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雅典从一个令人意外的地方得到了援手。
这双援手来自斯巴达。对于伯拉西达的辉煌战果,有些斯巴达人并不那么欣喜,他们担心斯巴达社会由此形成“下克上”的风气,所以向雅典提出了休战的建议。
那些感觉前景暗淡又不赞同克里昂那一套的雅典人,抓住了斯巴达送来休战方案的机会。
休战期为一年。在此期间,雅典继续拥有卡尔息底亚地区的控制权。也就是说,暂时保持现状。
在休战期,斯巴达和雅典将为构建永久的和平继续谈判。
此间所有国家的战船禁止通过他国的海域。商船不受禁令限制。
这也是贸易立国的雅典求之不得的条件。
那么,休战又能为斯巴达带来什么呢?
表面上看,条约明文规定雅典须交还一年前在皮洛斯战役中俘虏的150名斯巴达战士,归还当时抢占的皮洛斯和斯法克蒂里亚地区。
不过,台面下没有写在条约里的事项,反而对雅典更有吸引力。
斯巴达人答应,以两国在卡尔息底亚地区不再有利害冲突为由,召回伯拉西达及其手下的1700名士兵。
面对如此利好,只剩下一贯主张强硬路线的克里昂及其党羽反对休战。
公元前423年的春天,雅典公民大会以多数赞成决定以上述条件与斯巴达缔结休战协定。
当时伯拉西达不顾冬季严寒,也不管什么保持现状的约定,正继续在卡尔息底亚地区进行瓦解战。
他雄心勃勃地要征服地形犹如海神的三叉戟一般插入爱琴海的卡尔息底亚地区的所有雅典盟友。
这时,雅典代表带着斯巴达签字的休战协定出现在他的面前。
作为斯巴达公民,伯拉西达有义务遵守政府签署的协定。但在那个节点,他尚未收到归国的命令。
于是,伯拉西达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对策。
面对雅典代表的抗议,这位斯巴达将军是这样回答的:协定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才算有效,迟来的协定等于白纸一张。
雅典代表似乎是比协定规定的时间晚到了一些。
真是佩服伯拉西达的口才!如果他生活在2500年后的今天,绝对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雅典派来的代表面对伯拉西达的这番理论,找不到反驳之词。
卡尔息底亚地区及其周边
代表们的无功而返令雅典人愕然失色。雅典人竟然辩不过木讷的斯巴达人,这让他们无法接受。
话说回来,伯拉西达违背休战协定的举动,事实上是斩断了雅典的救命稻草。
不过,伯拉西达也第一次遇到了困难。
尽管以宣传攻势代替军事行动获得了成功,但瓦解战越是成功,越需要相应的军力震慑那些城邦,以使其不会重投雅典麾下。对此,他手上的这支1700人的队伍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斯巴达仍然没有向伯拉西达下达归国令。政府对他提出的派遣援军的请求既不答应也不拒绝。伯拉西达无可奈何转向马其顿国王求援。孰知没有比那个时代的马其顿国王更不守信用的盟友了。
对于伯拉西达面临的窘境,雅典人很清楚,也知道他们的休战希望断送在这个人手里了。
于是,雅典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集中兵力打击伯拉西达军。
雅典派出了50艘三层加莱船,这意味着动用了1万人以上的兵力。除此之外,为应对不可避免的登陆战,又另外增加了1000名“海军陆战队”的重装步兵。总计11000人的规模,对付伯拉西达的区区1700人,相信雅典人是带着十足的信心奔赴战场的。
