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原大乱,梁晋征战的十几年间,契丹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在西征突厥、回鹘、党项、小藩、沙陀大获全胜之后,契丹的疆域已经向西拓展到河西走廊,向北到达了漠北,向南越过了长城。接下来,耶律阿保机将眼睛投向了东部的渤海国。
契丹建国并非和耶律阿保机的建号同步。公元907年春天,耶律阿保机登上汗位,称皇帝,这只是他夺取契丹八部联盟统治权的第一步。此后耶律阿保机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内外斗争,对外主要是对周围邻居的侵略、反侵略。如室韦、大小奚、回鹘等部族,都曾是叱咤一方的游牧民族,和契丹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是他们打契丹,就是契丹打他们,连年征战,势不两立。耶律阿保机征调契丹八部的优势兵力,对这些外部部族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征伐。历时十年,终于将这些强大的对手一一击破,确立了契丹北方第一强悍民族的地位。
对契丹内部的争斗,主要围绕皇权的争夺。按照契丹几百年的传统,大汗之位需要选举产生,而且需要三年一换届。可是耶律阿保机坐上这个位置后,屁股就不挪窝了。这几年耶律阿保机所在部族中其他少壮派贵族成长起来,特别是在血统上和权力上都很具有地位的皇弟弟们逐个长大成人,这些年轻人也想当大汗,个个野心勃勃。于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地政变运动,试图推翻耶律阿保机。在险象环生、风波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耶律阿保机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手腕。他打着家国天下的旗号,一一惩治了奓刺造反的弟弟们。不仅如此,耶律阿保机还采取了较大的怀柔政策,一而再再三地宽恕造反的皇弟弟,对跟随他们起哄架秧子的也没过多追究,努力不将斗争扩大化。直到最后矛盾不可调和的极限程度了,耶律阿保机才启动了杀戮机器,而且杀戮范围很小。
在游牧民族中,优胜劣汰、恃强凌弱、强者生存的法则盛行了几千年,篡位夺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这种习惯不加以遏制,任何人坐皇帝都不会坐安稳,更别提坐长久。
耶律阿保机决定要逐步清除这种习惯。不仅要从人们特别是贵族的行为清除,更要从意识中清除,从而在根本上确立皇权世袭的新游戏规则,确立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依靠强大的影响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平息了内部权力斗争之后,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正式建立契丹国,并改元神策,重新命名皇帝尊号。
自此,耶律阿保机的皇权统治地位在契丹国中牢牢确立。
契丹国在迅速向外扩张的过程中,阻力最大的是南方。
尽管在中国史书上、电影中、评书里、戏文内说得最多的是契丹侵略中原,中原深受其扰。可实际上,契丹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身处四战之地谋发展。在和各方邻居开战的历程中,契丹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可偏偏南下长城的多年战争中,契丹受到了中原王朝及藩镇力量的英勇抵抗和有力打击,屡屡受挫,几乎没有捞到多少便宜,胜少败多,往往损失惨重。这说明,汉人在边境布防、保家卫国、战略战术以及生产力等方面是优于契丹的,比契丹先进才能打败契丹。只不过中原内乱,诸侯割据,都忙着互相内斗,没有力量没有心思没有工夫打出长城。所以,契丹和汉人的战争在最初阶段,表现为契丹主动进攻,汉人被动防守,汉人疲于应付。
契丹在长城以南没有获得疆土和利益的突破,转而将重点移向了东方。东方就是古老的渤海国。
渤海国并不在渤海上。
渤海国也不在渤海湾。
渤海国其实是个陆地国家,只是有一点海疆在渤海。
说渤海国古老,是相对的。有点老,还不算太古。
渤海国的历史和契丹有相似之处,渤海国的年龄严格说起来比契丹早。
