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听一首诗:“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很显然,这是跟《红楼梦》有关系的诗。这位诗人看的是一部有头有尾的《红楼梦》。《红楼梦》里包含着“金玉姻缘”的故事。他看到故事里面“金玉姻缘”“聚如春梦”的情景,也看到了“散如烟”的结局。《红楼梦》一开始就讲,在天界有一块大石头,后来被一僧一道带到了人间,随着贾宝玉在人间经历了一番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最后又回到了天界,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有个空空道人看到回归山下的石头,上面出现好多文字,这个文本就是《石头记》。空空道人把它改名为《情僧录》,带到人间,这个文本又有了其他的名字,其中一个名字就是《红楼梦》。写上面那首诗的人读过全本的《红楼梦》,他用诗歌来陈述他的印象,发出他的感慨。
有人会说,这个人读了《红楼梦》,有头有尾,写了首诗,这有什么稀奇啊?我就读过《红楼梦》,我读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就有头有尾。但你要知道写这首诗的人,可不是当今的人,是清朝乾隆时代的人。这个人叫富察明义,字我斋。他是乾隆朝初期的一个不太得意的贵族后裔,他祖上曾经风光,但是到他这一代,他只当上一个小官,在清宫的上驷院,就是养马的地方,俗称御马园,当“执鞭”的一个小官。御马园就是为皇帝养马,给皇帝备马,皇帝要用马的时候,派人跟着,这样一个机构。这个人官运不济,但是喜欢读书,喜欢写诗,他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一个集子,叫做《绿烟琐窗集》。他的诗水平不高,没有很多人欣赏,估计是自个儿抄出来,自我欣赏,或者在亲友之间,小范围流传一番。但是这个《绿烟琐窗集》,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这本《绿烟琐窗集》穿越沧桑的岁月保存下来了,就在北京图书馆里,可以去借阅、研究。《绿烟琐窗集》里面有关于《红楼梦》的诗,不止一首,是一组,有二十首,刚才我念的就是这二十首之一。可见富察明义他当时在乾隆朝读过一个有头有尾的《红楼梦》。
为什么我说它不是你现在所熟悉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呢?这个《绿烟琐窗集》,它里面那些诗的写作年代,是可以推敲出来的,写得最晚的诗,据专家考证,不会晚于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81年。这本诗集里的诗大体上是根据年代来排列,《题〈红楼梦〉》这二十首诗,排在诗集的当中,可见比刚才我说的专家考据出来的最晚的诗,时间还要早一些。可是我们大家现在所熟悉的一百二十回的本子,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它是在明义的《绿烟琐窗集》编成了之后很久。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是程伟元和高鹗——程伟元是个书商,高鹗是个文人——他们两个合作,把大体上是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和高鹗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用活字摆印的方式印刷流布的。那么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呢?他们第一次印刷,是在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刚才我告诉你了,明义的《绿烟琐窗集》最后一首诗它不晚于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81年,而程伟元、高鹗他们传下来的一百二十回本子,是出现在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跟《绿烟琐窗集》里面诗的时间上至少差了十年。那么排在《绿烟琐窗集》当中的这二十首《题〈红楼梦〉》诗,还早于乾隆四十六年。