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青铜武器有了新的发展与改进。主要武器戈,形式较多,主要是在援的后端下部普遍出现了胡,胡上并有用以穿绳缚柲用的穿孔(称为穿),常见的有短胡一穿戈和中胡二穿戈等。胡与穿的普遍出现,使铜戈能更牢固地捆缚于木柲之上,使杀伤力更加提高。戟,西周时期出现了十字形戟,即将戈与刺(矛)合铸为一体的戟。例如河南浚县辛村西周卫侯墓出土的十字形戟,直援,援末有一个圆穿,直内,上部为直刺,下部为长胡二穿。内部铸有铭文“侯”字。其中一件高27.35厘米,宽18.85厘米。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初期燕侯墓(M1193)出土的十字形戟,上部为刀形刺,而且前锋后卷,或称钩戟。内部铸有铭文:“燕侯舞戈”。
剑,是短兵,用于扎刺。商代晚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出现,例如河北青龙抄道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羊首曲柄短剑。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已经较多地发现了青铜剑,如陕西长安张家坡、岐山贺家村、甘肃灵台白草坡、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均出土了青铜剑。其特点是大多呈柳叶形,直身有脊,两刃尖锋,扁直柄,无格,无首,均为短剑。例如长安张家坡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铜短剑,长27厘米,柄部有两个圆穿。此外,西周时期还出现了匕首,例如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初期墓出土的铃首匕首,全长26厘米,但刃部较短,约占全长的1/3。
西周时期的漆木盾也有了改进。盾面大多镶有青铜盾饰,古代称为钖〔yang阳〕,有圆形、人面形或兽面形等。既加固了盾,又起到美观和威慑作用。例如房山琉璃河西周初期燕侯墓出土的漆木盾,高约1.30米,宽0.70米,表面除涂有朱色或黑色等漆外,还镶有圆形、菱形或人面形铜钖。其中圆形者,直径多为14—15厘米,中间圆鼓,窄平沿上有三组(每组两个)穿孔,背面铸有阳文铭文:“燕侯舞”或“燕侯舞(钖字去钅)(钖)”。
西周时期青铜车马器有了新的发展,说明西周时期的车子较商代完善和进步。新出现的青铜构件与饰件主要有车辖、毂〔gu谷〕饰、轴饰、衡饰及銮等,此外还出现了车盖。青铜车辖一般呈长条形,上端大,下端小,用以代替商代的木辖,插入铜车軎的孔内,使铜軎更牢固地固定于木车轴两端。青铜毂饰装在车轮两边的车毂上,一般由輨〔guan管〕、(車川)〔chun春〕、軧〔di底〕三部分组成,也有连铸成一个整体的。略呈喇叭形圆筒状,套在车毂上既可以强化车毂,又可以使车轮保持直立,防止内外倾斜。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轴饰,或称为锏〔jian涧〕,略呈椭圆形,套在车轴上,用来固定伏兔(轴上横木)。其外端呈平板状,用来遮挡、保护内侧的车毂。西周时期曲衡增多,即衡加长(有的长达2.5米)并且两端上扬外翘。有的末端套以镂空青铜矛状衡饰,有的衡身上套有青铜管状衡饰(一端平齐,一端呈锯齿状)及用以贯辔的(車义)〔yi蚁〕饰,统称为衡饰。銮,下部是一个梯形座,上部是一个扁圆形的铃,装在车子前面的木衡上或车轭的上方。其作用正如《韩诗内传》所记:“鸾在衡,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尤其重要的是,西周时期出现了车盖,一般呈伞状。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车马坑出土的车盖,圆形,直径1.5米。总之,西周时期增加了上述青铜车器,使西周时期的车子比商代更加坚固美观。
西周时期新增加的青铜马饰主要有马冠,略呈扇面形,上饰兽面纹,周边有穿孔,用皮带系于马额之上。此外,西周时期铜当卢普遍应用,其形状大多是中部为圆形,上面出双角,下部为长条形。西周时期又盛行角镳及角状铜镳。马辔头上的铜饰增多,其中十字形交叉的管状铜饰称为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