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正易传继春秋读尚书续传承

第140章正易传,继春秋,读尚书,续传承

少数民族的治理,在历代都会面临这等头疼的问题,司马迁能够在一年内安抚西南诸地,也足以说明其胸有沟壑,也是一位治理的良吏。

“先生在西南一年之间安抚了西南的局面,之后便被召回复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当朝天子汉武帝刘彻准备在泰山封禅,您的父亲作为太史公曾经参与策划,却因为重病卧床,停留于周南之地,难以参与具体的实施之中,因为心中不平,以致病危,在赶往泰山途中的您得知父亲病重,便转道周南。”

叶迟看着眼前西南民生安复,年轻的司马迁便收拾行囊,一路从西南出发,向齐鲁大地赶来,这一年是初春季节,天气由温到寒,一路饱经风霜。

这一幕幕出现在两人的零碎的画面,春暖花开,风雨无阻,这是一位北归的大雁。

“汉武帝?刘彻?此武字,对于天子极为合适!”司马迁这是第一次听到关于汉武帝刘彻的谥号,他看着叶迟然后道:“这一年,天子泰山封禅,我父亲时任太史公一职,病重难以随行,在我前往照顾的同时,父亲郑重的嘱托于我,对我影响颇深。”

画面一转,两人置身于一间房屋之中。

重病的太史公司马司马谈握着自己儿子的手极为郑重的道:“迁儿,我们的先祖在周朝便是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虽然衰落,但是今天万万不能断绝在我手里啊?做父亲的我希望你能够继续做太史,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用手中的刀笔书写属于我们华夏的传承,你是否能够做得到呢?”

司马迁闻言,眼泪禁不住的流了下来,看着重病的父亲道:“父亲放心,孩儿定当不负父亲之望。”

司马谈欣慰笑道:“不是负我所望,而是不负天下之望,现在天子继承大汉千年一统的大业,即将在泰山封禅,作为太史公的我却不能亲自见证,是我一生的遗憾,我虽有不甘,但是你却能够完成父亲的愿望,在我死后,你一定要做上太史,把我手中的笔续写下去。大汉皇帝谥号都含有一个孝字,而这个孝字始于孝敬双亲,从而侍奉君主,最终扬名天下。能够以盛名光耀门楣,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司马迁哽咽着道:“迁儿谨遵父亲教诲!”

司马谈拍了拍司马迁的肩膀道:“天下能够歌颂周公的功德,那是因为他把周朝开创的文武二王的功德记录了下来,从而歌颂天下,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在周幽王、厉王以后,这天下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各国征战不断,先圣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而遗忘世间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笔,是握在我们的手中,传承更是我们的使命,你明白吗?”

司马迁狠狠的点了点头道:“儿子虽然驽笨不堪,但是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遵循父亲的教诲,走访于天下之间,搜集考证世间的传承。”

这是一幕记载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父子之间的对话,也是汉武帝时期两代太史公传承的延续。

“先生秉承父命,在汉武帝刘彻泰山封禅完毕之后,便一直在长安任职,在先太史公司马谈去世三年后,您便正式接任太史令一职,在长安求学期间,正值‘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盛世,更是交友无数,遍识天下英杰。”

“小友所说极是,此刻的大汉正值盛世昌隆,我在交友之中寻得各家之言,也为我以后落笔提供了一大臂助。”

汉武盛世,匈奴惧之。

长安酒馆之上,志得意满的司马迁与众位友人推盏共饮,话古今人物,谈利弊得失,成为长安酒家中的一大趣事。

“干,今天你太史公若是连我樊他广都喝不过,以后不要想从我口中听故事。”

“哈哈,子长做一个太史公还被你樊家欺负,我冯遂看不下去了,同为郎官,我要站在子长这边。”

“子长为太史令,老夫所传《古文尚书》希望对子长有用啊!”

……

酒楼之上,杯盏交错。

司马迁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之前因为父亲的病逝的情感稍微冲淡了一些,指着其中的要和年轻自己拼酒的那个男子道:“这个人是樊他广,他是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樊哙之孙,舞阳荒侯樊市人之子。”

“那位是冯遂,是汉文帝时期长任中郎署长冯唐之子,他的祖先与赵国将领李牧交好,也正是因为此事,冯遂之父冯唐以汉文帝所欣赏的李奇之能难于李牧、廉颇相比及即使有此二人只能也不能被文帝所用而激怒文帝。此刻的正值匈奴入侵,北地都尉孙卬被杀,云中郡郡守魏尚因少报杀敌六人而被削爵法办,当时汉文帝心中不忿再次问询之时,冯唐便以李牧行事赏罚与当下士兵多出村野不知‘尺籍’、‘伍符’等条令而误报军功一事,进言文帝,以此巧救魏尚。”

“那位是壶遂,御史大夫韩安国举荐为官,任为中大夫,通晓律令,堪称奇才,更是我的挚友。”

“那位是苏建,元朔二年,以校尉身份随车骑将军卫青北击匈奴,后终于代郡郡守之位。”

“那位是孔子后人孔安国,为谏大夫,传墙壁所藏《古文尚书》都尉朝、兑宽以及与我,由此开启了古文尚书一派。”

……

“我初任太史令一职,阅历不足,许多事情都需要亲自考校,秉承父亲的教导,正易传,继春秋,读尚书,续传承。广识天下英杰,收集可考之事,他们即是我的挚友,亦是我的良师。”

时光回溯,旧友再逢,只可惜过往已成回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