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茶经》里的典故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一章里,博采征引历代文献、民间传说,按年代顺序记述了上自三皇神农氏,下至唐初英公徐积等一系列同茶事相关的人物与故事。这些典故包括了帝王将相、清官廉吏、文人雅士、孤儿寡母、老妪稚子,以及仙神道士、鬼神幽灵等等。它从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较扼要、系统地反映了《茶经》问世之前的数千年间,中国的先民们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茶的功用,最早开始饮茶,最早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也是最早把茶叶作为饮料商品投放市场的历史和中国古代光彩夺目的茶文化。
陆羽正是在研究、总结了从西周到唐代中期一千八百多年间中国茶叶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光辉灿烂的茶文化的基础上,以数十年的心血和精力,躬身实践,才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
陆羽《茶经》里涉及茶事的历史典故和逸闻趣事,都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对社会饮茶风习的形成和发展是有积极和深远影响的。故本书将《茶经》里若干则人物故事,或注释或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写成茗事典故趣闻,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陆羽选引这些典故的思想旨趣和他所倡导的中国古代的茶文化精神。
1.神农尝百草与茶陵①陆羽在《茶经·七之事》里,将“三皇炎帝神农氏”列为中国发现茶叶功效的亘古第一人。并在《六之饮》一章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神农氏,是我国历史传说中的上古帝,姜姓。同伏羲氏、燧人氏并称为三皇。始教民为耒耜,兴农业,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亦以火纪官,故又称炎帝。神农尝百草而知寒温之性,后世传为《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疗民疾,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名曰归藏。都陈,后迁曲阜,在位一百四十年而崩。
炎帝同黄帝并称“炎黄”。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常常自谓是“炎黄子孙”之由来。神农氏是从狩猎向农耕过渡时期的领袖人物。他教民耕作,立集市以通财货,开创了人类生产的新纪元。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援引自南朝梁456—536人陶弘景秣陵——今南京人,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整理的第一部生草药着作《神农本草》或名曰《神农本草经集注》:“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关于神农“尝草中毒,得茶而解”之说,有各种传说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神农没有到我国茶树的原生地——云南、贵州、四川地区。神农当时经历的江淮湘鄂地区,那时还不大可能有原生茶树生长,除非能发现新的佐证。
有的则认为茶是神农偶然发现的,因其常年在山林中采尝百草和山珍野果,在野外以锅釜煮水时,茶叶从树头上飘落于釜中,成了芳香四溢、甘美异常的茶汤;有的认为茶的发现,是远古先民们在长期狙猎、农耕实践中以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神农尝百草,正是为了解救先民脱离疾病相侵之苦难,每天总要中毒几次,通常都是靠茶来解毒疗疾的。直到最后吃了断肠草,连茶也无济于事,再也找不到解药了,神农才死于茶乡——茶陵。
茶陵在今湖南酃县西南15公里处。古炎帝陵即建于此。
今犹存,称为“天子坟”。神农死后究竟葬于何处,晋以前无考。晋皇甫谧着《帝王世纪》载,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载:“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按:今之酃县为南朝宋时由茶陵县分置。”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吴道南所撰《碑记》载,宋太祖登临茶陵,遍访古陵不得,忽梦一神仙指点,才于茶乡觅见炎帝陵。据有关文献记载,炎帝陵前原建有规模宏大的庙祠、牌坊、“天使行馆”等。陵侧有“洗药池”,相传为炎帝采洗草药之遣迹。四周古木掩翳,洣水环流,岸边有石若龙首、龙爪,称之为“龙脑石”。后人为祭奠炎帝为拯救黎民免沦疫疾之苦所建殊勋,特书炎帝陵联曰:
立我丞民,莫非尔极明昭上帝,迄用康年湖南酃县的炎帝陵。从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情感纽带和朝拜圣地。最近六年来至95年5月到炎帝陵寻根问祖,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和海内外观光朝圣的游人已达60多万人。
〔笺注〕①茶陵:《茶陵图经》中记载:“茶陵的意思,就是出产茶茗的陵谷。”
2.茶之为饮闻于鲁周公陆羽在《茶经》中论述中国茶叶历史时,为什么说:“茶之为饮闻于鲁周公”呢?这是根据我国早期的一部字书《尔雅·释木》相传此书最初为周公所撰有“槚〔jiǎ古茶字〕就是苦荼”的记载。《茶经》并援引《广雅》训诂书名三国魏朝张揖①撰。篇目是依据《尔雅》次序,博采前人着作,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为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一书对槚就是苦“荼”的释义:荆州与巴州交界的地方,采茶叶做成饼,叶子太老的,就用米汤和拌后制成饼。想煮茶喝时,先把茶饼在火上烤到赤黑色,再捣成茶末,放入瓷器中,以沸水浇灌,并用葱、姜、桔子和芼〔mào〕一种可食用的野菜或水草做配料。饮此茶可以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认为,在古代文献上最早记载古茶的是《尔雅》。周公约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九世纪中叶在世。若从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武王克商,十二年公元前1065武王封弟姬旦于鲁今山东曲阜而为周朝国相推算,西周初年古文献上对茶事的记载,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时间了。这是中国茶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记录。所以,陆羽说“茶之为饮闻于鲁周公”。
