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朔望朝会

“哦?”

朱祁镇微微一愣,随即吩咐道:“宣!”

很快,孙忠便在太监的带领下进了乾清宫。

一进入乾清宫,孙忠便跪地拜道:“臣孙忠,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镇急忙伸手虚扶:“外祖父快快请起!”

“臣谢陛下!”

孙忠站起身。

朱祁镇面带笑意的看着孙忠,开口问道:“不知外祖父见朕,所为何事?”

“陛下,您所说的马车已经造出来了,臣带来了样品,请皇上过目!”

“哦,这么快?”

朱祁镇微微一惊。

不过转念一想,这毕竟是有他提供的详细思路,以大明的工匠,完全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就能制造出来。

古人并不缺技术,他们缺的只是想法!

“走,带朕去看看!”

朱祁镇顿时来了兴趣,急忙来到带着孙忠、金英、紫芙出了乾清宫。

从乾清宫出来,朱祁镇一眼便看到了停在宫前的长约六米,宽约四米的马车。

这是一辆新式的四轮马车,前轮相较要比后轮要小一些。

但相对的,四轮马车的车厢也要比两轮马车的车厢大上不小。

“先跑起来看看!”朱祁镇兴致勃勃的开口道。

其实中国古时也有四轮马车,但是没有转向系统,因此才没有普及开来。

一旁的金英急忙吩咐周围的太监。

很快,马车便动了起来。

朱祁镇的注意力一直在转向系统上,这是四轮马车的关键。

因为有朱祁镇的提前说明,所以,这辆四轮马车直接将朱祁镇的要求都体现了出来。

现在大明唯一限制着四轮马车的就是道路,以目前大明的道路根本无法承受满载的四轮马车的碾压,不过只要水泥路出来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水泥路朱祁镇要另外找人负责,不能所有的事都交给孙忠。

即便孙忠信得过,但是其他人呢?

“可以以此建造,在材料上多花点心思,价格就以现在成本价的两倍定下!”

朱祁镇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对身侧的孙忠开口道。

“陛下,这会不会太高了?”

孙忠有些迟疑。

“哦?这辆马车的造价是多少?”

“回陛下,这辆马车造价大概五十两银子,其中大部分都是工匠们的奖励,还有一部分就是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

因为是第一辆,需要试验,不免会产生额外的人力、物力消耗,所以造价才会这么高,以后成规模之后,成本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朱祁镇微微沉吟了一会儿,随后决定道:“既然如此,那就定五十两一辆好了。”

当然,这是最高的价格,其中还有四十两的、三十两的、和二十两的。

以目前大明百姓的购买力,朱祁镇完全不用担心没人买。

“臣遵旨!”孙忠躬身领命。

之前孙忠只是抱着陪外孙子胡闹的想法在干,但经过了香皂和肥皂带来的巨大利益之后,孙忠心里对朱祁镇已经完全信服了。

随后,孙忠又到坤宁宫看望了孙氏,父女俩说了会儿话,然后才离开了皇宫。

“陛下,三位内阁大学士求见!”

朱祁镇刚开始用午膳,就有太监进来禀报。

“真准时!”

朱祁镇摇了摇头,放下手中的碗筷,吩咐道:“宣!”

很快,三杨便进了乾清宫,看到三人进来,朱祁镇急忙起身,以示尊重。

三杨朝朱祁镇躬身拱手拜道:“臣等参见陛下!”

朱祁镇抬手虚扶:“三位师傅请平身!”

“谢陛下!”

三人起身,齐刷刷的看向朱祁镇那略显稚嫩的面庞。

“三位师傅还没用膳吧,一起吧!”

说罢,也不等三杨开口,便径直对一边随侍的太监吩咐道:“赶紧给三位师傅上座,添碗筷!”

很快,太监们便准备好了。

“请坐!”

“谢陛下赐宴!”

三杨躬身一礼谢恩,随后便齐齐入座,等待着朱祁镇坐下后再坐。

与皇帝同桌用膳,这是身为臣子莫大的光荣,说明皇帝倚重。

当然,以三杨的身份地位,也完全当得起。

朱祁镇见此,也不矫情,径直坐下。

待朱祁镇坐好后,三杨这才正襟危坐下来。

“三位师傅,请用膳!”

说罢,便继续吃起来。

不过,因为有三杨在场,所以朱祁镇没有像私下里那样没有规矩。

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

席间,朱祁镇和三杨都没有开口吃饭。

和朱祁镇相比,三杨更显拘束,并没有吃多少,只是做了个样子罢了。

朱祁镇也没有让三杨等太久,便放下了碗筷,饮了口茶,从一旁随侍的宫女手中接过一方手绢,擦拭着嘴角的饭渍和油渍,任由太监宫女将剩饭剩菜撤下。

“陛下,臣等三人已经将今早所议之事上禀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也已经应允了,但太皇太后询问臣等,是否可以将襄王一并召至北京?”

