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狄仁杰上谏救善才 北门人感动害素节

案件叙述:

昭陵的看守是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两位,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防止山民入山砍柴,伤了太宗坟前的柏树,另外防止脑子注水的人偷走昭陵前头的石像。总之就是这类工作,离不开人,却无聊之极。权善才统军严格,不讲情面,但对于一些小节,他还是很会通融的。

他不讲情面的时候,多数是下属违反军规、喝酒闹事之类的。他讲情面的时候,多数是人们迫不得已需要去办的一些事,譬如烧火做饭没有木柴。权善才认为,既然柏木就在眼前,活人又没了木材生火,为什么就不能砍掉几棵树用来做饭呢?

所以,他们很自信地砍掉了几棵柏树。几日后,有一飞骑严重违反军规,被权善才抓住猛扇他老脸。飞骑究竟犯了什么错,现已无从知晓,只知道这飞骑要被处死,必须要让李治知道。一般情况下,李治也不会接见死刑犯,但那飞骑鬼哭狼嚎、满地打滚、撕心裂肺地要求面圣,只因要感喟圣主的恩德。

于是,飞骑就被捆成了粽子带到了李治面前。

李治同情地望了飞骑一眼,忽然,安静的殿内,传出飞骑情绪失控的腔调。他死命往地面上磕头,一直磕到流血,总算是把大家的恻隐之心给勾引出来。随后,飞骑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开始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臣有罪,臣……(此处省略二百字)可是大将军把昭陵的树都给砍了,臣肝脑涂地,也要将此事禀奏陛下!”

李治僵住了,他抽动自己的嘴唇,悲悯立刻变成了愤怒。权善才,竟然做主把老爸坟前的树给砍了,这不是让我背负不孝的罪名么?

李治当场发狂,响应飞骑同志的号召,一起号啕起来。大臣们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跟着哭更不合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往未知的方向发展。李治愤怒完了,这才想起来要惩办凶手,于是命人直接把权善才关进大狱,择日问斩。事情果真朝着恶劣的方向突飞猛进,大理寺开始接待权善才。

大理寺卿狄仁杰详细听完案情,准备提交高院。

同僚用惶恐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平日里对大家很好的上级,眼神中透出期待妥协的光彩。是的,皇帝的意思谁都明白,就是让大理寺宣判权善才的死刑。狄仁杰,你会不会放弃他那只认法律、不认尊卑的性格呢?狄仁杰安静地走向书案,写下这么几个字:

“权善才伐昭陵树,罪当免职。若判极刑,臣以为不可。”

李治是孝顺的,他大怒,召来他选出的这个所谓的好法官:“狄仁杰,你不知道百善孝为先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何况昭陵,太宗之墓,天下人的君父,权善才毁了昭陵的发肤,其罪如何,你还不知道吗?不是朕非要杀了他,是他本为坚守,却放纵自我,这种人不杀,天下还有什么制约可言?!”李治想好了所有该说的话,等狄仁杰露出惶恐的神色,伤及父母,此仇不报,枉为人也!

狄仁杰来了,他站在早就等候在此的侍臣一列,听李治叨叨完。轮到他说话了,他用不急不缓的速度回答:“法律不只是天下人的,也是陛下的。臣这么做,就是为了替陛下保持法律的严肃性。陛下因区区树木就枉杀大臣,真是太玩笑了。陛下以为,昭陵有太宗之气,这没错。可您却不知,这天下万事万物,本就是天子皇帝的子民骨肉,都有太宗之血。陛下要杀权善才,臣不敢奉召!”

李治不喜欢狡辩的大臣,他厉声喝道:“昭陵已毁,使我不孝,朕必须杀了他!”旁边的侍臣,有的开始让狄仁杰赶紧出去,众人的目光聚焦在了这个大理卿的身上。狄仁杰似乎没有听到侍臣的话,却向前迈了一步,用极度镇定的口气说道:“臣听说,触动逆鳞、忤逆人主,是天下最难做到的事……但臣不以为然,臣知道,触怒桀纣,臣不敢做;但触怒尧舜,臣却敢做!”

李治恐怖的面部忽然松弛了下来。

服气了吧?众人的确被狄仁杰高超的手法折服了,偌大的大殿里,李治深深吸了一口气,竟然沉默起来。狄仁杰继续讲道:“臣何其幸运,在有如尧舜一样的明君下做官,臣不怕会有比干一样的下场。汉文帝时,有人偷窃高庙的玉环,张释之廷争面折,最后定案,仅仅把盗贼弃市。魏文帝想要迁流难民,辛毗上谏,扯坏他的衣角,但也被采纳。释之、辛毗是臣神往的好友,陛下若是不用臣言,是臣无能。臣死之后,又有何面目去见释之、辛毗?”

实在是厉害,狄仁杰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一再提醒李治,让李治一定记住自己曾经的目标,不是当暴君,而是当尧舜一样的明君。他不把罪责往皇帝身上推,而是贬低自己,他上谏的方式,让群臣惊讶不已。

狄仁杰还有后招,他接着说道:“法律既然已经制定出来,就不可以随便违越,没犯死罪的人,就是不能定死罪。倘若法律无常,百姓如何措其手足?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如果今天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棵柏树杀死一个将军,一千年以后,人们将如何看待陛下?这就是臣为何不敢奉召杀人,臣不怕抗旨,怕的是陷陛下于不道。”李治惊呆了,他找到了,他找到了贞观年间群臣廷争面折,父亲转怒为喜的感觉。

是的,就是这样,狄仁杰,好一个狄仁杰!