〔笺注〕①张揖生卒年不详:字敬仲,一字雅让。三国魏清河今属河北省人。明帝227—239在位时为博士。长于训诂。着有《广雅》、《埤仓》、《古今字诂》等书。攻楷书,有名于当时,被后世列为三国魏书法家。
3.文园令司马相如《茶经·七之事》,在记载古代与茶事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写上了“司马文园令相如”。这里即是指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其小传详见本书第三章《茶圣陆羽上:坎坷人生》十三《鸿志凌云以四大才子自况》一文。因司马相如在汉武帝前140—87在位时曾任“孝文园令”官职。所以陆羽在《茶经》里称其为“司马文园令”。
那么,司马相如,究竟同茶事有何相关呢?是因其在《凡将篇》此书已失传,见诸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是一部启蒙字书,约成书于公元前130年。书中记载当时一些中草药名字,据《茶经》所载共有二十味:“乌喙、桔梗、芫音yuán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苓草、芍药、桂、漏芦、蜚廉、藿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记载古代茶叶名字复义词“荈诧”〔chnǎnchà〕,在这里是把茶叶作为中草药名记入的;但仍可作为晚采的茶或四川地方粗茶制成的串茶或砖茶解。司马相如《凡将篇》这一记载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说明了我国早在二千一百多年之前,就把茶叶作为中草药临床应用,造福世人。
4.汉仙人丹丘子《茶经》引述《神异记》
①里一个关于茗事的故事:古时有个余姚即今浙江省余姚县人,名叫虞洪,有一天到山里去采茶,遇着一个道士牵着三头青牛。道士引导着虞洪来到瀑布山,遂对虞洪说:“我是丹丘②子③,听说你善于做茶饮,常想请你送我一些茶品尝。这山里有大茶树,我可以回赠你。
希望你日后煮茶,茶器里有余茶之时,就请给我吧。”虞洪因这次在山中同仙人的奇遇,就在家里给丹丘子设了灵位,常以烹好的佳茗祭祀。后来又令家人常进山里寻觅,终于获得了品位很高的大茶树。
〔笺注〕①《神异记》:为晋代道士王浮所作,多言神仙鬼魂之类的怪异故事。
②丹丘:地名。在浙江宁海县南九十里,是天台山的支脉。天台山是我国着名的佛教圣地和产茶区。唐诗僧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这也是写丹丘子的神异故事。
③丹丘子:相传,是汉代的一个仙人。陆羽在《茶经》里称其为“汉仙人黄山君”。
5.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借问扬子舍①,想见长卿庐②。
程卓累千金③,骄侈拟五侯④。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⑤。
鼎食随时进⑥,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桔,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⑦,果馔逾蟹胥⑧。
芳茶冠六清⑨,溢味播九区⑩。
人生苟安乐,兹土略可娱HI。
《登成都楼》诗译文借问扬雄故居今何在?欲见司马长卿旧时庐。
程卓家资田产积万贯,骄侈淫逸更胜似五侯。
车水马龙常有盈门客,金辉玉彩翠带佩吴钩。
炙鹿烹羊美酒随时进,奇鲜异蔬百味调和殊。
秋桔甘美披分枝上采,宅第临江赏心钓春鱼。
虾羹肉酱何胜黑子鲜,蟹胥海味岂比果馔美。
芳茶鲜爽饮啜冠六清,珍茗清香享誉播九区。
人生若只苟且图安乐,蜀山锦水尚可娱醉夫。
〔张孟阳〕小传略详见本书第三章《茶圣陆羽上:
坎坷人生》十三《鸿志凌云以古代四大才子自况》一文。
〔题解〕《登成都楼》诗,是张载的抚出口岸地区人民对茶的称谓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chà”,印度语的“chā”都为中今怀古之作。成都楼,应为“成都白菟楼”。在丁福保编纂的《全晋诗》里就作《登成都白菟楼》。张载这首诗全文三十二句,《茶经》里引用其中后半部十六句。故此译文亦照译十六句。陆羽在《茶经》里所以引用这首诗,也正是由于此诗后半部里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咏茶名句。它充分地说明了,在西晋时蜀茶已经是闻名遐迩,早已通过陆路和水运销往各口岸、内地与边远地区了。
〔笺注〕①扬子:即指扬雄前53—后18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②长卿:即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小名尤子。因景慕战国时蔺相如之为人,遂改名相如。
③程卓:程卓两姓,都是汉代蜀地之富豪。卓指卓文君之父卓王孙。
④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诸侯。此泛指权贵之家。
⑤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佩刀。南朝宋诗人鲍照《乐府》诗有“锦带佩吴钩”之句。腰佩吴钩者,多为名臣显贵或富豪子弟。
⑥鼎食:泛指富贵之家列鼎而食。《汉书·主父偃传》:“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张晏注:“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
⑦龙醢:用肉、鱼等制成的肉酱。龙,在此泛指鱼、虾水产海鲜类食品。
⑧蟹胥:蟹酱也。
⑨六清:为水、浆、醴、、、酏也。亦作“六饮”,即《周礼·天官膳夫》“饮用六清”之六种饮料。张孟阳“芳茶冠六清”的诗句,说明西晋时巴蜀之茶,醇厚芳香,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已享有盛誉,即是古代宫廷膳夫特制的名贵饮料——六清,也是无法与之媲美的了。
⑩九区:指九州。吕安《与稽茂齐书》:“平涤九区,恹维宇宙”、“溢味播九区”之句,说明西晋时四川已经是茶叶贸易的集散地了,当时茶叶的生产已有了相当规模。
HI兹土:即指自古富庶的蜀山锦水的“天府之国”——四川。
6.孙皓以茶代酒密赐臣下陆羽在《茶经》里曾记载:“吴,归命侯。”吴,归命侯,即是孙皓。他是三国时吴国220—280的第四代国君,原封乌程侯。景帝孙休死后,孙皓于公元264年7月即位国君。
