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三皇联手,百万大军下江南!

大周昭武四年,二月初一,大周南都武昌府。

一转眼,这个吴三桂入主武昌已一个多月了!

这一个多月里头,吴三桂主要就忙活两件事儿,一是将武昌府提拔到了大周南都的地位。所以大周国现在是西、南二都制了……这个好像有点不大对称啊?有西没东,有南无北,分明是个四缺二的格局,就不知道缺了的那个都什么时候能给补上了。

这个提拔武昌当南都可不是一道诏书就能搞定的……得下许多道诏书。

一个是把长安朝廷的班子都搬到武昌府来办公;二是成立西都留守司,同时还要封吴应麒为长安留守——吴三桂现在得在两个亲儿子和一个养儿子之间玩平衡术,还得把这三碗水端好了,不能端出个玄武门之变或是靖难之役,又不能让吴应熊大权独揽,还真是挺不容易的……

除了这事儿,吴三桂在武昌忙活的第二件大事儿,当然就是和李自成的党羽缠斗了。本来吴三桂以为他大军一到,拿下汉口、汉阳、江夏,那个大明忠王府下辖的五府地盘一定是纷纷归附。想当年吴三桂跟着大清兵打李自成的时候不就这样?老李一跑路,哪儿哪儿都是投降派。

这回……居然完全不一样了!

吴三桂到了武昌府城后突然发现,好像只有江夏、汉阳、汉口、随州,还有安陆府的首县钟祥以及德安府的首县安陆等六座城在吴周大军手中。而大明忠王府控制的武昌、汉阳、安陆、德安、黄州等五个府总共有几十个县,只有六个在吴三桂手里,剩下的还在李自成、李来顺手里……这情况有点奇怪啊!

而更加奇怪的是,忠王府下属五府的知府,以及被吴三桂那些的六个县的知县居然没有一个投降大周的,不是战死就是跑路了。

这怎么搞的?现在大明的臣子都不当贰臣三臣了吗?

当年要剃发易服当野蛮人,他们还一批批投降呢!现在怎么就不降了呢?

难道他们全都是闯营二代?对李自成特别忠心?可是吴三桂手底下还有好多“闯一代”呢,他们该投降不照样投降?

还有更加出乎吴三桂预料的事儿,就是目前名义上被他控制的武昌、汉阳、安陆、德安这四个府(黄州府的首县黄冈还没拿下),现在也都变成了马蜂窝,在大明忠王府派出的地方官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吴三桂这个周天子的统治。吴三桂派出去招抚的官员全被他们杀了……这可把吴三桂气坏了!

他吴三桂是要一统天下的男人,现在派人招安李自成的残党,那么给面子,他们不仅不投降,居然还把人杀了!

于是吴三桂马上命令底下刚刚开张的各府派出小股“还乡团”去攻打,结果完全不是对手,被杀得丢盔卸甲跑回来。

吴三桂又给气了个好歹……一怒之下就要杀几个“还乡团”的头头以正军法。还是方光琛苦劝才没杀了。然后吴三桂又派刘玄初下去查。

一查才知道,还真是冤枉那些人,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敌人实在太多了!

原来而杀败那些还乡团的也不是李自成的老营兵,而是那些在乡的湖北籍府兵和依据《天朝田亩制度》分到土地的贫苦农户家的壮丁合在在一起组成的民壮!

也就是说,吴三桂突然发现自己在和大明忠王府治下的民众作战!

民众数量多大啊,千千万万的!

而且那些民众的组织、装备、训练都很不错,还有许多坚固的城堡可以依托。

另外,幕埠山、大洪山、桐柏山的大山里面好像还有可以指挥和支援这些民壮地方武装的“行忠王府”、“行武昌府”、“行安陆府”、“行德安府”的存在……也就是说,李自成虽然被赶到山里去了,但是他的政权依旧统治这德安、安陆、武昌三个府的大部分地区!

只有汉阳的情况稍有不同,那里没有大山可供大明忠王府的派出的“行府”人员躲藏,所以他们就躲进了那个洪湖水浪打浪的洪湖……

听完刘玄初的报告,吴三桂马上就意识到大明忠王府早就在精心准备一场抗拒大周天兵的战争了!

早知如此,当时就不该让李辅臣“解斗”成功。

这个李辅臣只真不是个东西啊!

生了半天的闷气之后,吴三桂还是稳定了情绪,并且开始调整部署,派兵先牢牢控制住江夏、汉阳、汉口、随州、钟祥、安陆等大城市。同时,再控制长江、汉水沿岸的炮台、烽火台,为自家的大军保持两条顺畅的水上交通线。

只要后勤运输能稳住,不至于影响吴三桂的大军向长江中下游进军,把他们暂时丢一边问题也不大……

而就在吴三桂琢磨着接下去要怎么取九江,占安全,下太平,直取南京城的时候,武昌这边就来了三波互相见面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尴尬的贺使。

这三波贺使分别是大清朝的保和殿大学士杜立德,大靖朝的七星阁大学士玛祜,还有大清朝的候补江西巡抚朗廷相。

这三位,一个是代表康熙的,一个是代表东兴天子耿精忠的,还有一个则代表马上就要背叛康熙的康王杰书的。这要凑一块了,能不尴尬吗?

