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对手的英雄是寂寞的,封建王朝也不例外,但凡是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封建王朝,总有一个适时出现的外敌,来陪衬其“赫赫武功”。比如汉朝的对手是匈奴,明朝的对手先有蒙古,后有女真,纵观隋唐两朝,也有一个强大的对手——突厥。
说突厥,现代人可谓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不管古代的演义小说,还是现代的武侠传奇,都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个强悍的民族,但对于这个民族,现代人又是格外的陌生:它从哪里来,它最终又走向了哪里,它因为什么而强大,又因为什么而衰落。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笼罩在突厥帝国头上的神秘面纱。
在突厥王朝壮大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北方先经历了“五胡乱华”,然后是鲜卑族纵横中原,到最后杨坚夺权。这段时期里,北方草原并没有因为诸多少数民族政权的南下而寂寞,相反崛起了诸如柔然等新贵,继续与坐镇中原的王朝周旋,而当柔然在北魏以及北周的打击下走向衰弱时,一个更强大的对手——突厥,却迅速崛起于草原。实事求是地说,虽然在突厥之前,北方草原城头变幻大王旗,涌现“英雄”无数,但只有突厥,具备与当年强盛时期匈奴比肩的资格。因为比起其他诸部族的昙花一现和画地为牢,突厥在极盛之时,却控制了东起东北三省,西至里海流域的广大土地,且历经隋唐两朝百年,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周旋到底,堪称是中国中原王朝自匈奴西迁以后,面对的最强大对手。
那这个对手又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走向强大的呢?
一
在中原王朝的历史资料里,突厥最初有两个很不光彩的名字:柔然铁工、柔然锻奴,这两个名字很形象地说明了他们最初的地位——小跟班。
突厥的祖先,现代普遍的说法是出自“五胡乱华”时期的“丁零”“铁勒”两个部族,他们原本游牧于叶塞尼河上游,公元5世纪时,柔然民族崛起于北方,他们被柔然征服后,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只是柔然民族的一个附属部落。柔然民族强大时,其刀剑等武器,多由他们负责冶炼,因此在中原的典籍里,他们也就有了柔然铁工、柔然锻奴等称号。突厥的得名,是因为他们迁徙至阿尔泰山地区后,因阿尔泰山形似战盔“兜鍪”,因此取谐音,被命名为“突厥”。突厥最早袭扰中原王朝的记录,应该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当时他们跟随柔然部落,大掠北魏山西大同地区,当时地方官就有奏报称“以狼形战旗柔然部,格外凶悍”。不过在当时的战争中,他们的人口、实力都远不能与强大的柔然部相比,最多只是一支从属部落。
突厥命运的真正转折,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征伐柔然之战。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御驾亲征,接连六战,将一度强大的柔然部落打得全军覆没,累积斩杀俘虏柔然军5万多人,基本解除了柔然对中国北方边境的威胁。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向来是松散的,强盛之时万众一心,但一旦遭遇惨败,也很容易分崩离析,遭到惨重打击的柔然,逐渐丧失对其从属部落的控制,就在同年年底,阿尔泰山地区的铁勒诸部发动暴动,脱离了柔然的统治。