杨士奇率先对朱祁镇开口道。

“可以。”

朱祁镇毫不犹豫的点点头,看向三杨,开口道:“既然皇祖母已经同意了,那就由内阁拟旨吧!”

“臣等遵旨!”

三杨起身,对朱祁镇躬身一礼。

其实三杨心中还是很担心的,他们毕竟不像朱祁镇那样有着后世的记忆,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心中本能的有些抵触。

这也是历朝历代改革艰难的原因,当然,其中还有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

宣德十年二月二十五日,内阁以朱祁镇的名义接连发出两道诏书。

第一道为召贤诏,具体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秦以法强国,统一六国以来,汉高祖立国,也曾与天下百姓约法三章,今我大明蒸蒸日上,商业蓬勃,运各地之特产行走天下。陛下谕令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法司、翰林院诸学士修订《商律》,并邀天下贤德之士齐聚北京文渊阁,辅朝廷修订《商律》!咸使闻之,布告天下!宣德十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二道则是召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襄王朱瞻墡三王入京议事的诏书。

两道诏书一出,不仅在北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更是引得天下侧目不已,其中最关心的无疑就是商人了。

《商律》,一听就是专门为商人制定的法律,明朝自太祖始,商人的地位就非常低下,可以说,明朝的商人地位地位之低,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顶尖的。

无论是普通百姓,亦或者是文武勋贵,都纷纷在私底下猜测皇帝和内阁接连发出这两道诏书背后的原因。

但显而易见的是,大明将因此迎来大变。

转眼间,三月及至。

三月初一,朔望朝。

如今的朔望朝因为朱祁镇的原因,已经一改之前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之象,一些重大军政大事都会在朔望朝上处置。

朝会一开始,内阁首辅杨士奇便出班,双手捧着一份奏折,向端坐在丹陛龙椅上的朱祁镇躬身禀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哦?大学士请直言!”

“内阁奉旨,同户部有司商议官俸实发之事现已理出了条陈,请陛下御览!”

殿中的小太监急忙上前,接过杨士奇手中的奏折,然后送到金英手中,再由金英转呈给朱祁镇。

朱祁镇接过金英呈递上来的奏折,仔细的阅读了起来。

奏折上的内容一如之前商议的那般,取消了官俸中的‘大明通行宝钞’、香料,将其折算成了银两,但是内阁和户部并没有取消布帛和禄米,毕竟这两样都属于必需品。

况且,大明目前只有江南地区实行的是银税,其余地方大多都是实物税,在加上朱祁镇要求的每年六百万两白银的军费,朝廷在现银上的压力非常大,能实物就实物。

然后就是各种规定条例,非常之详细。

“朕准了,传谕满朝大小文武官员,以后官俸就以此发放!”

朱祁镇点点头,满意的开口道。

当然,朱祁镇此时看向殿中文武官员的目光就像饿急了的狼王一般,似乎下方站着的不是朝廷大臣,而是一个个浑身散发着光芒的金山银山!

杨士奇跪地叩首,高声道:“臣领旨!”

朱祁镇笑着伸出双手,对杨士奇隔空虚扶道:“大学士请起吧!”

“谢陛下!”

杨士奇站起身,躬身谢恩后退回了班中。

接下来,户部尚书刘中敷出班跪奏:“臣有本奏!”

刘中敷可就没有三杨的待遇了。

“刘爱卿请说!”

朱祁镇看着刘中敷,道。

刘中敷沉声道:“臣恳请陛下下旨,取消‘大明通行宝钞’!”

“什么?”

“要取消‘大明通行宝钞’?”

“刘中敷,你可知道‘大明通行宝钞’乃是太祖皇帝下旨印造,你想蛊惑陛下弃祖制不成?”

“刘中敷,你身为户部尚书,竟蛊惑皇上背祖忘宗!罪该万死!”

……

刘中敷的话顿时在奉天殿中引起了众怒,纷纷对刘中敷怒斥出声,其中以翰林院诸学士最是愤怒。

刘中敷此时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真当他愿意?

跪在殿中的刘中敷偷偷撇过头,目光悄悄的看向站在原地老神在在的内阁杨士奇三人,心中充满了后悔。

早知道就不听三杨的蛊惑,他堂堂户部尚书也就不至于在朔望朝上被众人口诛笔伐。

“臣等恳请皇上治刘中敷误君乱国之罪,将其削官入狱!”

一众翰林学士纷纷言辞恳切的跪地磕头。

“诸位卿家,快快请起,刘爱卿也是为国着想,且听他有何建议再说,众卿以为如何?”

朱祁镇见此,心中满是无奈,他也没想到杨士奇三人竟然将这事儿交给了刘中敷这个户部尚书。

当然,更让他没想到的是,翰林院诸学士竟然会对这事儿表现得如此激动。

和文官相比,武将则是犹如一股清流,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情,站在一旁看热闹,不时的还相互悄声谈论两句。

大明第一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