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谈了秦始皇的臣子们,现在我要带各位去看秦始皇的敌人们了。秦始皇要消灭六国,他的敌人自然不会少,但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燕国的太子丹,因为太子丹派来的刺客荆轲,差一点儿要了他的命。
在汉代,流传着许多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版本,其中为今日所知的至少有三个版本。哪三个版本呢?第一个版本叫《燕丹子》,是西汉的野史,也有人把它当作小说家写的。不过各位要注意,汉代所谓的小说家和现代不同,并不是指从事纯粹虚构的文学创作的人,而是指收集民间野史和逸闻的人,如《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第二个版本是《三秦记》,《三秦记》也是一部记载地方传闻的书,还是一部野史。成书年代和作者并不很清楚,只知道它可能是汉代的作品。第三个版本就是各位所熟知的《史记·刺客列传》,这也是被后人公认为正史的作品。
《燕丹子》
《三秦记》
《燕丹子》这本书,在太史公之前便已广为流传。接下来,我将引领各位一同经历从野史到正史的过程,让大家看看历史是如何写成的。从《燕丹子》的书名,有些朋友就可以猜到书中的主角是燕太子丹,全书一开始是这样的:
燕丹子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归。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嬴政对他极其无礼,他在秦国十分失意,因此想请求回燕国,但秦王没同意。
《燕丹子》的作者在这里并没有交代为什么秦王要对燕太子丹无礼,但各位不必担心,等后面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就会知道原因了。
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
太子丹想要回国,但秦王不肯让他回去,还跟他说:“如果你能让乌鸦白头,让马生出角来,我就放你回国。”
等等,这应该是生物工程学家的专业范畴吧?太子丹想必没有这方面的教育素养,这不是摆明了要为难人家吗?
太子丹啊,你永远回不去喽!
丹仰天叹,果乌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结果太子丹仰天一叹,乌鸦立刻白头,马也生出角来,秦王只好心有不甘地放他回去。啊,怎么会有这种事?太不可思议了!这……真是生命的奇迹啊!
过去有人常说,正史往往是官方的说法,是为政治宣传服务的,因此野史比较可信。但各位读到这里应该可以发现,古代的野史里面往往混杂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甚至神仙故事,实在让人很难相信。
因此我从不认为有哪一本书是绝对可信的,具体事件得具体论证,这才是比较科学的态度。
为机发之桥,欲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
秦王为了阻止太子丹回国,在他必会经过的桥上设置了重重机关(真是卑鄙)。只要太子丹走过这座桥,机关就会启动,把太子丹杀死。
没想到太子丹经过的时候,机关竟然全部失效,一个都没有启动。在古代,通常就会有人牵强附会地告诉你,这是因为秦始皇倒行逆施,这是因为太子丹有天命保佑,所以上天的意思是让机关不发。不过那是古人的说法,有些事古人不懂。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今天,我们就知道那八成是因为低价招标的结果,最后一定是这种品质!
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
太子丹后来逃到秦国国境的关卡时,已是晚上。古代的关门都是白天开晚上闭,因此关门不开,太子丹就不能过去。试想,秦王随时可能反悔,过关分秒必争,太子丹该怎么办?结果太子丹当场学鸡叫(原来他还是口技高手),所有的鸡听到都跟着叫,于是守关士兵以为天亮了,就把关门打开,太子丹才逃离了秦国。
等等,这不就是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吗?怎么主角又变成太子丹了?其实这就是野史中常出现的情况,往往把许多知名的故事变换主角,让人不知是张冠李戴,还是事有巧合。
深怨于秦,求欲复之。奉养勇士,无所不至。
燕太子丹因为这件事深深怨恨秦国。什么叫作“求欲复之”?就是他想报仇!可是这仇要怎么报?论国势,秦国强大;论军队,秦军无敌。太子丹想来想去,想出来的方法就是用刺客!于是他开始招募天下勇士,对他们极尽所能地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要这些勇士为他卖命!
《老子》说“宠辱若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可是有时过分的宠或辱,还是要惊的。年轻的朋友,如果遇见有人对你好得超乎常理,一定要小心,人家可能想买的是你的命!
为书与其傅鞠武曰:“……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太子丹写了一封书信给他的老师鞠武,信中先说:“现在秦王违背天地间的常理,行为犹如虎狼。”秦王做了什么事情,让太子丹如此愤慨?不是残民以逞,不是欺男霸女,而是“遇丹无礼,为诸侯最”。秦国有来自各国的使者和人质,而秦王唯独对太子丹最为无礼,无礼到了让太子丹每每想到就“痛入骨髓”的程度。各位看看,太子丹对秦王的恨到了什么地步!