大约有30多万的人口从阿尔泰山东迁,向北魏王朝投降。中国西部草原,一下子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真空”。相对于兄弟部落的选择,突厥部则选择了留守。此后,突厥开始了漫长的反抗柔然压迫的战争。与此同时,出于牵制柔然部落的需要,彼时的中原王朝也相继与突厥建立了联系,首当其冲的就是北周的前身西魏。公元542年,阿史那上门担任突厥酋长时,开始派人到塞上与中原王朝进行贸易,而彼时的西魏王朝也对突厥极力拉拢。公元545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派胡商安诺盘为特使出使突厥,这是中原王朝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与突厥的交往。次年,突厥派使团来到长安,向当时的西魏王朝朝贡,公元551年,西魏王朝将长乐公主下嫁给突厥可汗阿史那上门。突厥,这个新崛起的草原新贵,成了西魏王朝的“驸马爷”。就在同年,阿史那上门出动5万铁骑,大举进攻骚扰中国北方的柔然部族,柔然可汗阿那环在两面夹击下绝望自杀,突厥趁机将柔然部族的人口、牧场大肆收入麾下,实力猛增,阿史那上门自称“伊利可汗”。此后,突厥又远征西域,进入中亚地区,到公元567年,突厥与波斯萨珊帝国合兵,消灭了游牧在咸海的匈奴残部,至此建立了他们东起辽河、西到咸海的庞大帝国——突厥汗国。
在突厥汗国进行全力扩张的初期,与突厥汗国相邻的中原西魏政权,对突厥汗国援助颇多,双方使团往来频繁,赏赐丰厚,而这时期的突厥汗国,对中原政权也格外恭顺,屡次遣使通好。突厥开始“翻脸”,是在他们消灭柔然之后,从公元560年开始,频繁地侵扰北部边境州县,且骚扰程度较柔然更甚。这时期中国北方的北周、北齐两个政权正忙于互相攻杀,无暇北顾,因此对突厥王朝的侵扰,多采用拉拢、赏赐、和亲等手段,但求息事宁人。与此同时,突厥还积极地介入中原内战,比如在北周攻打北齐时,突厥就与北周合兵攻打晋阳,而在公元577年北周平灭北齐后,突厥却又收留了逃亡漠北的北齐宗室高绍义,立他为齐帝。同时期,北周与突厥的往来也日益密切,北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就是突厥宗室,而突厥沙伯略可汗的夫人则是北周公主。如此密切的关系,使突厥在常年中原内战中大获其利,更惯于在各政权之间“搞平衡”,以谋求最大利益。而在公元581年之后,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王朝,往年的“搞平衡”当然就不复存在。相对于前朝的“和亲”“联姻”“忍让”,杨坚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威服四方的大隋帝国,而彼时的突厥,正是沙伯略可汗在位时期,拥有骑兵40多万,已是大漠草原的霸主。两个政权之间,也势必开始一场针尖对麦芒的碰撞。
二
天佑中原的是,就在杨坚接受“禅让”,代周自立的那一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突厥汗国,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内乱——五可汗并立事件。
在北周时期,突厥的可汗是他钵可汗,此前突厥的几任可汗传承,都遵循“兄终弟及”的原则,但在他钵可汗死后,形势却发生变化。他钵指定即位的大逻便因身份低微不能服众,遭到了宗室的反对,各方势力争夺之下,最终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以他钵的侄子摄图为大可汗,即沙伯略可汗,此外还有巷逻担任的第二可汗,大逻便担任的阿波可汗,统治西域的达头可汗,驻扎新疆东部的贪汉可汗。沙伯略虽然是突厥汗国的统治者,但原本就松散的突厥汗国,却因此出现了隐隐裂痕,这裂痕自然瞒不过老谋深算的杨坚的眼睛,隋朝大臣长孙晟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在不久之后得以实施。
