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五大王?五大老?

“什么?他真的当皇帝了?”刘进忠那是一脸苦笑不得,“他还真是非过这把瘾不可啊!这下好了,他当了皇帝,那我还非出兵不可了……对了,舜水先生,我如果灭了耿精忠,那算不算一场灭国之功?”

朱舜水一听这话,也点点头道:“没错!耿精忠当了皇上,还立了大靖国,那你灭了他的确是灭国之功了……北王,您看这是不是有点儿功高振……李?”

这个耿精忠当皇上的行为绝对是提升自己的价值啊!

本来他就是个反王,他的脑袋和江西的康亲王杰书是一个档次的。所以李中山西征去杀杰书,刘进忠南征去砍耿精忠。两边提升的“功勋度”是差不多的,而李中山凭借着一手把朱三太子拉扯起来的功劳和平定淮西的大功,依旧可以稳压刘进忠,拜大将军录尚书事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可是这个耿精忠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硬生生从一介反王变成了“四国大战时代”的四大皇上之一。

那他就是和吴三桂、康麻子、朱三太子肩碰肩的人物了。如果刘进忠杀了耿精忠,再灭了靖国,那就是灭国之功啊!

李中山一下就被他给压下去了!

有了这个灭国之功,那他能不能也当一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而李中山会让刘进忠如愿吗?

他会不会再背后扯后腿捅刀子?

刘进忠一下心里没谱了……他打仗还行,玩政治搞权术,还真不怎么拿手?过去他搞政治、玩权术主要靠尚淑英和查左尹支招。

现在老婆被他自己赶跑了,查左尹又只回来一部分……这可怎么办呢?该向谁请教?

“王爷,这个灭国之功大了,您可不能吃独食!”

就在刘进忠琢磨着上哪儿再找个军师的时候,朱舜水已经在替刘进忠拿主意了。

朱舜水本来是不怎么懂权谋的,但他在日本流亡的这些年,通过水户光国和其他一些日本的儒者,了解了许多神君家康的谋略,特别是家康篡夺丰臣天下的这一段他特别了解——许多当事人他都认识啊!经常听他们吹牛,听多了自然懂了。

所以他对这个“五大老辅佐傀儡主君”的桥段特别有心得。

现在大明不就是“五大老”掌权吗?原本吴三桂、耿精忠在的时候是七个王爷,多了俩。现在吴三桂、耿精忠自己去当皇上了,不算要当皇上的定王,大明还剩下南王李辅臣、北王刘进忠、忠王李来顺、英王李中山、翼王郑经,不正好五大老嘛!

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朱舜水闭着眼睛也能算到了!

而要防止李辅臣、李中山、李来顺这三大老联手篡位,那就必须加强郑经、刘进忠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李来顺虽然和李辅臣、李中山连宗了,但他和李辅臣、李中山毕竟不是一家人……就不知道会不会变成那个大明版的毛利家了?

不过这个刘进忠看上去挺忠的,应该可以担当起上杉家的角色……

想到这里,朱舜水就对刘进忠说:“这一仗您要顺利拿下,就必须拉上陈中堂、卢中堂和翼王殿下!”

陈永华和卢三好自然是石田、小西、大谷之类的人物了。好像忠义有点少,和李中山的关系有点好……不过还是应该设法加强他们的力量。

“拉上陈复甫、卢三好和郑翼王?”刘进忠思索着问,“有他们分润功劳,我就不会功高振李了?”

“那当然了,”朱舜水道,“灭国之功再大,四家一分也就小了,况且李英王还不至于对四家下手吧?”

“那不至于……”刘进忠摇摇头。

他知道陈永华和李中山是一伙儿的,卢三好虽然是西选出身,但他和李辅臣、李中山父子的关系也特别好。

至于翼王郑经……他是陈永华的后台,他的目标一直就是吃下福建,可能还想染指一个叫什么吕宋的地方,和李家应该不会发生什么冲突吧?

“那不就行了?”朱舜水笑道,“您可以把安徽江南那块地分给卢中堂,把宁波分给陈中堂,把半个福建分给郑王……您拿下浙江的其余地盘,这样您的地盘就能和两位中堂还有郑王连成一片,三位李王如果有什么不臣之举,您和郑翼王、卢中堂、陈中堂就能一起兴义师,保大明了!”

“哦……好!”刘进忠想了想,觉得李中山、卢三好、陈永华他们搞得什么“国人议政”已经很不臣了,多半不会有更加不臣的时候了,如果真有的话,那就必须要兴义师了!于是就点了头。

朱舜水接着建议道:“王爷,现在耿精忠称帝建国,声势大振,您不能贸然进兵,应该先回一趟南京,和陈中堂、卢中堂还有李英王他们谈好条件,再一起进兵!”

