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算沙部:铜炉铜鼎铜镜

张家岭接受任务,当然明白他要拦截的人员是并非是表面说的流窜外蒙人,一定是非同一般的宗教人物。张家岭那时候还不知道大青山计划的存在,连当时研究所名义上的最高领导张红玉和二把手,也是就实际的领导人严重光都不知道。

张家岭在沙漠上等到了那一拨外蒙古人,和他预测的一样,果然是萨满教的高手。于是张家岭和那一批蒙古人在沙漠里周旋了几天,等来了帮手,帮手就是马接舆。马接舆一直都是在北方边界跟外蒙的萨满教高手的死敌。这次是马接舆被另一拨蒙古人拖住。导致六个萨满教的巫师进入到了中国西北腹地。

后来张家岭进入到大青山才知道,这些萨满教巫师的目的就是大青山工程,因为当时大青山计划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直没有离开的苏联专家想把工程中找到的一件文物,运送回苏联。

只是张家岭当时对这些情况全不知情,只是完成拦截的人物。

张家岭和马接舆两人在沙漠里,将六个萨满教巫师制服。并且从他们口中套出了进入中国西北荒漠的目的。

张家岭和马接舆两人才第一次听说大青山计划。

由于两人同仇敌忾,费劲了巨大的代价制服萨满巫师。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随即他们两人被告知,不能吐露任何相关的消息。他们两人之间也只能接受,相互回避。

但是张家岭知道了大青山计划后,反而促成了古赤萧接手大青山计划。因为当时领导大青山计划的部门工作失误,导致萨满渗透。古赤萧已经是国家的核心领导。于是以外蒙人渗透为理由,撤换了大青山计划的领导。让两张一严的研究所参与大青山计划。

古赤萧接手计划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苏联人驱逐出境。彻底把大青山计划列为国家的最高机密。

这也是为后来严重光把张家岭软禁到大青山里,埋下了伏笔。

苏联人之所以不再忍隐,是因为当时大青山计划,已经往下挖到了一定的垂直深度的时候,发掘出了一个文物。这个文物是一个铜炉。铜炉刻画着一些神秘的花纹。研究所得到铜炉之后,失踪无法破译铜炉上的花纹和文字。

直到有一天,古赤萧交给了张家岭另一件文物,是一面铜镜。铜镜名为“夺魄”,是当年秦始皇的宝物。当时张红玉与严重光为研究所的领导地位正在明争暗斗,古赤萧知道自己行将就木。为了保险起见,把铜镜给了张家岭,并告知张家岭,铜炉的秘密,必须要由铜镜来破解。而且告诉张家岭,铜镜破解还不够,还有一件东西,是一个铜鼎。希望张家岭能够找到,最终铜炉铜镜铜鼎三件法器同时放在一起,就能破解出一个巨大的秘密。

这也是古赤萧知道张家岭的性格坚韧,不会被一切外部事物影响。

古赤萧去世后,两张一严的矛盾激化。终于在古赤萧死后三年爆发,严重光排挤了两张,并且把张家岭调往大青山。

可是严重光已经知道了铜炉和铜镜都在张家岭手上。张家岭在被限制自由之前,匆忙把铜镜隐藏起来,可是铜炉的体积大,很难藏匿。严重光于是把铜炉夺取。接着用尽各种办法,要张家岭交出铜镜。

张家岭知道严重光是不可能用生命威胁他,于是始终没有交出铜镜的下落。最后到了大青山。其实他去大青山,心里是愿意的,因为古赤萧告诉他,铜炉在大青山下挖出来,那么很可能铜鼎在更深处。

只是到了一九九六年,大青山工程遇到了极为重大的矿难事件。导致整个计划停顿。

张家岭现在一门心思的要去找王鲲鹏和老严,他说的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还在老严手上的铜炉。

但是还有一点,老严压根都想不到的事情。

那就是他藏匿的铜镜,现在一定在王鲲鹏的手上。

理由很简单,当初他知道自己就要被限制自由,让一个年轻人带着铜镜逃跑离开。

那个人的名字叫赵建国。

铜鼎铜炉铜镜,三铜齐聚,可能就是结束一切的关键环节,也是古赤萧一直想要达到的目的。现在三铜已经有两铜知道下落。张家岭心里十分的有信心。他并不是一个一根筋的耿烈术士。不聪明的术士,不会被古赤萧器重,做不到研究所的第三号人物。

不过张家岭也失算了,赵建国到死也没有把铜镜交给王鲲鹏。而是给了另外一个人。

——七眼泉上,王鲲鹏和黄坤、策策坐在一起吃饭,吃的东西很简陋。大敌当即,王鲲鹏一点胃口都没有。吃了一点就扔下了筷子。

策策的情绪也很低落,跟黄坤也没有什么话好说。王鲲鹏察言观色,发现策策魂不守舍。于是支开黄坤,告诉策策,“你是局外人,如果我输了,对手也不会为难你,你该走就走,老老实实地听你爸爸的话,把这一切都忘了。黄坤今后的路不好走,他不适合你。”

“我不是在想这些事情,”策策想了很久,“我有别的事。”

“你有事瞒着我?”

策策慢慢点头。王鲲鹏问:“如果有什么事情,现在该跟我讲了。”

策策说:“那个人,就是你师父死之前,给你和徐叔叔留了东西。”

“恩,我记得。”王鲲鹏说,“给疯子留了一个沙漏,疯子从此学会了算沙。给我留了两本书,疯子藏了一本,一直不肯给我。”

“其实……他还给我留了一个东西。”策策犹豫了很久才说,“我觉得吧,他是真的不肯交给你,可是你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应该是需要这个东西了。”

“原来师父还给我留了一手。”王鲲鹏平和的说,“他可能并不想我走到今天吧。可能他看的太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