对突厥,杨坚一开始就采取了冷落的政策,在他登位的初年,对突厥使者的赏赐就极为淡薄,此外还取消了原先北周定下的对突厥每年的粮米赠送。他曾对众臣说过“饿狼在北,伺之何益”,将突厥看做喂不饱的饿狼。而沙伯略即位之后,续娶了原本是他钵可汗妻子的北周千金公主,这位公主恼恨北周灭亡,成天给沙伯略吹“枕边风”,最后吹得沙伯略拍案而起,宣称“我是北周的女婿,自当为北周报仇”。公元582年,打着为北周报仇的旗号,沙伯略尽起大军40万,兵分四路大举进攻隋朝。而在此之前,突厥已经与隋军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在隋文帝登基的第一年,他们就在东线出兵,夺取了河北秦皇岛。隋文帝命各军严守边境,修缮长城,增兵幽州与并州,到沙伯略起兵的时候,隋朝几十万大军早已严阵以待。
公元582年四月,突厥40万人兵分多路,对隋朝边境展开了大规模进犯,从东部的河北、山西,到西部的陕西、甘肃,皆是战火连连。这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游牧民族的全线进犯。面对突厥人的嚣张攻势,隋文帝杨坚沉着应对,他并不消极防守,相反以机动对机动,一面命令太子杨勇屯兵咸阳,建立指挥部,一面命令边境隋军主动出击,以攻对攻,坚决打击突厥进犯。战事起初不利,突厥前锋一度进逼汉中平原。甘肃庆阳之战中,沙伯略亲率10万大军长驱直入,与镇守此地的隋朝行军总管达奚长儒遭遇,隋军据城死守,杀伤突厥军近万,迫使突厥后撤,但隋军自身伤亡也惨重,守城官兵只剩不到百人。与此同时,主动出击的隋军在幽州会战和临洮会战中连吃败仗,兵马损失过万人,是年八月,突厥竟然突破了隋朝的宁夏固原防线,长驱直入进入内地,大掠宁夏、陕西北部州县,陕西延安、弘化、甘肃兰州皆被洗劫一空,隋朝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各部队严防死守,终于遏制了突厥攻势。此时的隋王朝在初期主动出击后,已然转为全面退守,突厥损失同样惨重,虽然屡次攻破州县,却始终不能持久,只能时进时退,以骚扰为主,整整一年,隋朝与突厥双方总共近百万军队对峙北方边境,双方僵持不下。
战事的转机在公元582年出现了,是年入春后,因长期战争,突厥师老兵疲,隋文帝立刻决定反击。先是进行“全国动员”,发诏书历数突厥罪恶,继而命杨爽为行军总管,兵分八路反击突厥。杨爽深知“擒贼擒王”的道理,决定集中主力,先打沙伯略可汗的嫡系部队。是年四月,隋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沙伯略可汗主力部队遭遇,隋将李充精选5000精骑,趁夜发动突袭,猝不及防的沙伯略被打得大败,沙伯略本人靠躲在草丛里才捡回一条命。此后突厥阵线崩溃,隋军更乘势进兵辽东,消灭了依附突厥的高宝宁政权,将辽东大地划入隋朝治下,斩断了突厥的左臂。与此同时,隋朝展开了全线的大反击,突厥阿波可汗在甘肃被秦州总管窦荣定击败,不得不退出甘肃河西走廊。正是在甘肃会战中,隋朝随军偏将长孙晟成功策反了阿波可汗,导致他与沙伯略可汗反目。
