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部著名的古书,叫做《世说新语》,记述的是汉魏两晋时期名人文士的言行轶事。里边有一则故事说的是魏武帝曹操有一回得到别人馈赠的一大杯奶酪,他喝过一口,就在杯子盖上写了个“合”字,给他的臣僚们,测验他们的智慧。众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聪敏过人的谋士杨修,端起杯子就喝了一口,说道:“主上写的 ‘合’ 字,乃是吩咐我们 ‘一人一口’呀! ”杨修解开这个“合”字的哑谜,根据的是隶变后的楷书字形。在中国最早的字典 《说文解字》里,“合”则被解释为一个合体的会意字,由“”和“口”组成。 “”是三条等长的线段的相合,下加“口”是指上下嘴唇的相合。现代汉语使用的“会集”、“开会”的“会(會)”字,繁体的上半部也有一个“”,是这个字的意义来源。
“合”字加“人”字,组成“佮〔ge革〕”,是人的相和合,指配偶;加“门”字为“閤”,是两扇门的相合,门里头住着全家人,所以有“閤家”的说法,指“全家”;加“水”字为“洽”,是水流的相合、会集;加“言”字为“詥〔he合〕”,是言语的相合,即“和谐”;加“羽”字为“翕〔xi希〕”,是鸟儿将要起飞时收合羽翼的一种动作;加“皿”字为“盒”,是一种有盖子、可以上下相合的器皿。
这一组字的最后,是一个加 “礻” 的 “袷”〔xia匣〕字。 “礻”即“示”字,在古文字中写作,是祭祀中的神位(在上文介绍“祥”字时已见过这个部件),汉字中凡是“礻”旁的字大都与礼仪有关。“袷”则是指一种将祖先不论亲疏远近,统统合起来加以供奉祭祀的礼仪。可想而知,中国的古人在祭祀祖先时,一般的情况下是要分别亲疏远近而加以各种不同祭法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反映不同祭法的字,但不少已经失传了)。这是我们从“合”字的孳乳演进过程中得到的又一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