在历史上被称为末帝乌程侯孙皓。在位十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六路出兵攻吴,孙皓出降,后被封为“归命侯”。这就是陆羽称其为“归命侯”之由来。
孙皓,性嗜酒,残暴好杀。据《吴志·韦曜传》
①记载:
“孙皓每次设宴,座客至少饮酒七升,虽可不完全喝进嘴里,也要斟上,并亮盏说干。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最初,对他优礼相待,就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这就是孙皓开创以茶代酒之先例。对于一个嗜酒成性,挥霍无度,残暴好杀的国君来说,当时只是作为他体量臣下的一种权术游戏。但孙皓这件事,在历史上却成了以茶代酒之发端。
〔笺注〕①韦曜:原名韦昭。《三国志》的作者为避晋武帝之父司马昭之讳,所以改为韦曜。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博学多闻,深为孙皓所器重。由于韦曜在奉命记录孙皓之父南阳王的事迹时,秉笔直书,触怒了孙皓,终于为孙皓所杀。
7.陆太守开创以茶代宴之先河据《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任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①常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埋怨他的叔父要来客人不作准备,又不敢去问他。于是就私自预备下了十几人吃的菜肴。
谢安将军来了,陆纳只以茶果招待客人,陆俶随即摆出了丰盛的宴席。山珍海味,样样俱全。客人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板子。并对侄子大发雷霆地说:“你既然不能给叔父增光,也就算了,可为什么却偏要来玷污我素来所崇尚而保持的俭朴之风呢?”陆羽将陆纳崇尚节险,以茶宴代酒宴的故事写进了《茶经》,是有深刻寓意的。
〔笺注〕①谢安320—385:字安石。晋陈郡阳夏今之河南太康人。
官卫将军。封建昌县公,进拜太保,赠太傅,谥文靖。晋代书法家,。
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等文士游处十年。曾和其弟谢万参与羲之等四十二位文士于晋永和九年353癸丑暮春于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之“曲水流觞”——历史上着名的文坛盛会,并赋有诗作与书法传世。尝学草书、正书于右军,右军云:“卿是知书者,知解书者尤难。”善行书,颇轻王献之笔札,得其竟裂作校纸。献之每作佳书与之,必谓被赏,安辄题笔者按:“辄题”含“动辄得咎”之意,在书评中多持批评意见后答之。傅有《每念》、《告渊朗》等帖刻在《淳化》、《大观》、《宝晋斋》等丛帖中。
8.剡县陈务的妻子笔者按: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这篇故事,是选材于《异苑》。说以茶祭古坟可以感应朽骨幽灵,以送钱相报,这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如果说这篇故事中说陈务霜妻以茶祭古坟的初衷,完全是出于一位古代寻常人家妇女的善良愿望,是不存在祈求得到什么报答的动机的;而且不让她的两个儿子扒掉宅院里的古坟,从保护古迹的角度来说,仍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说,以茶对亡灵的祭奠,是由古代宫廷以贡茶祭祖所开的先河,或僧侣们以香茗敬佛,它只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思想寄托,也是不难令人理解的。
陆羽《茶经》选撰了“剡县陈务妻”的故事。这是一个发乎于茶的人鬼感应、善得厚报的故事。《异苑》
①中记载:剡县今属浙江嵊县一带,唐时属会稽郡人陈务的妻子年轻时守寡,和两个儿子在一起生活。一家人都喜爱喝茶。因为宅院里有一古墓,她每次喝茶之前,总是先用茶祭祀它。她的两个儿子都不高兴她这样做。对她说:“古坟能知道什么,这不是白白地为它劳一番心思吗?”由于母亲不听他们的劝阻,于是两个儿子就想掘掉这座坟,经母亲苦苦劝阻才作罢了,当天夜里梦见一个人对她说:“我在这座坟里已有三百余年了,你的两个儿子常想把它毁掉,仰赖你的保护,又常赐我饮香茶,我虽然是九泉之下的朽骨幽魂,怎么能忘掉你的护佑恩德而不报答呢?”等到次日清晨,在庭院里获得十万铜钱,上面锈蚀斑剥,好像在地下埋了很久,只是穿钱的绳子还是崭新的。母亲将此事告诉了她的两个儿子,他们都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他们全家对古墓祭祀得更加频繁、虔诚了。
〔笺注〕①《异苑》: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敬叔作,共十卷。记述自先秦迄南朝宋代的怪异之事,尤以晋代为多。
9.广陵茶姥笔者按:本文并参照宋代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广记》卷七十《茶姥》一文书成。
《茶经·七之事》援引《广陵耆老传》记载的一个神奇而善良的老妇人售茶济贫的故事。广陵茶姥者,不知姓氏乡里。
常如七十岁人。而轻健有力,耳聪目明,鬓发滋黑。耆旧相传云,在晋元帝①南渡后,见之数百年,其颜状不改。每天清晨提一茶器的茶到市上去卖。市上的人都竟相去买她的茶喝,可是自清晨到傍晚,她那茶器里的茶却总不见减少,还如刚刚烹好的一样。她还将卖茶所得的钱,都散给了路旁孤贫乞丐。于是,有人感到这是奇异之事,地方上执法的官吏便把老妇人抓进监狱里囚禁起来了。到了夜间,这个老妇人却拿着卖茶的器具,从牢房的的窗口飞越而去。
〔笺注〕①晋元帝:即东晋第一代皇帝司马睿公元317—329年在位。文中提到“晋元帝南渡”,这是指西晋的首都在洛阳,而东晋的京城在建康今南京市。故称“南渡”。
10.陆羽为何景仰陶弘景先生陆羽在《茶经》里记载了陶弘景先生。这是陆羽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陶弘景同茶事有何相关呢?
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南朝齐梁时道士和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曾仕南朝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曲山茅山。遍访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502—549在位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先生对历算、地理、医学都有研究,同茶事相关的是经他整理的《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还在其所着《杂录》记载:“喝茶能使人轻身换骨。从前丹丘子、黄山君就常饮茶。”陆羽在《茶经》写的“黄山君、丹丘子”也许就是援此而来吧?