刘进忠点点头,“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

就在耿精忠忙着建立他的大靖王朝并且努力组织大明包围网的时候,南京城的人们也完成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这个南京的能工巧匠们在原来的那个定王府后宫门口的那座“假文华门”外头的小广场内搭了一圈挺漂亮的棚子,还在这个小广场当中修了一座小小的八角亭子。

可别小看这圈棚子和这八角亭子,这可是未来新大明最高权力机关国人议政大会会场的重要设施!

有了这圈棚子,国人议政官们就不怕风吹雨淋日晒了……这个堂堂议政官,总该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吧?要不然天天风吹日晒的就罢了,最多晒黑一点。可要遇上下雨下雪该怎么办?也不能让议政官们顶着雨雪讨论国家大事吧?

至于那个亭子可就更厉害了,议政大会的主簿、书办,还有主持议政大会的领议政,在开大会的时候都会在亭子里面坐着。而得到发言机会的议政官,也必须进入八角亭子站在讲台上发言——议政这个事儿还是要讲个规矩的,不能胡说八道,也不能七嘴八舌,把个议政大会的会场搞得跟鸭子塘似的。

不过这会儿,定王府议政大会会场里头却跟开了锅似的,二百多个来自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湖北、福建、江西、湖南等全部或部分被大明控制的省份的议政官,都在交头接耳,甚至高声议论。

而在那个八角亭中,本来应该坐镇主持会议的几个领议政,今儿全部缺席,不知道是不是昨晚上聚会喝多了,这会儿还没睡醒,还是躲在什么地方开小会商量怎么应付耿精忠称帝的事儿。

吴三桂称帝的事儿早就在大家伙的预料当中,毕竟老吴的实力摆在那里,早就过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标准。而且他辛辛苦苦造反图个啥?还不是想过把当皇帝的瘾?

不过老吴的地盘和大明的核心地盘也不接壤,当中还搁着李自成和杰书的地盘,就算要开打也够不着,所以大家伙不怎么担心。

至于和吴家的地盘接着的两个李王统治的广东、广西和湖北东部等处,也没什么大问题。

毕竟老吴家和两个老李家关系都不一般,一个是亲家,一个仇家,两家的实力都还不弱,而且这吴家的亲家和吴家的仇家还连了宗,成了一家人……

可是耿精忠称帝这事儿可是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了。

虽然大家都听说过什么“天子分身耳火”的谶语,但是把这个谶语解释成耿精忠要当皇帝实在有点牵强啊!

天子分身……这个分身又不是真身,是幻化出来的。譬如《西游记》里面的孙猴子拔根毫毛就能变个一模一样的猴头,这就是孙猴子的分身啊!

这个分身如果和天子挂上钩,也可以解释成耿精忠是天子的代理人,代天牧民,镇守一方。

反正怎么都不能解释成耿精忠要当皇上啊!

天子分身,又不是天子真身。难道耿精忠他没看过《西游记》,不知道分身是咋回事?

而耿精忠一称帝当皇上,他和大明朝之间可就不死不休了!

本来还能哄哄的,现在非得打死算完了!

而耿精忠地盘看上去挺大的,还和控制江西的大清余孽康亲王杰书的地盘接壤,而杰书的江西又和吴国贵控制的湖南接壤……形势看上去好像不大好啊!

另外,现在天下已经有三个皇帝了,大清那边还有一个康熙皇帝和一个摄政裕亲王对立,没准那个摄政王福全也会称帝……这皇帝越来越多了,可是身为天下正统的朱三太子,怎么到现在还是个定王监国呢?

坐在棚子里面的议政官们交头接耳,越说越来劲儿,声音也越来越大了。

“如果这耿精忠、杰书、吴国贵他们仨联合起来,咱们大明的国土可就被一分为二了!”

“何止啊,湖广忠王所领的地盘和江东的联络也困难,除非能打下九江府……”

“九江府哪儿那么好打?一个安庆就打了好几个月,这两天才刚刚拿下。九江的地形比安庆更险要,又是杰书本人驻守的要塞,怕是没个一两年拿不下来啊!”

“一两年哪儿够?怎么都得先解决耿精忠这个逆贼啊!这个耿精忠可是在杭州当皇上,杭州距离南京多近啊!而且南京隔壁的太平府现在都还是耿精忠的地盘!”

“且慢,且慢……先别提打谁不打谁,当务之急,咱们得先把皇上给选出来啊!看看人家选个皇上多快,吴三桂打个瞌睡就当上,耿精忠阅个兵就是皇上。咱们这里磨磨蹭蹭的,到现在连《大明原法》都没议好……”

“这急什么呀?《大明原法》是新大明的根本大法,涉及到国士、国人的权利和那个啥义务,一定得仔细商议!另外,这个《大明原法》还关系到以后的《均田法》和《军役法》怎么定……”

“那也得抓紧一点啊!议好了《大明原法》还要推选大将军录尚书事,然后才是推选皇上……”

“可为什么是先有大将军后有皇上?这顺序是不是倒了?”

