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中国人

痛苦的中国人

作者:彼得·汉德克 状态:完本 日期:08-16

《痛苦的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汉德克风格,以近乎挽歌式的深情描写和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展现出一个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既有文学上的探索和实验,也有政治领域的思考和立场,是全面了解汉德克的思想和风格的不可错过的作品。《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即《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在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这是一部极具识别性的彼得·汉德克作品:包括场景、氛围、声音和张力,……那些不由自主地被小说、诗歌,奔放的想象力和富有思辨性的幻想所吸引的人们天生就是汉德克的读者。——《出版人周刊》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者的其他小说
  • 作者: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所著的《形同陌路的时刻(精)》包含汉德克三个剧本《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形同陌路的时刻》《筹划生命的永恒》。书中,各种人物轮番登台亮相,他们在这个中心相互碰面,相互妨碍,共同组成群体,然后又使之解体。在作者充满寓意和讽喻的笔下,这个包罗万象、千奇百怪、最终变得昏暗的世界舞台或许就是汉德克所感受的现实世界的微缩。
  • 作者:彼得·汉德克
    本书为小说集,由三部小说组成,包括《左撇子女人》《短信长别》和《真实感受的时刻》。《左撇子女人》的主人公玛丽安娜似乎毫无先兆突如其来地解除了与丈夫的婚姻,要过上一种独立自主的日子,她好像神秘地幡然醒悟了一样。她独自承受着寂寞、忧虑、考验和时间的折磨,竭力保持独立,不屈从于任何世俗理念。
  • 作者:彼得·汉德克
    《试论疲倦》收录了汉德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13年创作的5篇独具风格的叙事作品,即《试论疲倦》、《试论点唱机》、《试论成功的日子》、《试论寂静之地》和《试论蘑菇痴儿》。这五部“小说”对传统叙事形式的解构,比之汉德克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得更远,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它们是内心的独白,也是心灵的旅程。无论叙事形式如何变化,汉德克始终关注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试论疲倦》中的疲倦是一种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试论点唱机》则回忆和召唤逝去的时光;《试论寂静之地》所说的“寂静之地”竟然是厕所,作者以独到的表现风格完全超过了人们习以为常及不言而喻的东西;《试论蘑菇痴儿》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对蘑菇着迷发狂的人物,从好奇、追寻、痴迷、癫狂,再到逐渐冷静、抽离、解脱,汉德克借此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 作者:彼得·汉德克
    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 作者: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 作者:彼得·汉德克
    ◎ 一场回归语言本质的冒险◎ 一个在焦虑和孤独中渐渐迷失自我的人◎ 维姆·文德斯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本书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 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一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他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以外在连续事件的极为细微的描素,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小说中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维姆•文德斯◎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纽约时报书评》
  • 作者: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当代德语文学巨擘,孟京辉、史航、牟森“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毕希纳奖、卡夫卡奖得主,文德斯最爱的作家,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重磅力作,向着圣山的方向,向着精神故乡。◆故乡是一个什么地方?我们想念故乡,却宁愿漂泊在他乡。我们离乡,然后寻找故乡。故乡不会还在老地方,也许在从来没有到达的方向。模糊的故园风景,缓慢的归乡途,汉德克的这本《缓慢的归乡》是你手边最好的读物,这是一本回到故乡的地图,带你归乡,尽管这条路对你来说再熟悉不过。本书包含汉德克两个中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前者的主人公索尔格来自中欧,是一位地质学家,在靠近北极圈的的阿拉斯加进行地质研究。在工作中,孤独笼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欧洲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后者继续了前者的主题,描写了第一人称“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创作足迹的朝圣之旅。《缓慢的归乡》描写了一个自我疏离的男人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世界不断变换的关系。——《科克斯书评》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猜你喜欢的小说
