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7章 华夷之别

日暮黄昏,夕阳西下,马邑城北城墙之下,已是被漫天绯红所渲染。

但无论是城墙上的汉军将士,还是城外正抢夺战友尸体,好继承战友全部遗产的匈奴勇士,对这一抹夕阳下的绯红,都毫无欣赏的性质。

因为那抹绯红,并非全然是夕阳映射在大地之上的颜色······

“哼!”

“等明日,马邑必破!”

看着勇士们缓缓从城墙下后撤,从自己身边退回营地,折兰王呼奢暗自咬了咬牙。

今日一战,城墙上的汉军将士固然损失惨重,但作为攻城部队,尤其是不那么擅长攻城的草原民族,呼奢的折兰部,显然遭受到了更为严重的伤亡。

就呼奢目光所及,光是勇士们从城墙下背回的尸首,就足有数千!

虽然这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呼奢为了消耗汉军的体力,而派出去的奴隶部队,也就是俗称的炮灰,但今日一战,折兰部还是有不下一千勇士,长眠在了马邑城下。

匈奴上一次从武州-马邑方向入侵汉室,距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呼奢不知道这样的伤亡数字,到底算不算正常状况。

但呼奢知道:如果之后也都还是这种状况,那理论上,只要马邑之战再进行十天,呼奢的折兰部两个万骑,攻击一万两千名勇士,就要全都埋骨于此!

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呼奢必须要想个办法。

············

当呼奢回到营地时,白羊王且居也已早早等候在了呼奢的王帐之外。

随口招呼且居进入王帐,呼奢便长出一口气,在帐内的狼皮榻上坐了下来。

今日的攻城,说不上那一方有明显的优势。

汉军守卫城池的决心依旧坚定,但马邑与且居、呼奢二人的推测一样,只有不到万人的守备力量。

而攻城的折兰、白羊两部,虽然更擅长草原战争中的平原追逐、对阵,但更大的兵力优势,也足以支撑他们,对马邑城造成了足够的压力。

就是这战斗的惨烈程度,以及伤亡比例,略有些出乎二人的预料······

“白羊王。”

就见呼奢瓮声瓮气的轻呼一声,便望向眼前不远处,也同样满目凝重的白羊王且居。

“今日攻城,我折兰部的奴隶,损失了数千。”

“此次南下,本王只到了五千奴隶,光是今天,就死了将近一半。”

“明日,恐怕需要白羊部派一些奴隶,来消耗马邑汉人的体力了······”

作为部落联盟奴隶制游牧文明,奴隶在匈奴文化当中,总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存在意义。

在寻常时日的生活当中,奴隶的存在,使得匈奴的牧民阶级能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骑术、射术等战斗技巧的磨练之上。

从这个角度而言,草原文明的‘牧民阶级’,实际上并不对应中原的农民阶级,而是更接近于地主阶级。

而在战争来临之时,奴隶,也同样是匈奴人重要的战斗力组成部分。

为了让这些失去人生目标的奴隶奋勇作战,奴隶主往往会许下一些看上去稀松平常,但对奴隶而言却毕生难求的承诺。

大部分部族会双管齐下,一边用宗教激励奴隶,类似‘只要你好好作战,以后你就是xx神的奴隶’这种;另一边,则用一些相对实际的赏赐作为承诺。

就好比如今的匈奴,绝大部分部族默认的‘武勋’制度:奴隶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奴隶,就能得到一个和其他女奴留下血脉的机会。

如果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勇士,那就将摆脱奴隶的身份,成为一本光荣的本部勇士!

这样的承诺,虽然看上去并不算什么‘重大力度’的赏赐,但对于早已失去人生目标的奴隶而言,却不亚于封侯拜相、为一脉之先祖!

自然而然,在部族出征作战的时候,部落内的壮年男奴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无论是讨主人欢心,还是展现出自己的勇武,都要争取一个随军出征的机会。

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匈奴人对奴隶阶级的战争动员,也颇有一丝前秦二十一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意味在其中。

但相较于拼死作战,被旧六国惊骇的称为‘虎狼之师’的前秦锐士,匈奴奴隶阶级,在战场上很难形成可观的战斗力。

原因也很简单:不外乎长期挨饿、过度劳作、忍受折磨所带来的生理缺陷,以及军械·······

在匈奴,参加战斗的奴隶不会被赐予马匹,也不会被发放任何开锋的武器。

就拿今日来说:折兰部攻城之时,萨满祭司在奴隶部队,用一些虚无缥缈的承诺蛊惑着奴隶的心神,而后,便是一个个木棍、石块,被发放到奴隶们手中。

脑海中回荡着萨满祭司们的‘承诺’,奴隶们鼓起勇气,挥舞起手中的木棒、石块,呲牙列嘴的徒步跑向马邑城墙。

这样的‘战斗面貌’,其结果显然是注定的。

——今日一战,折兰部投入了至少三千奴隶兵,其中能直挺挺跑到马邑城墙下的,很可能不超过一百人!