渤海国几乎和李唐王朝同龄。
渤海国地处东北,基本上覆盖了吉林、辽宁、库页岛的大部分地区,鼎盛时期曾西达蒙古、北到黑龙江。其祖先是唐朝初期的粟末靺鞨部族。李唐武则天时期,在统御契丹及东北部族的地方官员委派方面,用人不当,压榨盘剥甚至残害地方少数民族,激起少数民族部落的反抗。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对抗李唐朝廷,袭杀了营州都督赵文翙。在李进忠的叛乱中,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也趁机起兵,参加了反唐的行动。
营州事变后,李唐女皇武则天派官军前去讨伐,并实行了分化瓦解的政策。粟末靺鞨的首领乞乞仲象率领部族逃离营州,向东渡过辽水迁徙逃亡,打算脱离唐朝的统治范围。唐朝一面对契丹实行铁血镇压的讨伐政策,一方面对粟末靺鞨采取招抚的怀柔政策。
李唐朝廷赦免了粟末靺鞨叛乱罪行,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可是粟末靺鞨并不完全相信李唐朝廷会真的放过他们,部族内部出现了分化。大部分人主张继续向东向北逃亡,继续千里大迁徙。在迁徙途中,乞乞仲象病死。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继承了他的首领位置,带领部族继续迁徙。在大祚荣向北逃亡的过程中,原本在高句丽统治下的一部分粟末靺鞨闻风而动,脱离高句丽统治,投奔到大祚荣的队伍中来。这支迁徙大军越汇集人越多,整合了散落在东北的粟末靺鞨各部落。
李唐政府招抚政策失利,武则天恼羞成怒,再次派出大将李楷固率军千里讨伐大祚荣。公元697年九月,唐朝官军在天门岭(今辽宁省青源境哈达岭)追上了粟末靺鞨,双方发生激战。大祚荣骁勇善战,利用靺鞨部族逃亡的悲情心理,鼓动激发了部族决一死战的士气。同时,大祚荣巧妙用兵,利用地形,排兵布阵,一战大败唐军。李楷固只身一人逃回中原。
唐朝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强大的突厥攻入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现在的河北省中西部地区),当时弱小的契丹被迫投靠突厥统治之下,中原和关外东北的联系切断。大祚荣趁机建立靺鞨国,沿用他父亲的封号,国号震,定都在现在的吉林省敦化县。
渤海国建国后,实际上危机四伏,中原唐朝的威胁并没有彻底解除,只是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东突厥的强大不仅威胁到了唐朝,而且对契丹、奚、靺鞨、鞑靼都是威胁,渤海国不得不向突厥臣服。东面的高句丽在唐初被李绩伐破之后,虽然向李唐朝廷臣服,但仍是强大的地方自治政权,对周围的小部族采取兼并和统治。北部的黑水靺鞨虽然也是靺鞨,但与粟末靺鞨分化,互不统属。大祚荣在这种环境下,展开了高超的外交活动,纵横捭阖,终于站稳了脚跟。渤海国的外交关系远则出海到达了日本,曾与日本长期友好。
公元705年之后,渤海国和唐朝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改善,向唐朝表达臣服藩属的意愿。但为了保持安全的外交关系,渤海国仍与突厥来往密切,对突厥既不亲密也不得罪。后来突厥被回鹘灭掉,渤海国继续与回鹘保持友好关系。渤海国为了遏制新罗(朝鲜半岛的政权),一度联合日本,对新罗实行东西海陆夹击,迫使新罗低头让步。新罗则忍了一段时间之后,联合新兴崛起的契丹,对渤海国实行东西夹攻。短短几年的时间,渤海国迅速崛起,人口繁盛,达到十多万户人家,作战兵力达到几万人。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的震国才正式改称渤海国。在国君的产生方式上,渤海国高度自治,实行世袭继承制度。但需要李唐王朝册封认可才算生效。在李唐王朝册封渤海国王时,还要同时封一个头衔,就是忽汗州都督。这是两个政权妥协的结果。渤海国拥有高度自治权,李唐王朝通过册封礼宣示天朝主权,并将渤海国视同一个州,只不过是一个附属自治州。双方的面子都保住了,双方都感觉很爽,至少在有限的条件下很爽。
公元755年,渤海国迁都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
