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指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不同呢?这里我不做严谨的分析,仅从一般的常识角度做个归纳。
政治才能——深思熟虑,让自己长时间酝酿的计划成为国家政策得以实施。
军事才能——随机应变是作战的铁规,前思后想有可能置手下的官兵于死地。因此,战场上必须迅速决断、迅速执行,领导者必须具备当机立断的能力。将于百年之后登场的亚历山大大帝曾说:“战场上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会赢。”
其实“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会赢”不仅限于战场,它同样适用于公民大会。当然方式有所不同。
在战场上,要获得主动权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而政治上,领导者需要耐心地花时间让权力稳固。
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演说前总是做好万全的准备。
演说并非普通的发言,自己的构想是否能最终成为国家政策,决定权在听众手里。因此,对伯里克利而言,会场宛如战场。
他会先在家中起草演讲稿,随后花时间仔细斟酌直至成稿。在雅典,演说人照稿宣读有遭陶片放逐的可能,因此内容必须烂熟于心。相信伯里克利不会疏于放声朗读的练习。
通过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伯里克利那些精湛的演说经过了反复思考、仔细推敲,这让以文为业的我颇感亲近。话说,尤利乌斯·恺撒的文字不仅不会让我产生亲近感,而且让我嫉妒得直咬牙。被视为战争文学经典的《高卢战记》是恺撒口述的作品,根据在场人的证言,恺撒出口成章,文章完全没有事后修改的必要。他果真是文武两道都做到了极致的人物。
伯里克利虽然感觉更像政治家,但面对公民大会上的各种刁难、非议,也不能不具备即刻反驳的反应力和爆发力。
公元前445年前后,伯里克利50岁的时候,雅典为建造帕特农神殿投入了大量资金,反对派以此为由企图逼伯里克利下台。
遇到这样的情况,普通政客一定会竭力强调建造神殿是公共事业,值得国家付出巨额投资。
然而,伯里克利是这样说的:“如果诸位认为建神殿不值得耗费国资,那么我来承担全部费用。但有一个条件,神殿建成后要立一块石碑,刻上‘本殿由伯里克利出资完成’。雅典公民们,你们只须决定是继续公费建设,还是由我负担后续工程费用。”
当时,矗立于卫城山丘之上的帕特农神殿已逐渐展现出雄伟的形象,令外邦人也为之倾倒。
最终,公民大会决定仍然以公共财政完成神殿的建设。就是说,再次确定神殿是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的公共设施。由此,反对派让伯里克利下台的计划彻底破产。
无论是深思熟虑后的演说,还是机敏的瞬间应答,伯里克利最强的武器始终是语言。拥有这种武器他才能在民主政体下,在民众可以自由批判执政者的环境中保持一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