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因,那就是政治风云的激励。有些青少年生长在黑暗的政治统治下,生活处境十分恶劣,周围是此起彼伏的反抗黑暗统治的斗争,这种个人生活处境和政治环境的激励,使得他们要求改变社会现状,促使他们努力奋斗,最后终于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有些青少年生长在国家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候,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他们刻苦锻炼,最后终于成长为名扬千古的英雄豪杰。还有些青少年生长在国家分裂、各种政治势力纵横捭阖〔bai he百合〕的争斗之中,为了跟别人争出路,争地位,他们努力学习,不断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也终于成长为杰出的人物。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属于第一种类型。他出身寒微,少年时代是在元朝的黑暗统治下,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度过的。他一家人都因冻饿而死,他自己侥幸活了下来,栖身佛寺,做了小和尚。但是朱元璋不向命运屈服,胸怀大志,在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幻之中经受锻炼,接受考验。他发愤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决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他在24岁那年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反元队伍,开始了改造江山的战斗。经过10多年战斗生活的锤炼,朱元璋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斗策略。在网罗到了许多文武英才以后,他的前进步伐加快了。最后他终于在39岁那年领兵推翻了元朝,消灭割据群雄,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汉朝的霍去病、南宋的辛弃疾、明末清初的郑成功属于第二种类型。
霍去病出身微贱,父亲是个衙役,母亲是平阳公主家里的使唤丫头。霍去病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霍去病从小就有雄心壮志,他认为在匈奴不断南下袭扰、汉朝北部边境大部分地方不得安宁的形势下,一个男子汉应当努力学习武艺,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那样既能对国家民族做出贡献,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他一有空就舞刀弄棍,骑马射箭。到十六七岁的时候,他已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因而被汉武帝看中,选拔任侍中之职,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当时军事形势的发展促使他一再地要求到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去,他18岁那年终于得到汉武帝的同意,任他为票姚校尉,派他跟着大将军卫青一起带兵去抗击匈奴。在战场上,霍去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干,他带了800名精锐骑兵组成一支突击队,经常出其不意地狠狠打击匈奴人,取得了多次胜利,在战争中立了头功,被封为冠军侯、骠骑将军,其地位逐渐与大将军卫青相等。霍去病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建功立业的首要目标是为国家民族做贡献,其次才是自己的利益。当他23岁那年最后一次与卫青一起打败匈奴主力,追到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胜利归来时,他谢绝了汉武帝为他修建府第的好意,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意思是匈奴还没有消灭,还不能考虑自己安家的问题,充分表达了他那为国忘家的豪迈气概。第二年,他因病去世。他真不愧为一位了不起的青年英雄。
辛弃疾生活在金兵不断南侵的时期,他自己的家乡山东历城遭到了金兵的蹂躏,只好流亡江南。国仇家恨激励年轻的辛弃疾向东晋的祖逖学习,起早贪黑地练习武艺,准备为国效力。21岁那年他加入了抗金队伍,曾经带领50名军士,闯入有五万金兵把守的军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南归处决。后来他在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做官时,也一直念念不忘为抗金做贡献,因而他被人称赞为“热烈之爱国者”、“勇敢之强健男儿”、“做事敏捷、勇于负责”的英雄。辛弃疾还以雄健的笔力写词,表达自己力图恢复国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他是南宋时期一位富有才华的杰出人物。
