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的造型艺术,除了木雕、石雕、砖雕等,还有一种以竹、木、铁丝扎骨,用纸、布、丝帛造型的软雕塑,古代称为纸扎或彩扎(小型的彩扎又称针扎)。纸扎、彩扎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纸造型,后者是以丝绸造型;彩扎多用于玩具或喜庆场面的点缀,纸扎则多用于红白喜事或祭祀。不过这都是就大体而言,因为它们在好多方面功用是一样的。譬如本书讲的灯彩和风筝,它们既可用纸扎,也可用彩扎,这主要是根据经济条件和欣赏习惯而定。
彩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灯彩的出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正月七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并戴之头鬓”,虽不是彩扎,但剪彩“像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已有了浓厚的装饰气氛。唐代彩扎已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传唐睿宗时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20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玄宗时尚方都将毛顺,“以缯彩结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这都是大型的、豪华的彩扎,于“灯彩”一节已有叙述,兹不赘述。
《东京梦华录》卷第六“元宵”一节可以使我们了解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彩扎盛况:
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自灯山自宣德门楼横大街,……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绘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这里,“灯山上彩,……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是彩扎,“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是纸扎。彩扎、纸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把元宵节的汴京装点得花团锦簇、火树银花,可见当时的扎结艺术相当高超!
除了扎结灯彩、风筝,当时汴京杭州等地还时兴在各个节气扎结应节的点缀,如正月年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甬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立春前一日,“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清明节“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佛生日“诸尼寺僧门卓上扎花亭子并花屋,内以沙罗盛金佛一尊,坐于沙罗内香水中,扛台于市中”;中秋“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这些扎结艺术,既渲染了节日的气氛,又带有传统的民俗内容,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后来人们把戏曲舞台或喜庆场面的简单布景或道具称为“彩”(又称切末),大概与此有关。
明清以后,彩扎、纸扎在民间仍很盛行。不过,它们的用途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扎制灯彩、风筝,彩扎主要用于扎结美术人形、制造玩具;纸扎则主要用于丧事,扎结各种供烧化的车马或人物造型。
彩扎的人物造型、玩具等以戏曲人物为主。制作技法分扎骨、包堆、剪贴、框线、画笔等工序,衣饰一般用绸缎制作,很有生活气息。彩扎工艺人物都不大,如福建彩扎,人物大都在八寸以下。因为人物小,所以要借助人物的动作和姿态来表达感情神态。泉州的彩扎传统分为“站活”和“坐活”两种。所谓“站活”,就是站着制作的活计。这多是指“鳌山”、“灵厝”、“彩棚”一类的大型作品,原料以纸为主,故又称“糊纸”,实际上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纸扎;所谓“坐活”,就是坐着制作的小巧作品,原料以丝绸为主,有人物花鸟禽兽之类。泉州“坐活”以戏曲人物、古典仕女见长,仪态优雅,形象生动。厦门的彩扎则以武打戏曲人物驰名,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像是有节奏的舞动。
丧俗纸扎带有迷信的色彩,所扎制车马人物主要供焚化、祭祀用。丧俗纸扎一般要经过烤弯(烘烤竹条使之弯曲)、绑扎、糊纸、施彩等工序,所用扎纸主要是棉纸、宣纸、毛边纸,服饰图案一般采用木版刻印或金银箔剪镂,服饰衣纹采用折叠法、扎剪法、打折法等转折处理,人物造型采用动态骨架,很具艺术性和欣赏性。
与彩扎、纸扎工艺相近,用途广泛而流传最久的还有人造花——古代称为象生花。