所以明义所看到的完整的有头有尾的《红楼梦》,不可能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本子,他不可能看到高鹗的续书,因为高鹗那个时候还没续书呢!他看到的应该是另外一个有头有尾的《红楼梦》。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一直听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不完整,是残缺的。你现在抛出这么一个材料,让我吃了一惊,原来早在程、高本一百二十回出现之前,就有一个完整的《红楼梦》了,而且这个《红楼梦》还有人读过,比如说富察明义他就读过,读完以后,他还用二十首诗表述了自己的感想。这是怎么回事?你光举出上面那首诗,还不足以说服我,他看到的是有头有尾的全本《红楼梦》,你能不能再举一首?那我就再举一首。刚才那一首是这组诗的第十九首。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第二十首是怎么写的。
第二十首他是这样写的:“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什么意思呢?曹雪芹书里面写的贾氏宗族的生活,是馔玉炊金,他们吃的饭可以比喻成玉,他们做饭的动力,可以比喻成金,他们馔玉炊金,过的是豪华不堪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很久,未几春,没有经过几个春天。我们立刻就回忆到,我们所读过的《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面说得很清楚,“三春去后诸芳尽”,“勘破三春景不长”,书里面写荣华富贵的生活也就是三年时间,显然富察明义他既看到了前八十回里面三个春天锦衣玉食的生活,他还看到了八十回之后,看到了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王孙公子贾宝玉,最后是什么形象呢?“瘦损骨嶙峋”,最后瘦得不成样子了。“嶙峋”本是形容石头带棱带角,拿来形容人瘦,就是没有一点脂肪了,肌肉都已经耗尽了,整个就是皮包骨头了。他看到了完整《红楼梦》后半部分故事里面的贾宝玉,这个王孙——贾宝玉当然是属于王孙公子范畴的人物,他是荣国公的后代——就瘦成了一个怪样子,潦倒不堪。
大家想一想,如果他只看到了八十回,贾宝玉会是这样的形象吗?在前八十回的后面,比如说七十八回,曹雪芹还写到了贾宝玉的形象,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这样一个细节?贾宝玉在大观园里面行走,跟着两个丫头,一个麝月,一个秋纹。当时大观园已经被抄检过了,贾宝玉最心爱的丫头晴雯,已经被撵出去,而且死掉了。贾宝玉当时身心受到了很沉痛的打击,但是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是什么形象呢?是“瘦损骨嶙峋”了吗?不是。他写在大观园里行走的时候,贾宝玉觉得热,就把外头的大衣服脱了,脱了之后,露出底下穿的大红裤子,这个大红裤子是谁给他做的呢?是晴雯的针线活。人亡物在,秋纹和麝月也很感慨,这时秋纹就有一句话,形容贾宝玉,她说这个大红的裤子,配你那个松花色袄儿,就越发显得你是靛青的头,雪白的脸。靛青的头,就是头发是非常健康的青黑色;雪白的脸,说明脸是很丰润、白皙的。哪里是瘦骨嶙峋呢?可以肯定,富察明义看到了全本《红楼梦》后面,贾宝玉“瘦损骨嶙峋”的形象。在高鹗的四十回续书里面,贾宝玉也没有“瘦损骨嶙峋”啊,虽然后来出家了,大雪天里面,他到码头上,跪在他的父亲贾政所坐的船前,披着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没有说他瘦成皮包骨头。很显然,富察明义所看到的全本《红楼梦》,跟你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不一样,他也不是仅仅看到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他看到了全书后面贾宝玉的形象,是潦倒不堪的。现在我们看古本《红楼梦》,虽然八十回以后看不到了,但可以看到脂砚斋的一些批语,脂砚斋提及贾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沦落,引用了八十回后的曹雪芹的原文,叫做“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酸齑,就是酸菜渣子。过去北京腌制的酸菜,腌完以后,把菜捞出来,剩下的那些烂渣子。他穷困到了抓那个渣子吃的地步;到了下雪的寒夜,没有办法御寒,不知哪儿捡的一个破毡子,就围在身上,是那么一种不堪的景象。这样的内容,跟“瘦损骨嶙峋”是对榫的。