渤海国皇城遗址现在在宁安县渤海镇,距离镜泊湖很近。我在2011年秋去看过,只有城墙宫殿的基座了,四四方方,层层叠叠,断壁残垣掩映在荒草之中。石刻石器石级都是火山岩材料,这一点很有特色,黝黑色的石块上密密麻麻布满孔洞。不多的几件文物摆放在年久失修的镇级博物馆里。博物馆的墙壁上悬挂着渤海国十五位君主的画像。我去的时候,渤海国遗址仍在考古发掘之中,很多考古工人躬身弯腰在忙碌着,通过一铲一刷的搜寻,通过一砖一石的发掘,尝试着解读这个远古国家的历史兴衰,一层层揭开罩在他脸上的面纱。
渤海国皇城完全是仿照唐朝长安城图纸建造的,是由李唐朝廷专程派人送来的长安皇城图纸,对照该图纸进行大比例缩小后,建造了渤海皇城。这既表达了渤海国对唐朝皇都的向往与崇敬,也顾及到了上下级尊卑关系,在规模建制上比长安城小一些。这是中国唯一高度相似的两个建筑城群,也承载了一段历史佳话。
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几乎完全照搬唐朝的各项制度、模式、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深受唐朝影响的独立政权。晚唐诗人温庭筠曾经有一首诗,描述唐朝和渤海国的关系。这首诗题为《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诗文为:
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国效仿唐朝制度,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体系,纵向上实行京、府、州、县的郡县制度,军队建制也是十六卫制。农业、手工业、冶铁业高度发达,经济实力大增。渤海国全盛时期,幅员辽阔,以吉林为中心,向东濒临日本海,向西到现在的内蒙古地界,向南到达现在朝鲜的咸兴,向北到达黑龙江中下游,延伸到库页岛。在国内行政区划建制上,设立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下辖人口几十万,民族部落近十个。在文化教育方面,渤海国政府一批批地派人到长安学习培训,引进唐朝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儒学、佛教、音乐、艺术、绘画等都在渤海国扎根发芽,勃勃生长,使得渤海国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国家。几十年的时间里,渤海国已经是当时雄踞一方的强国。
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渤海国始终与中原朝廷保持臣属关系,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一年大小节日祝贺,派遣使节,派驻皇子到唐朝中央为人质。唐朝也是颁赐甚多,往来频繁而和谐。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后梁后唐。
任何政权都有衰败的时候,要么由于内患,要么由于外敌。
内患如狼,外敌如虎。
虎狼敲门,不约而同步。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许是渤海国小日子过得太滋润了,本土没有强敌侵袭捣乱,大唐天高皇帝远也没那么多烦人的事,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国王一代一代往下传,似乎是举国安康,四野太平。日子太优越了也会出问题,渤海国两百年间无忧无虑,国家治理的能力却在无形无迹地退化。到了第十五代国王大湮义的时候,渤海国的颓废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了。他成了一块大肥肉,摆在了日益强大崛起而好战的契丹面前。
渤海国散发出的诱人香味,翻过崇山,越过峻岭,钻入了契丹人的鼻孔里。
契丹人按捺不住了。
契丹人要吃渤海国这块大肥肉。
契丹人要行动了。
公元924年,也就是后唐李存勖入主洛阳的第二年,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对渤海国发动了一次预备性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对渤海国发展全面战争的前奏,属于铺垫性质。二是对中原发动全面战争的前奏,只要灭掉渤海国,契丹将除掉最后一个后顾之忧,腾出手来大举南下,对中原全面开战,不再是打打停停,小打小闹。
契丹这次对渤海国的预备战争,战场在渤海国的辽东。契丹与渤海国小打了一架。结果契丹没有捞到好处,无功而返。
