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冯明达大败僚人洞 小使者不归吐谷浑

上报罗州、窦州僚人造反的人,名叫冯盎,他有显赫的家世。

冯盎的爷爷冯宝,娶的是南越族(就是百越族)的姑娘冼英,冼夫人在南越很有人缘,大家推举他为首领。冯宝死后,冼夫人靠自己的威信,说服百越无数部落和睦相处。如今,冯盎继承爷爷和奶奶的光荣传统,在百越之中也闯出了名堂。

隋朝的时候,重臣杨素曾经和冯盎见过面,他原本认为僚人的首领,连交流都费劲,却不料此人才华横溢,对答如流,于是感叹:

“真没想到,百越之中竟然有这等风流人物!”

冯盎知道,僚人里头并不是都那么安宁,他上报的两州僚人造反,的确是始料未及。

李世民知人善任,让冯盎带领两万大军去山头招降。

岭南人,无人不知冯盎的大名。

可到了山口的时候,冯盎晕了,那些造反的数万僚人堵住山口,貌似不太认识他,也因此,便没了隋朝时候冯盎一出面就能震慑群雄的场面,所以,大军也行进不得。士兵们开始郁闷,然而郁闷的士兵对面,是正在唱歌跳舞的造反军。他们载歌载舞,神情亢奋,举着大棒,操着长矛向冯盎示威。

乱糟糟数万僚人,虽说不是青面獠牙,但神情上已经是找对了的感觉。

僚人最擅长的就是铜器,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使用的武器只有短刀和长矛,不用弓箭。山谷就留了几米的道口,堵在这里的僚人颇感兴奋。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纵使你有十万大军又能如何?建议学习沉香劈山救母,如此可以大获全胜。

冯盎不言语,他手底下的两万兵马被对方挑衅,却只能按兵不动。

冯盎看着兴奋的僚人,笑着问身边的将士说:“你们觉得他们最大的失误在哪里?”众人茫然,僚人盘踞险要地形,气势旺盛,人数众多,优势占尽,哪还有什么失误?是的,僚人似乎没有什么失误,他们占据的地方地势险要,他们都很兴奋,他们人数众多,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个条件之上。

冯盎心中早有胜算。

喧嚣声中,他向左右将士瞧了瞧,拍了拍自己的箭袋,呵呵笑道:“我把手头的箭全部射光,胜负立刻知晓!”

于是引弓便射,连发七箭,射中七个跳得最欢的僚人。冯盎是在这种地方长大的,他知道,这些人是真正的乌合之众,他们气势旺盛,但并不是不怕死,一旦有人死了,后头鼓噪的人便会立刻气馁。

果不其然,见戴着大盖帽儿长缨子,身着玄甲的将军射一个死一个,连刀都不拼就死了,站在前方的僚人彻底崩溃,抱头鼠窜。一群窜带动一大群窜,一大群窜带动全军窜,僚人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冯盎的确很了不起,他以七支箭的代价迅速将看起来很难对付的敌人摧毁,于是纵兵出击,斩首千余级。

僚人数目太多,逃窜速度奇快,唐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平息了这场叛乱。

只可惜……

冯盎管辖的地方,方圆两千里,有奴婢万余人,又有奇珍异宝无数。当时僚人铜工业发达,纺织业也极为先进。僚人被打下来以后,很多都跟着冯盎混了,因他待人很好,也就不再闹腾。只可惜,真正引发僚人不满的,并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地方政府的欺瞒(当时州县多为百越酋长任职)。

其他僚人似乎并不买账,几个月后,岭南不堪忍受的数万僚人再次举起了反唐大旗。

此次闹事的地点出现在雅州(四川山区),贞观七年(633)五月,李世民正在九成宫巡幸,却意外接到了僚人起义的报告,他备感无奈。

李世民记得,前几年,僚人闹得最欢,许多镇守岭南的大将纷纷入朝请求派军镇压。很多人认为僚人性同禽兽,全部铲除才好。李世民摇摇头,对他们说:

“僚人依据山林,消息不通,闹事也是经常的,这是他们的习俗。各州的长官如果能加以恩抚,好好对他们,他们自然也就降服。朕怎可以妄动刀戈,残杀自己的子民?将他们比做禽兽,又岂是民之父母所为!”

李世民博爱非常,想法很是不错,可惜总有人不解风情。

不知为何,僚人更进一步,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起义。当时担任雅州道行军总管的人在民间赫赫有名,李世民要他担任讨僚大使。这个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张士贵同志。

【千古奇冤】

窦娥算什么,人人都知道她冤。

张士贵最苦,他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却一直被后人骂娘。

事情还得归罪于小说,张士贵被小说家们贬得一无是处,看过《薛仁贵征东》的人都会对此人深有印象。书上说“薛仁贵征东,张士贵得功”,说的就是薛仁贵辛辛苦苦立下战功,却被无耻小人张士贵抢跑了。

于是百姓间开始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张士贵身为大将,却什么都不会,抢功抢得让人恶心,让唐太宗很晚才能认识薛仁贵。

民间对张士贵的诅咒层出不穷,变着花样骂。

张士贵是开皇六年(586)生人,祖籍山西孟县,自幼习武,箭法奇准。

张士贵是隋唐两朝大将,功勋彪炳,在隋朝和唐朝初年的战斗中声名卓著。他先后参与了唐对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最高级别的战斗,又直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辅佐李世民登上皇位。张士贵膂力过人,可手拉一百五十斤的大弓,左右驰射,丝毫不偏。