  • 作者:马克西姆·夏丹
    2005年深秋,因为看到了一份不该看到的文件,玛丽咏被迫匆匆离开巴黎,来到圣米歇尔山,在一群僧侣中隐身避风。山上的生活甚为枯燥,玛丽咏在帮助修士整理旧图书的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一本破旧的口记。记日记的是一个名叫杰瑞米·麦特森的英国特工。日记写于1928年的埃及开罗。闷得无聊的玛丽咏沉浸到日记描述的奇异恐怖故事中。1928年,埃及还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开罗城里接连发生了几起小孩被杀案。每次惨案都是发生在开罗的贫民区,凶手使用的都是同一手段,把被害者诱入古墓冢之中,然后极其残忍地将他们杀害。麦特森和他的埃及助手阿齐姆一起对这些案件进行调查。很快地,一种说法在众人间传开:“一千零一夜”中讲到的一个叫做“蛊”的鬼又回来作祟了。麦特森绝不肯信鬼,在寻找到所谓的凶手以后,他把这些经历写到自己的日记中并把它留在密室里,作为证实自己清白的证据。这部旧日记怎么会出现在圣米歇尔山,是谁对这部日记那么感兴趣?难道这里有人与日记中的事件有关?难道有人害怕重提旧事?就在玛丽咏偷偷阅读这部日记的那几天,发现有人在暗中跟踪她,她还接到匿名信,向她索取日记。玛丽咏日夜把日记带在身边,一刻不离。玛丽咏以为真相大白的时候,却不知自己完全被欺骗了……马克西姆·夏丹生于1976年,法国新锐作者,是法国式惊悚小说的代表,曾在美国研究犯罪学,对杀手的心理了如指掌,他的小说有时宛若犯罪报告,丰富的细节令人不忍释卷。本书是作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时展开米歇尔山和开罗两条线,一条是暴风雨前的修道院,一条是20年代炽热的沙漠、神秘的埃及。从而使本书在时间中的时间、阅读中的阅读、故事中的故事中精彩演绎。
  •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一些帕慕克自称“小说无法表达”的想法、影像和片断,成就这部《别样的色彩》,他的第一部“碎片式组合集”。一部通过记忆、遐想、素描、访谈与旅行,展现作者多个自我的优美篇章,向我们透露出更多你不了解的帕慕克。帕慕克回忆了他拥有的第一本护照、他的第一次欧洲之行、女儿如梦的小时候,还讲到自己父亲的过世,谈及他不久前的官司,以及他所亲历的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还写到了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作家,如劳伦斯·斯特恩、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以及略萨……当然,少不了伊斯坦布尔和纽约,那是他所有作品成形的地方。伊斯坦布尔是他的起点与归宿,而他在纽约生活过两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出独特视角下,作者倾其一生对孤独、满足、书籍与城市的执迷。
  • 作者:桑暧
    她真的不是故意的啦!明明知道身为管家不该老是捅楼子。但她就是不小心撕烂他的名牌衣服。摔破昂贵的进口花瓶。连他的别墅都差点被烧去——哎呀,一定是因为他们俩犯冲啦!只要他别出现在她面前,就可以相安无事……哪知她才过了几天“平安无事”的生活。却又开始挂念那个恶劣的花心大少——老天,她是不是有问题啊?居然想天天和他在一起,就算被他恶整也甘心……
  • 作者:丛林一只狐
    末世降临,不是灾难的终章,而是游戏的序章,这是一场充满危机的游戏,是一场群雄争霸的游戏,更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末世之初,游戏之始,丧尸惊现,灾难降临,人们从守护怪兽手中夺取玩家资格,利用玩家资格强化自身,本是一名普通学生的羿肖,凭借最强掠夺者血脉,在末世中逐渐成长为绝世强者,站在末世之巅!【掠夺】:随机掠夺目标一项能力,目标死亡不得超过三十分钟
  • 作者:白刃斩春风
    欢迎来到完美人生模拟器!你可选择模拟自己或他人的人生,以此寻求诸多人生难题的解决方案!……一块从已故双亲手里传下来的手表,让苏午开启了未来人生模拟器。他本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借着这个模拟器,走上完美而没有缺憾的人生,却不料事情朝另一个方向发展了。未来里,只要有光就会出来杀人的恶诡;悬在天穹里笼罩一个城市,就让一个城市没有活人的红灯笼;能借助手机窥探他人具体位置的猩红之眼……这样的未来真的会到来吗?……你死了。本次模拟结束。
  • 作者:乔一
    领证的前一晚我问他:“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我的?”他答:“不记得了。”“可是,为什么是我呢?”“为什么不是你呢?”“我很小气,又爱吃醋。”“我也是。”“我怕自己不值得你喜欢。”“我也是。”“我没怎么谈过恋爱,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他温柔地握住我的手,“但我知道,一想到能和你共度余生,我就对余生充满期待。”16岁时我们共用一个课桌,胳膊与胳膊相距不过十厘米,我的余光里全是他。26岁时我从清晨醒来,侧头看到阳光落在他脸上,想与他就这样慢慢变老。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 作者:彰夏
    《女扮男装:女帝要休夫》穿成女扮男装的废物太子后,她一朝展露锋芒,登基为帝,却不成想休离的男人竟是景国太子,还要过来和亲!
  • 作者:古龙
    本书是古龙《七种武器》系列第六部《离别钩》。《离别钩》是古龙晚期作品,算是《七种武器》中写得最好的。故事是在二元对立的参差之美中展开的:狄青麟是世袭一等侯、天下第一风流侠少;杨铮是江湖大盗的后人、县衙的小捕头。杨铮有力量对抗狄青麟的阴谋吗?狄青麟一身白衣如雪,用温柔多情方法杀人,他拥有一座巨宅,却没有“家”。他是大恶中的大恶、大奸中的大奸,但与《笑傲江湖》中的“君子剑”岳不群有天壤之别。岳不群坏得让人厌恶,狄青麟坏得让人欣赏,因为那是一种近乎本色的坏——他别无选择,那就是他的命运,他的生活。他杀朋友,杀情人,杀师父,因为他只爱他自己,他心中本来就没有朋友、情人和师父。杨铮呢,命贱如泥土,他有爱,有决心,面对外来的压力,他没有屈服,也没有崩溃。他拿起了离别钩——“你为什么要用如此残酷的武器?”“因为我不愿被人强迫与我所爱的人离别。”……“你用离别钩,只不过为了要相聚。”最后,杨铮的离别钩战胜了狄青麟的薄刀。《离别钩》原文并没有结尾一段,古龙在《离别钩》后记内写到离别钩前的一段停笔时间感悟良多,是以本书风格迥异于前五种武器,并且说此书之后为其晚期风格。但部分出版社为补其风格与前五种一致,在书末加上“骄者必败”类似文笔,也有理解离别钩寓意为“戒骄”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