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 49 章

如何着陆,这个问题凌放只有电光火石间的时间考量和执行。

脑子再怎么快的人,这时候也就是靠直觉判断了。

一定要说的话,大多数跳雪运动员,都有个挺……一言难尽的共同特质。

很多时候,当次飞行的现有距离,明明已经很好了,着陆前还正巧又遇见了一阵不错的风,形势挺有利。然而,很多顶级跳台滑雪运动员,却越是这样的时候,越兴奋,就想着在飞行末尾的最后阶段,再加加码、再搏一把、再飞得远那么几米、十几米的距离。

在职业运动员里,真正没智商的莽撞人其实很少,尤其是跳台滑雪,这是涉及到环境判断和策略选择的大周期项目。如果从风险收益和性价比来看,是不太好评价他们的这个心态的。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这可能只是因为,当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难得飞起来的时候,脑子里就是会想:请让我再多飞一会儿吧。

接触过的人都会认为,凌放是个很冷静理智的孩子——唔,他一般情况下是。

不过这种时候,凌放没有犹豫地选择了冒险。

他已经不再去管什么红线绿线和成绩了,而是用全副身心感知着风的节拍,让自己的呼吸,跟它融为一体。

在已经距离地面非常近的距离,凌放才开始转换身体姿势,准备着陆。

他的速度赶上最后的时刻,雪板平稳触地!

由于空中剩下的距离很短,凌放着陆的时候蹲深非常大。这个比一般着陆时更加弯曲的动作,缓冲掉了一部分冲击力,但也不是全部。

一瞬间,少年运动员的整个身体,半蹲着向后倾斜过去——

“啊呀!”央视女主持忍不住随之发出一声惊呼。

“没事没事没事没事……”苏靖一迭声地这样说着,也不知道是在跟谁说了。

两位解说、以及电视机前无数观众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已经落地的凌放。

运动员本人在那个速度和空中距离,可能没有全面清晰的视角。但观众们通过电视转播,能够看得见:凌放不只是超越了那两条红线和一条绿线。而且,光用肉眼和记忆的判断就能看出,他比第一轮次所有运动员飞的距离明显都远些!

“好、好、稳了!这肯定稳了!”苏靖已经提前做出了判断。在他这样说的时候,凌放还依然处在深蹲状态下呢。

已经有电视观众虽然第一次看这个比赛,但是看得屏住了呼吸。

一听他说肯定稳了,条件反射地嘀咕:“那我更紧张……”总觉得这位专业男解说从比赛开始到现在,关键时刻老搞反向预测啊!

千百万电视观众注视着的那位少年,双手攥紧了拳,手臂向前微倾,同时,也更大幅度地张开着。

这种时候,就要尽可能减速缓冲,保持住动态平衡!

凌放已经全力以赴。

伴随着下蹲和快速滑行,他真的就这样稳住了动作!

虽然身体严重后倾,从正面看,就和滑行中坐了个屁股墩儿似的,但是侧面的高清摄像头能看清楚:他除脚以外的其他部位,始终都没有着过地。

“坚持住啊!凌放!”女主持人不禁对着画面说。

凌放向前继续疾速滑行,身体没有再倾斜,滑行路线平直,看起来没有问题了。

确定在滑行中保持了相对平稳后,他还尝试在行进中慢慢站起来,争取能再多拿到些着陆姿势分。

凌放飞出来的距离很远,他的着陆点距离停止区就已经比较近了。在这个起身的过程中,他已然踩着雪板,穿过了跌倒线,进入了停止区——

没有问题,成绩有效!

凌放一向沉稳,不过这一次,连他都忍不住将攥紧的拳头,在体侧小幅度挥了一下,以示庆祝——很好,这回飞得不错。

应该有领奖台上的名次了吧?

他抬头,正看到观众看台最前排,是来观赛的几个彻底比完赛的其他项目中国队员,蹦跳着对他欢呼:“凌放!凌放!太帅了!”

“嗷嗷嗷嗷嗷!”他们互相搂着肩膀,一排人有高有矮的,跳上跳下鬼吼鬼叫。

边上,还站着也已经激动地起身鼓掌的韩墨京,他稍微矜持那么有限的一丁点,起码没有蹦着。

见凌放看过来,韩墨京也毫不优雅地冲他大声喊:“小放!”喊完名字有点卡壳,似乎暂时没有其他语言形容现场看他飞出这个全场最远距离的心情,身边又有几个运动员在那里嗷嗷叫,他就只能接纯粹抒情的语气词了:“小放!啊!”

小放啊?这是什么新的欢呼形式嘛?!凌放忍不住抬起手碰了一下鼻尖,对着他的队友和朋友,开怀地笑了出来。

演播室里两位解说,刚才在凌放着陆滑行的过程中,不禁都跟着他一起攥紧拳头,也是直到他穿过跌倒线,才举起手来,异口同声地发出了轻快的欢呼:“好!”

这一跳的成绩,和上轮加总之后,他可能冲击金牌!

成绩有效,电视屏幕左下角,也实时亮出飞行距离数值。

“115米!”女主持人惊呼起来:“凌放的这一跳!的确是远超第一轮和本轮前面所有选手的一跳!”

