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浩是我的“奉元”同门,但我们在书院读书的时间前后相差二十多年,本应无缘相识,却在近两年因先师爱新觉罗·毓鋆而结缘。书院三十年前名为“天德黉舍”,后来改为“奉元书院”,其宗旨的核心是“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
我与世浩的专业迥然不同,他是历史考古学者,我则钻研企业管理,个性加上专业训练,我向来谨守学科分际,不敢轻易逾越自身专业而提出评论;此次世浩盛情邀约,首次破例。一来是世浩学养俱佳,才华横溢,更有忧世济民之心;再者,此书打破传统历史的框架,文章铺陈与扩展方法都让人读来没有距离感,加上本书的宗旨,亦与个人在管理教学、研究和平日所思、所行若合符节,对我自己有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因此,恭敬不如从命,谨为文写序推荐,也借此介绍文章特色给各位读者。
“原始察终,反求诸己”。本书将历史人物以接近管理学“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论述分析,以秦始皇为主轴,探讨了环绕秦始皇身边的人物及具体事例,以一个个“小案例”的方式,进行主客观分析,不但分析人物的性情,亦剖析当下的历史条件与局势,以及人物的策略、思考与抉择,最后再探究其是非成败的道理,细细读来,令人有所思、有所得。
有别于坊间历史书籍,本书采用少见的双向互动模式,不仅透过多个案例故事拉近读者与过往历史的距离,同时还利用“换位思考”联结读者与书中人物的关系,这对启发普通民众,乃至于管理阶层的思辨能力都有莫大帮助。例如书中谈及张良得黄石公兵书的故事,流传千古仍发人深省,本书巧妙结合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来诠释《史记》,告诉读者“忍”与“先”不仅是张良从黄石公的无言身教所学到的受用心法,也是张良后来协助刘邦得到天下的智慧源泉。
“见盛观衰,慎思明辨”。本书以史证经、以经论史的角度,贯穿了人物的时代精神,在分析不同历史人物想法的过程中,以“思辨”方式启发读者进行大是大非的思考训练,透过以人物为中心的《史记》,着眼于任何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让读者在历史事件的激荡中,明白每一个历史人物身处错综时局时,所展现的思虑与谋略。
从本书中,读者可从多元角度来培养“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思辨能力,进而建立具个人见解的思维观点,而非只是依循传统、墨守成规,只求“标准答案”的思考逻辑。
“春秋重人,大易通变”。本书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延续春秋精神与《易经》穷变通久的思想。作者怀着忧时济世的人文关怀精神,提出历史的三次巨变:第一次巨变是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第二次巨变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第三次巨变则是从鸦片战争到今天。
作者借由深入探讨第二次巨变,分析秦汉英雄人物面对时代变革的胸襟与处世精神。并以积极正向的态度,鼓励正处在第三次巨变中的我们,从历史脉络中汲取明哲保身与经世致用的智慧,培养全方位应变能力。中华文化不讲求末日观,而我们也没有悲观的权利,未来历史的发展完全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面对第三次巨变中价值观混乱、人心浮动、社会对立增加的情形,我们只有一肩承担起历史责任,深刻思考人心所向,找到解决天下人问题的方式,才能开创人类文明盛世的新视野。
“感动(化)人心,奉元复性”。本书提出了历史的三个功用:“启发智能”“审时度势”“感动人心”,隐含在这三个功用中,还有第四、第五……历史的功用,其中包括“反求诸己”“明辨是非”
到“奉元复性”。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反求诸己的自省功夫,不仅让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更发挥了“古为今用”之效,以古人思想来启发后人智慧,培养明辨是非与拨乱反正的能力,一扫我们心中的迷惘,重显人类共同价值的澄明。
奉元复性则是回到人类的根本——“人性”。历史是“人心人性”的组合,从“人心人性”来了解历史是最直接、最务本的方式,也唯有回归到“人心人性”才能掌握历史脉动与规律。历史本有其规律,在此规律面前,唯有秉持谦卑、自省、警惕的恭敬心,方能发掘历史长流中的“真”与“性”。
对于目前身处高科技网络时代,容易抱持追求时尚、只重当下、去历史化、流于片面或单向思维,以及自以为是的心态的青年来说,更是一记当头棒喝。回顾历史是要让我们以古鉴今、拥有超越自我格局的远见,以及带领社会前往光明方向的改变力,响应本书提出的,在第三次巨变的当下,此时此刻,我们更需敞开视野与胸怀,顺应人性与良知,回归中华文化“夏学”的源头,使华夏文化能对全人类做出和平贡献。
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前主席
陈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