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一天后
11月4日,接到出击命令的德国公海舰队水兵们,再也不愿意跟着威廉二世的固执一条道儿走到黑,白白丢掉了性命,愤而举行声势浩大基尔水兵起义。
起义水兵得到德国各地工人和士兵的普遍同情,纷纷响应,反抗的烽火遍及德国各地,深刻动摇了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数十万人涌上街头,打着“要面包,不要战争”的标语,反抗暴政统治。
此时的德皇威廉二世已成孤家寡人,厌倦了战争的德国人对威廉和他的帝国已完全绝望。连一向保皇的德军统帅兴登堡也劝威廉二世退位。
震惊的威廉二世万般无奈,只好在逃亡中发布了退位诏书,黯然神伤的离开了德国。
1918年10月11日,威廉二世逃亡第二天,德国代表在法国小城贡比涅郊区一列火车上,向法军元帅福煦,大洋帝国元帅李栓柱签署投降协定,代表着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落下帷幕。
在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基础上,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彻底分崩离析,以民族自决的原则形成了数十个新的国家。
克里米亚共和国也位居其中,其范围比原先计划的13万平方公里要大得多,其范围从摩尔多瓦南部边界引出,涵盖了大片乌克兰南部地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使乌克兰失去了里海沿岸港口,变成一个内陆国。
相应的,驻防基辅的第二远征集团军并没有撤离,因为俄国新政府与大洋帝国秘密谈判正在进行中。
近邻的摩尔多瓦地区在18年1月宣布独立,3月份宣布与罗马尼亚合并。
18年12月6日
大洋帝国与沙俄新政府正式签署《基辅条约》,沙俄新政府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领土范围,承认其独立国家主权,并且放弃任何领土诉求,双方建立国与国间正常关系。
大洋帝国第二远征集团军撤离基辅等西乌克兰地区,双方和平交接。
而这一条约的签订,引起了英法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大洋帝国与沙俄单方面签订合约,有损于协约国集团整体利益。
12月12日
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发表公开讲话,针对英法意盟友的指责,强硬的表示;
大洋帝国作为全球性强国,想做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国家利益,具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性,用不着考虑其他人的观点,这也包括伦敦和巴黎。
别忘了,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英、法等国疯狂追求在欧洲的传统影响力的同时,为战胜同盟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大洋帝国必须要分一杯羹,在全球利益划分中占有毋庸置疑的主导地位。
大洋帝国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克里米亚共和国,还有积极发展与东欧和巴尔干诸国双边关系,北非利比亚地区和西亚阿拉伯半岛利益,这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划分……
李福寿的公开谈话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之前调门很高的英法等国短暂哑火了。
欧洲如今百废待兴,法国钢铁生产能力下降到原本的三成,工业能力不足战前的一半,富饶的法兰西历史上罕见的出现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同样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欧洲一大堆新国家排队等待大洋帝国承认,其百万大军还驻扎在以法国,德国和乌克兰为主的欧洲地区,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他们现在可不愿意为了克里米亚问题,而触怒大洋帝国,这得不偿失。
在大洋帝国表现出强硬立场的时候,英法等国就退缩了,舆论调门全面熄火。
但是,有一个国家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反对,这就是意大利王国。
这是因为意大利一直对地处北非的利比亚地区抱有殖民企图,利比亚地区自16世纪起,便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延续至今。
20世纪初的12年,意大利军队入侵利比亚,揭开了利比亚战争的序幕。
意大利派遣军队占据了利比亚沿海主要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奥斯曼帝国被迫承认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占领。
两年后,一战爆发,驻利比亚意军几乎全部调回欧洲,奥斯曼重新派遣军队占领了除的黎波里、霍姆斯两城以外的整個利比亚。
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彻底分崩离析,大洋帝国第4集团军回师北非,派出了三个步兵师和装甲狼骑兵师(306师)一部,全面占领了利比亚,并且将的黎波里和霍姆斯的意军遣送回国。
这一行动,刺激的意大利人暴跳如雷,在公开场合表示绝不能忍受大洋帝国的肆意妄为,决不……
12月27日
大洋帝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数10艘战舰,云集地中海的罗马外海,直截了当的实施武力威慑。
此时,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形势极骤紧张起来,有可能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新一轮因为利益划分而产生的矛盾再度爆发战争,这是所有欧洲国家都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号称“欧洲第三大海军”的意大利海军龟缩在港口里不敢迎战,英法等国外交使节紧急斡旋,一时间风云动荡。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意大利王国首相奥兰托被迫发表公开政策讲话,表示;
意大利王国无意挑衅大洋帝国的威严,尊重并承认大洋帝国对北非利比亚地区的利益诉求,我本人对帝国皇帝李福寿怀有诚挚的尊崇心理,并视之为人生偶像。
对于意大利高层发出的一些杂音,意大利政府郑重表示,这并不代表王国的正式态度,仅仅是个人见解罢了。
若因此产生任何误解,意王国政府愿意承担责任并且督促相关人士公开道歉,厘清原委,并尽量保证不再发出类似的错误信息……
一句话,认怂了,你能把我怎样?