11.徐英公与茶事何相关陆羽在《茶经》所载同茶事相关的历史人物,上自“三皇炎帝神农氏”,下迄“皇朝徐英公积”。徐积,亦名李积。唐济阳郡离孤今属山东荷泽曹州境内人。名世积,字懋功。
初事李密,后从归唐。因其屡建大功,授黎城总管,帝赐姓李,因避太宗名讳,单名积。这就是唐初颇有名声的徐懋功,为什么又叫李积的缘由。贞观时封徐积为英国公,图像凌烟阁。官累迁尚书左仆射、晋司空。卒谥贞武。
徐英公与茶事有何相关呢?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时,命徐积增补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编纂为《唐新修本草》共五十四卷。陆羽在《茶经·七之事》援引《唐新修草本·本部》论及茶之功效的记载:“茗,苦荼,味甘苦,性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疾、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这就是陆羽在《茶经》里特书“皇朝徐英公积”对茶学贡献的缘由。
12.煎茶风炉上的铭文典故《茶经·四之器》,详细介绍了陆羽亲自设计的煎茶风炉。
风炉为铜铁铸造。有三足、两耳、三个通风窗孔和底部透火灰隙孔,其形体如古鼎状。炉壁厚三分,上口边缘宽九分,炉膛里搪有六分厚泥壁,用以提高炉温。这个风炉,不仅设计精巧,还有寓意深刻的铭文与图象。
1三足铭文及其寓意第一足铭文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寓意《周易·鼎卦》之象下巽上离。“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之第五十卦。鼎状风炉是既取鼎卦之象,亦取鼎卦之意。取其象,如将卦象符号稍加变形如,很像一种容器。它的六爻是:最下一爻是阴爻,像器之足;二、三、四三爻是阳爻—,阳为实,中实而容物,像器之腹;第五为阴爻,像器之耳;第六是阳爻—,像器之铉。从上下两体来看,上体中虚,下体有足承之,正是鼎之象也。取其意,《周易·鼎卦》辞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之。”因为古鼎的用途之一,就是作为烹饪之器具,所以,必有火与水与之相遂。按《鼎》卦的寓意,“巽”主风,“离”主火,“巽下离上”,就是风在下以兴火,火在上以烹饪之意。而七字铭中的“坎上”,“坎”主水,意思是煎茶的煮水容器是置于鼎器之上,风从下面吹入,火在中间燃烧。概括了煮茶的基本原理。此外,陆羽还在风炉支架鍑部的三个格子上,也分别铸上了“巽”、“离”、“坎”卦的符号和象征风、火、水的图象和花纹。
第二足铭文是:“体均五行去百疾”。这七字说的是饮茶的药效与功理。古代的中医学,根据:“水、火、木、金、土”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以五脏为中心,运用顺逆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说明脏腑之间生理有机联系和对病理变化产生的影响,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这七字铭文,意在说明,如能经常饮茶,就可以使五脏调和,五脏调和就可以百病不生,人自然就会健康长寿。
第三足铭文是:“圣唐灭胡明年制”。这七字是说陆羽铸造风炉的时间。“圣唐灭胡”是指唐代宗在广德元年763最后平定“安史之乱”。是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因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归唐而在穷途末路之时自杀身亡,从而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据此推测,陆羽设计的这个煎茶风炉,当在广德二年764铸造。陆羽时在湖州。
2伊公羹与陆氏茶陆羽在其铸造的煎茶风炉三个通风窗孔之上,铸有铭文六字:分别为“伊公”、“羹陆”、“氏茶”。将这六个字连起来,便成了“伊公羹,陆氏茶”。
伊公,即是伊尹,名挚。为商朝之贤相。约于公元前十八世纪末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末在世。初隐耕于野,经三次礼请,始出为相。助汤伐桀灭夏,遂王天下。伊尹历经商初六代帝君。年百岁卒。帝沃丁以天子之礼厚葬。孟子称其为能承大任的圣贤。伊尹之功甚多,汤称其为“阿衡”。“阿衡”亦为官名,至太甲商朝第五代国君改曰保衡。阿衡之意是谓汤倚伊尹维持朝政的平衡与稳定。《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后引申为辅导帝王主持国政。
伊尹,擅以鼎器烹饪而着称于世。“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为相。”《韩涛外传》古代之鼎,是为传国之重器,或用于国家举行隆重祀祭载牲体之具,也有用作烹杀罪人之刑器。到后来才用于炼丹、煮药、烹茶、焚香。
伊尹首创以鼎器烹饪五味调和的美羹佳肴,成为千古美谈,陆羽在煎茶风炉上铸铭文曰“伊尹羹”、“陆氏茶”,这是陆羽以伊尹自况。陆羽以其创造的“陆氏茶”和“伊公羹”相媲美,亦是当之无愧的。伊尹是名垂青史的贤相;陆羽是功益古今的茶圣,各有殊勋,独领风骚,都是历史上为人们景仰的圣贤名人。
五、茶神品泉的逸闻故事
唐张又新①在《煎茶水记》里转述陆羽在《煮茶记》中记载的陆羽与李季卿②烹茶鉴水的故事:于元和九年814春天,予初成名,与同年好友相约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在西厢元鉴室休息。时值有一位楚地僧人亦来到。行囊中有书数篇,余偶抽出一卷阅览,文字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762—779李季卿刺湖州。行至维扬今江苏扬州市与处士陆鸿渐相遇。李素熟陆名,有倾慕之欢,因之同路赴郡。当到达扬子驿在今江苏镇江市,将要进餐时,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
于是便命可靠的军士,携瓶架舟驶到扬子江心汲取南零水。陆羽整备好烹茶器等候。少时,军士取水回来,陆羽用水杓扬水观看说:“这是扬子江之水没错,但不是南零之水,颇似江岸之水”。
取水的军士争辩说:“我驾舟深入到江心取水,看见的不下百人之多,岂敢虚诳。“陆羽不言,遂将水倾入盆中,当倒至一半时便停了下来。再用杓扬水说:“瓶中剩下的才是南零水。”
军士闻言大骇,赔罪说:我从南零取水回岸时,因水势流急,船震荡不稳,瓶中之水洒出了一半,恐太少,于是汲取岸边江水增补。处士实在是神鉴,小人不敢说谎了。
李季卿刺史和随船宾客共数十人无不惊讶折服。对陆羽鉴水如神和高超的烹茶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因问陆:
“君既如此熟悉水性,对所经历地方水之优劣,自然都可精确判断喽?”陆答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于是请陆羽次第介绍了各地的名泉佳水共二十品。按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他从一位楚地僧人手中借阅《煮茶记》中所载这篇品泉故事,恰是在陆羽辞世十年之后了。
在陆羽的生平经历中,有许多无独有偶的趣事,煎茶品泉的逸闻亦然。在唐代的品茗故事中,同是陆羽和李季卿两个角色,但在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③中,却记载着另一个内容完全相反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陆羽在世时写的,不由读者诸君不信其为真。
故事大意说:御史大夫④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到了临淮县在今安徽省泗县东南馆。由于当时茶道很盛行,有人向李大人建议,请常伯熊⑥来表演煮茶,季卿欣然同意。伯熊穿着黄披衫,戴着乌纱帽前来,表演时,手里操持茶器,口中述说着茶名,逐一详细的说明,大家佩服异常,煮好的茶,季卿勉强喝了两杯。
到了江南,有人又向李季卿推荐当时颇有名气的陆羽前来驿馆表演煮茶,季卿同意。陆羽穿着平素的家常野服,带首茶器应命前来。在表演时,手里拿着茶器,口中述说着茶名,逐一详细的说明。季卿心里鄙薄他又是常伯熊那一套。当陆羽煮好茶,就命奴子拿三十文赏茶博士。