隋朝在公元582年的大反击,彻底打击了突厥的势力,根据当时8路大军的奏报,隋军累计斩杀俘虏突厥兵竟高达10万以上,强盛的突厥王朝第一次遭到了惨重打击,如当年的柔然汗国一样,本身结构松散的突厥王朝,也立刻陷入了分裂中。导火索就是沙伯略可汗指责阿波可汗临阵脱逃,阿波可汗不服,更在隋朝的挑拨下与沙伯略反目,沙伯略一气之下杀掉了阿波可汗的部族和母亲,阿波可汗转而到西域向其他可汗求救,从此,突厥陷入了分裂与内战中。从公元583年起,阿波可汗集结部众盘踞西北,建立了西突厥汗国,并与隋朝通好,而沙伯略可汗,则人口实力大减,成了东突厥。随后在隋朝的分化瓦解软硬兼施下,沙伯略屡遭打击,终向隋朝称臣。沙伯略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可汗位互相攻杀,更被隋王朝所利用,其子都蓝夺取可汗位后,隋朝册封他的另一个儿子突利为启民可汗,为隋朝边境屏障。长孙晟的“远交近攻”,至此变成现实,陷入内战攻杀的突厥王朝,暂时不能对大隋帝国构成威胁。
三
突厥的再次强大,是在始毕可汗在位时期。这时候的中原,已经陷入了隋炀帝统治的末世,天下大乱,自然对北方边境失去了控制,趁势崛起的始毕可汗,成了中原王朝的大敌。
始毕可汗是启民可汗的儿子,隋文帝册封启民可汗后,每年给予优厚的赏赐,其势力渐渐壮大。在启民可汗时期,他们对隋王朝始终采取恭顺政策,却屡次发动北征,打击东突厥其他派系,不断扩大地盘,渐成北方最强一支。始毕可汗即位后,面对中原此时乱象纷起的局面,动了摆脱隋朝自立之心。公元615年,趁隋炀帝北巡的机会,始毕可汗发动几十万骑兵,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关,幸亏隋军坚守,周边隋军奋力救援,才让隋炀帝捡回一命。但双方至此已经撕破脸,随后隋朝群雄并起,各路势力纷纷反隋。对隋朝当年的远交近攻之策,始毕可汗也有样学样,北方刘武周、梁师都、郭子和等几大反隋势力皆得始毕可汗支援,甚至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在他太原起兵之前,也曾派刘文静为使节到始毕可汗处通好。为得始毕可汗支持,李渊甚至承诺,将所攻陷城市的珍宝美女尽数奉送给突厥,至此才得到突厥出兵相助,这以后,突厥部落开始介入到中原内战之中。比如刘武周起兵时,夺取了隋炀帝的北方行宫,他将行宫里的宫女尽数送给突厥做礼物,换回了突厥的3000匹精良战马,其骑兵一度雄视天下,刘武周更被突厥册封为“定扬可汗”。郭子和起兵时,派儿子到突厥处做人质,突厥则册封他为“平扬天子”。公元619年,刘武周与李渊互相攻杀时,一度在突厥的帮助下攻陷晋州,始毕可汗趁机随后进兵,攻克宁夏银川一带,大掠数日,并想趁势南进,彻底消灭李渊政权。而就在这时,始毕可汗突然病逝,事后,李渊用数十万钱做代价,从突厥手中“赎”回了河套地区,一场大战方才消解。即使如此,对早年起兵的李唐王朝来说,与突厥的关系却是极其羞辱的,李渊曾向突厥称臣,每次攻略城县后,一旦突厥兵随后赶来,都要送大量金钱以“孝敬”。花钱买和平的结果,就是突厥贪图眼前利益,并未乘机在中原抢地盘,李唐王朝也顺利完成了国家统一。
但对于结束分裂局面,百废待兴的唐王朝来说,突厥同样是大患。李唐建国,面临的是比当年隋文帝更残破的一个烂摊子。而此时的突厥,在始毕可汗去世之后,非但没有衰落,继始毕可汗而起的处罗可汗也是强人,他一面在草原开疆拓土,扩大势力,一面不断南下,时而助唐王朝时而助其他势力,在各路诸侯攻杀中牟利,唐王朝只好不断馈赠以金钱,继续花钱买和平。处罗可汗死后,启民可汗的三儿子颉利可汗即位,他在位时,东突厥实力膨胀,不断西攻西突厥,彻底压倒了西突厥的势力,成为草原的霸主。而此时,他已不满足于中原王朝花钱买和平的局面。即位初期,就逼迫唐王朝割让国土,将隋朝时期用来防御突厥的塞北五原城尽数割让给他。此时唐王朝刚刚完成国家统一,元气未复,只能继续忍气吞声。公元621年,颉利可汗率军进犯唐朝代州,唐朝行军总管王孝基全军覆没。公元622年,突厥又兵围朔州,唐军守将李大恩阵亡,唐高祖李渊忍无可忍,决定与突厥开战,命太子李建成出陕西,李世民出山西,云州总管李子和出大同,左武卫大将军段德操出夏州,四路大军齐发迎战突厥。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深知国家残破,开战突厥的想法并非头脑发热,他曾问大臣是立刻与突厥求和好,还是先战再和,中书令封德彝认为,应该先用战争让突厥人知道厉害,再以战逼和。因此,唐军大军齐出,开始了和突厥的第一次碰撞。