“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秦,贪我赂,而信我辞。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
但问题是燕国的军队打不过秦国,就算想和秦国长期对峙,恐怕燕国都办不到。该怎么办呢?太子丹想到的办法,就是聚集天下的勇士英雄,用燕国的财力来奉养他们。同时用重金和甜言蜜语来逢迎秦国,让秦国因为贪图贿赂而相信燕国的话。接下来,就可以实施太子丹真正的计划。什么计划呢?就是刺杀!
太子丹认为,拿着一把剑去刺杀秦始皇,比带一百万军队去攻打秦国更有用;剑刺进去的一瞬间,就可以解除太子丹万世的耻辱。太子丹真正想要的目标只有一个,他要秦王死!
“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指以为笑。……谨遣书,愿熟之。”
如果办不到呢?太子丹说,他觉得自己无颜见天下,死了也会怀恨于地下,因为这必然会让诸侯们指着他耻笑。于是太子丹写了这封信,希望老师帮他好好想个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请问,如果你是太子丹的老师,看到这样的书信内容,你赞成还是不赞成?
我们看看鞠武如何回信:
鞠武报书曰:“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
鞠武的回信开头就说:“行事只求一时称心快意的人,最后必然对他自己是有所损伤的。”所以《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认为发动一场战争的原因,绝对不可以因为情绪,绝对不可以因为理想,绝对不可以因为正义,绝对不可以因为和平;发动一场战争永远只能因为一个原因,就是“我会打赢”!这也就是所谓的“事必成然后举”。
而一个智者考量事情,向来是“未虑胜,先虑败”。也就是在做事之前,先要考虑万一事情失败了以后,能不能承受这个代价?如果能承受才去做,如果不能承受就不要去做。这也就是所谓的“身必安而后行”。
鞠武劝太子丹的,完全是理智的做法。做事想成功,绝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和冲动,就如同我在《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中说过的,如果想要成功,你就必须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
鞠武接着说:“如今太子重视匹夫的勇武,相信刺客会拼命,而想要获得成功,臣以为这种想法实在是未经深思熟虑的。”从这段话来看,鞠武显然是反对刺客的。为什么呢?因为派刺客去刺杀秦王,即便获得成功,秦国难道就会灭亡吗?秦国倘若不亡,新王势必立刻进攻燕国以报国仇。假如失败了,那燕国如何面对秦王的怒火?各国又会因此而援助燕国吗?
那该怎么办呢?就算不派刺客,秦国最后还不是要灭了六国?
“臣愿合从于楚,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太子虑之。”
鞠武提出个办法,就是与楚、赵、韩、魏各国联合,一起对抗秦国,这是唯一能战胜秦国的方法,希望太子丹能好好考虑。各位或许注意到,这份合纵名单中少了一个国家。对的,就是齐国。这一点,要等到后面《史记·刺客列传》再补充说明。
秦国想灭六国,天下皆知。鞠武的办法看起来没有新意,但其实是当时六国唯一可行的办法,也就是“拖”!不要忘了,秦灭六国是各个击破,当一国灭亡时,其他各国都在袖手旁观或各自为战。如果当时各国能联合抵抗,秦国绝对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就轻易统一天下,这样还能等待日后的变化,替燕国找到一条生路。
太子得书,不说,召鞠武而问之……曰:“此引日缦缦,心不能须也!”
太子得到了鞠武的回信,不悦,于是把他叫来当面询问。太子为什么不悦呢?因为鞠武的办法是“拖”,这太慢了!太子丹希望越快看到秦王死越好,所以他说:“此引日缦缦,心不能须也!”“须”就是等待的意思,太子丹不说鞠武这个计策好不好,只说这种拖延时日的办法太缓慢,他实在不能等待!
是啊,对一颗充满仇恨的心来说,时时刻刻都在耻辱和痛苦中煎熬,又怎能再等待呢?现在支撑太子丹的,大概只有幻想着秦王被刺杀的那一刻,自己该有多么开心快意。
请问:从太子丹的话来看,各位认为他是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还是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他安排这样的刺杀,是有必胜的把握,还是为了图一时的快意?