率领这支军队的有两位将军。其中一位是在雅典政坛和克里昂对立的稳健派领袖尼基阿斯。也就是说,这支军队集结了饱受煽动家克里昂抨击的人们。
雅典军实力雄厚,抵达卡尔息底亚后战果辉煌。那些当初听信伯拉西达甜言蜜语而宣告独立的城邦,又重新回到雅典辖下。
伯拉西达终于被逼到绝境。
不料,已经将对手逼到悬崖边的关键时刻,雅典的两位将军竟然下令撤军回国。
他们对外宣称的理由是寒冬将至,不适合继续作战。不过,我猜测两位将军,尤其是尼基阿斯,是不想把斯巴达逼得太紧。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
这8年来雅典和斯巴达都在避免正面交锋。
当然,其间也发生了皮洛斯战役那种近似“摩擦”的事件。在那场战役中,斯巴达不仅失去了皮洛斯,还有150名宝贵的重装步兵被俘。即便如此,斯巴达也没有正式向雅典宣战。
在斯巴达看来,入侵卡尔息底亚地区不属于城邦发起的军事行动。伯拉西达的确是斯巴达引以为傲的重装步兵的一员,但他率领的军队中有700名是希洛人。这些人在国王率正规军出征时,是作为重装步兵的随从同赴战场的。每个步兵手下有7名希洛人。
因此,伯拉西达率领的这支军队成了不被斯巴达正式承认,而被其他城邦视为斯巴达军的奇怪军队。
如果伯拉西达军被雅典全歼而斯巴达无所作为,那斯巴达势必会被其他盟友——特别是敌视雅典的科林斯指责为软弱。那么,雅典将面临和斯巴达正规军直接对决的危险。
把自尊心视为头等大事的斯巴达人一旦被指责软弱,定会将和平共处的理智抛到脑后。
47岁的尼基阿斯尽管不具备长远的眼光,但他有能力看清眼前的形势。为回避和斯巴达正面交锋,他放弃了歼灭伯拉西达军的机会。
无论尼基阿斯心中如何盘算,雅典民众看见的是放弃大好战况掉头回家的军队。民众不满,克里昂自然不会错过火上浇油的机会。靠着煽动民愤,他在第二年的10位将军的选举中首次当选为将军。
为兑现选举时的承诺,克里昂要求率军夺回安菲波利斯。对于即将迎来43岁生日的他而言,这是名副其实的初次上阵。一心想报复尼基阿斯等稳健派的克里昂提出无须其他将军同行,他要独自率军出征,公民大会居然接受了他的请求。
克里昂率领的雅典军具体人数不详,相信至少有前一年尼基阿斯军队的一半规模。因为上一次有两位将军率军,这次只有克里昂一人。
公元前422年9月,他们沿海岸北上在爱昂登陆。托伯拉西达不屑之福,这个港口小镇仍然属于雅典领地。
接下来就是沿河往上进攻伯拉西达所在的安菲波利斯。不过,司令官克里昂在行军途中已经失去了士兵的信赖。
在公民大会上面对群众讲话和战场上面对士兵讲话的内容完全不同。
公民大会上只要批判政府、对当权者表示不满,就可能获得民众支持。
面对即将和敌人厮杀的战士,司令官的发言事关每一位战士的性命。
士兵们希望听到的是最具体的内容,是自己该怎样行动。
同时,激烈的批判、责难会令人绝望。司令官必须给予士兵们希望,必胜的希望。
很遗憾,劲敌在前,克里昂依然是在公民大会发言时的做派。煽动者克里昂身份地位有变,却无法改变自己。民众给了他当将军的机会,他却不能脱胎换骨。
安菲波利斯是雅典在卡尔息底亚地区的重镇,在这里展开的攻防战意义重大。然而,简直没有比公元前422年秋天在安菲波利斯近郊展开的战斗更糊涂的战斗了。
伯拉西达一方是“有将无兵”,克里昂一方则是“有兵无将”。
我不清楚最终究竟是哪一方获胜,总之士兵牺牲的数量似乎不多。可以确认的是处于进攻第一线的克里昂战死,处于防守第一线的伯拉西达身负重伤,被移送至后方不久后身亡。
雅典军以司令官战死为由,抢在海浪汹涌的冬季来临之前匆匆返回了祖国。
克里昂唯一的功绩就是让伯拉西达做了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