来几个武林高手,绕着俄罗斯人滴溜溜乱转,左一拳,右一脚,照后膝窝再一踹,义斯麻伊尔叫一声"妈呀,""扑通"一声趴地下了。
第69节:叛逆时代的风情
康熙看得咯咯直乐:"好,好玩……那就三军出动,去北疆雅克萨城,暴打俄国佬……"雅克萨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说到雅克萨战役,这一仗打得贼没劲,这是康熙抽调了中国北疆的全部兵力,去打几个俄罗斯冒险家。那些冒险家们跑来雅克萨,看中国人多,他们就是商人,看中国人少,他们就是强盗,能骗就骗,能抢就抢,多捞一点是一点。正捞着,这边黑压压的中国军队杀来了,一众冒险家顿时傻了眼。
这场仗的实力对比是:
清军方面:直接投入战斗的兵员总数,不计后援与运输队,总计18000人,野战炮150门,攻城炮40门。
俄罗斯方面:冒险家826名,毛瑟枪654支,另有短枪18支。
看看这仗还怎么打?
于是俄罗斯求和,两家开始谈判,划分地皮。协约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以南之地,尽属中国;河以北之地,尽属俄国。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尼布楚条约》。
却说俄国沙皇一看这份协议,大吃一惊,失声问道:"清国怎么给了咱们这么大一块地方呢?他们想干啥?"
使者解释说:"……这个……实际上在俄国和大清国之间,隔着大片大片的无人区,风雪交加啊,天寒地冻……这个这个,这些地方中国人去得早,咱们的冒险家去得晚,不过呢,最后康熙还是把尼布楚全给了咱们俄国。"
"我琢磨着,这个康熙实际上是个胆小鬼。"沙皇狐疑地道:"出动数万大军,野战炮团,只为了打咱们百八十个到处流窜的冒险家,你说这人能有多大出息?"
叛逆时代的风情
实际上,康熙把尼布楚送给俄国,主要的原因是新疆葛尔丹闹起来了。三打葛尔丹,这对康熙来说是件非常光彩的事件,但在战争史上却乏味得很。这场战斗仍然是康熙固有的风格,杀鸡必用宰牛刀,大刀阔斧,大吼大叫,大张旗鼓,大张大扬,把一件小事解决掉。
想那葛尔丹,充其量不过是荒郊野岭冒出来的一根荆棘刺,带有着典型的少年成长的叛逆风情,逮谁扎谁……可是他终究比不了康熙,在少年成长的阶段有孝庄指点,而葛尔丹却是大野地里生长出来的野人,遇到康熙,两厢里激烈地这么一碰撞,自然是一败涂地,再也没有什么力气瞎折腾了。
说起这葛尔丹,也是有来历的。早在大明时代,曾有蒙古瓦剌部落犯边,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遭遇到瓦剌部落的埋伏,大明英宗不幸沦为了瓦剌人的俘虏。这段历史,当是瓦剌人最荣耀的诗篇。但自此以后,瓦剌部落就大踏步地走上了下坡路,一路上再也没回过头,一直走到康熙的年头,瓦剌部落已经分裂成为了四部分,又叫四个"卫拉特"。
是哪四个"卫拉特"呢?头一个卫拉特是和硕特部落,该部落在乌鲁木齐一带瞎转悠,后来一不留神,跑到了青海。第二个卫拉特就是准噶尔部,此部落比较稳重,基本上就在伊犁地区不挪窝。第三个卫拉特是杜尔伯特部,居住于额尔济思河畔。第四个卫拉特是土尔扈特部,住在新疆塔城。
总之,这四个部落各安其居,各过自己的小日子,原本是相安无事。但伴随着康熙时代的到来,准噶尔部也出了一个葛尔丹,此老兄端的凶悍,先是将这四个"卫拉特"重新合并起来,然后征服了天山南路的诸部落,又出击蒙古三部落,获得了大面积的土地。漠北的土谢图可汗惹不起他,带了二十万老牧民逃向内地,请求中央政府救助。
康熙最乐意出面说和,就急忙劝架:"不要打,大家不要打架,要和谐……"
葛尔丹说:"少跟我扯这一套,把土谢图可汗交出来,他是战犯。"
"战犯……"康熙比较上火,就说,"那好吧,我再多派几个人跟你商量商量吧……"派了自己的亲大哥福全,担任抚远大将军,兵出古北口;派了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兵出喜峰口;再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出西辽河,洮儿河,与科尔沁蒙古兵会师;康熙自己驻扎在博洛和屯,居中指挥。
一击葛尔丹,清军先是吃了败仗,被葛尔丹一口气狂追到距北京700里地的乌兰布通。这时候清军的主力人马络绎不绝地开了上来,双方展开盛大规模的会战。战事一起,葛尔丹部的骆驼们就扬开八瓣蹄子,向着四面八方逃散,葛尔丹看得连连摇头,只好率残部逃回了漠北。
败了一仗之后,葛尔丹不服,"小样儿的康熙,懂不懂军事啊,仗哪有你这种打法的?噢,就仗着你人多……再来!"
再来一场,这次葛尔丹占了明显优势,他的几万人马,面对着是400名清兵的挑衅,那还客气什么,打啊,冲啊……正在追击之际,不提防大沙漠里呼啦一家伙冒出十多万清兵,那黑压压的人头把葛尔丹惊得呆了。
逃回漠北之后,葛尔丹越想越气,"这个小康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是战场啊,你老是弄来那么多的人干什么,起什么哄啊……"给康熙写信,命令康熙必须立即交出战犯土谢图,否则这事没完。
那就再来一次,可这次葛尔丹运气不大好,他正在前方冲着康熙叫板,不提防后方传来坏消息,他的宝贝侄子策妄阿那布坦在后面宣布起义,抄了葛尔丹的老巢,并要求葛尔丹立即自首,否则后果自负。
葛尔丹很上火,说:"行了行了,你们年轻人自己玩吧……"吞药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