这仨贺使都是以贺吴三桂攻取并且定都武昌府的名义来的,其中杜立德和玛祜好像还是一块儿来的。

而朗廷相比他们早来了几日,是从九江府赶来的,吴三桂知道他的真实目的是请降和求援,也知道九江一时半会儿还丢不了,所以不急着见他。直到杜立德,玛祜都到了,才在武昌府皇城的紫薇宫同时接见三位贺使。

不过当吴三桂见着三位来使之后,这位大周皇帝却因为三人的穿着打扮而感到有些糊涂。

这三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爷子,其中年纪最大的和吴三桂差不多,都有六十多岁了,应该是大明、大顺、大清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杜立德,可他一个大清的大学士,现在却是一身汉人式样的红色官袍,脑袋上还戴着乌纱帽。

还有两个年轻一点,看着要就五十多岁,都穿着大清的官服,品级一样,都是文二品的补子。

这不大对啊!

杜立德怎么穿上汉家服饰了?另外,那俩年轻一点的人当中应该还有个大靖七星阁大学士玛祜呢!

想到这里,吴三桂也不等这三位下跪磕头唱名,而是直接指着那个年纪最大的老爷子就问:“中间那个是杜立德吗?”

那老爷子赶紧一撂官袍,先给吴三桂跪了,然后趴在地下,撅着屁股,一股准备挨打的好态度,恭敬地回答:“回禀皇上,外臣正是杜立德。”

“你是……那个皇帝的臣子?”

“臣是大清皇帝的臣子,奉我主之命,来武昌出使的。”

“那你怎么穿着汉人的官服?”吴三桂问。

“回禀皇上,臣现在是大清的南面官。”杜立德回答道,“大清的南面官是穿汉人的服饰,也可以蓄发不留辫子。”

原来康熙的“南北面官制”也不是随便说说的——这可是大清议政王大臣会议通过的,自然要来真的!

不过康熙力主实行南北面官制的原因,也不是满汉平等什么的,而是做出一副随时准备放弃关内地盘,退而成为草原天子的姿态。

这个姿态,当然做给吴三桂看的!

吴三桂点点头,然后又看着两个穿着满洲服饰的五十多岁男子,问:“你们中谁是玛祜?”

“外臣是玛祜。”一个穿着满清补服,戴着珊瑚顶戴的大清二品大员马上给吴三桂跪了。这人正是前任大清江苏巡抚,现任的大靖七星阁大学士哲柏·玛祜。

“玛祜,你不是江南国主的官儿?怎么一身满清的官服?”

“回禀皇上,臣现在既是江南国主的官,又是大清皇帝的官。”玛祜解释道,“因为大清皇上知道臣等都是不得已才在江南辅佐他的兄皇帝立国的,所以没有免去臣等的官职。而臣之前被江南靖皇帝派遣去北京出使,接着就一直滞留北京,主管大清和江南之间的外交。”

合着他是大靖驻大清特命全权大使!

一旁的杜立德还给他打证明,“皇上,玛学士说得没错,他这些日子一直在北京。因为他在大清有个北面官的官职,所以就可以穿满洲服饰。”

“原来如此……”吴三桂又看着另外一个脸黑黑的五十多岁的大清官,“你就是大清那边的江西巡抚郎廷相吧?”

“回禀皇上,臣原本是江西巡抚……但是在臣上任江西之前,康亲王已经表蔡毓荣为江西巡抚了。摄政王觉得蔡毓荣手里有点兵,还算堪用,就让他先当巡抚,臣当候补巡抚。结果……”

说到这里,这个郎廷相都在咬后槽牙了。

五十万两啊!

本来应该他拿的!

现在全归了蔡毓荣!

而且他为了当这个江西巡抚还是花了不少积蓄的,现在可好,“出卖江西”的大生意让蔡毓荣抢了。而他即便补上了江西巡抚,也没地盘可分……实际上就是个光杆,还不如不当。

吴三桂心说:那个福全还真会做生意啊!候补巡抚……这是不想退钱吧?

想到这里,吴三桂就笑道:“郎廷相,你的候补巡抚怕是没有转正的机会了吧?杰书这次派你来,是想请降的吧?”

大周的江西巡抚可轮不到郎廷相,不仅郎廷相轮不到,杰书自己都没有。

杰书能从吴三桂这里得到的,就是位不失封公,然后给个名大权小的闲差养起来。

实权是不可能有的!

军队、地盘,统统都得交出来!

而且在把军队、地盘交出来之前,杰书还得帮吴三桂打仗,以换取自己日后在大周的荣华富贵。

“皇上,臣的确是帮康王爷来请降的……不过这不是臣唯一的使命,因为康王爷还想促成一个三皇联手伐明的大方案。”

“三皇联手?”吴三桂看了一眼杜立德,“杜学士,你怎么看?”