郑成功生活在明末清初政局动荡、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错综复杂的时期,为了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勤奋读书,也不忘刻苦练武,十几岁时就已读了不少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22岁那年,他的父亲郑芝龙背弃国家民族的利益,投降清军,郑成功毅然与之决裂,带兵到广东南澳岛举起抗清义旗,誓死继续效忠明朝。他屡次打败清军,一度打到南京附近,使清廷大为震惊,不得不抽调大批军队来与他对阵。郑成功为了建立巩固的抗清基地,把抗清斗争坚持到底,渡过台湾海峡,打败荷兰殖民主义侵略军,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那年他才37岁。他在青年时期即完成辉煌的事业,博得了后人的赞颂。
三国时期的孙权、诸葛亮等著名历史人物,还有汉昭帝、北魏冯太后、清康熙帝等一些帝王属于第三种类型。
孙权的哥哥孙策,17岁开始驰骋疆场、出生入死地为创立东吴基业而奋斗,26岁那年被仇人刺杀,没有能完成他的事业。那年孙权才19岁。他勇敢地接过哥哥未完成的事业,挑起了扩大并巩固江东基业、跟群雄争夺天下的重担。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胆识。在内部,他选贤任能,把有能力的文官武将团结在自己周围;在外面,他顶住曹操数十万大军的压力,毅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军,终于完成了称霸江东的事业。孙权本身是在青年时期成才的,他所任用的将领也多数是成才的青年,指挥赤壁之战的大将周瑜,那年只有33岁,在战争中立了大功的吕蒙,只有30岁。
帮助刘备在四川开创基业的诸葛亮,从小死了父母,17岁那年跟着叔父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隐居,刻苦攻读经史和兵法。他胸怀大志,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为自己学习的榜样。隆中的隐居生活并没有使诸葛亮与世隔绝,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政治风云的变化,准备一旦时机到来,出山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人们把他比作卧在地上准备腾飞的龙,称他为卧龙先生。正因为诸葛亮有着如此抱负,所以当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一次再次地三顾茅庐来请他的时候,他未出茅庐就估计到了天下可能会向三足鼎立的趋势发展,就建议刘备到四川去打开一个局面。他出山以后干的第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是定计联合孙吴,在赤壁打败曹操。那时候,诸葛亮比周瑜小六岁,还只有27岁,是个典型的青年人才。这里附带说几句,今天我们看舞台上演出的三国戏,除了周瑜由小生扮演白面无须以外,其他如孙权、诸葛亮、吕蒙等多由须生或净角扮演,都有一大把胡须,那是艺术加工的结果,与当年的实际情况是相去甚远的。当年活动于三国政治军事斗争第一线叱咤风云的多数是青年人,他们虎虎有生气,政治风云的激励使他们思想敏捷,行动果断,所以才使得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十分曲折复杂、紧张激烈。
中国古代帝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有时皇位也会传给其他的王子。这就使得宫廷内部围绕皇位的继承人展开激烈斗争与争夺,也促使许多继承了王位或掌握皇权的青少年不得不尽早成才。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继位时才八岁,还不会独立管理国家大事,汉武帝临终时指定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政,帮助他掌权。当时汉昭帝的地位并不巩固,他的大姐盖长公主、同父异母哥哥燕王刘旦,跟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勾结起来,想要谋王篡位。少年汉昭帝在霍光的帮助下,一面努力攻读史书,一面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特别对于如何巩固皇权、识破阴谋家的伎俩等方面,他倍加留意,因而使得他在政治上很快成熟起来,懂得了许许多多事情。在他14岁那年,盖长公主和燕王刘旦等想要先除掉霍光,然后发动宫廷政变,废掉汉昭帝,由燕王刘旦来做皇帝。有一天,正当大将军霍光到长安附近的广明去检阅军队,并调了一名校尉到大将军府去做事的时候,左将军上官桀等人就用燕王刘旦的名义伪造了一封书信,送到汉昭帝那里去诬告霍光。信上说,霍光去检阅军队的时候,盗用了皇帝的仪仗队,耀武扬威,十分骄横;他还调了一个校尉到他的大将军府去帮助他策划,看来恐怕要谋反。信的最后用燕王刘旦的口气提出建议说:“我愿意交还燕王的大印,请把我调到长安来,到皇宫里担任皇上的警卫,镇压奸臣霍光的叛乱。”