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里这则故事,至少说明了,如果不是封氏有意贬低陆羽,就是这位李钦差大人自恃高雅,不屑与一个身着家常野服,其貌不扬,且又有些口吃的“茶博士”交往。所以,不仅连陆羽为其精心烹煮的香茗都未沾唇,便下了逐客令,将陆羽逐出门外。当然更没有雅兴与陆羽谈论茶道的精深韵旨了。陆羽也绝没有想到,被特地请来烹茶却受此大辱,当时茶人的郁懑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于是陆羽曾一度对自己多年来注入了全部心血和精力推进的茶学事业,产生了失望情绪。此后陆羽曾写过一篇《毁茶论》。至南宋时陆游还曾阅过此文。他在一首茶诗中写道:“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
由于《茶经》的问世,陆羽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尤其是在湖州期间,终以他的诚信人品,对诗词韵律和佛学的精深研究,特别是以其高超的烹茶技艺和丰富的茶学知识,在高僧文士和朝廷贤臣中赢得了声誉和尊重。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记载的陆羽和李季卿的品泉故事,正是反映了陆羽在倡导和推进他的茶学、茶艺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笺注〕①张又新:小传略详见本书第四章《茶圣陆羽下》中《遨游江湖品鉴天下名泉》笺注①。
②李季卿?—767: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西北人。唐玄宗朝左相李适之之子。弱冠举明经,颇工文词。应制举,登宏词博学科,遂任京兆府户县尉。肃宗朝累迁中书舍人,以公事坐贬通州别驾。
代宗即位,大举淹仰,自通州征为京兆少尹,继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奉使河南、江淮宣慰,振拔幽滞,进用忠廉,时人称之。季卿有宇量,性识博达,善与人交,襟怀豁如。其在朝以进贤为务,士以比多之。大历二年卒,赠礼部尚书。至于张又新《煎茶水记》所云季卿于代宗朝刺胡州,《旧唐书》季卿本传未及。
③封演:生卒年不详。唐蓚今河北省景县人。以贡举官至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所着《封氏闻见记》,语必微实,足资考证。自颜师古匡谬正俗,李乂[yì]匡资暇集,李济刊误之外,罕见此偶。
④《封氏闻见记》:唐封演撰,共十卷。前六卷记典章文物和风俗习惯;七、八两卷记古迹传说;末二卷记仕大夫逸事。所述唐人掌故,多可补唐代史料之缺。
⑤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以及管理图籍秘书。唐代于御史台置御史大夫一人,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长官。
⑥常伯熊:其经历不详。为唐代中期与陆羽同一时代的民间茶人。
“善煮茶,因陆羽着《茶经》,复广着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召伯熊煮茶,季卿为再举杯。”引自《中国人名大辞典》,1933年4月商务印书馆版
六、茶神与瓷偶人
陆鸿渐陆羽生时被人誉为“茶仙”,死后被奉祀为“茶神”。可是“茶神”这一带有浓厚宗教观念色彩的神灵偶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在世人的心目中认为,陆羽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灵魂依然存在于冥宇之中,仍在掌管茶事的职司,能对人间的茶茗物质世界,施加神灵的影响。所以,人们在默默地祈求“茶神”保佑,茶叶生产能年年丰收,这正如有联语所云“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下联——这两句话正好反映了古代的茶民们有祭祀陆羽的习俗,祈祷“茶神”保佑茶园“旗”肥“枪”嫩,茶茗丰收,崇信神灵的情景。而开茶社茶馆的店主则更是祈求“茶神”能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位陆茶神似乎也给一些生产茶陶器具的作坊带来了好运。
据唐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及有关陆羽逸闻记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唐代河南府巩县地方一些制陶作坊,为了能多销售茶器具,专门烧制了一个瓷偶人,名曰:陆鸿渐陆羽,买数十件茶具的顾客方赠一鸿渐。在市井开店铺售茶者,将这位难得的瓷偶“茶神”放在煎茶炉厨上供奉祈福,可是每当茗市不利,生意冷落时,店主就将心里的怨气,迁怒于鸿渐,往瓷偶“茶神”头上浇注沸汤。
冤哉!陆羽。这位生前向以忠厚善良着称于世,死后遗茗惠于世人的千古名贤,竟何以遭到沽茗恨利的商贾〔gǔ〕如此不公恭的对待呢?这至少说明了,古代的物神化和人神化的宗教观念——即认为在另一个溟蒙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各司其职的无形神灵在主宰着人间命运的封建迷信观念在唐代一些人的心目中的幻灭,或者说是半信半疑吧。如若对古代茶商对待陆羽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活,只好请教于马克思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论“资产者”时说:“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沽茗恨利的茶商亦然,在开市吉利时,即奉陆鸿渐为茶神;生意不景气时,即恚怨这个“茶神”不灵,并动辄以沸茶汤灌注之,店主以此来发泄盈利不佳的不快之情。
于是乎,陆羽身后的不幸遭迂也即遂之降临在他的偶像——“瓷偶人陆鸿渐”身上了。
也许有的读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则故事是唐人杜撰的吧?”应该说,对“瓷偶人”故事的真实性是勿用置疑的。
《唐国史补》记录了自唐玄宗开元至穆宗长庆年间712—824事共三百零八节。李肇自序说:“言报应,叙鬼神,徵梦卜,近箔帷则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辩疑惑,采风俗,助笑谈则书之。”陆羽是贞元末804辞世的。这说明“瓷偶人陆鸿渐”的故事,是发生在唐贞元二十年804至长庆四年824这二十年的事情。后世学者对《唐国史补》所记资料的真实性十分推崇,认为许多资料确可补唐代正史之不足。
七、鉴真大师与荣西和尚
1.鉴真大师最早向日本传播了中国饮茶风尚中国盛唐社会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茶文化,在日本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古代的日本统治阶级,为国家的强盛与统一,积极学习和借鉴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先进的文化与制度。从唐贞观五年631至唐季昭宗乾宁元年894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众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既是政治使节,又是文化使节。在政治、文化和弘扬佛教等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中国的茶文化,社会饮茶风尚,是何时传入日本的呢?据日本森本司朗《茶史漫话》引言中说:“作为文化之一的饮茶风尚,由鉴真和尚和传教大师带到了日本。”据史载,唐开元二十二年734,日僧荣睿、普照来中国学佛。后于公元742年专程到扬州请鉴真和尚东渡弘扬佛法。鉴真以五十五岁高龄欣然应聘,从公元743年起,在两位日僧和弟子彦祥等陪同下,历尽艰辛,五次东渡均遭失败。