“回禀换上,大清皇上是您的孙皇上,大靖皇上是您的侄孙皇上……您和您的孙皇上,侄孙皇上都是一家子皇上,联手对付朱慈炯这个外人皇上是天经地义的。”杜立德保证道,“只要您一道旨意,大清立即就可以出兵!不仅大清可以出兵,大清属国朝鲜也可以出兵!”

杨起隆的“仁川登陆”,当然是大获全胜了!

他的登陆“登”了朝鲜王国君臣一个措手不及,驻扎在北方边境上的军队还来不及调回来,杨起隆就已经兵临汉城了。而且由于通往江华岛和南汉山城的路都被杨起隆的军队切断,所以朝鲜君臣只能接收杨起隆这个监国,还交出了江华岛、南汉山城给杨起隆驻军,还把海州、釜山这两个口岸都交给杨起隆的朝鲜监国府管辖。

由于这场轻易取得的胜利,康熙在大清国内的声望有所提升,最近正在筹谋扫荡喀尔喀蒙古同时和北方新蹦出来的罗刹国碰一碰,探一探他们的虚实。

就在这个当口,吴三桂突然对大明下手了!

这事儿既然赶上了,康熙当然想出手占点便宜,同时也讨好一下吴三桂……在他将关外辽东开发出来前,和大周翻脸,还是不大明智的。

而康熙的想法又和耿精忠的想法不谋而合——耿精忠希望借助大清的力量帮自己壮大,以便在大明被灭后,依旧保持三国争霸的平衡局面。

所以康熙就马上让杜立德和玛祜一起来武昌同吴三桂见面了。

吴三桂多机灵一人?

马上就明白了康熙、耿精忠的心思,也知道杜立德和玛祜为什么会一块儿跑到武昌来当什么贺使了?

想到这里,吴三桂笑着道:“联手当然好了……不知道玄烨和精忠都想要点什么?”

“回禀皇上,”杜立德道,“大清不敢觊觎更多的中原土地,只是想多得一些子女财物,如果皇上觉得还需要大清出兵相助,那就请准许在取胜之后,将徐州、海州、淮安三个州府的百姓都交给您的孙皇帝。”

康熙的头脑是清醒的,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地盘!

而最缺的则是人口!

关外有旷野数万里,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口去开发。即便他搞出了头下军州这样极度有利于开拓边疆的政策,开发东北的进度依旧缓慢。

另外,吴三桂和李中山打得越狠,他这个孙皇帝就越高兴……如果能两败俱伤,他没准还能来个大清皇者归来呢!

吴三桂点点头:“好!这好办!玄烨如果能顿兵淮上,给残明一些压力……给点人口算什么?不过徐州、海州、扬州的人不行,凤阳、泗州、颍州的人口任取。”

吴三桂也没安好心,他现在已经领教了湖北国人的厉害,自然也能联想到淮西国人会如何反抗他这个大周天子。

既然如此,那就让康熙去和他们消耗吧!

“一言为定!”杜立德笑道,“皇上,我大清这次可以从山河四省调集十万大军,听皇上您的调遣!”

吴三桂点点头,十万大军……总能牵制一下李中山吧?

“皇上,”玛祜马上说,“江南国主也可以出十万大军!”

耿精忠其实拿不出十万大军,不过他还是要面子的,总不能比“弟皇帝”康熙差太多吧?所以玛祜就帮他报了一个“十万大军”。

“那就是二十万了!”吴三桂大喜,“江西有多少?”

“有五万!”郎廷相说,“其中陆师三万,水师两万。”

“那就是二十五万大军了!”吴三桂笑道,“老夫帐下也有二十五万大军……咱们三皇合力,出兵五十万,号称百万伐明大军!如何啊?”

杜立德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样,挑起一个大拇哥,“好!这是百万大军下江南!自古百万大军由汉入江,顺流下江南就鲜有败绩!”

玛祜也说:“有百万大军东下,南京必然一鼓可下……外臣为大皇帝预贺!”

郎廷相则对吴三桂道:“皇上……现在李辅臣、李来顺合兵攻打九江甚急!若出兵迟了,九江和安庆就皆为大明所有,进兵江南的水路,恐怕会被完全封锁,到时候江南就不好大了。所以康王建议皇上尽快进兵,就在江西和李氏幕府决战!”

吴三桂点点头道:“朕亦有此意!郎巡抚,朕命你立即返回九江,告诉康王务必坚持到底,朕立即会率领五十万大军水陆并进,支援江西!”

他带来武昌的军队其实连二十五万都没有,只有二十万上下,可以去江西的还德打一折扣,有十五万就不错了。即使加上杰书等人的军队,最多也就是二十万。

不过二十万大军也不算少了,况且九江、湖口这些地盘,目前还牢牢掌握在杰书手中,长江和鄱阳湖上,还有吴三桂和杰书的水师。

这一役,把握还是很大的!

吴三桂想到这里,脸色一凝,大声道:“请你们回去转告你们的主上,就说这次百万大军下江南,乃是一决生死之战,必须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