汉昭帝接到这封诬告信后,仔细看了几遍,胸有成竹地说:“这事等明天霍光阅兵归来再说,朕自有主张。”上官桀等人以为汉昭帝上当了,相信了这封诬告信,于是就赶快放出风声说,霍光想谋反,已经被人告发,皇帝已经准备要处决他了。第二天霍光阅兵归来,听说有人告发他,汉昭帝已准备把他处决,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吓懵了,不敢去朝见汉昭帝。汉昭帝一上朝,立即召见霍光。他见霍光跪在殿上,自动免冠叩头,请求发落,就说:“大将军请起,复冠。朕已阅过告发你的书信,认定那是别有用心的人伪造的。你没有罪,不必害怕!”霍光谢过恩站起来,惊奇地问:“臣感谢陛下圣恩,但不知陛下如何知道这书信是伪造的?”汉昭帝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说:“大将军到广明去阅兵,是在京城附近;调校尉去大将军府做事,也还不出十天。燕王在遥远的北方,他怎么能知道这些事情?即使他真的知道了,马上派人送信来,恐怕今天也还到不了京城。再说,大将军如果真想谋反,调一个小小的校尉又有什么用?因此,朕认定这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才伪造了这样的书信。朕虽然年轻,却也能判别真伪,决不会上当。”霍光和满朝文武百官听了汉昭帝的分析,觉得这位少年皇帝思想如此敏捷,判断如此准确,真不愧为一位少年英才,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皇上圣明,大将军确实是无罪的。”汉昭帝不但识破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并且在霍光的帮助下追查阴谋集团,终于杀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并迫使盖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杀,巩固了自己的皇位。由此可见,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能锻炼青少年的才干,使得有志向的青少年成长起来。
北魏冯太后是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去世时,她只有23岁,就担负起协助年幼的献文帝执掌朝政大权的重任。皇帝年幼,太后年轻而又是女流之辈,一些野心勃勃的大臣如乙浑等人,阴谋发动叛乱,夺取皇位。冯太后面对这样危急的局面,毫不退缩,决心经受这严峻的考验。她沉着地进行布置,一边提拔那些靠得住的官员担任重要职务,做自己的帮手,一边派人去调查乙浑等野心家的阴谋活动。一切布置停当以后,她就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逮捕乙浑,立即加以处决,并下令允许参与阴谋活动的追随者当众自首,保证改过自新。后来献文帝禅位给年幼的儿子孝文帝,冯太后成了太皇太后,继续临朝听政,帮助孝文帝执掌政权。她为了改变吏治败坏、社会动荡、生产停滞的状况,在一些有才干的大臣帮助下,颁行俸禄制度以杜绝官吏的贪污,推行三长制以安定社会秩序,实行均田令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终于使得吏治逐渐清明,社会日趋稳定,生产步步发展。年轻的北魏冯太后在政治斗争的风浪中锻炼成熟的事实,说明一个青年妇女也能在政治风云的激励下成长为政治改革家。
清初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八岁即位做皇帝,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帮助他执掌政权。四位辅政大臣并非个个都是赤胆忠心的,其中鳌拜是个居心叵测的阴谋家。他趁着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病死的机会,制造种种借口,害死了苏克萨哈,并在朝廷上到处安插亲信,企图谋害康熙皇帝,夺取皇位。康熙皇帝是个幼有大志的少年,他即位以后,目睹自己皇位不稳的形势,就努力学习文化,想从历史上吸取巩固皇位的经验。他为了培植亲信,选拔了一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贵族子弟,早晚聚在一起练习布库戏(摔跤),表面上是玩耍嬉闹,实际上是锻炼身体,训练他们做自己的贴身侍卫。他14岁那年决定自己亲政,跟阴谋家鳌拜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两年后,康熙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在那批少年侍卫的帮助下,先下手为强,当众宣布鳌拜的劣迹,把他逮捕下狱,粉碎了即将发生的叛乱,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少年天子康熙皇帝也可以说是在政治斗争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历史人物。
总之,中国古代不论是在黑暗的政治统治下奋斗成才的青少年也好,在国家民族危难下刻苦锻炼成才的青少年也好,或在国家动荡时期的政治斗争中经受考验成才的青少年也好,他们都是在政治风云激励下成才的,所以说政治风云的激励也是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