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主任委员,丧仪极为隆重。
吊唁的时候,陈毅激动地说:“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作为华侨领袖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追随革命,善始善终,值得后人学习。”
在近现代历史上,陈嘉庚先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不仅中国内地人尊敬他,而且华侨和海外华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内外都将永远放光芒。
从贫穷的少年经过万般挣扎到获得巨大成就,熠熠发光,这让他更加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与教导。多年的从商经历带给陈嘉庚诸多感悟,他的嘉庚精神也渗透在对子女的教育上。
陈嘉庚的家里几乎没有人挨过训,但是大家都莫名其妙地怕父亲。在孩子们眼中,父亲看上去十分严肃,不笑,也少逗乐。他一回家,孩子们常常躲开,呆在自己的房间里。
陈国庆是陈嘉庚的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嘉庚先生就为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陈国庆的记忆中,父亲对他是极为严格的,也因为父亲用心良苦的栽培,陈国庆心里非常敬佩和热爱自己的父亲。
陈国庆15岁那年母亲给他买了条领带,结果这条领带让还在道南学校读书的陈国庆永生难忘。陈嘉庚叫他过去:“你脖子上戴的是什么?”
“领带。”
“我知道那叫领带,”父亲显然很不高兴,“你不会挣钱,却已戴起领带。要是你会挣钱,你又要穿什么?”
陈国庆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他深深记得当时父亲教诲他的语气。直到他长大成人,自己开业经营,他才再次戴上领带。
陈嘉庚不仅自己低调,勇于拼搏,而且也教导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和辛劳去打拼自己的生活。嘉庚先生非常重视孩子的自立能力。
陈庆国在中学读书时,年纪幼小用钱无计划,有一个月从父亲的集通银行多支了10块银元。这件事刚好被回厦门清理账务的陈嘉庚发现了,他立即派人把阿国找来,进行了严肃的教育。
他开门见山地问阿国:“你嫌我每月给你8块银元作生活费太少吗?”
阿国点点头以为爸爸要征求他的意见,为他增加一些生活费。
这时陈嘉庚十分生气地说:“你是个中学生,每月8块银元还不够花,可是集美师范许多穷学生,一个月才拿4块银元的助学金,还要节省一半寄回家,你真会花钱呀!”
阿国不解地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您有几百万元的家财呀!”
陈嘉庚听了儿子这样的说辞,气的火冒三,举起拐杖指着儿子说:“不错,我有几百万元家财,但是我要把它用于社会,决不让子孙挥霍!”他命令儿子每月从生活费里少支两块银元,5个月必须把多支的10块银元扣清。
他还坚持只要儿女长大就业后,就不再资助他们钱财,让孩子自己去体会生活的艰辛,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生活。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他纵观历史与现实,凡不经过自己艰苦拼搏,而是继承遗产坐享其成的子孙,往往坐吃山空。
“贤儿多其财则损其志;愚儿多其财则益其过。”陈嘉庚生有9男8女。他没有留给子孙一分钱,全部财产献给祖国教育和公益事业。
9个儿子他们过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兄弟都得自己谋生。有的运气较好、较有成就,有的则较艰难。他的九个儿子除了已经去世的外,余下的都生活在海外。
海外商人经过自身的拼搏,意识到了要改变贫困的命运,必须让下一代子女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历练坚韧的品格。
我们可以看出,陈嘉庚先生之所以对孩子要求如此严格,是源自自己本身就具有这些美好的品质。他将自己的良好品行传承给子女,希望让自己的子女同样成为爱国之人,报效祖国。这也是他自己爱国精神的一种表现。
后代的教育问题确实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众多享有家产的富家子女不能体会生活的坚信,因此他们容易造成奢侈浪费的习惯,将继承财产看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样他们很难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也不能做一个自己自强的人。
在局外人眼中,富家子弟钞票堆中长大,肯定一辈子不愁吃喝,娇生惯养,无忧无虑。的确,有些富家子弟仗着父辈的财富和权势,挥金如土,骄奢淫逸,逍遥一生。然而,有些富家子弟却能够超然于父辈的成就之外,追寻自己的理想,创造充实的人生。这些都得益于富豪们的言传身教。
台湾塑胶公司董事长王永庆常常向他的后辈们敲响警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富贵不超过三代’。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如果不努力,根本没有出头的日子。第二代多少受到第一代言行的影响,还知道用功。到了第三代,不但没吃过苦,甚至连见都没见过,就容易忪懈。这种演变过程往往让人疏于防范。”
王永庆此言告诉我们,如果创业者的后代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就会很快使家业败落。为此,他对孩子们的零花钱严加限制,不许孩子乱花一分钱。
正是由于海外企业家自己创业的不易,所以他们重视后代的教育,期待后代能够懂得生活的不易。而他们的孩子大多能够被父母这种用心良苦所感染,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
对比之下,一些教子无方的富豪们对子女或溺爱,或纵容,使其坐享其成,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下场实为可悲。
富豪们成功的家教方略就是让子女摆脱对父辈金钱的依赖心理,辛勤工作,独立成长,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