实际上,这是意大利王国内部一些狂热的民族扩张主义人士,绑架了意大利王国政府,也绑架了国内舆论,从而制造的一场危机。
但这次踢上了铁板,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向来是咄咄逼人的雄狮,民族扩张主义者的老祖宗,对外强硬派的大靠山,怎么可能允许意大利人张牙舞爪的挑衅?
李福寿虽然这些年来收敛了锋芒,但狮老雄风在,收拾意大利人完全是小菜一碟。
不服吗?
想不想试一下海上决战,想不想尝一尝炮轰罗马的滋味?
停泊在罗马外海的大西洋舰队褪去了炮衣,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意大利本土,这绝不是虚张声势,而是**裸的威胁。
别特么净嘴上瞎逼逼,绿头苍蝇一样的烦死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行不行干一场再说。
意大利人敢打吗?再借100个胆子给他也不敢。
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就曾经说过;“意大利人带着满口蛀牙,怀着极大的胃口来到非洲,却又败兴而归。”
1895年时,意大利人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结果却被这些只拿着简陋兵器的黑人杀的满头包,创造了白人殖民国家第一次被土著黑人击败的历史。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人的表现相当拉垮,尤其是“卡波雷托战役”的巨大失败,几乎成了意大利国耻。
在敏感的意大利的面前,“卡波雷托”这个字眼都不能提及。
世界大战爆发后
意大利华丽转身投入协约国阵营,奥匈帝国在南线对意大利发起进攻,双方在伊松佐河形成长期的拉锯战。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菜鸟互啄罢了。
在经历了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后,奥军虽然守住了阵地,但也伤亡惨重,无力单独对意军发动进攻,被迫向德军求援。
17年末,随着俄国逐渐退出战场,东线德军在对俄作战中脱身,得以抽出兵力对意大利进行凶猛反击。
得到东线德军7个师的火速驰援之后,由德国将军奥托·冯·毕洛指挥的德奥联军,开始对意大利防守薄弱的伊松佐河畔卡波雷托发动反攻,“卡波雷托战役”爆发。
德国人一出手,便展现出世界强军风采。
意大利军队在此地虽然人数众多,兵员高达百余万,但士气低落,反应迟钝,在敌人迅猛的攻击下很快败下阵来。
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德奥联军穿插作战,一路猛冲猛打迅速推进,意军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担心意军被包围歼灭,遂命令所有部队撤退。
交叉掩护有序的撤退,向来是最高难度的战争科目,意大利军队怎么可能玩得转?
