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吧!我来给冬冬换尿布,你赶紧换身衣服。”齐夭夭伸着手接过沈舟横手中的儿子。
沈舟横低头看着怀里一大片印迹,“我洗澡换衣服得了。”
“咋了?你还想穿着不成。”陈氏好笑地看着他说道,“从里倒外都换了吧!”说着走到衣柜前,“我给你拿。”
“我自己拿好了。”沈舟横三两步也走到了衣柜前。
“你……你别动手,万一挨着干净衣服,岂不弄脏了。”陈氏赶紧伸手拦着他道。
沈舟横闻言剑眉轻挑,故意地说道,“娘刚才还说不脏呢!怎么这会儿嫌弃了呢?那可是您大孙子。”
陈氏举着拳头挥挥道,“臭小子故意抬杠吧!”
“娘,娘,赶紧拿衣服。”沈舟横催着她说道。
陈氏将衣服拿出来放在了空空如也的木盆里,直接让沈舟横端着走了。
陈氏回头看着齐夭夭两人相视一笑。
“就该这样,让知道养孩子有多不容易。”陈氏理直气壮地说道,“不然他以为孩子自己就长大了。”
齐夭夭有些意外地看着陈氏,“您这想法可是会遭到大丈夫们非议的。”
“怕他们作甚?有本事自己生去。”陈氏轻哼一声傲气地说道。
陈氏一欠身坐在炕沿上唏嘘道,“以前也没这么想过,自从横儿他爹没了。这日子过的难的时候,真有些恨他走的早。”
“都过去了。”齐夭夭琉璃似的双眸看着她说道。
“是啊!都过去了,可我忘不掉啊!”陈氏深邃的黑眸看着她说道。
“忘不掉就记着。”齐夭夭杏眸微微流转看着她说道,“时不时忆当年,珍惜现在的日子。忆苦思甜!”
“呵呵……”陈氏闻言摇头失笑道,“那我要不要做些野菜团子吃啊!才能忆的更有意义。”
齐夭夭错愕地看着陈氏,要不是知道她是地地道道的土著,她真以为遇到同类了。
“别别别!由奢入俭难,我可不想吃。”齐夭夭摇头如拨浪鼓似的,敬谢不敏。
她上学时刻是赶上了,学校时不时的忆苦思甜,不吃都不成,会被人打小报告的。
沈舟横换了一身干净的短褐走了进来,将木盆放在脸盆架上。
“你们等一下啊!”沈舟横看着她们俩道,“我这认字的事情准备好了,你们给我参详、参详。”转身去了书房,回来时手里多了厚厚的卷宗。
沈舟横将卷宗放在了炕桌上,“快看看,给点儿意见。”伸手道,“来来来把冬冬给我抱着。”
“他睡着了。”齐夭夭轻轻的将他放在炕上,“褥子,褥子。”
沈舟横赶紧拉开小褥子给他轻轻盖上,又掖了掖被子,小家伙睡的香,“真让人羡慕。”
“你睡的不好吗?”陈氏担心地看着他说道,“冬冬夜里闹你了。”
“没有,没有。”沈舟横坐直了看着他们笑道,“我是羡慕他无忧无虑,没有烦恼。”
陈氏摇头轻笑道,“那也得家境殷实吧!家徒四壁,可没有这么养孩子的,真的天生天养。”
“没错。”齐夭夭认同的点点头道,眼睛直盯着炕桌上的卷宗。
齐夭夭只看了个开头一页,然后刷刷……的向后翻去。
沈舟横琥珀色的瞳仁转了转,“写的不好吗?”胳膊撑在了炕桌上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她。
“写的没问题。”齐夭夭微微歪头琉璃珠子似的双眸看着他说道,“思路也很对。”
“那哪有问题。”沈舟横直起身子看着她说道。
“我问你,县太爷你这张贴出来的认字告示是面对谁的呀!”齐夭夭亮晶晶的双眸弯成了月牙看着他说道。
沈舟横闻言啪的一下拍了自己的额头,“我重新改写。”说着合上了卷宗。
“哎哎!你们俩说的啥意思?我还没看呢?”陈氏着急地看着自家儿子道。
沈舟横打开卷宗,转给陈氏道,“看吧!”
“这不是写的挺好的为啥要改啊?”陈氏低头看着卷宗说道。
“娘,我面对的是布衣百姓,不是书院的学生。有些百姓大字都不识一个,这写的太文绉绉了。”沈舟横澄净的双眸看着她笑傲,“得简单、通俗、易懂,还好记。”
“哦!”陈氏明白地点点头,“你这编的诗歌,得是打油诗了,还得尽量贴近农民。”
“对!二十四节气嘛!贴近农民伯伯的生产和生活。”齐夭夭灵动的漂亮的双眸看着他们说道。
“那我去改了。”沈舟横合上卷宗直接去了书房。
对于这些已经了熟于心,沈舟横改起来特别的容易。
&*&
转过天,沈舟横拿着改好的卷宗将莫雁行和周斯年召集到了二堂。
抛出了议题,两人面面相觑,这又唱的哪一出?
当看到卷宗时,莫雁行和周斯年两人四目相对,这位年轻的县太爷想干什么,已经跃然纸上了。
周斯年轻咳了两声,“沈大人恐怕不止是教庄稼汉种地这么简单吧!”手指弹了下手里的卷宗。
“就是教他们种地啊!”沈舟横明媚的桃花眼看着他们装傻充楞道,一脸无辜地又道,“这围绕的不都是种地吗?有涉及别的吗?”
“呃……”堵的周斯年哑口无言。
“这写的有点儿……”莫雁行干脆说道,“写的字是不是太多,这庄稼汉大都不认识字啊!看不懂耶!”
“对呀!不能只画图吗?”周斯年找到自己的声音忙说道。
“农事乃国之根本,自然要写的详细。单纯的画图,这理解万一出错可怎么办?”沈舟横身体后倾靠在椅背上,慢条斯理地说道,“所以这图文并茂,不会产生歧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这大帽子扣的,莫雁行敛眉沉思默不作声。
周斯年急吼吼地说道,“沈大人这是要发遍二十四节气了。”
“这是当然了,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是先辈们,在农耕生产中智慧凝结。它指导农民从事农事。”沈舟横眉眼弯弯笑容温和地说道,“《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接着又道,“不但有二十四节气,还有有关的农谚也会陆续的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