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刚好相反,他是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一个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的人,他想的不是成功,而是为了求一时之快意而孤注一掷。这样做或许一时会很爽,但也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他从头到尾想的都是心中的感受,而不是计划的可行性。
从这一点来看,燕太子丹不是个智者,他是个赌徒。
鞠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赵,并韩、魏,虽引岁月,其事必成。臣以为良。”
鞠武听见太子的话,他回答说:“臣已为太子反复分析过了,对付秦国,快不如慢,奔跑(古代的“走”指的是跑的意思)不如坐下。现在联合楚、赵、韩、魏等国家,虽然时间漫长,但这是万全的做法,臣以为是良策。”
鞠武所提出的办法,正是秦国最恐惧的事情,各位还记得前面李斯初见秦王时所说的话吗?“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用这个办法最大的好处是,就算没有办法立刻打败秦国,起码各国也不会灭亡得那么快。因为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没有人料得到,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等待时机,这也就是孙子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试问:如果你是满怀仇恨的太子丹,听到鞠武的计策,你会接受吗?如果不接受,你要如何说服鞠武?
燕太子丹的反应,保证出乎各位意料。
太子睡卧不听。
太子丹居然躺下来装睡,转头不听鞠武说话!姬丹,你是得不到玩具就发脾气的小孩吗?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讲不过他的老师,他又坚持要做他想做的事情,他听不进老师说的任何逆耳之言,只想听顺他心意的话。这个人根本就是感情用事,对这样的人,你跟他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鞠武曰:“臣不能为太子计。臣所知田光,其人深中有谋,愿令见太子。”太子曰:“敬诺!”
鞠武只好说:“臣不能为太子出谋划策了。”是啊,这种人,他只想听顺耳的话,怎么可能听得进不符合他心意的话?但是鞠武是他的老师,面对这样没有理智的学生,他还是得尽他的责任,他向太子丹推荐了一个叫田光的人。这个人心思深沉,颇有计谋,鞠武将会把他引荐给太子。
太子这时候不是已经“睡卧不听”了吗?结果听到老师愿意介绍田光,他立刻就醒过来说:“敬诺。”也就是我恭敬地答应您了!燕太子丹这个人,在六国的领袖之中已经算是以贤能出名的人物。各位不妨看看,他和秦始皇相比如何,为什么一个人会成功而另一个人会失败?
各位不妨注意一下,前面太子丹找的全是勇武之士,现在鞠武介绍的却是智谋之士。因为成就大事,光是有勇不够,必要有谋才成。鞠武啊,你明明反对这件事,但知道无可挽回之后,还是要帮学生增加成功的机会。问题是,太子丹能体会你的苦心吗?
田光见太子,太子侧阶而迎,迎而再拜。坐定……太子膝行而前。
于是田光来见太子,太子站在阶梯的侧边来迎接他。古代主人迎接客人,如果客人和自己的地位相当,主人会站在阶梯的中间。如果主人站在阶梯的侧边,则代表客人的地位比主人高,这和“迎而再拜”一样,这都是太子丹礼贤下士的做法。(要是客人的地位比主人低呢?很简单,主人就不可能出来迎接了)等坐定之后,各位看,太子一直不敢站起来,最后还“膝行而前”,靠近田光身边。太子为什么这样礼敬田光?因为太子需要他。
涕泪横流曰:“丹尝质于秦,秦遇丹无礼,日夜焦心,思欲复之。论众则秦多,计强则燕弱。欲曰合从,心复不能。常食不识位,寝不安席。”
太子丹涕泪横流地说:“丹曾经在秦国做人质,秦国对丹极为蛮横无礼。”各位看太子丹是不是碰到人就要说这两句?可见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了多大的阴影。
他“日夜焦心”,就是想要报仇!问题是论兵众则秦国多,秦国实力强而燕国弱,燕国不可能打赢秦国。一国之力不足,那就联合其他国家抗秦吧?问题是太子丹又等不及。为了这件事,他常常不断苦思,吃饭时连座位在哪里都不知道,睡觉时在床席上都躺不安稳。
到底该怎么办呢?其实天下无难事,问题在于你愿不愿意付出足够的代价。想做成一件事,就必然考虑你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但是太子丹真的不愿意付出代价吗?其实他是愿意的,因为接下来他说:
“纵令燕秦同日而亡,则为死灰复燃,白骨更生。愿先生图之。”
就算让燕国跟秦国同归于尽,他也愿意。因为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称心快意之事,他就算成了死灰也会因此而复燃,就算成了白骨也会因此而重生。希望田光帮他想出办法,完成他的心愿。
这个人想要报仇,他也愿意付出代价,即使代价是整个燕国也在所不惜。姑且不论牺牲燕国是否就能完成太子丹的心愿,但燕国碰到这样的领导者,是不是所有百姓的悲剧?作为一个人,可以一时冲动快意,因为那是你的人生,你不后悔也就是了。可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你居然还只想求一己的称心快意,那真是国家的悲哀。
田光曰:“此国事也,请得思之。”于是舍光上馆,太子三时进食,存问不绝,如是三月。
田光说,这是国家大事,他要好好想一想。于是太子丹安排田光住在最好的馆舍,每天亲自送三顿饭来给田光(古代平民通常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叫“朝食”,下午叫“飧”。可能有人会问,那晚上呢?晚上平民当然早早上床睡觉,谁有多余的灯烛钱啊),对他嘘寒问暖,如此过了三个月。
太子怪其无说,就光辟左右,问曰:“……三月于斯,先生岂有意欤?”