撤退很快变成了大溃败,意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开始疯狂逃窜,意军指挥部丧失了对部队的指挥能力,士兵丢掉重型武器、火炮和军用物资撤往后方,逃得漫山遍野都是,这幅情景简直辣眼睛。
据战后统计;
意军伤亡1万余人,被俘25万余人,还有30多万人逃得无影无踪,百万大军几乎一天之内就被击溃了。
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的所组织的抵抗毫无成效,并因此而被撤职查办。
在整个南线战场面临溃败的情况下,英法洋三国不得不组织一支南线部队紧急增援,好不容易才稳住了南线战场的局势,遏制德国人的进攻势头。
就这种水平,也敢一跳三尺高,除了意大利人也就没谁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欧洲政治和地缘战略利益非常复杂,互相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清晰的分出敌我阵营。
7017k仅仅一天后
11月4日,接到出击命令的德国公海舰队水兵们,再也不愿意跟着威廉二世的固执一条道儿走到黑,白白丢掉了性命,愤而举行声势浩大基尔水兵起义。
起义水兵得到德国各地工人和士兵的普遍同情,纷纷响应,反抗的烽火遍及德国各地,深刻动摇了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数十万人涌上街头,打着“要面包,不要战争”的标语,反抗暴政统治。
此时的德皇威廉二世已成孤家寡人,厌倦了战争的德国人对威廉和他的帝国已完全绝望。连一向保皇的德军统帅兴登堡也劝威廉二世退位。
震惊的威廉二世万般无奈,只好在逃亡中发布了退位诏书,黯然神伤的离开了德国。
1918年10月11日,威廉二世逃亡第二天,德国代表在法国小城贡比涅郊区一列火车上,向法军元帅福煦,大洋帝国元帅李栓柱签署投降协定,代表着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落下帷幕。
在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基础上,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彻底分崩离析,以民族自决的原则形成了数十个新的国家。
克里米亚共和国也位居其中,其范围比原先计划的13万平方公里要大得多,其范围从摩尔多瓦南部边界引出,涵盖了大片乌克兰南部地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使乌克兰失去了里海沿岸港口,变成一个内陆国。
相应的,驻防基辅的第二远征集团军并没有撤离,因为俄国新政府与大洋帝国秘密谈判正在进行中。
近邻的摩尔多瓦地区在18年1月宣布独立,3月份宣布与罗马尼亚合并。
18年12月6日
大洋帝国与沙俄新政府正式签署《基辅条约》,沙俄新政府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领土范围,承认其独立国家主权,并且放弃任何领土诉求,双方建立国与国间正常关系。
大洋帝国第二远征集团军撤离基辅等西乌克兰地区,双方和平交接。
而这一条约的签订,引起了英法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大洋帝国与沙俄单方面签订合约,有损于协约国集团整体利益。
12月12日
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发表公开讲话,针对英法意盟友的指责,强硬的表示;
大洋帝国作为全球性强国,想做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国家利益,具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性,用不着考虑其他人的观点,这也包括伦敦和巴黎。
别忘了,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英、法等国疯狂追求在欧洲的传统影响力的同时,为战胜同盟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大洋帝国必须要分一杯羹,在全球利益划分中占有毋庸置疑的主导地位。
大洋帝国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克里米亚共和国,还有积极发展与东欧和巴尔干诸国双边关系,北非利比亚地区和西亚阿拉伯半岛利益,这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划分……
李福寿的公开谈话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之前调门很高的英法等国短暂哑火了。
欧洲如今百废待兴,法国钢铁生产能力下降到原本的三成,工业能力不足战前的一半,富饶的法兰西历史上罕见的出现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同样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欧洲一大堆新国家排队等待大洋帝国承认,其百万大军还驻扎在以法国,德国和乌克兰为主的欧洲地区,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他们现在可不愿意为了克里米亚问题,而触怒大洋帝国,这得不偿失。
在大洋帝国表现出强硬立场的时候,英法等国就退缩了,舆论调门全面熄火。
但是,有一个国家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反对,这就是意大利王国。
这是因为意大利一直对地处北非的利比亚地区抱有殖民企图,利比亚地区自16世纪起,便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延续至今。
20世纪初的12年,意大利军队入侵利比亚,揭开了利比亚战争的序幕。
意大利派遣军队占据了利比亚沿海主要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奥斯曼帝国被迫承认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占领。
两年后,一战爆发,驻利比亚意军几乎全部调回欧洲,奥斯曼重新派遣军队占领了除的黎波里、霍姆斯两城以外的整個利比亚。
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彻底分崩离析,大洋帝国第4集团军回师北非,派出了三个步兵师和装甲狼骑兵师(306师)一部,全面占领了利比亚,并且将的黎波里和霍姆斯的意军遣送回国。
这一行动,刺激的意大利人暴跳如雷,在公开场合表示绝不能忍受大洋帝国的肆意妄为,决不……
12月27日
大洋帝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数10艘战舰,云集地中海的罗马外海,直截了当的实施武力威慑。
此时,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形势极骤紧张起来,有可能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新一轮因为利益划分而产生的矛盾再度爆发战争,这是所有欧洲国家都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号称“欧洲第三大海军”的意大利海军龟缩在港口里不敢迎战,英法等国外交使节紧急斡旋,一时间风云动荡。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意大利王国首相奥兰托被迫发表公开政策讲话,表示;
意大利王国无意挑衅大洋帝国的威严,尊重并承认大洋帝国对北非利比亚地区的利益诉求,我本人对帝国皇帝李福寿怀有诚挚的尊崇心理,并视之为人生偶像。
对于意大利高层发出的一些杂音,意大利政府郑重表示,这并不代表王国的正式态度,仅仅是个人见解罢了。
若因此产生任何误解,意王国政府愿意承担责任并且督促相关人士公开道歉,厘清原委,并尽量保证不再发出类似的错误信息……
一句话,认怂了,你能把我怎样?
