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宗教管理办法

“张天师?”

“我大明朝从未有过天师这种东西,尔等僭越至此,难怪陛下震怒!”

在使者宣读完旨意,在张家道士的不停讨好挽留下,才稍稍缓和了脸色,收好银子进口袋,说了这么一句话,“孔家已经学乖了,尔等好自为之,不要自寻死路了!”

以朱太祖的豪横之姿,“天师”这种东西本就是犯了他忌讳的。

想皇帝自称天子,你来个天师,岂不是要压老子一头?

于是老朱同志下旨不准张家人自称天师,只能称之为“真人”。

奈何就跟安南一样,对着朝廷说自个儿是国王,其实在国内仍然自称“大越皇帝”,骗爸爸玩呢!

张家对民间的宣传里,还是打着天师的旗号。

等到现在,随着市民文化发达起来,人人都称张天师,就算是殿上君子,偶尔也会随大流的叫两声。

不过眼下皇帝对张家人很不满,他们给自己脸上贴的金,自然也就被无情剥了下来。

“可……可我等如今的掌教如何?”还有道士比较关心张元吉的下场。

毕竟他们可以通过这人的结果,推断下当今天子对自家的态度。

使者冷哼一声,“还想着那个罪人呢?你们自身都难保了!”

“反正我言尽于此,接下来要有事,最好听朝廷的,不然……”

他一甩袖子,转身走人了。

张家人等人没了影子,才敢在后面忿忿,“这阉人当真可恶,收了钱就含糊了咱们两句!”

多说点不行嘛?

人长了一张嘴,就是用来说话的!

但即便他们心中再怎么恼怒惊颤,也就如此了。

天师府里的道士们难得认真打坐,祈祷上苍,希望老祖宗能保佑下自己。

曲阜孔家那近乎抄家的下场,张家人听完只当看了个热闹。

可等即将落到自己身上,却是一丝一毫都犹如剥皮抽筋的痛苦了。

没过几天,又有官府派人过来,核算张家一应财产,拿着朝廷最新颁布的《宗教管理办法》,要求他们足额交税。

张家人非常震惊,“我等出家修士,何用交税?”

他们可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平时花销……那是下面百姓自愿上供给神仙的!

结果官府来人也是毫不客气,“你们那位张真人在京城被三堂会审呢,若是要一错未平再犯一错,只怕龙虎山这千年道都也得废了!”

“不要以为自家何其了得,没了便要天塌地陷。我大明天子喜欢的,可是武当全真!”

这可威胁到张家人的软肋上了——

要知道,“张天师”之所以能在道门中占有崇高地位,一来是法脉悠长,从东汉就有了,后面很多道派涌现,都算其晚辈,故而以“张天师”为首,弄了个正一盟威道出来。

即便后面能人辈出,谁也不能否认老张家的前辈地位。

二来便是因为不同于一般道派师徒相传,“天师”这个职位是被张家人垄断了的,只有他们家的人才能称之为“天师”,就跟只有皇帝才能自称天子一样,更添神圣色彩。

但这种高高在上的情况在全真教出现后被打破了。

全真教,自金宋之时兴起,得成吉思汗喜爱,由此大兴。

等到永乐时期,太宗皇帝更是斥巨资给全真分支武当教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宫殿群,规模次于紫禁城而已。

这意味着,长期垄断道门头部地位的天师道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而有的时候,有了对手,也就有了软肋。

等官府来人说武当山那边已经响应朝廷政策,按照一应程序缴纳了赋税后,张家人的脸色跟吃了屎一样难看。

听说武当山上的道士还借机给自己粉饰了一下,说“有赖昔年太宗赏识,才有武当派的今天。如今朝廷要他们交钱,那是自然要配合的”……

好家伙,又树立了个“知恩图报”的好形象!

这让坐在皇位上的朱见济龙颜大悦。

于是乎,张家人再怎么不情愿,在各种压力之下,还是忍痛出钱免灾,希望能让皇帝别对自己翻白眼。

其他地方的宫观庙宇在道门两大巨头的领头之下,也跟着交起了赋税。

钱很多,除了一些真的看淡风云的高人,不少修士都差点心痛的走火入魔了。

南京那边的皇觉寺还想过走朱太祖的关系,给自己弄个特权。

毕竟皇觉寺地处市区,观宇收税也是按照地皮好坏核算的。

和尚们出的钱不可能少。

但朱见济拒绝了,反而下旨责令日后的神佛塑像,只能用泥木雕刻,不能再弄什么“金身”。

虽然佛门金身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用铜铸造然后镀金装饰的产品,但铜也是值钱啊!

朱见济还想着工部里铜的储量足够,再让人重新铸币发行呢。

和尚们对此有苦说不出。

眼见浙江那边的官场都快翻天了,他们只能含着血泪往肚子里吞。

在此期间,自然也有暴力抗税的事件,不过当地的军备也不是摆着给人看的。

但凡敢抗税,朱见济直接下旨将之定性为邪教恶徒,责令地方将领将之剿灭。

寺庙拆毁,参与抗税者处死,其余人发配边疆,还要问责当地官府,指不定能让老爷跟着主持大师一块上刑场。

距离北边近的,就扔去关外开发新城;南边的,流放西南。

沿海诸省的,则是被扔去吕宋,为以后的沂国建立打基础。

移民好歹还要花钱招揽呢,这群和尚道士可不需要,绑好了就行。

而且能出家念经,说明这群家伙起码认识几个字,单人质量比招收过去的破产农民们好多了,免去了一些吕宋教育上的花费。

“臣谢陛下隆恩了……”

被朱见济没事叫进宫里聊天,朱见濡得知即将有大量有点文化底子的“出家人”去他未来的封国安家落户后,也开心的笑了起来。

自打他跟万贞儿的儿子出生,朱见濡也迅速成长了起来,看事情也复杂了。

他现在就在为以后就藩担忧,生怕那边没弄好,全家匆忙搬过去,带着老婆孩子受苦。

现在的吕宋移民定居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便是“文化水平过低”。

仓禀足而知礼节。

这句老话很直白的点出了人只有在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后,才会去学习其他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的道理。

所以这话也是朱见济批判眼下古板道学家时常说的。

礼教?

礼教能让人吃饱肚子吗?

还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君子们没看见史书上每逢天灾人祸,总会提到“人食人”之事?

人不能吃饱肚子,是会闹事的!

目前吕宋的开发还不够,虽然土地肥沃一年三熟,但岛上的气候、毒虫,以及落后的基础建设都让人颇为难耐。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让移民们安心思考人生意义了,本土上的穷秀才见到了招移民的告示,都避之不及。

朱见濡为此头疼得不行,连给儿子换尿布的时候都在想以后孩子的教育怎么办。

他跟贞儿……

书读的都不多啊……

今年的宗室考核,他只是个中分段,亲弟弟荣王朱见清都没及格,被朱见济狠狠训斥了一顿,目前还在关禁闭中。

有了这一波新的移民,文化建设问题就能缓解不少了。

所以朱见濡感谢的真心实意。

我要做明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