各位注意看,三个月之后,“太子怪其无说”。
请问,从这句话来看,各位认为太子丹真的信任田光吗?
没有,他只是想要利用田光而已。信任与利用不同,利用是有期限的,太子丹的耐性也就短短三个月,过了三个月后还没听到田光的回答,他就觉得田光有问题了。
一个人不信任对方,却还想依赖对方来成就大事,天下有这种道理吗?如果你真不信任这个人,你一开始就不该跟他说你的真正图谋,要知道“纵令燕秦同日而亡”这种话,万一传到秦始皇的耳朵里,会给你的国家带来多大的祸患。如果你真信任这个人,就不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怀疑他。太子丹表面看来礼贤下士,但实际是个什么样的人,各位就懂了。
太子丹命令左右退下,然后问田光:“三个月已经过了,先生您应该有打算了吧?”太子丹这样一问,田光就什么都明白了。
田光曰:“……太子闻臣时已老矣。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欲奋筋力,则臣不能。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
各位看田光这话说得多好,“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我想帮您出计策,可惜您办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太子丹一心就想报仇,就想图一时的快意,有再好的良谋他也不能接受。“欲奋筋力,则臣不能”,叫我去刺杀秦始皇,我没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太子闻臣时已老矣”,田光现在已经是个老头子了。
那田光这三个月都在干吗呢?就在享受太子丹的招待吗?不是的,他在观人。他不能去,就一定会找寻能完成任务的人。但他私下观察太子所养的这些门客,没有一个人是可用的。各位就可以看出,太子丹看人的眼光究竟是怎样的了。
“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太子欲图事,非此人莫可。”
田光并不是信口开河,他举出一个个实证,全是太子丹最看重的门客。
夏扶,这个人一生气脸色就发红,从面相可知他是血勇之人。
宋意,这个人一生气脸色就发青,从面相可知他是脉勇之人。
秦舞阳,这个人一生气脸色就发白,从面相可知他是骨勇之人。
我前面说过《燕丹子》是野史,野史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民间的传闻和逸事。在田光看来,这三个人都只是表面上的勇敢,不能派他们去做大事,所以他才说“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做大事需要什么样的人呢?需要神勇之人。什么叫作神勇?神勇是“怒而色不变”,田光推荐了荆轲,为什么要这样的人呢?
请问各位,太子丹要派这些人去做什么?答案是,做刺客!一个刺客,如果在八百里外人家就看出你是要来报仇的,谁还敢放你进来?你还能成功吗?天下真正的第一等人,不是碰到事情就张扬的人,而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人,“怒而色不变”的人才能使人没有防备,才能够办成大事。
而且荆轲不只是色不变,他还是“神勇”。在太子丹的门客中,最厉害的是秦舞阳(也有的书写作秦武阳)。秦舞阳是什么样的人?他是燕国名将之后,十三岁时当街杀人,没有人敢正眼看他,所以太子丹觉得他是燕国最厉害的勇士。
秦舞阳是不是勇士?当然是。但他的“勇”是建立在他觉得杀了对方还可以活下来的前提下。但刺杀秦始皇,秦舞阳你以为你还能活着回来吗?什么叫作“神勇”?就是你明知此去必死无疑,但即使如此还是视死如归。九死一生,还敢前去,不过骨勇而已;十死无生,还敢前去,连脸色都不改,这才叫作“神勇”!色厉者内必荏,要刺杀秦始皇,一定要是荆轲这样的人才可以!