剩下的,都在‘英勇冲锋’的路上,被马邑城墙之上屹立着的汉军将士,用弓弩箭羽给钉死在了城外。

如果匈奴有类似后世的战斗总结、报告的制度,那呼奢的战斗报告,便大概会是这个样子;

——报告指挥部:今日的战斗,我部派出炮灰部队三千,成功消耗汉军弓弩箭矢数万,并成功将六架木梯搭上敌方城墙,为后续攻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上司对呼奢的回复,也大概率是:指挥部收到,并对你部提出口头表扬,再接再厉。

这,就是奴隶部队对匈奴的存在意义。

消耗敌方箭矢,以及敌方将士的体力,并用廉价的奴隶,换取一些对本方有力的优势。

在这样的使用态度下,要还是有奴隶能杀出一条血路,完成‘杀死一个敌人’的目标,那就算封个卑小王,匈奴也毫不吃亏。

——一个长期吃不饱肚子,每天劳作将近九个时辰,还能在战场上用棍棒杀死敌人的奴隶,说是无双猛将都丝毫不为过!

但很显然,这样的无双猛将出现的概率极低,想通过战争来改变命运的奴隶,大都改变不了自己被当做炮灰使用的惨淡下场。

而在汉匈之间的战斗之中,奴隶部队的作用又被稍稍放大了些。

如果是在草原,两个部族之间互相征讨,那大概率会发展成绵延数百里的骑兵追逐、拉扯战。

在这种情况下,奴隶的存在价值并不会很高,充其量,也就是放奴隶们在战场中散开,躲藏在草丛里,看有没有机会在被马蹄踩死之前,将一个敌方骑兵拉下马。

但在对汉室的战斗当中,则从未出现过匈奴人更擅长,也更为习惯的骑兵追逐战,反倒是如今这样的攻城战居多。

毕竟在匈奴,汉人被称为‘连马匹都无法征服’的民族;当发现匈奴骑兵的马蹄声时,汉人总是会躲进高大的城墙、关隘之内,而后用弓弩顽强抵抗。

在这种时候,‘奴隶炮灰’这种特殊的兵种,显然就能派上更大的用场了。

还是拿今日的战斗来举例:呼奢派出的折兰奴隶军三千人,以及正规部队的攻城,起码让马邑的汉军守卒在短短八年,消耗掉了五万以上的弓弩箭矢!

而通常情况下,一座守备力量为五千人左右的边塞城邑,其弓弩箭羽的储备,基本不会超过二十万支。

也就是说:通过今天这三个时辰的攻城,以及三千奴隶兵的代价,呼奢便消耗掉了马邑四分之一的箭羽储备!

而在汉匈城池攻防战当中,有一个在匈奴妇孺皆知的规律:一旦汉人城池的箭羽全部消耗掉,那城池被匈奴人攻破,就是一到两天之内的事。

在箭羽全部消耗掉后的第二天,汉人便有八成以上的概率,或弃城出逃,或留守城墙,和攻城的匈奴部队进行贴身肉搏白刃战。

到了那时,匈奴攻城部队可以肆无忌惮的跑到城墙下,而不用担心被突然飞来的弓弩箭羽放倒。

反倒是城墙墙头,打算推下滚木、石块的汉军守卒,会有极大的概率被匈奴弓骑射杀。

一旦墙头被匈奴人占据,那这个城池,也就大概率是匈奴攻城部队的囊中之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简单笼统的理解为:今日这三个多时辰的功臣,屠奢通过三千奴隶士卒,以及数百本部勇士为代价,换得了此次‘马邑攻夺’的进度条,大概达到了25。

——起码在得知马邑守卒是六万余,而不是五千左右时,呼奢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接下来,呼奢的战斗思路也就很明显了。

继续派出奴隶跑回部队,消耗汉人军卒的体力,以及马邑城内的弓羽箭矢,并在四天后的清晨梭哈,全军压上,夺去马邑!

如此一来,和白羊王就‘双方都派奴隶’达成一致,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乍一眼看上去,这个要求好似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

放在中原,这就好比两支部队合力攻城,其中负责冲击城墙的部队伤亡有些大,所以主将提出,让另一只协同作战部队也派出攻城队,一同承担伤亡。

但放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在草原,各游牧部族之间的征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草场、水源的争夺为主导因素。

而在战斗结束之后,胜利方从战败方身上获取的‘战利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战败部落的牧民为主。

——不是获得这些牧民,而是讲这些牧民抢回,变成自己的奴隶!

‘奴隶’这个硬通货在草原的口碑,几乎不亚于中原的黄金!