公元925年十二月,在经过精心充分的准备之后,耶律阿保机亲自挂帅东征渤海国。
东征渤海国的理由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耶律阿保机将渤海国定义成契丹几百年来的世代仇敌,如果世仇不报,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呢?耶律阿保机还是很厉害的,他这个战争借口很富有煽动性和冠冕堂皇。渤海国和契丹做邻居已经两三百年了,世世代代打打杀杀,的确互有胜负,但这种仇恨并没有耶律阿保机说得那么严重,只不过是边境之争或者财物掠夺。出于战争的政治需要,耶律阿保机举全国之力,煽动起所有契丹各部落的复仇怒火,调集兵力十几万,打算毕其功于一役,灭掉渤海国。
灭掉渤海国是契丹的战略需要。
只有灭掉渤海国才能长驱兵伐中原地区。
既然是战略需要,那必须做成。
皇帝想要做成的事情,全国都要使劲。
事情大到足以让皇帝为之调集资源,可见此事的代价也一定不会小,此事的红利更一定不会小。
契丹兵伐渤海,从豪华的指挥系统中就可以看出规模之盛,规格之高,意志之坚定。这次战争行动由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亲自率领和指挥,皇后述律平、皇太子耶律突欲(也就是耶律倍)、皇次子大元帅耶律尧骨(耶律尧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尧骨和耶律突欲都是因为喜欢汉学,后来改为汉名)辅佐。契丹不仅指挥系统豪华,军队组成也是盛况空前。有契丹八部为主力,还有奚部酋长勃鲁恩、河北定州王郁,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从属部族也派出军队从征。
契丹军出征的仪式十分宏大。首先祭祀木叶山。木叶山是契丹的神山,他们的祖先图腾发祥于此。然后到达乌山,杀掉黑牛、白马祭拜天地,祈求神明保佑。再到撒葛山,举行一种叫做“射鬼箭”的巫术活动。这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鼓舞士气,祈求出征顺利,获得上苍支持。各种出征仪式举行完毕,契丹大军浩浩荡荡,越过商岭,直达扶余城(今吉林农安县)。
从这次契丹出征的路线可以看出,契丹采取的是斩首策略,从西向东直接兵伐渤海国京都,而不是从南部的辽阳一带进军。所以这次军事行动是一次绝对重量级强悍的闪电战。
大雪封山。
冰冻三尺。
河川凝固。
四野无垠。
如刀的北风彻底刮来,穿透铠甲裘皮,刺人心胆。
苍茫大地沉睡在冬眠的梦乡,万物封藏,等待来年的阳光。
契丹人出发了。
肩背弯弓腰挎箭,皮帽皮袄皮战靴。
车辚辚马萧萧,庐帐千顶旌旗飘。
步兵骑兵蜿蜒百里,幽咽号角划破长空。
契丹人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穿过茂密错落的丛林,翻过崎岖不平的山谷,人不卸甲马不离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敌境。
公元926年正月,在一个月圆之夜,十几万契丹大军包围了扶余城。
此时的渤海人还在暖融融的被窝里酣睡,根本不知道灾难已经降临。
契丹大军人衔枚马勒口,鸦雀无声,按部署各自执行任务,营寨罗部在扶余城四门。皎洁的月光下,覆盖积雪的大地泛着白光,是那么得甜美而纯静。城头上箭楼里透出值夜的灯光,一闪一闪,似乎是来自宇宙深处的星星。呼啸的北风卷过城墙垛口,砖瓦上的积雪被纷纷吹落,洋洋洒洒没入夜色。一只乌鸦哀鸣了一声,拍动翅膀飞过战场上空。
突然,契丹中军发起了进攻的号令。牛皮战鼓雷动山响,出征号炮连珠炸开,海螺号角哞哞直响。契丹进攻的行动如山崩海啸一般爆发出来,黑压压的契丹军兵扑向沉睡的城池。霎时间,数十架云梯搭在城墙之上,数百辆战车冲过壕沟,数千名刀斧手爬上城头,灯球火把照彻了大地,契丹军叫嚣着如潮水般要破城而入。
睡梦中的渤海守军被号炮声和喊杀声惊醒,根本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敌军,慌慌张张穿起甲胄,抓起武器,向城头冲去。仓促之间,渤海军队组织起了抵抗与守城行动。扶余城已经多少年不打仗了,这些守军的爷爷的爷爷也记不起来了。他们完全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驱使下,拼命向攻城的契丹军砸石头,扔滚木,挥刀砍下,开弓射击。
