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荒唐之举

程咬金一听尉迟敬德全然交待了,面若死灰。

他恨恨瞥了尉迟敬德一眼。

心中暗骂尉迟敬德愚不可及!

这种拿太子殿下作伐的事也敢当面说出来,难道不怕日后太子清算?

正当程咬金绝望之际,李佑却是哈哈大笑。

他指着尉迟敬德道:“就为这点破事,搞这么一出?”

“不得不说,尔等权谋之术,真真是可笑可悲可怜可怒!”

“本宫问你,你若想参与此事,为何不直接来找本宫?”

“难道本宫就毫无容人之量?”

尉迟敬德面色苍白,不知道如何辩解。

他跪倒在地,“臣愚钝!”

“臣罪该万死!”

李佑霍然起身,指着尉迟敬德怒斥道:“愚蠢!”

“确实是愚不可及!”

“长安城那么多愚夫愚妇,包括尔等一干公卿,如何编排本宫的,你们以为本宫是瞎子还是聋子?”

“本宫要是没有气量,尔等还能畅所欲言?”

“呵呵,本宫是储君,是国本,百骑司可不是吃素的!”

尉迟敬德硬着头皮辩解道:“此事关乎国计民生,臣实在不敢报与殿下!”

“臣……”

李佑摆摆手,打断道:“本宫看你不是不敢报与本宫,而是鬼蜮心思太多,怕本宫不允吧!”

尉迟敬德心道:我不就是想分杯盐政改革的羹么。

谁知道你脑子里怎么想的?

万一为了所谓的清廉就把老子排除在外,那我不是惨了!

李佑沉吟片刻,也明白尉迟敬德二人的意思了。

他们自觉私心太重,想从中谋利,不敢当面与自己谈及加入盐政改革。

所以被房杜两个老狐狸拿捏了。

半是被房杜戏耍,半是为了表态加入改革派。

才做此荒唐之举。

一瞬间,李佑就把二人的动机想了个通透。

他怒不可遏,颇有几分恨铁不成钢。

“尔等堂堂国公,为私利毫不顾及自家的体面,心中也没有半分国家的核心利益!”

“本宫看尔等勋贵,难堪大任!”

“怪不得,历代开国勋贵,即使皇帝不杀功臣,最后也成了于国有害的蛀虫!”

这话就有点诛心了,尉迟敬德程咬金骇得脸色大变,跪伏在地,大气都不敢出。

不大的密室,李佑来回踱步,排遣心中激愤。

越是深入这个时代,李佑坐看风云的心态越是难以维持了。

后世纵使有万般不是,千般不好,却也比这个所谓的大唐盛世文明得多。

李佑尤其看看不惯帝国衮衮诸公,不做半分实事,一个个拼命玩弄权术的心态。

眼中完全没有天下万民,只把百姓当做羊来养。

士大夫还美其名曰——“牧民”!

赤果果的丛林社会!

良久,李佑叹息一声,心道自己也是入戏过深,太过理想主义了。

在这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代,要求这些人关注国家利益,天下万民,实在有些脱离实际了。

欲要成事,必要和光同尘。

困难的不是打败敌人,而是如何平衡自己人的利益。

李佑轻咳一声,淡淡道:“二位国公起来吧!”

“本宫刚才失态了!”

尉迟敬德与程咬金起身,面面相觑。

不知道刚才还是疾风骤雨的太子殿下这会怎么又和颜悦色了?

李佑哪里是和颜悦色,只是一时激愤,现在冷静下来,想明白情况罢了。

对于这些只相信“谁拳头大谁有理”的武将而言,李佑很清楚,谈利益才是他们的语言。

与程咬金这样杀人盈野的武将谈万民福祉,谈盐政改革让百姓吃上盐,实在是对牛弹琴!

这些人当然听得懂。

但他们被社会毒打太多太深了,根本不会在乎所谓百姓之福祉。

李佑瞥了一眼面前的程咬金,面色复杂。

面前这位就是在赤果果的丛林法则中成长为当世名将,继而列位国公的人物。

对于这样的人,他怎么好谈什么百姓的利益。

他摇摇头,苦笑不已。

李佑粗通历史,他知道,古代很多所谓的名将勇士,其实是一个个杀人盈野的变态。

他们把百姓当做牛羊,动辄屠城,纵兵抢掠,无恶不作。

百姓见到这些兵将,比看到当地恶名昭彰的土匪还要畏惧。

李佑心中叹息,既然如此,不如以利诱之!

尉迟敬德、程咬金见太子迟迟不发话,刚缓的一口气又提了起来。

二人内心深处,其实对太子并无多少敬畏之心。

甚至,犹有轻视。

指望两个征战半生的沙场宿将对区区少年有多少敬畏,的确可笑。

哪怕当面是东宫太子也不行。

只是二人碍于礼制,又担心他日太子登基之后,报复家族,才不得不屈膝惶恐。

李佑洞若观火,对尉迟敬德与程咬金的心理不说一清二楚,也能猜到十之八九。

这两人别看战战兢兢,跪伏在地。

实则眼底并无半分敬畏。

李佑也没有丝毫气馁,以二人的资历功绩,确实有嚣张的资本。

他虽然心有怒气,但也知道不好处理这两个位高权重、资历颇深的“老油条”。

恐怕李世民都不好对这两个无赖下手,更不要提他一个新上位的太子。

要知道,这些国公勋贵可不是孤家寡人,背后都代表着一大批人的利益。

动一个就得处理一大片。

除非他们犯了谋逆大罪,李世民是不会允许他动手的。

况且,李佑也没有强行动手的意思。

生活在这个时代越久,李佑越发能感受到皇权也不过如此。

在这个交通极其闭塞的时代,权力运行是极其缓慢低效的。

李世民虽为一代雄主,但在李佑看来,不过是长安城的“城主”。

即使有百骑司这样的特务组织疏通中外,李世民的耳目也未必有多么灵敏。

要知道,此时从南方到北方,即使快马加鞭,通信也得十天半月。

至于旅人迁徙,动辄数月,其中艰难险阻,病害匪患,几乎有生离死别之忧。

只有在长安城里,皇帝的影响才是朝发夕至。

出了长安城,李佑估计大多数百姓对于皇帝的敬畏还不如乡里的地主老财。

至于州府郡县,势力盘根错节,大大小小的世家族多如牛毛。

大唐:落魄皇子,李二偷听我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