富察明义看到过全本《红楼梦》。因此我可以得出结论,不是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不是曹雪芹他写到八十回,他就写不下去了,就停笔了,或者他想写,可是力不从心,或者没写到最后一回,他就死掉了,不是的。曹雪芹虽然死得比较早,四十岁的样子就死了,但是他是把《红楼梦》大体上写完了。他有一个有头有尾的稿本。可能还没有统稿,有些地方还缺少一些部件,比如说第七十五回,他缺几首中秋诗,还有一些地方前后有点儿矛盾,还没有来得及剔除那些前后矛盾的毛刺,没有把整部文稿完全修订好,但是就人物的命运发展来说,故事情节的流动来说,他已经完成了这部书稿。有这样一个原本的《红楼梦》,完整的《红楼梦》。
当然有人还是不服,说你光这么说,我觉得还是挺玄虚的。这个富察明义,他看到的这个《红楼梦》,也许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吧?他看到的这个稿本哪儿来的?我现在告诉你,富察明义这二十首《题〈红楼梦〉》诗前面,还有一个小序,这个小序不得了,这个小序每一句话都很珍贵。
这小序第一句是什么呢?他就告诉你,他所读到的《红楼梦》的有头有尾的稿本是从哪来的,他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首先他告诉你这个书稿是曹雪芹拿出来的。过去古人对人表示尊重,特别是对男子表示尊重,在姓氏后面要加“子”,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到了宋代,朱熹,朱子;到了清代,富察明义他很崇拜曹雪芹,读了曹雪芹的著作以后,他就称曹雪芹为曹子雪芹。出,就是出示、出借,他这个书的来源出处就是曹雪芹本人,他看到的有头有尾的《红楼梦》文本,就是曹雪芹本人提供的。那么这部书是谁写的呢?他告诉你,是曹雪芹“所撰”,撰就是著述,说明这个著作权就归于这个人。作者本身叫曹雪芹,他把自己所写的《红楼梦》出示了,富察明义得到了,明义遣词造句很明确,包括所出示的是半部还是一部?他说明是完整的一部。所以《红楼梦》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写的,我觉得已经很清楚了。
富察明义这个人,他出生得比曹雪芹晚,但是他生出来以后,曹雪芹还活着,当然曹雪芹去世以后,他又继续生活了一段,因此他跟曹雪芹应该说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个人的生命有过一段共时空的阶段。就是说有一段曹雪芹活着,他也活着,曹雪芹活动的空间主要是北京,北京城里、北京郊区,富察明义也一直生活在这个空间。还有不少资料可以证明,曹雪芹的朋友,比如敦敏、敦诚两兄弟,也是明义社交圈里的。因此,明义跟曹雪芹,很可能是有来往的。从明义这句话看得出来,即便曹雪芹不是直接把《红楼梦》完整的稿本给了他,也是给了跟他关系非常密切的亲友,所以明义才能读到这个稿本。
富察明义在小序里面还说,他看到的稿本,“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他就告诉你,他看到这本书稿,具有家族史的性质。里面所写的风月繁华,跟曹雪芹的家世有关。曹雪芹的祖上,三代四人,沿袭着担任了一个职务,叫江宁织造。
明义还说:“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后来很多红学界的专家,对明义这样一句话是不赞同的。明义认为书里的大观园有原型。他做原型研究比我早多了。他就觉得,故事里写的大观园,这个空间是有实际的园林可以指认的,他说原型就是随园。历代的红学家就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有的就指出来,大观园的原型绝不是随园,这是错误的判断。有的专家认为,大观园的原型就是现在在北京的,可以去参观的那个恭王府的花园,认为曹雪芹参考恭王府花园的前身,夸张渲染成了一个大观园。也有人认为,大观园的原型另有所指,既不是随园,也不是恭王府花园,应该是以另外的园林作为它的母本。更有专家指出,大观园是曹雪芹综合了很多中国园林的特点,加以艺术想象虚构出来的这样一个故事空间。但是不管怎么说,富察明义他读了曹雪芹的完整的《红楼梦》之后,得出了一个印象,他认为这部“假语存”的书稿,里面“真事隐”的就是曹雪芹的家史。他这个观点值得参考。
