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王莽传》记载,东汉时,太医尚方曾以犯人尸体进行解剖研究。“量度五脏,以竹筵〔ting廷〕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可见为了医学的目的,秦汉时,对内脏的解剖测量研究还时有进行。可惜资料大都散失了。《新唐书》和《旧唐书》著录有《五脏图》、《五脏识》等,可惜也没有留传。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人体解剖图,是五代烟萝子所绘的《内境图》(图19)。这是近人从《道藏》中发现的,烟萝子又名燕真人,为五代时道士。《道藏》收载的南宋石泰及其门人所编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中收录有烟萝子著作多种。其中,有图六幅,依次为“烟萝子首部图”、“烟萝子朝真图”、“内境左侧之图”、“内境右侧之图”、“内境正面图”、“内境背面之图”。这后面四幅图,是人体内脏解剖的不同侧面图。在左侧图和右侧图上所绘脊柱,均为24节(不包括骶椎)。这与实际解剖是相符的。在正面图上,绘有表示食管和气管两个孔。有肺四叶,心在肺叶下,胃在心下。贲门在胃左,幽门在胃左下,肝在右上,其下为胆。下腹部绘有小肠、大肠、魄门(肛门)、膀胱等。烟萝子《内境图》对后世解剖图有直接的影响。
(左,内境背面图;右,内镜正面图。)
图19 五代烟萝子《内境图》
宋代吴简《欧希范五脏图》和杨介《存真图》,都参考了《内境图》,但又都是在实际解剖观察基础上绘制的。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广西欧希范等600多人因参加叛军,被官兵诱杀。其中56具尸体被当作标本进行了解剖研究,宜州推官吴简还令画工绘图,并作了记录。这就是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的由来。原图早已散佚、全貌已不得而知,但从后世僧幻云《史记标注》所引杨介的追述中,还可以了解梗概。吴简当时曾用了两天时间解剖考察。他说:“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傍则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长者、斜者、直者、有窍者、无窍者、了无相类。惟希范之心则红而硾〔zhui坠〕,如所绘焉。”当时的观察显然还很粗糙,并且有错误。但对脏腑的位置及其比邻关系的记述则基本上是正确的。同时代的沈括很快就对《欧希范五脏图》的错误提出了批评和纠正。他在《梦溪笔谈·药议》中说:“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中遂分二喉?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沈括的正确批评,从一个侧面说明宋代学者很重视对人体解剖构造和生理的研究。
《存真图》是杨介编著的。杨介字吉老,泗州人,为宋代当地名医。崇宁(公元1102—1106年)年间,泗州处决人犯,郡守李夷行派医生和画工去刑场作解剖观察并绘图。杨介校以古书,认为它“比欧希范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益于医家也”。 杨介《存真图》也已佚失,但在当时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图为元代孙涣重刻的《玄门脉诀内照图》所保存。明清时期许多著作,如王圻的《三才图会》及《脏腑证治图说人境经》(简称《人境经》)等书都有引用。 (图20)
藏医中也包含有丰富的人体解剖知识。成书于公元8世纪末的《四部医典》认为,人体全身有360块骨头,其中脊椎骨28块,肋骨24条,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210处。头发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藏医还认为,人体中有一系管线系统。其中的白脉是非常重要的。《四部医典》中说:“从脑脉的海洋里,像树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水脉有19条。”此外还有像丝线一样的连接脏腑的脉等。这与现代所理解神经颇为一致。藏医中还提到黑脉,认为它如同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脏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其分支有大干脉,有小脉。小脉有700条,小脉下还有更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这些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血管系统。
图20 《人境经》中的人体内脏右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