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武松杀嫂”的比较(事在第八十七回)
王婆听见,只是暗地叫苦说:傻材料,你实说了,却教老身怎的支吾?
王婆是不懂潘金莲心理,只能暗地骂她蠢材了。
下面就是武松如何杀嫂的情形了,在抄录之前,我想先拿《水浒》中武松杀嫂这一段的叙述和它做个比较。
(武松)叫土兵取碗酒来供养在灵床子前,拖过那妇人来跪在灵前,喝那老狗(王婆)也跪在灵前,洒泪道:“哥哥灵魂不远,兄弟今日与你报仇雪恨!”叫土兵把纸钱点着。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揪倒来,两只脚踏着她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喀嚓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水浒》第第二十六回)
《水浒》中的武松杀嫂快捷得多,武松是当着土兵面杀嫂的,并没剥光她的衣服,而且,比较而言,《水浒》的武松杀嫂,虽是“血流满地”,但“血腥味”却是没有《金瓶梅》那样浓的。好,现在就看《金瓶梅》中的武松杀嫂吧。
这武松一面就灵前一手揪着妇人,一手浇奠了酒,把纸钱点着。说道:“哥哥,你阴魂不远,今日武二与你报仇雪恨!”那妇人见头势不好,才待大叫,被武松向炉内挝了一把香灰,塞在她口,就叫不出来了。然后劈脑揪翻在地。那妇人挣扎,把䯼髻簪环都滚落了。武松恐怕她挣扎,先用油靴只顾踢她肋肢,然后用两只脚踏她两只胳膊,便道:“淫妇,自说你伶俐,不知你心怎么生着,我试看一看!”一面用手去撕开她胸脯,说时迟,那时快,把刀子去妇人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剜了个血窟窿。那鲜血就邈出来。……
变态性心理(事在第八十七回)
在《水浒》中,武松杀嫂是“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就此了结;在《金瓶梅》中则“把刀子去妇人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刺了个血窟窿,那鲜血就邈出来。”但还没有即时毙命。两相比较,《金瓶梅》写的“细致”得多。而且除了文字的详(《金瓶梅》)略(《水浒》)之外,《金瓶梅》还多了一层心理描写。不过这个描写是从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非明写,而是暗写。《水浒》中武松的落刀之处是妇人的“胸前”,《金瓶梅》则易“胸前”为“白馥馥的心窝内”,“心窝”的位置虽然在“胸前”,但“心窝”更为“直接”,在“心窝一剜”给人的感觉自是比在“胸前一剜”,“血腥味”浓得多了。而且更“关键”之处,在于《金瓶梅》加上了“白馥馥”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放在这里,不能单纯当作是“形容词”,而是像“画龙点睛”一般,表现出武松杀嫂时的一种“畸形”心理的。“在白馥馥的心窝内只一剜”,在惨厉之中兼有“色情”意味。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可说是武松的潜意识中那种对嫂嫂的“情欲”,在长期被压抑的情况底下,碰上了一个可以发泄的机会,就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可说是“变态性心理”的表现。是暴虐狂加上了色情狂。只不过“色情狂”是在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幌子遮盖下表现出来罢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武松替兄报仇诛杀淫妇,是正当的行为。至于他用的是什么手段,都可以假“复仇”之名而行。)
上面这段杀人的描写,血腥味已是够浓的了,但还有更狠的在后头呢。
杀人掠物重上梁山(事在第八十七回)
《金瓶梅》第八十七回:“王婆子贪财受报;武都头杀嫂祭兄”写武松在杀了潘金莲和王婆之后,凶性大发;跳过王婆家来,还要杀她儿子王潮儿。不想王潮儿合当不该死,听见他娘这边叫,就知武松行凶,推前门不开,叫后门也不应,慌得走出街上叫保甲。那两邻明知武松凶恶,谁敢向前。武松跳过墙来,到王婆房内,只见点着灯,房内一人也没有。一面打开王婆箱笼,就把她衣服撒了一地。那一百两银子止交与吴月娘二十两,还剩了八十五两,并些钗环首饰,武松一股皆休,都包裹了。提了朴刀,越后墙,赶五更挨出城门,投十字坡张青夫妇那里躲住,做了头陀,上梁山为盗去了。
按:在《水浒》中,武松杀嫂之前,是先把四家邻舍和王婆请到家中,当着众人,问明罪状,这才“喀嚓一刀,割下那妇人头来。”杀嫂之后,留下王婆给他带来的土兵看管,跟着跑去狮子桥下那家酒楼,找到了西门庆,把西门庆也杀掉了,然后“把两颗头结在一起”,回到家中,请四家邻舍为他作证。现在把《水浒》的这段文字并录如下,以便作个比较。
当下武松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当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小人此一去,存亡未保,死活未知。我哥哥灵床子就今烧化了,家中但有些一应物件,望烦四位高邻与小人变卖些钱来,作随衙用度之资,听候使用。今去县里首告,休要管小人罪犯轻重,只替小人从实证一证。”随即取灵牌和纸钱烧化了;楼上有两个箱笼,取下来,打开看了,付与四邻收贮变卖,欲押那婆子(王婆),提了两颗人头,径投县里来。(《水浒》第二十七回)
两个写法 各有特点(事在第八十七回)
两相比较,《水浒》中的武松杀人是有理有节的。杀人之后,便即自行投案,甚至连自己的“随衙用度之资”,也是由变卖家中的物件而来,可见他虽然迫于无奈杀人,也还是“守法”的。《金瓶梅》的武松杀嫂,则以骗娶的手段,私下行刑,不但将王婆一并杀掉,并且把自己给王婆的银子都取回来还加上她的钗环首饰(按:武松给王婆的银子共一百零五两,一百两是作为买嫂子的身价,另外五两是媒人钱。王婆交与吴月娘二十两,还剩了八十五两,但加上钗环首饰,自是超过武松所给的数目)了。《水浒》写武松自行投案;《金瓶梅》则是写武松杀人掠物之后,重上梁山。《水浒》是极力把武松写成一个光明磊落的英雄;《金瓶梅》却着力于刻画武松的阴险机心和狠辣手段。将他这次名为报仇实是谋杀的“本质”(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下所做的报复)揭露于读者之前。写出了“英雄”的“阴暗”一面。两个写法,各有特点,孰优孰劣,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自加判断。我个人则是比较赞成《金瓶梅》的写法,因为它更能写出人性的复杂。
在《水浒》中,潘金莲被杀之后,有关她的事情便都了结,没有下文了。在《金瓶梅》中,对她的“身后事”则是余波未了,尚有下文的。
却表县中访拿武松,约两个月有余,捕获不着,已知逃遁梁山为盗。地方保甲邻佑,呈报到官,所瘗两座尸首,相应责令家属领埋,王婆尸首,便有她儿子王潮领得埋葬;只有妇人(指潘金莲)身尸无人来领。
陈经济是想领埋她的尸首的,不过他虽有此意,却不敢付之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