而从后来秦舞阳的表现来看,果然给田光说对了。
太子下席再拜曰:“若因先生之灵,得交于荆君,则燕国社稷长为不灭,唯先生成之。”田光遂行。太子自送,执光手曰:“此国事,愿勿泄之!”光笑曰:“诺。”
太子听了田光的话后,“下席再拜”,多么恭敬!他对田光说,如果田光能介绍荆轲给他认识,燕国国祚就可以保全长久了,希望田光一定要帮他。田光立刻离开去请荆轲,太子亲自送他出府。但就在分开的时候,太子丹抓着他的手,忽然说了一句话:“此国事,愿勿泄之。”这是国家大事,请田光不要泄露。田光听了这句话,笑着答应了。
遂见荆轲,曰:“……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倾心于足下,愿足下勿疑焉。”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合意等,没身不顾,情有乖异,一毛不拔。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诺不违。”田光谓轲曰:“盖闻士不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时,言此国事,愿勿泄,此疑光也。是疑而生于世,光所羞也。”向轲吞舌而死。
田光见了荆轲,对他说:“燕国的太子真是天下之志士,他对您十分看重,希望您对他不要有所怀疑。”荆轲回答说:“我有着粗鄙的志愿,常对自己说,如果遇上心意相合的人,就算为了他去死也不回头;如果遇上性情不合的人,就算是一根毫毛也不愿拔给他。现在先生命我结交太子,我将恭敬地承诺此事,绝不违背。”
荆轲答应了田光,田光总算完成了任务。但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人意料,田光说:“盖闻士不为人所疑。”一个人既以贤士自许,就不应该有被人怀疑之处。然而“太子送光之时,言此国事,愿勿泄”,这就是太子丹怀疑田光可能会泄露此事,因此才要如此交代。田光既然被太子丹怀疑,就代表在太子心中,他不是真正的贤士,否则又何必交代这句话?这无疑是一种侮辱,田光不愿忍辱偷生,所以就咬舌自尽了。
试问:从此事前后的经过来看,为什么田光要这么做?
田光自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义不受辱,各位可能无法理解,但先秦两汉时的人和今天的人很不一样,那时的人常常把耻辱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田光觉得太子丹不相信他,这是他的耻辱,他又不能报复太子丹以雪耻,所以只好自杀。第二个原因是,太子丹既然怀疑了你,你又知道他这么大的秘密,你觉得他可能放你活在世上吗?你觉得他在图谋未成之前,不会对付你吗?田光也明白,只有一死才能让太子丹真正放心。
既要贸然托付大事,又不能真的相信对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太子丹不过是个凡夫,这个人成不了大事。
荆轲之燕,太子自御,虚左,轲援绥不让。
荆轲到了燕国后,太子亲自为他驾车,还把左边比较尊贵的位置让给了荆轲,荆轲抓住了车上的绳子(这就是“绥”,用来帮助人上车)立刻上车,完全没有谦让的意思。
等等,太子丹现在做的,不又是用的和接待田光同一类办法吗?这个人在需要用人的时候极尽礼贤下士,如今也是。但从田光的遭遇来看,太子丹不会真的相信任何人,不信各位等着看。
至,坐定,宾客满坐。轲言曰:“田光褒扬太子仁爱之风,说太子不世之器,高行厉天,美声盈耳。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今太子礼之以旧故之恩,接之以新人之敬,所以不复让者,士信于知己也。”
到了宴会场所后两人坐定,太子为了表达对荆轲的重视,请来了满座的宾客。荆轲说:“田光褒扬太子您仁爱的风范,称扬太子是不世出的大器,说您的行为与天同高,我听到的都是颂扬的声音。所以我从卫都而来,望着通往燕国的道路,历经险阻而不自以为勤,路途漫长而不自以为远。现在太子因为田光先生的旧恩而礼遇我,又加上了对初来新人的敬重。我之所以没有一再谦让,就是要表明贤士终于遇上得以让他施展的知己。”
荆轲这段话说得多好,他这段话中还表露了一个讯息,原来田光先生邀请荆轲时,他还在卫国,是应其邀请才来燕国的,这一点和《史记》记载的完全不同。
太子曰:“田先生无恙乎?”