电视转播画面已经被一分为二,左侧,是实时进入停止区,和队友打招呼,即将前往休息区等最终成绩的凌放镜头。右侧则是刚才这次飞行的回放。

女主持结束惊叹,在专业素养的支撑下,她克制住激动继续说着:“……好的观众朋友们,让我们在等待姿势分的同时,来看看刚才中国选手凌放这一跳的回放……苏靖老师,您看,这一跳我们是否有机会拿到金牌呢?”

边上才反应过来的苏靖,却已经什么也顾不上了。

他没有回答女主持人,事实上,他有些失礼,都没有听她到底说什么。

当着镜头,苏靖就开始手忙脚乱地翻桌子上的纸质资料,同时嘴里在念叨着:“不是不是、利勒哈默尔这块跳台、最好成绩纪录是多少!!!”

利勒哈默尔K90的这块是老牌标准跳台!历史最好成绩纪录呢?资料应该有啊,他的印象不一定准确啊,还是得要查一下!这里的纪录是多少来着……多少来着!

跳台滑雪确实是没有世界纪录的。

虽然在吉尼斯有所谓的纪录,在一般观众的概念里也会有一个某某比赛、某某人跳多少米是“世界纪录”的概念,但实际上,由于大部分跳台依山而建,顺势落成,场地各不相同,不同跳台的基本坡度、总长度都不一致,连每座跳台的K线和HS线,都是FIS用一套复杂的系统划分的,所以,其实只有最好成绩概念。

跳台滑雪,号称是看距离的项目,听起来和跳高、跳远的纯客观项目接近,不过差异还是很大。

对刚入门的观众而言,这个最佳记录的概念,反而都不如自由式、单板等项目一目了然,起码雪上技巧类项目,大家能查得到世界上有哪几个人、做到过哪几个动作。

跳雪的历史最佳还要分跳台,这个知识相对就有点冷门了。而且,最佳也只是参考,毕竟,风、雪、温度对距离的影响,都太复杂。

——加上如前所述、这么复杂的铺垫和前提,现在是可以说:凌放,作为一个生长在几乎没什么跳雪人才的地方的新秀运动员,刷新了利勒哈默尔这块北欧老牌跳台的最好成绩。

苏靖已经激动地举起了手里刚才找到的资料,对着镜头大声说道:“利勒哈默尔标准台,K线90米,HS线101米。它的正式比赛距离纪录五年以来,一直停留在了110.5米,保有者是一位已经退役的挪威跳雪运动员!”

利勒哈默尔标准跳台的历史最佳飞行纪录,被年仅16岁的中国少年凌放,一次性提高了整整4.5米!

还有七个人没跳,但解说间里的苏靖已经下了结论:“我现在就可以告诉大家,这就是冠军的一跳!”

电视机前无数观众和他一样,听完这句话后,开始对着屏幕乐。

凌放其实也很兴奋,他还想着和叶飞流庆祝下呢。

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跳雪运动员基本是人类脱离安全绳索,从90米以上完好无损抵达地面的速度极限。

教练席也在跳台上,只是不在起跳区的跳台顶端,而是在侧面。

因此,教练们一般是会看着运动员跳下的全程,再下教练台和运动员在休息区碰面——反正,要追是插翅都难追,不如慢悠悠下来碰头。

造成的一个遗憾是,跳雪运动员就没法在完成一次满意的跳跃飞行后,立刻和教练拥抱庆祝,就像其他很多项目那样。

叶飞流满怀兴奋地下到休息区,一看——小徒弟都已经挑好想喝的牛奶了,正在那里一边看着接下来选手跳跃的实时画面,一边吨吨吨呢。

“太棒了这一跳!全都发挥出来了!”叶飞流兴高采烈冲过去,用搂草打兔子的力道,紧紧搂过小徒弟。

凌放矜持:“咳咳咳咳,轻点儿……”不过嘴角已经泄露了他心里的小小得意。

方唐在边上笑看他们,甚至掏手机抓拍了一张。

被放开后,凌放指了指实时屏幕上已经出到倒数第二位选手总分的画面:“我觉得我起码第二……如果真第一,是不是就可以跳K120了!”

利勒哈默尔就有K120大跳台啊,就22年前飞圣火那座台。

大跳台,就并排在他刚跳完的90米标准台边上,如果可以跳,他这次等冬青奥赛事完了,说不定就能练上!

叶飞流正开心呢,现在问啥答应啥,“好好好!跳跳跳!这块台,咱必须跳上,啊!”

边上随行的中国工作人员也竖起大拇指,“好!有志气啊孩子!”

叶飞流一答应,凌放好高兴,眼睛都闪亮起来。

“呃,”现场也就只有方唐还有些基本理智,“目前还没确定第一呢,再说,就算拿到冠军……那什么,要开始练120米台的话,这得国内同意吧?咱这,也没申请过啊……”

凌放一愣,对哦。

他迟疑了一下,抬头看了看叶飞流。

叶飞流就琢磨,他要是还年轻,他自己都想跳利勒哈默尔的大跳台!

而且,小徒弟还看着他呢!这时候,必须不能堕了身为主管教练的面子——

叶飞流大手虎虎生风地痛快一挥,“我明天就跟上面说!咱先看完杰夫杨最后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