我国现有的关于人造花最早的文字资料是《建康实录》,该书记载: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这也是人造花用于装饰最早的记录。明王三聘辑录的《古今事物》说:人造花起源于晋,晋人开始出现“以剪花为业”者,他们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这看来是可信的。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过一枝高32厘米的绢花。花枝主干用树枝充当,叶、花茎用细竹丝扦入构成,花瓣、花叶用绢、纸,花柱头用纸团,花蕊用丝线、棕丝等,色彩艳丽,虽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保存仍然完好。唐宋时官、民簪插人造花较为普遍,尤其是宋代,从帝王到臣民从事各种礼节和庆典“往来皆簪绢花”。清赵翼《陔〔gai该〕余丛考》说:“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这就有力地促进了人造花手工业的发展。宋代有很多专门从事制作、买卖人造花的花行及花朵市,如汴京“官巷之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钗环、领抹极其工巧”,杭州“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扑卖”,非常受人欢迎。当时人造花的质量已经相当高超,苏东坡《四花相似说》说“茶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就是极言当时的人造花和自然花已难分伯仲。
明清以降,人造花的制售更为发达,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大型的人造花市场。像绒花的发源地扬州,作坊密布,买客如云。福建泉州“梦稞巷”因制花业发达而易名为“花巷”。清代北京崇文门外形成一个固定的人造花街市——花市,后形成地名,沿用至今。不过,这一时期人造花的销售对象有所变化。宋时男女都簪花,明清时除特殊场合,簪花者多为女性,“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民谣可见当时的风尚。
人造花的品种主要有绒花、绢花、通草花、纸草、羽毛花等。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喜庆、丧祭、陈设、佩带几种。喜庆用花,如红绒、凤冠、寿星之类;丧祭用花,有花圈、盆花、素花等。陈设用花,有瓶花、花篮等,主要是为了观赏;佩饰用花,种类最多,有鬓头花、襟花、夹花(夹于耳隙或发上之花)等,是应用最多的装饰花。
用蚕丝绒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花。制作前将生丝染成多种主色和配色,供制作时选配。我国古代南方的绒花制作多采用勒绒工艺和刮绒工艺。勒绒是在剪好的各种花形纸片上缠绕绒线而成花;刮绒是在纸上粘裱好花绒,刮平后再做花。后来改进工艺,制作时先将丝绒铺平,剪成条状,再用铜丝夹住,滚搓成丝绒条,经修剪、弯形、组合,粘接成花。
绒花的主要产地是江苏扬州,南京和北京的绒花制作也很兴盛。
扬州绒花扬州是绒花的发源地之一。扬州绒花源于唐而盛于清,作坊众多,制作精工。古代每逢春日或清明游春,人们争相购买绒花,簪戴头上,以为装饰。扬州绒花造型活泼,色泽鲜艳,以玲珑优美的飞禽走兽取胜。产品多为吉祥题材,如蝙蝠蟠桃、挂印封侯、福寿喜禄及喜上梅梢等。此地出产的鬓头花、襟花等,畅销全国。
南京绒花产生于明代,清康熙、乾隆时最为鼎盛。传统产品有头花、襟花、帽花、戏剧花及红白喜事、年节用花等。南京绒花以优质蚕丝为原料,制作须经练丝、染色、下料、造型、装配等工序,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造型生动,神态优美。
北京绒花清代最为兴盛。北京绒花多为头饰绒花、小壁挂、节令饰品(如“五毒”)、凤冠及福寿内容的饰件,造型多样,富于生活气息。
原料为真丝绸绢、绫缎等,制作分六个工序:
揉料、刮料:把绿豆淀粉冲成浆,揉或刮在丝绸上,使其成为平整、僵板的面料。揉料做的花瓣自然、活泼、美观、柔和;刮料做的花瓣刚劲、硬挺、耐用。
下料(即冲压花瓣、花叶):根据设计花卉的品种、规格裁料,然后用铁模凿子冲凿成花瓣、花叶形。
染色:把花瓣、花叶染成实色或晕色。
做花:把花瓣、花叶做成具有一定弧度或卷曲度的定型瓣、叶。
粘花:把定型的叶、瓣粘上枝叶(以铁丝做叶的茎、脉)、花心、内外瓣。
组枝:将花头、枝叶用铁丝及绿绵纸缠连,分出阴阳向背,一枝花即完成。
绢花的主要产地是北京。
北京的绢花生产始于明而盛于清。清时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绢花,所以当时有名的造花工匠,都能直接入宫送货或定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设有“花儿作”,此外,崇文门外集中有许多绒绢纸花作坊,每年农历正月起,逢四必有售卖集市。《燕京岁时记》记载:“花市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皆日用之物。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枝之类,颇能混真。”这就是现在北京花市地名的由来。清末帝制崩溃时,许多宫内制花艺人被迫出宫在市上卖艺餬口,其手艺流入民间,使宫廷制花工艺和民间制花工艺融合,开始形成新的流派。北京绢花染色均匀,色彩协调,淡雅明快,艳而不俗,每张花瓣都有晕色的变化及里深外浅的套色,叶、瓣的筋纹、翻转,花托的形态,枝干的关节,甚至骨朵上的茸毛,都酷肖真花,做工异常精细。北京绢花的种类有帝苑风格的头花、喜寿花和民间风格的头花、襟花、花扦、盆花等,因北京历史上一直以绢花驰名,故北京绢花又称“京花儿”。
以通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花。通草属于茄科灌木植物,取出通草的茎髓(通草心),晒干,切成薄片。制作时利用通草心柔韧、可随意造型着色及质地精细、色泽洁白的特点,辅以宣纸、皮纸、毛边纸,以纸将通草片裱褙,用颜料染已塑好形的花、叶,然后用铁丝穿连组枝,即成为一枝足以乱真的通草花。
通草花的主要产地是江苏扬州。
扬州通草花颜色鲜艳、形象逼真,被誉为“不谢之花”。扬州通草花的品种主要有头花、应时节令的寿桃、春花等。
清末京津一带流行一种粘贴在平板上的通草堆花,内容有花卉、人物、博古等,制作工序与通草花相近。这种堆花粘贴时注意了远近、层次的关系,很富立体感,也很雅气。
以纸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人造花。其制作过程略同于绢花。纸花多为观赏用的月季、茶花、菊花、牡丹、玫瑰及喜庆寿字、福禄吉祥字、花等,也有不少用于祭神或红白喜事,还有的用于头饰或衣饰。纸花造价较低,在民俗活动中大量使用,各地都有制作。
以羽毛为原料制作的人造花。主要产于福建福州。制作时将精选的各色鸟禽羽毛染色、整理、搭配,组合成枝花或飞禽、虫蝶,造型巧妙,工精色艳,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