富察明义又说:“惜其书未传,世鲜有知者,余见其抄本焉。”他觉得这本书非常好,应该流传,但是很可惜,他看到这个书稿的时候,这个书稿很寂寞,没多少人看见,在人世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书稿,这部书稿当时没有印刷流布,只是手抄本。当时中国印刷术已经很发达了,中国老早就有印刷术,清代在乾隆时期,石印是一种印刷方式,木板雕刻是一种方式,木活字摆印又是一种印刷方式。当时中国造纸术也发明很久了,造纸业也很发达,利用纸来印书,装订好以后,拿去售卖流布都很方便,但是富察明义他看到的书稿,没有那么幸运,“世鲜有知者”。他告诉了我们他看见的是手抄本,就是原始的人工用墨笔誊写的抄录本。
这是我们从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诗的小序里面所获得的一系列的宝贵信息,让我们知道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存在过一部有头有尾的《红楼梦》,那并不是后来程伟元和高鹗合作产生的那一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且曹雪芹的《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和高鹗四十回续书的内容是不同的,最起码从“王孙瘦损骨嶙峋”,从贾宝玉最后的形象来说,就完全不同。
刚才我介绍富察明义第二首诗,剩下的两句还没说。有人就提议,说你把这两句再说说,能不能加强你的论点呢?那我就把后两句再说说,看能不能使我这个论点更有立足的依据。明义《题〈红楼梦〉》第二十首最后两句是:“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青娥红粉”是对书里面所有的青春女性的一个总括。“青娥”,就是青春女性青黑色的眉毛。“红粉”,指青春女性擦上胭脂后,像玫瑰花瓣一样红润的脸庞。他告诉你,他所看到的《红楼梦》,书中的青春女性后来怎么样呢?“归何处”,说不清她们的去向,整个贾氏宗族最后“家亡人散各奔腾”了。这些女性命运都很悲惨。他想起来心里很沉痛。最后一句用了典故:“惭愧当年石季伦。”石季伦,名字叫石崇,字季伦。西晋时期的一个大富豪,在权力分割当中,也获得一定的权力,是一个过着奢靡生活、荒淫无度的人。但是这个人最后的命运很悲惨,在权力的角斗当中,在财富的比拼当中,最后是败北了。他的政治对手,拿着皇帝的命令来杀他。他很富有。他除了有豪华的住宅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园林,叫做金谷园,里面有很多亭台楼阁。当他的政敌追杀进来的时候,他家里面有一个侍妾,叫做绿珠,可能是石崇对她不错,她忠于自己的主子,就采取了行动,表示反抗,表示不服,跑到楼上,一个自由落体,坠楼而亡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事情,叫绿珠坠楼。这个石崇是个挺糟糕的人,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绿珠的行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她为石崇殉情、殉葬,也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但是富察明义读完整本《红楼梦》以后,有一个对比,他由书里面的贾氏宗族联想到石崇。贾氏宗族有很多问题,有罪恶,有错失,有不光彩的一面,但是不管怎么说,贾氏宗族跟石崇比起来的话,还要好得多。大家回忆一下,八十回的《红楼梦》所描写的,贾氏宗族这些老爷们,太太们,是很糟糕,但是无论是老祖宗贾母也好,还是荣国府的王夫人也好,或者是贾氏宗族的族长贾珍也好,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某些时空里面,他们还可能体现出来一点同情心、怜悯心,例如贾珍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但是对于生活比较贫困的一些宗族成员,还是有点儿道义的,每年田庄送来那些贡物,他分成堆,让宗族里那些相对贫困的人士来领取。因此富察明义就觉得,不管怎么说,贾氏宗族比石崇还好一些,可是他看到《红楼梦》的结局悲惨到什么地步呢?