和隋文帝开战突厥相反的是,唐军一开始进展顺利,在并州、汾阳等地和突厥接战,斩首数百,迫使突厥撤退。谁料好景不长,突厥这次的战术是“战略大迂回”。突厥先假意退却,吸引唐军主力北出,而突厥的精锐骑兵却突然从西路夹击,一举攻破唐朝的大龙山、甘肃洪州,兵临关中平原,新都长安一下子岌岌可危。战败之下,唐王朝只好暂时服软,答应突厥带走所掠州县的全部财宝,并奉送金钱。对于是否退兵,颉利可汗也犹豫不决,此时秦王李世民正火速从山西赶来增援,闻讯后的颉利可汗就坡下驴,撤退北归。横扫中原的唐军,在第一次与突厥精锐的碰撞中,输得体无完肤。此后数年,突厥的侵扰规模持续扩大,每次都是在攻城掠地之后,等着唐朝来求和,再坐收唐朝的馈赠。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26年春天,突厥大规模进犯唐朝灵州、朔州等地,唐朝再次调兵遣将准备迎敌。正是这个外敌入侵事件,使李渊决定由太子李建成挂帅出征,并征调秦王李世民的亲信部将随军,而不甘心势力遭削弱的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将皇位“禅让”给他。改变李世民命运的“玄武门之变”,突厥其实是无意间的始作俑者。
玄武门之变后,是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登基,而在此期间,突厥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唐朝边境的进犯,由于唐朝正经内乱,无暇顾及边陲,从朔州到灵州,东西战线上突厥一路破关南下,一直打到长安附近。然后,新即位的李世民在渭水边上与突厥颉利可汗会面,怒斥突厥侵略,在答应给突厥继续馈赠财宝后,颉利可汗决定撤军。其实就在此时,唐王朝调兵遣将,大军集结于关西平原,颉利可汗之所以退兵,也是担心孤军深入,后路有被唐朝断绝的危险。但无论怎样,在唐朝建国后的几次交锋中,唐军败多胜少,历次战斗几乎溃不成军。而此时的东突厥,已然雄踞草原,兵逼大唐,渭水会盟,更是东突厥军事历史上辉煌的顶点,当然,也是覆亡的丧钟。
四
唐朝为什么打不过突厥?其实在唐朝和突厥早期的战役中,唐军的失败无外乎3个字——机动性。突厥铁骑此时是草原最强,来去如风,在突厥对唐朝的战斗中,突厥在城池攻坚战中很少占到便宜,大多数的胜利,都来自避实击虚,用骑兵快速大迂回的方式,对唐朝防线进行夹击,从而一举击破之。此时中原王朝历经战乱,马匹稀缺,没有强大的骑兵,自然不能在野战中和突厥争雄。而与现代人想象不一样的是,此时东突厥的“军事科技”也异常发达。突厥本身就是以精于冶炼著称的,早年在隋朝与突厥的战争里,隋朝军队的强弓硬弩,给了突厥军队极大的打击。从启民可汗归降隋朝时,突厥人就积极向中原学习弩箭制造等军事技术,特别是颉利可汗攻破灵州之战,就是以硬弩攻城,导致唐朝守军全军覆没。此外突厥军队在攻城器械上也非常发达,颉利可汗的精锐“牙军”,拥有大小攻城器械上百种,许多都是突厥收留的汉族“技术员”制造。对于唐王朝来说,突厥,是一个兼有游牧民族机动性和汉民族“高科技”的强大对手,其强悍程度,甚至远胜于当年以游牧骑兵为主的匈奴。
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后,将平灭突厥当做了头等大事。他在位时期恢复生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同时对军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改革了北魏时期就出现的府兵制,将原来的兵农分离改成兵农合一,招募大量精壮农民入伍,既扩大兵源又提升战斗力,更减轻了国家的军费开支。与此同时,他还大行马政,鼓励民间养马,设立专管马匹饲养征用的官员,增加国家战马储备。