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咬了咬牙,尽管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在提醒着他,这个青龙一定是在说谎,绝不可信,可是他说的这些事情,又是如此地真实,前后相连,丝丝入扣,甚至连半点破绽也没有,自己的内心深处,倒是有七八分相信了。
刘裕看着青龙,沉声道:“从桓温死到谢家组建北府军,十几年的时间,你就一直潜伏不动?我不信,你不是这么能隐忍的人。”
郗超微微一笑:“当然不是,我帮着谢安扳倒了桓温,表面上看,天下人皆以为我郗超是桓温的谋主,但实际上我却得到了谢安的信任,从此我可以以青龙的身份,做我想做的事,布我想布的局,多年来,我来回于大晋与前秦之间,布势无数,跟慕容垂也多次秘密商议起兵之法,这个同样给害得有国难投,有家难回的名将,居然成了我的朋友,天下讽刺之事,莫过于此。”
“除此之外,我还秘密地以燕凤的身份,在代国成为了拓跋什翼健的谋士,本来我想借着代国之力,与潜伏在秦国内部的慕容垂,姚苌,会合对苻坚亲近汉人的政策不满的前秦宗室,联手起兵,只要北方大乱,大晋就没有不北伐的理由,到时候我可以到桓冲身边助他夺取中原,关中,然后请命镇守,如此,我就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力量,才可以向着谢安报复了。”
刘裕叹了口气:“这么说来,前秦在淝水之前的那场大乱,是你的策划了?”
郗超恨恨地说道:“本来按我的计划,是要代国先出动大军,攻击前秦,然后苻坚起兵相抗,这时候在幽州的苻洛苻郎趁机起事,慕容垂则联合姚苌,在关中生事,如此三路同时发难,前秦必乱,这时候我大晋趁机出兵,至少可以尽得中原齐鲁之地。可是没想到拓跋什翼健贪图美色,疏远与前夫人所生诸子,欲立后面慕容氏夫人所生孩子为储,引发内乱,结果他没发动南征,反而先让代国给前秦灭了,慕容垂这老狐狸也不敢再动。”
“可是谢安倒是看出了机会,我跟北方的联系,他似乎有所察觉,而慕容垂也不想把宝都押在我身上,通过我寻求跟谢安直接接头的可能,这才有了后面你所知道的事情,北府兵的组建,是因为谢安与慕容垂谈妥,由慕容垂挑唆前秦南下,而北府军利用江淮的水网之利,主场作战,一举打垮秦军主力,给慕容垂生事起兵创造机会。”
“北方一乱,谢安才有北伐的机会,他想象当年的桓温一样,通过北伐建立自己无上的功勋,利用你刘裕这个毫无政治野心的纯军人,加上一堆战力超强的北方流民,加上谢家为了这一天准备了二十年的粮草,物资,军械,嘿嘿,看起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谢安的。”
刘裕咬牙切齿地说道:“可还是给你阻止了,郗超,你一方面想北伐,一方面却阻止他人北伐,你这种行为,自己不觉得可耻吗?我不说你是否对得起那些战死的将士,你对得起你自己多年前的理想和努力吗?”
郗超微微一笑:“理想?努力?年少时一腔热血,却被人利用,被人算计,心中英雄的塌倒,曾经理想的幻灭,一回首,我已经满头白发,名声尽毁,在这黑暗之中,背负着逆臣之名活到了暮年,家族视我为逆子,世人笑我机关算尽,难道我助谢安北伐成功,这些就能回来了吗?早在枋头被俘的时候,我就已经立下誓言,总有一天,要让所有陷害我,背叛我的人,受我十倍之痛!”
刘裕沉声道:“你跟谢相公的恩怨是你们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些将士是无辜的,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拿北伐大业作为自己泄私怨的报复。”
郗超冷笑道:“没什么该不该的,谢安也没安什么好心,他想做桓温同样的事情罢了,利用你们这些楞头青为他冲锋陷阵,而他的做法,已经违背了黑手党的原则,即使我不出手,朱雀和白虎也不会放过他的,他的失败,从他野心膨胀,想要扔开其他三家独干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刘裕咬了咬牙:“难道你们就不能暂时搁置这些恩怨,先北伐完成之后,再斗吗?非要毁掉这次百年来最好的机会?”
郗超哈哈一笑:“百年来最好的机会?刘裕,我告诉你,这次机会还不如我上次呢,慕容垂的主力未损,若不是我跟他通风报信,知道北府军动向,他会选择勒兵严守黄河一线,你们当时前锋兵力不过万余,而后燕兵力超过十万,甲骑俱装就有三万以上,你哪来的信心可以成功?就算我们什么也不做,你们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止兵黄河,邺城和河北,想都不要想。”
刘裕知道他说的是事实,长叹一声:“就算收复中原,也是大功一件,只要等后续部队跟进,我们仍然有机会,就算实在不行,转攻并州或者是入关中,也是不错的选择。”
郗超冷笑道:“这样的功劳,不足以让谢安赚取独步天下,压倒我们三家的人望,他从一开始就是在冒险,想要偷袭邺城得手,所以根本没有压上大军,慕容垂何等老谋深算,勒兵黄河阻你们已经算是客气的,让你们深入河北,然后切断后路,铁骑围杀,只怕你们片甲不得还。刘裕,你根本没有认清楚形势,总以为是我们害了你才会输,实际上,现在根本不存在以武力军事收复北方的可能,南北风俗迥异,而天下大乱已历近百年,北方人心根本不向大晋,而胡虏实力强大,在南方没有一统,无法以全力支持大规模北伐的情况下,根本是不可能完成你心中的北伐梦的,这一点,我越是到现在,看的越是清楚。”
刘裕长舒了一口气:“好了,青龙大人,你的故事,我听完了,打开天窗说亮话吧,你想要我做什么?”
东晋北府一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