日僧荣睿和弟子彦详病死途中,鉴真由于劳累过度,致使双目失明,但其东渡弘扬佛法的夙志不改,鉴真一行数人,终于在公元753年12月第六次东渡成功,登上了日本国土。次年2月到达了当时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日本朝野僧俗各界的盛大欢迎。为他设坛弘扬佛法,并在奈良建造唐普提寺,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鉴真大师东渡,带去了大量的中国佛教经典、雕刻、绘画、医药、书法等文化艺术品,也将中国的茶文化,饮茶风尚传到了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763年5月6日,鉴真在日本奈良唐普提寺,双膝盘坐,面向西方的祖国而圆寂,终年七十六岁。此后,一千二百多年来,中日两国人民,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律法大师的功绩,1963年中日两国的宗教界、文化界、医药界,在扬州举行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会。郭沫若写下了诗章,以志纪念: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日本学者森本司朗在茶书中披露,鉴真大师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第六次东渡时将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这是迄今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四十年了。这要比一般茶书上记载,由日僧最澄、海空来中国天台山学佛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的时间,恰好早了半个世纪。
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仅在位数月。宪宗即位改元元和元年,日本高僧最澄、海空西渡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归国时带回了中国茶籽,种于日本近江台麓山地区,最澄倡导并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两位日本高僧向本国传播了中国饮茶的风习。
据日茶书记载,公元815年日本嵯峨皇帝行幸近江国的唐崎,大僧都永忠,煎茶献给皇帝。这是日本关于饮茶的最初记录。森本司朗在茶书中还特别提到中国“茶道天才陆羽的煎茶法,早在嵯峨天皇809—823在位时传入了日本”。
但是,来自中国的珍贵饮料,当时仅在留学僧侣中间流行,茶还没有普及到大众之间。在其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处于最低潮时期,所以,茶在日本的传播,到九世纪末,几乎完全断绝了。
2.荣西和尚是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非凡使者中国的茶叶种籽在日本生根,培育成大面积茶园,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得到传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应属日本高僧荣西大师了。荣西可谓是重开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向日本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一位非凡人物。
荣西,于1141年生于日本冈山市一个神官之家。十四岁出家受戒,到当时日本天台宗传播佛学的最高学府学佛。
荣西在二十一岁时立志,步先哲的后尘,来中国学法,重开已中断了百年之久的中国留学之路。1168年,二十八岁的荣西,怀着求知的渴望,战胜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浙江明州今之宁波登陆。他怀着学到佛教的真谛,求得良师的心愿,遍访了江南的名刹古寺。最后到了浙江天台山万年寺,拜禅宗法师虚庵怀蔽大师为恩师,虔诚学习佛法。当虚庵禅师移居天童山景德寺时,荣西亦相随移居。因该寺年久失修而荒芜,需要改建,荣西为了报答恩师的厚恩,为筹集建寺良材,重回日本,经多方奔走,广集良材,组成木筏,在两年之后,历尽艰险,再次在明州登陆,并鼎力协助虚庵大师完成了景德寺的改建计划。荣西的至诚学法和广结善缘的精神,受到了天台、天童两寺僧众的钦敬。虚庵大师有赞美荣西的诗句:
“锋芒不露意已彰,扬眉早堕知情乡”。赞扬荣西有卓越的见解和非凡的洞察力。
荣西来中国学佛,是在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各地茶园,还处于兴旺发展的时期,在北宋兴起的饮茶风尚,早已普及到了民间。当时街头、驿站、寺院门前均设有茶座,出一二文钱,便随处有茶可饮。而唐宋以来,寺院中僧侣为坐禅破瞌睡,饮茶早已成风习。荣西居住的天台寺一带,每年从春到夏都能看到农民的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动,社会上下僧俗嗜茶的情景,更是耳闻目睹,这些都对荣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荣西在钻研浩瀚的佛教经典之余,也在埋头于茶的研究。
荣西于1191年7月南宋绍熙二年离开天童山景德寺,拜别虚庵怀蔽大师回国时,除带了许多经典外,同时也带了大量的茶树种子,回到了日本博多港。荣西回国后,除了自己在筑前、肥前两国交界处的背振山一带,播下了中国茶树种子外,还将茶籽送给山诚国的惠明上人。惠明上人,在栂尾山即日今之宇治中播种了茶种。宇治后来发展成为日本的着名产茶地。宇治的茶被称为“真正的茶”,十分珍贵。
荣西回国后,还将从中国带回去的岩山茶送给了正在患糖尿病的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并为其讲了吃茶养生之道。
源实朝将军按荣西指点吃茶疗养,从而恢复了健康。荣西为了向日本全国推广饮茶之风,在归国的第二年,用日式汉字写出了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二卷,献给了镰仓幕府。这部后来被称为日本国民健身法鼻祖的《吃茶养生记》,在时隔五百年之后于1694年以木刻版在京都问世,引起了茶道界,以及学习中国医术养生之道的人们的广泛重视。
据日本茶书介绍,《吃茶养生记》开篇有这样的记述:
“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人均贵重之,我朝日本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吃茶养生记》不仅引经据典地论证了茶是养生的仙药,并结合自身的实践作了论证。荣西在书中引用佛教经典关于五脏——心、肝、脾、肺、肾等的协调乃是生命之本的论点,同五脏对应的五味是酸、辣、甜、苦、咸。心乃五脏之核心,茶乃苦味之核心,而苦味又是诸味中的最上者。因此,心脏精神最宜苦味。心力旺盛,必将导致五脏六腑之协调,每日每年时常饮茶,必然精力充沛,从而获致健康。
荣西禅师在日本被尊为“茶祖”。这同我们中国称陆羽为“茶圣”一样。荣西的《吃茶养生记》要比陆羽的《茶经》晚四百多年。但荣西的功绩正是他热诚研究中国茶文化,并广泛向日本大众传播,还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播进了本国的土壤之中,茶叶得以在日本生根、繁植,蔚成片片茶园;也正是由于荣西的这些奠基之功;为其后被称之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所创造的,以“和敬清寂”
①为主旨的日本茶道文化开拓了道路。
〔笺注〕①“和敬清寂”:据日本学者解释,这四个字体现了日本茶道的宗旨和精神。
——和,就是融合一体之意。通过举行茶会,使主客融为一体,客与客融为一体,人与茶、人与茶具、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体现了——和真善的协调美、和谐美,也体现了人类应该彼此合作,酷爱和平的心愿。