而唐军的战法也与先前的南北朝以及隋朝不同,相比于北周、隋朝常用重甲骑兵的做法,唐朝从这时候开始化重为轻,大力发展硬弩和轻骑兵,以及善于对付骑兵冲击的唐刀步兵。正是这个战术的改革,在之后唐朝横扫四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反击的机会在公元627年五月到来了,这一年北方草原发生大规模雪灾,许多部落损失惨重,对于以游牧为生的突厥来说,这个打击是沉重的。同时颉利可汗与许多部落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与突厥历代可汗相比,颉利可汗格外特殊,在行政上,他更信任招揽来的西域尚胡,疏远突厥的宗室贵族,因此各部落日益与他离心离德,尤其是曾和他是盟友的突利可汗,因颉利可汗搜刮严重,两人矛盾日益激化。就在同年,突厥西部的铁勒部发生叛乱,颉利可汗命突利可汗率部镇压,被打得大败,恼怒的颉利可汗将突利可汗关押鞭打,不堪受辱的突利可汗举兵反叛,又被颉利可汗打败,无奈之下,突利可汗向唐王朝投降。这个天赐良机李世民怎能放过,公元628年十月,唐王朝决定出兵北伐,而此时的颉利可汗已经众叛亲离,东部的契丹等部族皆已反叛,西部的薛延陀汗国和铁勒部也脱离统治,连年灾荒又造成经济困难,他却偏偏火上浇油,率兵进驻马邑,向唐王朝炫耀武力,以为唐王朝会像以前一样花钱买和平,而这次他等来的,是唐王朝的迎头痛击。
十一月,唐王朝以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六路大军出师,唐军初战告捷,在马邑击败颉利可汗。在这一战中,唐军展示了他们的新战法,以长刀步兵为方阵,后方排列硬弩,阻遏突厥骑兵冲锋,轻骑兵两翼夹击,将突厥军冲得大溃。更让突厥惊愕的是,唐军竟然连步兵都配备战马,步兵骑马抵达战场后下马步战。数年的休养生息,已让唐军积累了充足的实力,可以用强大的战斗力和雄厚的国力,与突厥打一番酣畅淋漓的野战。
马邑战役后,颉利可汗仓皇败逃,其属下向唐朝投降后,供出了颉利可汗的驻军位置,随后唐朝以李靖、柴绍、李道宗、卫孝杰、李世绩、薛万淑兵分六路,全力围剿突厥,颉利可汗节节败退,其属下部落纷纷向唐王朝投降。次年正月,李靖率领3000精骑星夜兼程,直捣颉利可汗的老窝定襄,李世绩的北路军则迂回到呼和浩特,将颉利可汗前后夹击,连遭惨败的颉利可汗逃到内蒙古铁山,只剩1万多残兵,他一面遣使至唐朝,要求求和,一面想借机脱身,但精明的李世民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就在唐朝使者唐俭进入颉利可汗营帐后不久,李靖的大军就拍马杀到,颉利可汗大军被杀得全军覆没,只身逃亡的颉利可汗本想逃奔青海,再联合当地部落起事,但唐军李道宗部已经堵在了那里,结果,颉利可汗,这位一度雄踞草原的枭雄,最终在甘肃灵州束手就擒。强悍一时的东突厥汗国,至此灭亡。
颉利可汗被俘之后,东突厥已经尽数归附了唐朝,早年叛变东突厥的铁勒诸部也纷纷归附,这时期的唐朝领土,可以说是拥有今天整个外蒙古草原。同年三月,原突厥属下各部落酋长齐聚长安,尊李世民为“天可汗”,中原王朝“天朝上国”的思想,正是从此开始。
对投降的东突厥,唐太宗采取了极其开明的政策,不但赦免了颉利可汗的罪过,对投降的突厥人也一视同仁,终唐一世,突厥族官员是唐朝政坛一股重要力量,如执力史思、阿史那思摩等人皆是唐王朝重臣。仅贞观一朝,五品以上的突厥官员就有100多人。长安城内居住的突厥人也有1000多家。当然中间也有不和谐,比如公元639年,突利的弟弟结社纠集40多人企图行刺唐太宗李世民,阴谋被粉碎后,唐太宗采取宽容政策,并未借机株连各突厥部族,反而在突厥旧地建立牙帐,让突厥成为唐朝边境的屏障。