而在单于庭为主导的战争当中,匈奴军队的责任、利益分配,也和中原有着较大不同。

在中原华夏文明,无论是此时还是未来,战斗缴获往往都需要先上缴,而后由掌权者进行合理分配。

而对于责任,华夏部队往往也会将其细化到极致:大到战略目标,小到行动时间,都会包含在华夏部队的战斗计划当中。

但在匈奴的文化背景下,类似的状况则根本不可能出现。

就拿此次的马邑战役来说:匈奴单于冒顿在派出白羊、折兰、楼烦三部为先锋的时候,只做出了一个略有些模糊的命令:在月亏之前(十五天之内),攻下马邑。

除此之外,匈奴单于庭没有对先锋部队做出任何指示;什么时候开始攻城,什么时候,或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攻城,全都由先锋部队自行决定。

还有一点不同,便是华夏部队,总是会有一整套严格至极的指挥体系;任何一场战争,无论其规模大小,都会有一个总指挥。

如三年前,吕后派关中大军十万南下,以讨伐悍然称帝的南越王赵佗,周灶便被任命为征越将军,主掌大军一切事物。

又如正在进行的马邑战役,亲自驻守马邑城的大将军柴武,便是此次马邑战役毋庸置疑的总指挥官。

但在匈奴,情况又有所不同了。

就好比此时作为匈奴先锋的折兰、白羊、楼烦三部,理论上都是平级。

用后世的话来说,折兰王、白羊王、楼烦王三人,都是匈奴先锋的指挥官。

从秩序的角度来讲,这三人都没有命令其余二人的权力,也没有服从其余二人命令的义务。

当然,已经被呼奢、且居二人挤兑去善无的楼烦王秃克,是个特例。

而现在,马邑城下的匈奴先锋攻城部队,就是由折兰王呼奢,以及白羊王且居二人同时负责,谁也不比谁高一头。

这种情况下,呼奢自然也无法命令且居,派出白羊部的奴隶炮灰来攻城,只能是以平等的身份出发,以商量,甚至是祈求的立场,来争取且居的支持。

因为对于匈奴人而言,无论是部落之间的互相征讨,亦或是如今这样在单于的率领下南下掠夺,都不算是什么‘义务’。

在中原文化的背景下,从周天子分封诸侯开始,便已经有了最原始的国家安全责任、义务体系——周天子点燃烽火,天下诸侯就必须率军前往。

发展到后来,战争也被渲染上了其他的色彩,包括民族风骨、家国大义等。

但在匈奴,战争却并没有这么多深层意义。

对于匈奴人而言,无论是讨伐其他草原部族,还是南下掠夺汉室,本质上,都更像是一场风险极大,但收益也同样可观的投资。

部族通过投入勇士、时间、物资,并承担奴隶消耗、战况不利的风险,来牟取战胜后对战败方的予取予求。

即便是此次跟随冒顿率军南下,也同样不例外——对于白羊王且居而言,这就是一场生意。

在这场生意当中,且居会投入部族勇士、奴隶的生命为成本,以牟取汉人城池内的物资,来作为自己的收益。

既然是生意,那自然有两个永远浪不开的问题:成本最小化,以及收益最大化。

说白了,每一个参加战斗的匈奴部族,都会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多的好处。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哪怕且居拒绝了呼奢的提议,表示‘我的奴隶很宝贵,不能拿去送死’,那作为折兰王的呼奢,显然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这就不得不提到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又一大不同:战略责任制。

在中原,一场战争开始之前,被君王选定的指挥官,往往会得到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或是自主做出承诺。

例如说此次马邑战役,柴武就被下达了‘确保马邑不被攻破’‘匈奴人无法攻破楼烦防线’‘尽可能对包围圈内的匈奴人造成更多杀伤’等战略指示。

在得到柴武‘驻守马邑北墙’的命令后,材官校尉舒駿也给出了自己的承诺:如果北墙被攻破,则提头来见!

而在匈奴,则很少会有这种类似军令状性质的战略备案,也不会有必须达成战略目标的指示。

还是拿此次马邑战役举例,匈奴单于冒顿命令白羊、楼烦、折兰三部,在十五日之内攻下马邑。

但如果马邑没能攻破,战略目标没能达成,会怎么样呢?

答案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对于‘战略目标未能完成’的状况,呼奢、且居、秃克三人,几乎不会面临追责。

顶天了去,也就是三人在匈奴内部的‘勇武’‘名誉’会受到一定打击。

这样一来,即便呼奢以‘如果白羊部不出奴隶,那折兰部也不出了’为威胁,也不会对且居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你爱出不出,我反正不出!

反正马邑城打不下来,也不用担什么太大的责任,就算回头要挨骂,也是咱们三个一起。

但让呼奢略有些感到意外的是:对于自己的提议,白羊王且居,并没有做出明显的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