就连一个绿珠这样的人物都没出现,青娥红粉,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去做出绿珠式的反抗举动。所以他觉得如果石崇地下有知,作一个对比,会觉得,人家比我好,人家覆灭的时候,没有一个类似绿珠的人物表示反抗,我呢?不管怎么糟糕,但我还有一个绿珠,所以我很惭愧。这当然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一个是小说里面的东西。古人诗里用典,有限的字,一句诗,可是解释起来就有很多的层次、很深的意义,明义这句诗,说明他看到的《红楼梦》,是一个大悲剧的结局,贾氏宗族彻底覆灭,比当年石崇还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看到的应该是曹雪芹原笔原意的《红楼梦》,他真有眼福。
说到这,有的红迷朋友就要跟我讨论了,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完了,有头有尾,富察明义就看见过,那怎么到后来只剩下大体八十回了呢?八十回以后都哪去了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个红迷朋友,他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时,介绍了一个信息,他听到一个说法,就是八十回以后的《红楼梦》之所以没有了,是因为曹雪芹本人对他写作的内容不满意,自己把它销毁了,或者是为了逃避文字狱,害怕,胆小了,就把它销毁了。我说你哪儿听来的?有没有文献资料作根据呢?他说没有,道听途说。这种道听途说信不得。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证明,是曹雪芹自己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把自己写出来的《红楼梦》的八十回后的文稿销毁了。没有任何材料支撑这样的观点,这是不成立的。
而且恰恰相反,我们都知道在古本《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批语,有的没有署名,有的有署名,署名不只一种,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两个署名,一个叫做脂砚斋,一个叫做畸笏叟,那么这个脂砚斋和畸笏叟究竟是谁?是男是女?跟曹雪芹是什么关系?有的说是夫妻,有的说是叔侄,有的说是兄弟,有的说是父子,在红学界存有争议。那么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一个人,一开头用脂砚斋做署名,后来又用畸笏叟做署名,一个人两个署名,还是根本就是两个人?都有争论。我告诉大家,不管这个脂砚斋和畸笏叟是男是女,究竟跟曹雪芹是什么样的辈分关系,或者是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也不管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但是争论各方都肯定一点,就是写批语的这个人,和曹雪芹关系十分密切。曹雪芹一边来著述,此人一边来编辑,一边来写批语,此人参与《红楼梦》全书的创作,所以脂砚斋的批语是很重要的,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源。
那么,在脂砚斋的批语里面,就有很多关于八十回后的人物命运、人物结局、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些线索。脂砚斋经常在评八十回前面的时候,不由得提到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发展的轨迹,以及人物命运最终结局,甚至于会把八十回后的语句加以引用,“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就是一例。有时干脆就在批语里面,把八十回后的回目完整地告诉我们,八十回后有一回的回目是什么呢?叫做“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大家想一想,在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里面,前八十回有这一回吗?是没有的。在所有古本《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面也没有。在高鹗的续书的后四十回里面,有这个回目吗?也没有这个回目。但是脂砚斋告诉我们,曹雪芹那个完整的《红楼梦》八十回后有一回就是这个回目。他还提到,书里有一个王孙公子叫卫若兰,这个人有一个行为叫做“射圃”。究竟什么叫“射圃”,现在不展开讨论。他非常肯定地告诉你,后面有卫若兰射圃这样的情节,在这个情节里面,卫若兰身上还带着一个金麒麟,这个金麒麟恰恰是前八十回写到的,史湘云和翠缕在大观园捡到的金麒麟。他还告诉你八十回后,可能不止一回,写到狱神庙里的故事。在八十回后,会写到王熙凤啊、贾宝玉啊,他们都被捕入狱了。他们在狱神庙里面见到谁了呢?见到了茜雪,见到了小红。
脂砚斋提到这样一些内容时,丝毫没有表示曹雪芹本人,或者自己作为合作者,认为八十回后面这些内容写得不好,应该把它销毁,相反,对借阅出去的这些篇章的迷失,脂砚斋连连叹息,痛心疾首。所以曹雪芹大体写好的全本《红楼梦》,是很珍贵的,首先曹雪芹本人和合作者脂砚斋,就都很珍视。
于是就派生出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找到呢?有一个办法,就是想尽办法去找现在还存在于世界上的手抄本。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个人到目前为止没有彻底灰心,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虽然我们经过那么多社会动荡,很多书稿都被销毁了,但是保不定哪一天,在某一个地方就能够发现一部完整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手抄本。更何况,从1840年以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很多外国人劫走中国文物的时候,也劫走了很多中国的书籍,包括手抄本,包括印刷的。据我所知,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些图书馆里面,它有东方部,就存有这样一些书,因为那边懂中文的很少,只进行了简单的检索和编目,没有仔细地翻阅。那么在他们所保存的这些书稿里面,也有可能挖掘出来曹雪芹八十回后的《红楼梦》文稿。