“没有倒……怎么可能倒?就是这个顺序!汉朝的霍光也是先当大将军,再扶立汉昭帝的!”

“可是……”

“别可是了,就是这个顺序,千万不能颠倒!”

先有国人会议,后有《大明原法》,再后面是大将军录尚书事,再之后才是拥立皇上……这个顺序是“三中堂”、“四先生”商量出来的,五大王中的三李王也都同意,就剩下北王和翼王同意了。

其中翼王郑经那边是没问题的,郑经对大明的忠诚就到“有个大明就行”的程度。至于北王……这会儿“四先生”正在对他进行说服,所以才耽误了开大会。

“先有会议,后有原法,再有原臣之首大将军,最后拥戴原君三太子登基……这没问题啊!”

说没问题的,就是李中山李英王了。

他这是要永远将天子置于花瓶的位子上,让天子的权威来自于国人、原法、原臣,而非将天子凌驾于上。

“对,对,莫愁先生说得对!这就是‘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的道理!”

“三皇五帝,古之贤明君主莫不是如此!”

“北王,您好好想想,上古时代,我华夏是先有民,先有臣,还是先有君的?什么?北王,您不知道吗?那您知道那个大蒙古国是先有蒙古诸部,蒙古诸部首领,还是先有铁木真大汗的吧?这个顺序都是差不多的。三皇五帝其实也是部落之长……也就相当于原臣嘛,这个原君必然是晚于原臣的!”

帮着莫愁先生说话的,当然是梨洲先生、亭林先生、船山先生了,这三位先生加上莫愁先生,合称四先生,也是复明议政大会的四个领议政!

这个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都是什么人呢?大儒啊!刘进忠一半文盲,凭什么和他们仨辩论?当然哑口无言了!

而和刘进忠一起来的朱舜水也反驳不了这三个大儒的观点,因为他们仨是对的!

肯定是先有部落,再由部落联盟,最后才是国家。

所以这个“原君”的产生,必然是由下往上推的,不可能是先有一天降猛男,譬如什么天照大姐的子孙,然后就特别牛逼,别人看见他都纳头就拜,这个部落、联盟、国家一下就都有了……这完全是瞎编的鬼故事,不足信的。

“对,对,他们说得都对!”朱舜水看见了刘进忠投来的询问眼神,就连连点头,“古之君臣就是这样产生的……不是君王拔臣子于微末,而是臣推举贤能之士为君!而如今的新大明,也是臣拥君,而非君选臣。所以先有会议,后有原法,再有大将军,最后有皇帝的顺序是对的。不过这个大将军的幕府和朝廷是怎么个关系?”

李中山连忙解释说:“大将军是武官之首,幕府执掌的是天下兵马。而录尚书事则是将军兼任尚书省的主官,相当于丞相。

另外,尚书省还会设立左右丞作为副相,协助大将军掌管天下文臣。复甫兄会出任尚书左丞,三好兄将会出任尚书左丞兼应天府尹。”

李中山设计的中央一级的行政体系还是很合理的,一个丞相,两个副丞相。丞相在战时出任大将军,因此称大将军录尚书事,再设立一个幕府,以方便指挥全国军队。而录尚书事(丞相)则领导尚书省……相当于一个中央政府!

“那地方上怎么安排?”刘进忠对于染指朝廷暂时没什么兴趣,于是就跟李中山打听起了地方上的安排。

“地方上是行省和藩镇并列……行省的主官是巡抚,一省之中,只要不是藩镇辖区,民政都归巡抚总领。”李中山赶紧将复明国人大会讨论出来的方案,详细告知了刘北王,“至于军务,则分成乡军和新军两个体系,乡军属于地方军,由各省提督任主官。新军则是幕府直辖的军队,由幕府管理,只是驻扎在地方。

当然了,各方镇之兵,不在乡军、新军体系之内,具体情况由各方镇自行安排。刘北王,您觉得这样安排好吗?等灭了耿精忠之后,浙江大部就设个方镇,由北王您统帅……留下一两个府由巡抚和提督管理就行。”

“这安排倒是不错,”刘进忠点点头,“不过……耿精忠现在已经当了皇帝,他的地盘已经是靖国了,本王麾下的兵力不多,恐怕很难将之歼灭,除非可以得到翼王、卢中堂、陈中堂的协助,合四家之兵,一起攻打,才能确保必胜!”

什么?耿精忠当皇帝就变厉害了?

李中山对这个说法有点怀疑,不过刘进忠想要多调一点兵力,以确保必胜的想法也是对的。他想了想,就点点头道:“这样也行……不过复甫和三好的军队,都会和本王的军队一起改编成新军,北王想要将军府派兵,那过些日子,改编完成之后,本王就给您派个两万三万的,再派几员大将!

既然将军府发兵了,那平定浙江后,就将宁波、绍兴两府设置为朝廷直辖之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