实际上,这是意大利王国内部一些狂热的民族扩张主义人士,绑架了意大利王国政府,也绑架了国内舆论,从而制造的一场危机。
但这次踢上了铁板,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向来是咄咄逼人的雄狮,民族扩张主义者的老祖宗,对外强硬派的大靠山,怎么可能允许意大利人张牙舞爪的挑衅?
李福寿虽然这些年来收敛了锋芒,但狮老雄风在,收拾意大利人完全是小菜一碟。
不服吗?
想不想试一下海上决战,想不想尝一尝炮轰罗马的滋味?
停泊在罗马外海的大西洋舰队褪去了炮衣,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意大利本土,这绝不是虚张声势,而是**裸的威胁。
别特么净嘴上瞎逼逼,绿头苍蝇一样的烦死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行不行干一场再说。
意大利人敢打吗?再借100个胆子给他也不敢。
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就曾经说过;“意大利人带着满口蛀牙,怀着极大的胃口来到非洲,却又败兴而归。”
1895年时,意大利人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结果却被这些只拿着简陋兵器的黑人杀的满头包,创造了白人殖民国家第一次被土著黑人击败的历史。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人的表现相当拉垮,尤其是“卡波雷托战役”的巨大失败,几乎成了意大利国耻。
在敏感的意大利的面前,“卡波雷托”这个字眼都不能提及。
世界大战爆发后
意大利华丽转身投入协约国阵营,奥匈帝国在南线对意大利发起进攻,双方在伊松佐河形成长期的拉锯战。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菜鸟互啄罢了。
在经历了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后,奥军虽然守住了阵地,但也伤亡惨重,无力单独对意军发动进攻,被迫向德军求援。
17年末,随着俄国逐渐退出战场,东线德军在对俄作战中脱身,得以抽出兵力对意大利进行凶猛反击。
得到东线德军7个师的火速驰援之后,由德国将军奥托·冯·毕洛指挥的德奥联军,开始对意大利防守薄弱的伊松佐河畔卡波雷托发动反攻,“卡波雷托战役”爆发。
德国人一出手,便展现出世界强军风采。
意大利军队在此地虽然人数众多,兵员高达百余万,但士气低落,反应迟钝,在敌人迅猛的攻击下很快败下阵来。
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德奥联军穿插作战,一路猛冲猛打迅速推进,意军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担心意军被包围歼灭,遂命令所有部队撤退。
交叉掩护有序的撤退,向来是最高难度的战争科目,意大利军队怎么可能玩得转?
撤退很快变成了大溃败,意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开始疯狂逃窜,意军指挥部丧失了对部队的指挥能力,士兵丢掉重型武器、火炮和军用物资撤往后方,逃得漫山遍野都是,这幅情景简直辣眼睛。
据战后统计;
意军伤亡1万余人,被俘25万余人,还有30多万人逃得无影无踪,百万大军几乎一天之内就被击溃了。
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的所组织的抵抗毫无成效,并因此而被撤职查办。
在整个南线战场面临溃败的情况下,英法洋三国不得不组织一支南线部队紧急增援,好不容易才稳住了南线战场的局势,遏制德国人的进攻势头。
就这种水平,也敢一跳三尺高,除了意大利人也就没谁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欧洲政治和地缘战略利益非常复杂,互相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清晰的分出敌我阵营。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