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希腊人的历史,如果问决定他们命运的有哪几场战争,回答一定是: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及最后的亚历山大东征。
《希腊人的故事》共三卷,第一卷介绍希波战争,第二卷围绕伯罗奔尼撒战争展开,最后一卷讲述亚历山大东征。
这套书如此重视战争,并不意味着我对描写战争本身有兴趣。是谁、何时、怎样发动了战争,战争的发展如何改变当事者乃至局外人的命运,这些人类世界的现象才是我关注的焦点。
希波战争分成两次。公元前490年的第一次希波战争速战速决。入侵的波斯军在马拉松地区的会战中失败,随后匆匆撤兵。
因此,所谓“希波战争”通常指的是10年后发生的第二次希波战争,这是历史学上的常识。
公元前480年,雄心勃勃欲征服全希腊的波斯帝国大军大举进攻,却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完败,翌年又在普拉塔亚平原战役中一败涂地,迎头反击的希腊军以大获全胜的战果终结战争。
尝尽苦头的东方大国波斯在之后的100年再也没向希腊派过军队。
希腊人胜利的关键是雅典人打赢了萨拉米斯海战,以及斯巴达人打赢了普拉塔亚平原战役。两国冷静且彻底地发挥了各自的强项,大获成功。
第二次希波战争证明,希腊两大强国联手可以击退大国波斯。战争很快在翌年结束,两国得以避免陷入灾难性的长期战。
第二次希波战争结束后的50年,准确地说是48年间,除去一些局部战,希腊人享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话说回来,希腊城邦国家不会因为解除了武装就保持和平。希腊人始终是要靠4年一次的奥林匹克大会休战的民族。
所以,和平持续半个世纪的主要原因是雅典和斯巴达变得比以往更为强大。
雅典不断增强海军力量,凡事采取保守态度的斯巴达专注于巩固其引以为傲的陆军力量,没有斯巴达人会有异议。
雅典主导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为盟主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功地达成分庭抗礼状态,是希腊世界保持50年和平的真正的原因。用现代语言讲,是因为形成了势力均衡的状态。
到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同为希腊城邦国家的雅典和斯巴达兵戎相见。
和平已经持续了50年,按理说两国可以继续保持分庭抗礼的状态。
雅典是海军国家,斯巴达是陆军国家。
雅典有意在外国建立基地,但没有扩张领土的企图。就算有此想法,也没有足够的人力输往海外。而斯巴达长久以来奉行一国和平主义,对本国社会结构无法承受的领土扩张没有野心。
这样说来,这两大强国之间并不存在利害冲突。也正因如此,雅典第一人伯里克利和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都不希望开战。
尽管如此,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是爆发了。
两同盟平分秋色
有关战争的起因,如前文所述是科孚岛与科林斯擦枪走火,而后战火蔓延至其他地区。我们把小石头扔进池塘,水波纹会向四周扩散,而战争正好相反,边陲地带发生的事件产生的影响会向中心聚拢。伯罗奔尼撒战争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从开始写伯罗奔尼撒战争,我心里就有一个近乎愚蠢的简单问题。
雅典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海上,斯巴达的主要军事力量——应该说唯一的军事力量在陆地上。
海洋国家与立足于陆地的国家如何对战呢?
这两个国家发生过激烈的正面冲突吗?
详情将在下文展开,先说结论:没有。
正因为没有,这场战争才迟迟决不出胜负,以至于打了27年。
如此说来,这场战争简直就是一出喜剧。不过悲剧和喜剧如同硬币的正反面,所以才有悲喜剧(tragico-comico)一词。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改变了三大强国命运的战争。
公元前404年,不得不无条件投降的雅典被迫放弃海军,解散提洛同盟,保持了百年的霸权地位彻底丧失。
而赢得战争的斯巴达在雅典退场后一国独霸,却无法维持霸主的地位。因为它的社会结构落后于时代潮流。
在战争进行了三分之二才登场的波斯渔翁得利,但它的成功反而导致波斯帝国分崩离析。
波斯帝国的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失去对全境的控制,70年后,波斯轻易放过了年轻的亚历山大的东征之举,结果导致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
伯罗奔尼撒战争或多或少影响了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所有人,包括对政治、军事并不热衷的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