——敬,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相互尊敬之意,更包含着出席茶会的人,相互之间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以真诚之心,平等相待。主客之间在茶会上,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体现尊敬的崇高情意。
——清,茶是以清为第一的,但并非仅仅满足于物质形体的清洁,而是要追求形而上的清净。所以,主人在茶会上擦洗每一件茶具的同时,也是在擦拭和清洗自己的心灵;同时客人也感受着自己的心灵在净化。
——寂,意思是要排除一切烦恼和妄想,要使自己的心灵升华到不要为物所动的境地,以清净的心去洗刷客观世界的污垢和尘俗。
八、王安石①智辨中峡水
冯梦龙②在《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回书中,有这样一段品水若神的轶事。在宋神宗年间,因苏东坡③早年反对王安石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刚刚任满三年,从湖州回京师开封侯旨时,又获罪于王安石,再次被贬出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赴任前苏东坡向王安石辞行时,王安石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灯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举发。太医院看是痰火之症。虽然服药,难以根除。必得阳羡茶,方可治,有荆溪进贡阳羡茶,圣上就赐与老夫,老夫问太医官如何煎服?太医官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瞿塘在蜀,老夫几次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住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苏东坡虽对王安石和所任新职颇为不快,也只好领命出京赴任。
据《警世通言》所说,所谓瞿塘中峡水,并非瞿塘峡之水,而是指巫峡之水。原来古代曾称瞿塘峡为西陵峡,曰上峡;巫峡为中峡;西陵峡名为归峡,曰下峡。统称瞿塘三峡。
而所谓阳羡茶,就是江苏宜兴茶,从唐宋以来即为朝廷贡品,因宜兴古名曰阳羡汉代县名故以名茶。
苏东坡虽是天下有名才子,但因是获罪挂名谪官,无可事事,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恰值州府马太守欲差苏东坡晋京呈送冬至表文,又令他想起王安石汲取中峡江水之托。正好苏夫人要回四川眉山家乡,东坡决定送她半程,到夔州他即反棹东下,以便取中峡水去东京复命。
未料,船从夔门折返后,下水舟行太快,一泻千里。而东坡见那峭壁千寻,触景生情,又正想作篇《三峡赋》以明志。只因连日劳累,凭几构思,不觉睡去。及至醒来,中峡早过。东坡为了取中峡水,只好叫水手返航。但是,逆水行舟,颇令水手为难。东坡无奈,只好令水手在归峡岸上有市井街道之处泊舟靠岸。东坡分付苍头:“你上岸去看有年长知事的居民唤一个上来,不要声张惊动了他。”苍头领命,登岸不久,带一个老人上船,东坡以美言抚慰:“我是过往客官,要问你一句话。那瞿塘三峡,那一峡的水好?”老者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难分好歹。”东坡暗想道:“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叫手下,给官价与百姓买个干净磁瓮,自立于船头,看水手将下峡水满满地汲了一瓮,用柔皮纸封固,亲手签押,即刻开船,返回黄州。
东坡晋京呈送贺冬表时,携瓮来到相府。王安石亲启封签。令人用银铫汲煨之,再取着名的定瓷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摄,候水沸如蟹眼时,急速沏茶,许久才见茶色。
王安石不由地问道:“此水何处取来?”
东坡道:“巫峡。”
荆公道:“是中峡了?”
东坡道:“正是。”
荆公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水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
东坡大惊。只好承认:“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
荆公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官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东坡离席谢罪。
荆公道:“何罪之有!皆因子瞻过于聪明,以至疏略如此。”
书中王安石同苏东坡所论鉴水之道,还以比喻做人之理,告诫这位自视才高过人的苏学士,还要多读书,多实践。之所以常出差错,皆因未能细心洞察事理之故。至于王安石的偏方是否可医痰火之症,又当别论,“三难苏学士”的故事,亦可视为逸闻趣谈。但三峡水质优良却是无疑的,尤其是中峡泉水更是为品茗者所乐道。素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誉。
〔笺注〕①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熙宁九年1076辞相位,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②冯梦龙1574—1664:字犹龙,一字耳犹,自号顾曲散人、墨憨子、墨憨斋主人,别署龙子犹。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文学家、戏曲家。崇祯三年1630补贡生,曾任寿宁知县。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是冯梦龙的传世名着。
③苏东坡小传略详见本书第八章《今古茶诗下》三十一《宋苏轼七首》注。
关于苏轼贬黄州团练副使的情节是,在神宗时因不满王安石变法时的过激做法,曾与旧党站在一起,上表反对,请求外任。在湖州时又因写诗讽刺新法,于元丰二年1079八月被捕解京,是年十二月出狱后,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黄州。后神宗死,旧党马司光上台出任宰相,苏轼奉召回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大学士等职。
九、陆放翁晴窗戏分茶
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一首着名诗篇《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作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诗人一生力主恢复中原,抗击金敌,但他的爱国主张却屡遭朝廷主和派的打击,几次被免官。这次是奉孝宗帝召命,满怀着得以施展抗战抱负的希望,从家乡绍兴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不料召见后却被任命为严州太守。
孝宗这样做,只是为了表示赏识陆游的诗才,并不理会诗人的爱国主张。诗人显然感到有违夙志,心情很不愉快。诗人这首七律,正是含蓄地抒发了他当时感慨之情,写出了春雨季节杭州的风物。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成为传世佳句。
陆游这首诗虽非茶诗,但却在诗中写出了“晴窗细乳戏分茶”的绝妙的咏茶佳句,历来为研究茗事者所乐道。但这句诗里所蕴含的深邃意境,却正是此诗主题思想的发端,往往被注评家们忽略了。
原来诗人奉召进京的这几天,正逢春雨霏霏,一夜春雨过后,天气放晴。诗人坐在临安驿馆的晴窗之下、卓几之上,放好了纸笔,准备写封家书或诗章;同时又将刚刚烹好的一瓯香茗放在桌上。但诗人这时无兴趣写作,却被那鲜醇的茶香和茶瓯汤面上所呈现的奇异景象新吸引。所以,诗人在品茗之前或品茗之中就做起了“分茶”之戏了。
何谓“分茶”?有的注评者云:诗人在烹茶之前在细心的挑选茶,将次者“分”出去。殊不知,宋代所饮之茶,特别是高档之茶,并非今日之散茶,而是研膏茶,在烹煮之前要经过烤茶、碾茶和罗茶。诗中“细乳”二字,正好说明诗人当时品饮的是高档研膏茶碾成的末茶。
将要往沸汤里投放的是经过罗好的末茶,何有好次之分?
