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文化”,这两个概念上原本不相干的词语,近年来在人们口中似乎变成了天造地设的一对。
不用说,企业是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既然是经济活动,自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另一方的文化活动,则没有追求利润的目的。
如果做一个简单定义的话,经济属于赚钱的行为,政治属于善用赚来的钱的行为,而文化,不管善用还是恶用,总之是不断用钱的行为。
所以,一心一意赚钱和一心一意用钱,通常是扯不上关系的。如今,二者被连在了一起。而且最初产生这种想法的,还是一心一意赚钱的专家——经济界人士。
那么,他们或者他们的代言人,又是如何考虑企业和文化的关系的呢?
有一种“企业文化”形式叫冠名活动。姑且不论活动本身是否和文化有关,以赞助文化的形式在活动中冠以公司或品牌名,大概就是“企业文化”的由来。企业参与这类活动的理由,首先是为了提高知名度。除此之外,赞助文化还被认为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在“一心一意赚钱”的行业,如今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常识。也就是说,那些经济界人士打算将文化活动作为企业文化战略的一环加以利用。
文化赞助正逐渐成为经济界的主流,这也反映在冠名活动承办商的业绩上。与前一年相比,广告行业中冠名活动的业绩增长了143.6%,达到史上最高。企业方对“文化战略”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那么,文化为什么如此受追捧呢?
我想,也许是因为在电波、文字媒体的宣传效果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当下,作为提升企业形象的一种新型手段,文化活动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举办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不仅有冠名,还包括出版刊物,电影制作,建立企业博物馆、美术馆,提供各类奖金、研究经费等等,仿佛遍地开花。从观察者的角度甚至能感觉到企业那种刻不容缓的焦虑,令人不禁莞尔。
话说回来。一心一意赚钱的企业家们近来发现,单单是加入一心一意用钱的行列,似乎并不能融入其中。于是他们开始反省:文化战略是不是变成了文化商业化?自己的行为说到底不过是对文化产品的“赞助”。文化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绝不该使它商业化。
反省和惶恐不断延伸,就连对于海外的学识研究、活动的赞助,也被怀疑成减少海外摩擦的一种手段,企业家们的不安程度堪比患上自闭症。他们改变了想法,认为不期待利益回报的支持才是理想的文化活动模式。
日本企业缺乏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古罗马时代的梅塞纳斯那种默默地在背后支持艺术家活动的资助精神,或者说是不求回报的慈善精神,这些古人大概成了他们反省时的一面镜子。近来出现的“企业梅塞纳”的通称,其词源势必来自罗马开国皇帝奥古斯都的朋友的名字。
以上讲的是一心一意赚钱的企业家们心目中的企业和文化。下一章将探讨一下历史上的文化及其资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