太子听荆轲提起了田光,马上致以问候,但荆轲给了他一个令人震惊的答案。
轲曰:“光临送轲之时,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丈夫而不见信,向轲吞舌而死矣。”太子惊愕失色,嘘唏饮泪曰:“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今先生自杀,亦令丹自弃于世矣!”茫然良久,不怡……
荆轲说:“田光送我离开之时,对我说太子请他不要泄露国家大事,他觉得大丈夫不能被人信任是一件羞耻的事,因此咬舌自尽了。”太子大惊失色,涕泪俱下地说:“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意思是,我只是想提醒先生,哪里是要怀疑他呢?
这不是假话吗?你不怀疑他,问那一句干吗?如果这是真话,那么你问那一句,不就是因为你克制不了自己的担心吗?要记住,没事多讲话的人,通常都是不能克制心中冲动的人,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
太子丹又说:“现在先生自杀了,也让我无颜面对世间了。”他茫然许久,好多天都不开心。
《燕太子丹像》
置酒请轲,酒酣,太子起为寿。夏扶前曰:“闻事无乡曲之誉,则未可与论行;马无服舆之伎,则未可与称良。今荆君远至,将何以教太子?”欲微感之。
太子置办酒宴招待荆轲,等到酒酣耳热时,太子起来敬酒。这时候有个叫夏扶(血勇之人)的门客突然站出来说:“我听说一个士人如果在家乡没有声誉的话,这种人就没有值得称道的言行(说谁呢);一匹马如果连拉车都拉不好,就没有资格被称为好马。荆君远道而来,请问要拿什么来教太子?”
夏扶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翻译一下,就是:
你荆轲是个什么东西?我从来没有听过你这个人,你真有那么了不起吗?你在家乡没有声誉,也没有足以让人称道的才能,凭什么位居我们这些门客之上?又有什么资格坐在这里让太子为你敬酒?
各位想想,一个外国人突然出现,被太子如此盛情款待,原来的这些门客会做何感想?不过夏扶第一个就跳出来,这人这么冲动,田光果然说得没错,真是“血勇之人”。夏扶“欲微感之”,希望用隐微的方式让荆轲自己知道羞愧。请问荆轲该怎么回答?
轲曰:“士有超世之行者,不必合于乡曲;马有千里之相者,何必出于服舆。昔吕望当屠钓之时,天下之贱丈夫也;其遇文王,则为周师。骐骥之在盐车,驽之下也;及遇伯乐,则有千里之功。如此在乡曲而后发善,服舆而后别良哉?……”
荆轲回答:“有超乎常世才能的贤士,他家乡的人未必能够看得出来;一匹有千里之相的好马,也不是靠着拉车来决定是否合乎资格。”他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姜太公的故事,当年姜太公默默无闻时,没有人看得起他,最后周文王却看中了他,尊之为师;第二个是伯乐遇到千里马的故事,伯乐有一次看到一匹千里马在拉一辆盐车,到了山坡拉不上去,最后伯乐抱住千里马,为它竟然落到这样的境地失声痛哭!最后荆轲说:“从这两个例子来看,你怎么能靠乡人的评价来论断一个人良善与否?又怎么能靠拉车来鉴定一匹马的好坏?”
荆轲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翻译一下,就是:
你夏扶是个什么东西?你看不出我比你们强,是因为你没长眼睛!如果你是周文王与伯乐,不就能看出我是姜太公和千里马了吗?
坐皆称善。竟酒,无能屈。太子甚喜,自以得轲,永无秦忧。
荆轲辩才无双,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好。这里的“竟”是动词,当“终”字解,就是酒席一直喝到最后,没有人能在言辞上压倒荆轲。太子也非常高兴,他觉得荆轲才华出众,有了他就不必担心秦国了。跟各位讲这一段,不是为了讲荆轲有多了不起,事实上野史的描述难免有夸张之处。但我要各位特别注意酒宴中的一个人,一个本来应该讲话却不讲话的人。是谁呢?那就是燕太子丹。
在夏扶质疑攻击荆轲时,太子丹却始终没有讲话。夏扶是太子丹的门客,太子丹如果真的相信荆轲,又为什么让他的门客这样无礼盘问荆轲?很简单,因为他并不真正相信荆轲啊!太子丹表面上要维持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对荆轲客客气气。但是他对田光先生的话并不真的相信,所以让门客来考验荆轲。大庭广众之下,如果荆轲斗不过原来的门客,就会感到羞耻自己走掉;如果荆轲斗赢了原来的门客,就能证明他真是个能力出众的人。
田光先生拿命去推荐荆轲,太子丹就这样的胸襟,田光真是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