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孤有这么流弊?

官员异地任免制度的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其原因是七国之乱给汉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与威慑,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思变。

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却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推行。

基本上可以说,就是这种制度,保证了汉武帝的中央集权制度。

而通过实践总结,发现异地为官的官员,很难像之前那样能够编织出一道巨大的关系网落。

那种自上到下的网络,能够直接影响到中央集权的网络。

而官员异地任免这个决定,自汉朝开始以后,往后每一个朝代都在运行着。

后来甚至有千里不为官的规定,再到五百里不为官等等。

也有没有距离限制,但单独限制了不能在本郡,以及本郡临近郡为官的规定。

这些官员因为是异地为官,上任的时候几乎就是孤身一人,最多带着自己的妻儿。

若是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威慑力度不够,那么他们这些官员到了地方上去为官,不说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怕是刚到就会被人给个下马威,然后待上几年灰溜溜的滚蛋。

所以,若是异地为官的政令推开以后,让大家都不再觉得这是故意刁难人之后。

那些到异地为官的人,反倒更希望中央朝廷的威慑力能够很大,越大越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稳的去当官。

而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异地为官的官员,又会潜意识的帮助支持加强中央集权。

“王上,斥候考核恐为不妥!”张良想了想,还是说道。

“为何?”王不饿看着张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没有相互的隶属关系,这样的考核才更具有真实性吧?

“斥候的权力太大了!”张良说道。

王不饿愣了下。

斥候的权力太大了?

斥候现在有什么权力?

不就是监视一下地方上的情况吗?

行动权在于游击将,基层的斥候就是普通百姓,一个县有编制的斥候,也就三五个人而已。

反正王不饿是觉得,斥候是真的好用,能让自己快速的了解到各地的一举一动。

只要自己愿意,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很短的时间内便能看到这个地方近期的一切情况。

“王上,吏部考核能力没问题,但若是能力与品德相互辅佐,让斥候来负责品德就有些不妥了,时日一久,若是斥候军官心思不正,地方官员又岂敢得罪他们?任何一个官员,都不可能在处理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做到最好,若是斥候避轻就重,专一的盯着一点大肆宣扬官员品德有问题呢?真若是如此,哪怕这个官员做了十个正确的决定,也会被这一个看似不正确的决定给毁掉的。”张良说道。

这种避轻就重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哪怕新组建一个衙门去负责,也依旧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

但这事交给斥候来负责,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重一些。

王不饿突然想到了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其用意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不受控制的影响。

张良说的也有道理,是人就会犯错误。

若是真有官员因为得罪人的原因而被故意针对,那未免也就太惨了一些。

对于官员本身来说是惨,对于自己来说,当然是不希望这种好官员被埋没。

王不饿继续的想着应对的办法。

考核,不能全部都是固定形式的,这样会让更多的官员们提前有所准备。

而对于官员的考虑,就必须是具有隐蔽性的,突袭性质的考核。

只有在官员不知情的前提下,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微服私访,亲自去看。

但天下那么大,显然是看不过来的。

若是单独组建一个部门,又需要防止权力过大。

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轮转制,让负责前去考核的官员,在出发之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样自然能够避免一些勾结的现象。

若是为了图稳,可以多派几个人去,相互之间分批过去,相互不知道彼此,只有多者得到的答案相差不大,才能证明是真实正确的。

但是……

很难……

王不饿有意推举科举制度,但一项制度的形成,不可能是一两年就能搞定的。

现在连学舍都还没开始建造呢,所以,哪怕现在就开始建造,第一批参与科举的人,至少也得是在十年之后。

所以现在的汉国,用的依旧是察举制,只不过现在的察举制还没有达到最完善的时候。

基本上就是地方官员负责选拔,这个流程也就是一级一级的往下走。

汉随秦制,现在在行政方面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还是延续了秦朝的制度。

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

有些地方可能没按照这个走,但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每三年每个里选出一人,然后亭长对这些人进行考核,从中挑选出三人,于当年下半年报到乡里面,年底之前,乡有秩(管大乡)、乡啬夫(管小乡)再从通过第一轮选拔的三十人中选出五人上报各县。

