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腓特烈皇帝敌对了15年之久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九世于1241年8月去世。22个月以后,英诺森四世于1243年6月当选新教皇。在此期间,欧洲一直处在教皇空缺的状态之中。
有资格选举教皇的人不仅要求是大主教或主教,还必须获得枢机主教的地位。他们所戴帽子的颜色不同。大主教和主教是紫红色的,而枢机主教是绯红色的。只有教皇才有枢机主教的任命权。此外,在中世纪,枢机主教的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满20人。而在现代,这些人已数量过百。
为什么这20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都未能选出新教皇呢?
其实,选是选出来了,他们在格列高利死后两个月就选出了米兰出身的枢机主教任新教皇。但被选出的这位不到15天便过世了。他是米兰人,出身于贵族,以性格温厚而闻名。他被枢机主教团内部的皇帝派和反皇帝派的激烈斗争打垮了。这样一来,空缺状态便又持续了20个月之久。皇帝派枢机主教指的是那些认为腓特烈的说法也有道理的枢机主教;反皇帝派枢机主教指的则是完全不认可皇帝说法的枢机主教。自1170年以来的规矩是,候选人必须获得枢机主教三分之二人数的选票才能当选教皇。教皇持续缺位的原因在于枢机主教团的分裂,哪一派都得不到三分之二的选票。不过,这两派都有小聪明,能够在长达22个月的时间里,把教皇空缺当成条件,悠悠然地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间。
这个小聪明是,他们知道皇帝在选举教皇的枢机主教会议开会期间,不会施加军事压力。
实际上,当皇帝得知教皇格列高利的死讯后,立即撤走了已经进逼距离罗马仅13公里之处的军队。而且,在选出下一任教皇的22个月中,他再也没有派兵施加压力。他甚至没有暗中做工作,以求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人做下任教皇。他认为,新教皇的选举归根结底是神职界的事情。
腓特烈皇帝贯穿一生的信念基础,就是耶稣基督所说的“皇帝的归皇帝,上帝的归上帝”。信徒内心的平和、安定由上帝在地上的代理人罗马教皇负责,现实生活则是以实施公正统治为己任的皇帝负责的领域。这种责任分担的思想,到了近现代则表现为所谓的“政教分离”。
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的人都有死也不能做的事情。既然已经有了一个原则,却又做了违背这种原则的事,就做不到始终如一了。相反,完全不考虑贯彻什么“道道”去生活的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违反“道道”的事情。
这一点就是皇帝腓特烈同半个世纪之后毅然决然实施“阿维尼翁之囚”的法兰西美男国王腓力的根本区别。
“阿维尼翁之囚”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法兰西国王把罗马教皇幽禁在法兰西领内的一个小城阿维尼翁长达70年之久。这已经不是什么分工的问题了,因为这样一来,俗界领袖的权威、权力都在精神领袖之上了。这可不是政教分离。
而且,一方占据了优势,劣势的一方必然反抗,这也是人之常情。到了这个地步,靠建立秩序才能实现的和平会离得越来越远。明确分工是一种防范措施,用以防止发生妨碍和平的反抗。
既然皇帝这样想,等待选出下任教皇的22个月成为事实上的休战期也就无可奈何了。我想再重复一遍:有自己信念的人,死都不会做违反自己信念的事,一旦做了就会成为“耻辱”。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始终不渝的观点,也就不会感到耻辱,什么都干得出来。
以前罗马的百姓称腓特烈皇帝为“鹰”,称与皇帝敌对的教皇格列高利为“猫头鹰”。还是这些罗马百姓,用“乌鸦”的绰号称呼格列高利去世后继位的英诺森四世。在意大利语中,如果人们说哪个家伙是“乌鸦”,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本性卑劣却又冥顽不化的家伙”。
1243年6月25日,新教皇终于选出,定名为英诺森四世。新教皇出身于热那亚四大实力家族之一的菲耶斯科家族,并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法律。由于成绩出众,年纪轻轻便站上了讲坛。后来他不知为何进入了神职界。由于受到前任教皇格列高利的赏识,他很快出人头地,当上了枢机主教。我们不知道以举止粗野而闻名的格列高利为什么会喜欢上这个学者风范的人。他晚腓特烈一年出生,但腓特烈出生于12月26日,所以两个人几乎可以看作是同庚。当选教皇那年,他年龄为48岁。
不过,热那亚四大家族中,多里亚家族和斯皮诺拉家族是皇帝派,而出了新教皇的菲耶斯科家族和格里马尔迪家族则被视为教皇派。目前热那亚的国政在菲耶斯科家族的统治之下。尽管在腓特烈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他似乎也把教皇更迭看成一个机会,可以给多年未能解决的教皇与皇帝的抗争打上休止符。新教皇当选还不到一个月,腓特烈就向罗马派去了一个由地位、能力都毫不逊色的成员组成的使节团。
使节团由五人组成,巴勒莫大主教贝拉尔德、接替去世的赫尔曼担任条顿骑士团团长的杰拉尔德、西西里王国海军总司令安萨尔多和皮耶罗·德拉·维尼亚以及塔德奥·达·塞萨。
可是,这些人选触怒了新教皇,除了由于是宗教骑士团团长而不能开除教籍的杰拉尔德之外,其他四人都被开除了教籍。当时教会的观点是,任何人只要与被开除教籍的人有接触,也要被开除教籍。于是,腓特烈身边都是被开除教籍的人,无人可以派到教皇那里去当使节。
不过,教廷真是一个看上去严格却也有马虎之处的组织。我们不知道后来是如何处理的,但塔德奥·达·塞萨和皮耶罗·德拉·维尼亚两人接触了教皇。
另一方面,法兰西王路易九世也把教皇更迭看作是教皇与皇帝改善关系的好机会。路易已经28岁了,12岁时就继承早逝的父亲登上了王位。由于他的祖父腓力·奥古斯都与腓特烈之间签订了德法互不侵犯协定,他的统治一直没有出现过问题。他对腓特烈有着感恩之心。他自己虽然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同时也是世俗国家法兰西的国王。明确信仰领袖和世俗国家统治者之间的分工,对他而言完全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非但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利益更大。
法兰西国王决定派法国南部实力人物图卢兹伯爵前去罗马,不是去当中间人,而是去充当皇帝使节所说事项的保证人,事实上是皇帝方面的一员。于是,以改善教皇与皇帝关系为目的的谈判就此开场了。教皇方面出席的是奥托内枢机主教,皇帝方面则是塔德奥·达·塞萨和图卢兹伯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罗马教皇之间的正面冲突,是一个涉及从根本上动摇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国际问题。这样的谈判同两个吵架的人之间单纯的和解并不一样。
谈判少不了迂回曲折。身在意大利南方的腓特烈在摸索让步的分寸,身在罗马的教皇英诺森也犹豫不决,确定不下来究竟是坚持过去的做法还是就此改变。于是双方都一直在讨价还价。
最终,双方决定在次年,即1244年3月31日之前签订和谈协议书。腓特烈为了赶上这个时间,于11月离开意大利南部取道海路北上,进入了托斯卡纳地区,然后弃船上岸,从格罗塞托沿奥勒利亚大道南下直抵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