渤海军队太久没有战事磨练了,战斗能力被优越的生活消磨殆尽。扶余城太久没有战争了,守备工事脆弱而简陋。不到一顿饭的时间,城墙被契丹军队打开缺口,契丹军兵蜂拥而入。在暗夜里,四处火光冲天,喊杀一片。渤海军队和契丹军队展开了巷战、肉搏战、游击战、攻防战。
黎明到来,太阳升起。
一道白色雾气横亘天空,直达橘黄色的朝阳。
城内的喊杀声逐渐稀少,渤海守军被契丹人全部歼灭。扶余城陷落。血水和雪水凝结在一起,敌军和守军的尸首枕藉在一起。
契丹军队夺取城池之后,往往会大肆抢掠一番,他们是一支典型的以战养战的军队。这次也不例外,扶余城陷落,契丹各部落军队手忙脚乱地在城里抢夺财物。耶律阿保机下令把城内外渤海居民俘虏变成奴隶,迁往契丹后方。
这时候,皇太子耶律倍站出来,向皇帝耶律阿保机建议:“父皇,扶余城距离渤海都城龙泉府忽汗城近在咫尺。我们不应在此久留,趁渤海国仓促之际,应火速进兵,一举攻克龙泉府忽汗城。”
耶律阿保机点点头,同意了耶律倍的意见。他命令部队暂时停止掠夺,留下一小部分军队看守扶余城,大军日夜兼程杀奔龙泉府。
契丹军以惕隐安端和前北府宰相萧阿古只为前锋将军,率领一万骑兵直奔龙泉府而来。契丹先锋在路上遇到渤海国国王大湮义派来救援扶余城的军队,双方一场激战,渤海军大败。随后,契丹主力部队在皇太子耶律倍、大元帅耶律德光和南北院大将军率领下,浩浩荡荡一路疾进。
经过一天急行军,夜里子时契丹大军杀到忽汗城下。
十万契丹军把忽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直到此时,渤海王大湮义才真的相信是契丹的主力部队杀到了眼前,而且来者不善,志在灭国。
第二天一早,大湮义趴在城头看着城外彻底连天的契丹军队,旗幡招展,号角飘扬,人喊马嘶,毡房帐篷如水波一样此起彼伏,车马牛羊漫山遍野。渤海王从吃奶开始就没有见过战争,也没有搞过军事演习,没有听到过战鼓声。这个血腥紧张的场景,把大湮义吓坏了。渤海王仅存的一点斗志土崩瓦解,他一屁股瘫坐在城头甬道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不知如何是好。众位大臣面面相觑,国难当头,这些平日里摇头晃脑的家伙也都没有了主意。君臣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想到了同一个主意,投降。
于是大湮义掏出白手绢,吃力地扒住城墙垛口,对着城下契丹军队拼命地摇晃。城下契丹军队看到城头一个貌似头头的家伙在摇白手绢,知道这是要求投降的意思。他们赶紧禀报给了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点点头,说道:“受降。”
日上三竿。
忽汗城南城门徐徐打开。
城内出来一支人马,分左右站立在城门外两侧。
一个身穿素服的胖子步履蹒跚地走出门来,手里牵着一头牛和一只羊,再后面跟着三四百名渤海国的官员。
这是投降仪式。
走在前面的胖子就是渤海国王大湮义。
大湮义走路似乎都很吃力,鼻孔里呼出的蒸汽在朝阳中缓缓散去。
随着契丹先锋仪卫军队的高声呼喊,受降仪式开始。
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端坐在火红色战马之上,背后是一把黄罗伞盖。即使坐在马背上,也能看出耶律阿保机是个大高个,身形颀长,双肩平直。他头戴宝珠嵌顶的豹皮帽,身穿虎皮纹窄袄,外披轻便黄金甲,猩红色貂裘滚边斗篷从肩头垂向马背。阿保机脸型消瘦冷峻,目光炯炯有神,三缕黑须清晰可辨。契丹皇帝君临天下的气场放射着巨大的力量,不怒自威。
耶律阿保机左侧是皇后述律平。她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战马,身穿豹纹皮袄,胸前盘着一条火红狐狸皮毛披肩,身披嫩绿色披风大氅,头戴灰色皮帽,迎门镶嵌一颗鹅卵形红宝石。述律平虽然已年近五十岁,可依然神采俊俏,两道黛眉飞入云鬓,一双秀眼深邃镇定,两片朱唇细薄有力。
耶律阿保机右侧是皇太子耶律倍,再右侧是大元帅耶律德光。两侧燕别翅排开是各部落酋长、大王、大将军,宰相、枢密使等文武官员。个个鲜衣怒马,精神抖擞,杀气腾腾。
渤海王大湮义手捧国印和牒谱走到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马前,恭恭敬敬地将信物奉上,口中有气无力地说道:“渤海国待罪之人大湮义,等候契丹皇帝发落。”
耶律阿保机用手提了一提丝缰,将战马向前带了半步,向身边宰相使了个眼色。契丹宰相从大湮义手中接过信物退在一边。耶律阿保机声音平缓地说道:“渤海王你可知罪?多年来,你粟末靺鞨残害我契丹民众,夺取我土地家园。朕此次是吊民伐罪,亲征龙泉府,为的是报我契丹两百年来的血海深仇。”