在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后面的文稿没有浮出水面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完全没有事情可做呢?我们是不是只能是频频地哀叹呢?我想不是的,在红学里面,很早就有一个分支叫做探佚。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叫探佚。《红楼梦》探佚学,就是要把存在过的曹雪芹的完整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找回来。找回来我们是有资源的,起码拿我来说,做这项研究,我有四个资源。
第一个资源就是前八十回。进行探佚,首先要熟读前八十回。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文本特点就是设置很多的伏笔,有大伏笔有小伏笔,有总伏笔,有分伏笔。所以仔细钻研前八十回的话,你就可以梳理出来,八十回后他的思路是什么,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是什么,人物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包括情节发展总的运行的轨迹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新的高潮产生,情节会有什么样的交错,会有什么样的收束。这些在前八十回里面都是有伏笔的,有线索的。因此探佚本身也是精读《红楼梦》的过程,细读《红楼梦》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我所说的八十回,包括通行本里面的八十回,当然更包括各种古手抄本的前八十回的内容,那些文本都是我们探佚的重要资源。
第二个资源就是刚才我提到的,脂砚斋、畸笏叟,他们在古抄本上的批语。这些批语量很大,牵扯到八十回后的内容也挺多,是很宝贵的资源。像刚才我提到的卫若兰射圃,八十回后会写到;狱神庙,会有茜雪和小红出现,等等。乃至于八十回后会有什么样的场面,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细节,人物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作者描写这个环境的时候,会有哪些语言,“脂批”都有提示。“脂批”是一个很丰富的宝库,提供了很多线索。
这也是我们对八十回后进行探佚的一个重要资源。
还有一个资源就是跟曹雪芹大体上同时代一些人的诗、文章等等,像刚才我介绍给大家的富察明义的《绿烟琐窗集》,这里面二十首《题〈红楼梦〉》诗,包括诗前的小序,都是我们对八十回后《红楼梦》真故事探佚的宝贵资源。
红楼探佚,过去有很多的研究者,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也可供我们参考。那么现在也不是我一个人对“红楼探佚”感兴趣,有一些专家,他的研究重点就是进行“红楼探佚”,有专门的著述,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所以你看,我们对曹雪芹八十回后真故事的探佚,是有资源的,不是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去进行的。我们可以很认真、很细致、很执著地去进行。
当然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说你现在讲这个,我总觉得,你对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红楼梦》,有点儿挑战的意味,我就喜欢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有头有尾了嘛,又流传了那么久,而且现在我们所能方便地接触到的本子,基本上都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我看惯了,包括现在北京电视台通过《红楼梦》选秀,录制了一个大型的连续剧,据报道这个《红楼梦》连续剧就是完全根据一百二十回来录制的,这是很主流的一个认知,一个做法。你现在再讲这个这合适吗?我觉得你喜欢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你就继续喜欢它。我这个讲座有可能促进你更喜欢它,因为我通过探佚以后会给你提供一个参照,我告诉你,根据我的探佚心得,曹雪芹在八十回后他是会这样去写的,那你对比现在高鹗的后四十回,可能对比的结果,你的结论是你讲这个,只是供我参考而已,我觉得不可信,或者虽然可信,可是我还是不喜欢,我觉得还是高鹗的后四十回好,那不是促进你去阅读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了吗?我觉得没有坏处。
所以我想,在红学研究这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里,多一种声音,多一种观点,多一种想法,应该能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个繁荣文艺、繁荣学术研究的方针。更何况我在前面的《红楼梦》讲座里面,一再跟大家强调,我之所以敢于发表自己研究《红楼梦》的见解,因为我心中有两个人讲的两句话,一个就是先贤蔡元培先生,他所说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另外两句,实际上是两句诗,清朝诗人袁枚写的,叫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现在是一个中华文化大复兴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我们要有参与意识。传承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儿,他们起很重要的作用,但一般人士也可以参与,公众的参与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那么,话说到这,问题又来了,你可能又逼问我了,说行了行了,说了归齐,你就是觉得高鹗的后四十回续得不好,觉得曹雪芹本来就有了一个八十回后的内容,你进行探佚了,那咱们先别多说,你先说说那八十一回吧,高鹗的八十一回叫做“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你就说说,怎么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你觉得他不对,那么曹雪芹的八十一回应该是什么内容呢?那么就请您听我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