东突厥败亡后,如之前一样,北方草原的权力真空再次出现,而原本被东突厥压制的西突厥,势力也再度壮大,之后陆续有薛延陀汗国等部落崛起,但皆被唐王朝平灭。唐朝在漠北设立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后合并为安北都护府,委任当地部族首领为官,将漠北草原纳入唐王朝治下。而势力变大的西突厥,也终未能填补东突厥败亡后的草原空白。唐朝在与东突厥的周旋时期,对西突厥一直采取通好政策,企图扶植西突厥来牵制东突厥,但西突厥起先被打得太惨,而在东突厥败亡后,他们的实力又迅速膨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西突厥的势力范围,主要是今天新疆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唐朝平灭东突厥后,西突厥东面的薛延陀以及高昌国又相继归附,此后高昌国叛乱,唐太宗派侯君集平定。侯君集平高昌国前,西突厥一直支持高昌国,但唐军夜行700里奇袭高昌,仅用一夜时间平定高昌全境,吓得西突厥立刻奉表求和。公元640年九月,唐朝在吐鲁番设立安西都护府,西突厥被纳入了唐王朝版图。此后,西突厥也和东突厥一样,由于内部的不和陷入分裂之中,唐朝则步步紧逼,以安西都护府为基点,不断招降西突厥部落,册封西突厥的各部落酋长为唐朝官员。值得一提的是,唐军派去平定西域的军队,许多都是原东突厥的军队,比如名将阿史那杜尔。公元642年,唐将郭孝恪连续击败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陆,众叛亲离的乙毗咄陆于次年奉表归降,西突厥全境被纳入唐朝安西都护府治下。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时,唐朝瑶池都督,突厥人阿史那贺鲁发动叛乱,唐朝一开始采取怀柔政策,但阿史那贺鲁却四处扩张,一度雄踞西域,自称沙钵罗可汗。唐朝多次征讨,皆因地处偏远,无功而返。公元655年,唐朝以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大举西征阿史那贺鲁。苏定方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面招抚突厥部落,一面集中力量攻打阿史那贺鲁本部,在卡乐额尔齐斯河战役中,唐军用步兵方阵战术,击破阿史那贺鲁的突厥骑兵,随后趁雪夜追击,一举攻破阿史那贺鲁的老巢金牙山,阿史那贺鲁逃亡塔什干后,被当地酋长送交唐朝,至此,雄踞西域一时的西突厥汗国,彻底灭亡。
五
在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帝王的打击下,一度强悍的突厥汗国,其全境终于纳入了唐王朝的治下,此后突厥部落虽然时有叛乱,且在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皆与唐王朝发生战事,但终已不是唐王朝最大边患。突厥的各部落分裂后,其各部多成唐朝边境屏障,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立功颇多,也有许多部落不断叛乱,拥立突厥可汗后人,企图重建突厥汗国,皆在唐王朝的打击下失败。突厥最后一次与唐王朝战争,当是公元744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突厥残部拥立白眉特勒为可汗,史称“白眉可汗”,大举举兵反唐,唐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联合回纥共同进兵,将这股叛乱势力剿灭。从此,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其部族或是融入汉族,或是融入回纥等草原民族,或是西迁中亚一带,对唐王朝来说,已是一个历史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