如说可“分”者,只能有多寡之分,如只“分”多少,又何有“戏”之说?
分茶之戏,始于宋代。明陆树声着《茶寮记》附文中有一节曰《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七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诗人写其在“晴窗”之下作“分茶”之戏,也并非是施什么“妙诀”,只是他被茶瓯汤面上所呈现出的变化多端的物象所吸引,在品尝着香醇的细如乳状的茶花即沫饽的同时,用匙箸在轻轻地搅动茶汤,随之出现幻变莫测的景象:有浓有淡,有如世态之炎凉;有聚有散,宛似人生之悲欢离合;有沉有浮,这岂不若宦海生涯变幻莫测;有的如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顿时又断裂开来,这不正象征着大宋的半壁江山,被金国分割而去吗?诗人从“分茶”游戏中,在茶汤里看到变化无常物象,联系到来临安后的际遇,虽蒙孝宗皇帝召见,却并未被重用,只是任命他去较偏僻的严州当太守按:严州在今广西桂林地区,唐宋时为西南少数民族“生獠”——古时对西南夷之称谓——所居之蛮荒之地,当时也许只领二三个小县。这无疑给陆游的满腔报国之情泼上了一瓢冷水;而驿馆前的车马亦十分稀少,朝中的显贵权臣,也并未来祝贺将要去当地方长官的爱国诗人。这令陆游的心里很不平静,大有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嗟叹,对奉诏晋京也颇感懊恼,对官场生活则更觉得十分淡泊。看来应该及早离开这“世味年来薄似纱”的京师,估算时间尚可以在清明之前赶回绍兴乡下的老家去,诗人似乎从那些“分茶”之戏中产生的幻变无常,须臾破灭的物象中看到了令人悲叹、难以忍受的冷酷现实。这时,在诗人心灵里激起的层层波澜,遂凝结成了诗的语言,于是诗人挥毫写下了这首有传世名句的诗篇。
十、陈用宾六诏杯茶邀仙人
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环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
空山曾约伴,八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
这副楹联为明代云南军门陈用宾所书。现仍悬于昆明市金殿风景区环翠宫。
环翠宫,坐落在昆明市东北郊鸣凤山山麓,距市区约七里。这里山势嵯峨,“左挹华山之秀,金马腾辉;右临昆海之滨,碧鸡焕彩。”松柏苍翠,风景秀丽;殿阁峥嵘,空气清新,真乃是“无双玉宇无双地,一半青山一半云”的道教胜地。
昆明金殿风景区和陈用宾的这副对联,还有一个带几分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明万历年间1573—1620,身居云南军门、巡抚要职的陈用宾非常崇信道教。说他一天夜里梦见仙人吕洞宾①约他翌日清晨在鸣凤山相会。陈用宾准备在这千载难逢的人仙幸遇之时,请吕真人品尝云南六诏名茶。
第二天黎明,金鸡报晓之时,陈用宾即策马来到鸣凤山麓恭候。这时,只见一个放羊老者,用绳子牵着羊,在山边用一口沙锅煨芋头,另一口锅作锅盖。当他走近看时,那老者忽然不见了,带绳子的羊也在瞬间不知去向。陈用宾见此情景,恍然大悟,两口相迭,不就是“吕”字吗?带绳子的羊,意味是“纯阳”。这个老者不就是吕纯阳——吕洞宾吗?!
这是吕真人在点化他:鸣凤山乃是洞天福地啊!
于是,在陈巡抚的主持之下,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仿照湖北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中峰太和宫的建筑形式,在鸣凤山山麓大规模地创建太和宫,修紫禁城,“三天门”,铸铜建北极真武殿,供奉真武帝君。从此,这里就成了云南省着名的道教宫观。早在明代,“鹦鹉春深”就列为昆明的八景之一。
现在这里仍是春城的旅游胜地,一年四季,游人如潮。
万历年间,在创建太和宫的同时,还兴建了环翠宫,又名吕仙祠、鹦鹉宫。在吕仙祠落成之时,陈用宾题了这副着名的“春梦”——“空山”联。这副楹联写得洒脱飘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对仗工稳。作者运用对联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婉转地表露了他自己既迷恋“春梦”般的高官厚禄;又向往能够飞仙出世,去寻求长留天地之间的“九环仙骨”的矛盾心理。
至于陈用宾是否真的“空山曾约伴”,遇见了吕仙人,是否如联语所云他用“八闽片语”福建地方话,陈用宾是福建人,以“六诏杯茶”相邀吕洞宾。疑信者参半,见仁见智,任由评说。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故事、联语都很美妙,何以选入茶文化大观呢?其实这在文题中已经作了回答。唐诗人卢仝在《谢孟谏议寄新茶》歌有云:“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唐诗僧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这都是说饮茶可以羽化成仙其实诗作者也明白,饮茶是不能羽化成仙的。而陈用宾这副楹联构思工妙、别开生面之处,乃是以品茗邀仙人。饮茶可以羽化成仙,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茶文化,而以“六诏杯茶”与仙人相邀,不更是绝妙的茶文化吗?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司、联语中,写以茶邀仙者是很少见的。况且传说中的吕洞宾又是一位酷爱饮酒的游仙。不是曾有联语说“吕纯阳三过洞庭岳阳楼必醉”吗?而陈用宾在他的联语中不是写请吕洞宾饮酒,而是品茗悟道。从而给这副楹联更凭添了几分清雅而神秘的韵味。
可以说,陈用宾这副对联,是今古咏茗典故中的上乘佳作。
〔笺注〕①吕洞宾小传略详见本书第七章《今古茶诗》〔上〕二十五《吕岩一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