几天后,权善才革职流放至岭南。而狄仁杰,也因上谏得到了李治的赏识,成为了一名御史,负责弹劾百官,纠正法纪。御史啊,狄仁杰,真给狄家争光。但狄仁杰却并不把争光一类的词汇放在眼里。

当然,他也没把别人的淫威放在眼里。起初,李治很高兴能选中狄仁杰当侍御史。但很快,他悔得肠子都青了。狄仁杰的出现,打乱了李治的美好形象,他常常因为狄仁杰的出现而窘迫不堪,也露出了他为人方面的重大缺陷。但狄仁杰没有发现李治好像很怕自己,他依然我行我素,对百官违法犯罪毫不留情,该罚就罚,该杀就杀。所以,农业部部长(司农卿)韦机痛恨他,李治宠信的小人王本立痛恨他。

韦机是个有本事的人。

贞观年间,他去册封突厥部落的可汗,半路上碰见小国动乱,被滞留西域,三年不能回国。他撕裂衣服,将归国途中碰见的情况全部记下,定名为《西征记》。回朝后奏报太宗,太宗大喜,拜他为朝散大夫。

显庆年间,韦机当上了檀州(北京密云)刺史。

命运造化,都是难以捉摸的事情。因契苾何力东征高丽,到了檀州,滦水暴涨,不能过河,将十万大军拦截住了。然而要命的不是不能过河,而是军队的粮食吃光了。在檀州这种地方,人口不多,却还要拿出粮食给军队,完全是不可能的。刺史韦机却哈哈大笑,一下拨出来了几十万石粮食。

契苾何力被雷住了,等军队再要,他还有。

后来,韦机告诉契苾何力,这是因为自己在农业上很有一套,其他也没什么。契苾何力上奏朝廷,李治闻讯,立刻升其为司农卿。韦机带来的惊喜还没完,他统领将作、少府两个部门,营造了很多别具匠心的建筑。李弘死后,就是他牵头制定的恭陵墓穴构造,于平地开左、右四所便房,将李弘的墓搞成了经典。所以,到了后来,李治就让韦机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用于他和天后玩乐,宫殿奢华壮丽,令人震撼。

所以,狄仁杰就上谏了,他要告韦机坑骗君主,谋杀天下百姓的赋税。他说,韦机正一步一步把皇帝往奢侈上拉,陛下再只顾贪图享乐,浪费人力,天下共怨不说,您也得早早做好隋炀帝的打算。李治大恐,立刻撤了韦机的职。此事未罢,狄仁杰又告王本立,小人得志、嚣张跋扈,理应处死。

李治和王本立私交甚好,但还是给足了狄仁杰面子,让大理寺审判一下再说。大理寺给出了结果,建议说:“王本立罪大恶极,可以用全套设施对待他。”李治认为,王本立是国家栋梁,最好原谅他一次。狄仁杰上奏,“国家虽然缺少英才,但从不缺少王本立这样的英才,陛下就放他去吧!”

李治:“……”

狄仁杰:“陛下因为心疼一个罪犯而玷污国法,对吗?”

李治:“还是赦了吧……”

狄仁杰做出一副要脱掉官帽的样子,冷冷地说:“陛下非要赦免他,就先把臣流放算了。臣也算是未来忠贞之士的榜样,陛下呢?”李治算是服气了。王本立伏法后,因狄仁杰,朝廷风气大变。

此时,有人开始注意狄仁杰,她虎视眈眈地看着这个有超高智商的能人。狄仁杰,如果听话,我定会重用;但如果有一天他反对我,就算他有再大的才华,也只能死在我的手下。走着瞧吧,希望你不要自作聪明。武则天召集北门学士,开始商讨立场问题,他们害怕在狄仁杰的努力下,朝廷格局会受到影响,削弱北门的实力。此外,最近的北门学士还有一个重大课题,那就是倡议天皇、天后去封禅嵩山,有可能的话,还要遍封五岳。

这是为什么呢?

【莫名其妙】

天后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嵩山最近。但这明显不是她封禅嵩山的真正理由,真正的理由,要等到实行封禅的时候才会揭晓。封禅毕竟是件大事,但这两年来,天下不太安宁,不是干旱(关中大旱)就是洪水(河北大水),不是地震(晋州地震)就是海啸(括州海啸)。所以,自从北门学士提出此项建议以后,朝廷的其他大臣都提出了反对意见,李治也明白,在天下百姓有灾难的时候去封禅,那是很离谱的。

郇王李素节,年轻有为的皇子,萧淑妃的儿子。

在北门学士的努力下,他从岐州(陕西凤翔)刺史调成了申州(河南信阳)刺史。上任的时候,他还收到了天后的一封信:“素节,你既然有病,就不要如朝了!”这是一封很奇怪的来信,因为李素节根本没病。

李素节咬了咬嘴唇,内心翻江倒海地将武则天骂了二百遍。

然后,他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忠孝论》,作为皇子的上书递交到了朝廷(是王府上的参军偷偷提交的),准备感动一下李治。

文章究竟还是到了北门学士的手里,大家被李素节的孝心感动了。

感动之余,他们将李素节的文章交给了天后,让天后弄死这个偷偷和李治交流的孩子。李素节想象着,他隐隐记得很小的时候,爸爸喜欢捏他的脸。母亲死的那年,他刚刚九岁,是别人告诉他,他的仇人已经当上了皇后。他是想就这么算了,可这真的能算了吗?你想算了,她还骑在你脖子上拉屎!李素节的调迁令来了,他觉得是他的《忠孝论》惹怒了李治,才让李治下决心把他贬成鄱阳王,安置在满是烟瘴的袁州(江西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