次年各县要对这五十人进行更加细致的考核,而这个过程长达一年之久,最终选出不多于五人上报到郡里。

到了第三年,郡守再用半年的时间去复审挑选,从五十人中,挑选出合适的人上报到洛阳吏部。

吏部基本在年初就通知各郡考核的时间,反正是在第三年下半年。

这时候各地挑选出来的人才会前往洛阳进行最终的考核。

就是论策,给你一道题目,答对了可以为官,答不对哪来的回哪去。

郡守推荐没有名额限制,如果他愿意,可以把五十个人全部报上去。

但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

察举制!

察举制!

有察,有举,有制度。

若是你推荐的人通过了考核,若将来他犯了罪,不论轻重,对推荐他的官员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根据犯罪时期的级别,影响到的级别不同罢了,若是犯案时是县官,那么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举荐他的县令,以及以下的官员。

而这种制度,又会带来另一个隐患。

犯罪了举荐他的官员要受到牵连,那么这些官员若是还活着,必定会想办法掩盖,从而形成另一个朋党。

当然,大多数时候长官只是挂个名。

你是小人物的时候犯事,影响的是掌教化的官员,因为是他们实际上负责考核的。

当你混起来了,影响的就是那些一把手了,因为是以他们的名义举荐的。

当然,你若是混成功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说举荐了灌婴的宋轶,现在就混着一个郡守美滋滋的过着小日子。

而举荐了韩信的灌婴,现在的日子还用多说吗?

论地位,论能力,他几乎能称之为大汉第一将军。

王不饿做事从来都不喜欢只看眼前。

虽然面前摆着的,是如何对官员考核的问题。

但是在王不饿看来,却是可以利用这件事情,来做点别的事情的。

而之所以考虑到察举制方面,自然是为将来的科举制做铺垫。

没有什么事情是能一蹴而成的,就像那啥啥啥的,直来直去的也就是一个人爽,想要大家一起在天空翱翔,你得来点铺垫才行。

“取消察举责任制,郡守县令保留直接举荐的权力,但往后举荐人才,由各地教坊司来负责执行!”王不饿突然说道。

“???”张良突然懵了,这好好的咋突然又跑偏了呢?

王不饿却没有去考虑张良的懵逼。

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而且,王不饿也觉得会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接着说道:“通过察举考核的官员,两年不为官,由吏部统一出具题目,分配这些官员前往各地暗中调查地方官员的品德问题……”

听着王不饿的话,张良突然眼前一亮。

越想越觉得惊讶,越想越是震惊。

不由得拍手叫好道:“善!大善!王上此举,还真是大善啊!”

一个好的政策,往往不需要更多的解释。

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解释的再多也未必能懂。

张良身居高位时日已久,接触的事情,见过的人也很多。

所以他看懂了王不饿此举的用意,这是根据自己先前提出的建议而给出的进化版应对方案。

张良又一次的被震惊了,张良突然有了一种感觉。

就算是秦始皇现在还活着,以王不饿的才智,将来做到丞相之位也不难吧?

当然,马屁什么的在心里面拍一下就行了。

像张不衣,司马欣那种不要脸的手段,张良是使不出来的。

好歹也是中书令,三驾马车之一,就算是拍马屁,也得拍的与众不同。

于是,张良在心中稍稍撸了一下,然后说道:

“此举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一,参与人员两年一轮换,其二,参与人员皆为新官员,没有那么多的势力干扰,加上异地派遣,更加无所顾虑,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答案,其三,通过让他们去实际调查,亦能更加清晰的了解朝廷对于官员的考核随机性,令其在为官之后不敢有所懈怠,其四,能对现在的官员起到震慑效果,其五……”

看着张良,王不饿满头的黑线。

俺只是想解决考核人员被人收买的问题,顺便铺垫一下将来的科举啊,你这一二三四的列出来,还说的这么有道理,俺……

俺踏马的自己都懵了,这个办法真有这么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