大湮义连连点头,表示知罪。其实大湮义心里想:“我知什么罪啊,我继位以来,渤海和契丹基本没有打过什么仗,渤海更没有得到过什么战争实惠。明明是你契丹千里奔袭我渤海国,还强词夺理。”
耶律阿保机接着说:“朕念你顾及生灵涂炭,主动请降,特赦免你的罪过。你们回去吧,准备一下。明日朕将入城。”
渤海王大湮义原以为契丹人会杀了他,或者把他下大狱,最低也会充军发配。虽然天气寒冷,可是大湮义的脑门上后背上早已热汗淋淋。现在听耶律阿保机说要赦免他的罪责,并放他回城,大湮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呆傻了半天挪不动脚步。契丹官员走过来送他回去,实际是押解他回城。大湮义这才醒过神儿来,心里默默念叨:“额滴神啊……”
渤海国王未动一刀一枪而投降,这对契丹来说是个大大的好消息,不知道可减少多少死伤损失。说实话,契丹虽然十万大军,可劳师袭远,况且天寒地冻,已经付出了不少伤亡代价。如果血战龙泉府,相持不下,时间长了,还真是胜负难料。不过阿保机亲眼看到大湮义那个窝囊相,心里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耶律阿保机命令稽核官员入城,清点府库钱粮,清查户口人口,清理驻军守卫,清扫街道府衙,清收刀枪武器。为明天入城做好各项准备。
可是出乎耶律阿保机意料的是,忽汗城内并非所有的人都愿意投降,还有小股渤海军坚持战斗。契丹派到城里做接收工作的十几个人被渤海游击队消灭了。城里人挟持渤海王,关闭城门,拒绝投降,誓死要和契丹人血战到底。
耶律阿保机大怒,下令攻城。一阵狂轰滥炸,几次血腥冲锋,忽汗城陷落。耶律阿保机进驻忽汗城,命人将大湮义连同王族家眷全部囚禁起来,押赴契丹军中,彻底断了渤海人拥戴主子抵抗的念想。
契丹连续攻陷扶余城和忽汗城,渤海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崩溃。国王被俘,这对渤海国来说更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占据渤海都城后,耶律阿保机将渤海国的金银财宝、米面钱粮掠夺一空。论功行赏,犒赏三军,这是出征之前就已经讲好的,也是十万大军冒着严寒千里作战的目的。除了赏赐奚、吐蕃、党项等参战友军之外,得到实惠最多的当然是契丹。耶律阿保机看重的不只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地盘,他将契丹的地盘几乎拓展了一倍。不仅如此,阿保机还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把渤海国的粟末靺鞨部族大举迁移到契丹都城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契丹侵占渤海国之后,有很多靺鞨人不服契丹征服,四散逃亡,有十多万人向北逃入女真,有几万人向东逃入高丽。没多久,忽汗城和扶余城已经变成了废都,杳无人烟,一片废墟。
为了加强对渤海土地居民的控制,耶律阿保机把渤海国改为东丹郡,把忽汗城改为天福城。将皇太子耶律倍加封为人皇王,留在东丹主持军政事务。另外还派驻了皇弟迭剌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辅佐耶律倍统治东丹。
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的渤海国灭亡,纳入了契丹的版图。
渤海国毕竟存在两百多年,物质文明和文化高度发达,虽然他的文明属于输入型文明,但独立发展如此长的时间,也是了不起的。瞬忽之间亡国,令人叹息。
契丹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政权,成为地球东方最强大的军事帝国,名动天下,傲视四野。版图横亘河套、草原、沙漠、白山黑水,绵延数千里。中原内乱,对外文化与商贸交流中断,以至于中亚等国家认为中国就是契丹国,契丹国王就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直到现在,据说斯拉夫语系里对中国的称谓还是“契丹”。
耶律阿保机一战而灭渤海,震动天下。不亚于去年冬天李存勖轻取四川。一时间南北两强,二虎并世。可世事变幻,福祸相倚。李存勖入主中原,兵伐两川,功名盖世,可硝烟尚未散去,祸患生于萧墙,英年殒命。无巧不成书的是,耶律阿保机万万没有想到这次渤海之行,竟然成了他的异乡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