后来东征,就是他果断采用薛仁贵的建议,身先士卒,率领唐军大破敌军,才使得唐朝取得数次大捷。张士贵对大唐忠心耿耿,跟属下薛仁贵的关系也很好,是个精忠报国,义薄云天的人。

此时的张士贵,已经四十七岁,作为雅州道行军总管,要负责对僚人的全面清理工作。

贞观七年(633)五月底,张士贵率领唐军大破反僚,僚军溃散而逃;

七月,僚人再度起事,八月,张士贵重操旧业,率领唐军前去征讨,僚人再次溃败;

十二月,嘉州、陵州(四川山区)僚人卷土重来,举旗造反,唐朝大军击破之。

贞观八年(634)正月,东王洞、西王洞数万僚人造反。张士贵率领军队发起进攻,带头冲锋陷阵,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叛乱。

这些叛乱让李世民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不能感化岭南僚人,自己就算弄出个旷古绝今的大唐盛世,也不会确保安宁的。

李世民让冯盎继续安抚百越,冯盎不辱使命,他继续努力,直到生完那三十个儿子。

三十个儿子当中,有一个名叫冯智戴的,非常受百越首领的喜爱。大家就推举他当盟主,听他的话,有事就找冯智戴商量。

李世民不去封禅,朝廷中,万国首领或者来使都在,大家的激动之情该往哪里发泄呢?如果你不给点儿节目,使者都不想回国。

且不论使者乐不乐意回国,但从那成天欢歌笑语的酋长的表情来看,指定是不太想回去。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酋长们手底下管着一帮弟兄,该回去必须回去,可国王或者部落可汗派来的使者却没那个必要。有一个国家,名叫吐谷浑,位于唐朝正西方,差不多就和现在的青海一样,国土面积也不小,但时常受吐蕃的欺负。

吐谷浑的可汗名叫伏允,见别国都去使者了,趁着天可汗请客,赶紧也派人去表一下忠心。

使者得令,来到了长安。等李世民给了使者礼物,使者拜别朝廷,便收拾包袱骑马回家了。

真不知道使者到底去了哪里,只知道是没回吐谷浑。

伏允等李世民的分子等得花都谢了,愣是没等着,于是大怒,发兵入寇鄯州(青海乐都)。鄯州城可算是遭了殃,多少年没见兵马,忽然气势汹汹来这么一大帮人,能被抢的财宝和女人,都被他们抢跑了。伏允至今都很生气,你堂堂大唐帝国,不肯给面子也就罢了,干吗那么小气,扣留我的使者!

李世民怒了,派使者到吐谷浑质问,必要的话带伏允入朝。

最后的结果是:

伏允被吓得失魂落魄,一听让他入朝,岂有不装病的道理,于是病倒,还让人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内容就是给他儿子求婚。

李世民觉得这里头可能有些误会,于是答应了伏允的恳请,应了婚约。派人去伏允那里请尊王(伏允的儿子),尊王同志跟老爸早就盘算好了,使者一来,他就卧病在床,父子俩同病相怜,叫苦不迭,表现出了极高的悟性。

使者有些傻眼,可见尊王已经病成那样,也不好带他到长安,况且,尊王自己就说已经不能走路了,和亲什么的,算了。

李世民结结实实地被伏允爷俩给玩儿了,而且还让等待出阁的女儿丢了一回人。这笔账不算也罢,可下一笔账,不算就不是爷们儿。

伏允同志的确不知好歹,唐朝使者一走,他便腾跃而起,组织军队席卷了兰州(甘肃兰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宁之南)两地。由此可知,伏允同志实在是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年老弱智的伏允同志对抗唐朝的决心从未改变,他的大臣天柱王表示,大家一定要同心协力,把唐朝整死、搞垮,不能给吐谷浑丢脸。天柱王问伏允:“我吐谷浑的使者都被李世民给弄死了,尊王的婚事也泡汤了,我们能咽下这口恶气吗?!”

伏允激动地摇了摇头。

他们不知道,李世民见吐谷浑使者的时候,是亲自跑到小轩里头和他们面谈的。

唉,这该死的使者,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激动的伏允和亢奋的天柱王开始发动对全世界最能打的帝王的攻击,他们准备好了全国的兵力,准备与李世民进行殊死搏斗。为了试探李世民的能力,他决心以身涉险,面对前来征讨的唐军,吐谷浑摆好了阵势。

这是盛夏的六月,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集结起唐朝边境府库兵,联络契苾、党项两国,联兵出击。

三个月后,一直安静的唐军忽然发动了第一轮轰击。段志玄身先士卒,率领大军大破吐谷浑,一口气追了八百余里。吐谷浑连羊也不要了,骑着马一路往西狂逃。得胜之后,唐军也不多停留,立刻班师回朝,李世民坐等伏允来见。

很长时间过去了,伏允同志却并没有出现在李世民面前。

不知道他在哪儿,反正就是不露头。在天柱王的暗示下,伏允同志正确分析了局势。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作为先锋军的段志玄之所以不敢深入,乃是由于他们害怕被吐谷浑包围。伏允爱上了侵略,他觉得李世民根本就是怕自己,于是悬军入境,大肆侵犯。

贞观八年(634)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进犯凉州。

李世民对吐谷浑一忍再忍,到现在,他已经忍无可忍。不必再讲理了,跟这种人没什么道理可讲。贞观八年(634)十一月二十一日,李世民下令,对吐谷浑发动全面进攻。

目的:灭掉吐谷浑。

【天涯微博】

李世民:打江山不用讲理,讲理的必死无疑;守江山必须讲理,你不讲理别人就不跟你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