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娘的这番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继而想起了她不堪的娘家人。
姜丰华眉头皱了皱。
那家人用吸血虫来形容毫不过分,当初掏粮食把苏秀娘买到余家,他们一直尾随着余家,打着亲家的幌子就想顿顿吃白食。
要不是自己够坚定果狠,老大的武力足够强,还真摆脱不了这家人。
自从秀娘到了余家,已经六七年都没有这家人的消息了,姜丰华觉得以这家人的懒惰秉性,说不定坟头草都一人高了。
可家人之间冥冥之中都有些微妙的感应,秀娘如此谨慎,说不定他们还真的赖活在世上,她这样倒真是最妥当的安排。
余玖甜震惊极了,没想到大舅母竟然也有和她一样的不幸遭遇!
她忍不住走到苏秀娘的身边,用小短手抱住了她,有节奏的轻拍着她的身体安慰。
苏秀娘鼻子一酸,伸手把余玖甜圈进了怀里,她怎么会不明白,小丫头这是听了自己的话,想起了以前在曹家的遭遇,心疼起她来了。
这样贴心的孩子,就算让自己把赚的钱都给她,她也心甘情愿。
“好,那就依你的,东家就写甜宝的名字,赚的钱我都替你给家和家兴存着。”
姜丰华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应了下来。
秀娘的家人再不堪,她也不会连带到秀娘身上来,但是却不能因为这种斩不断的血缘,让余家冒险。
这样以防万一的安排,确实是有必要的。
一切商量落定,大家才开始忙活着吃晚饭。
晚饭间,姜丰华又说了地里的情况。
前两天她已经挖了一株土豆,里面的土豆疙瘩比先前在山里挖到的更多,而且看大小再过一两个礼拜就可以收获了,比当初预计的时间足足提前了一个月!
地里的各种药材长势也很好,看势头年前说不定就可以收获一批上来。
眼见药材种植很是成功,这几天不少村里人都借着看诊,过来旁敲侧击,话里话外都试探着想让余家带着他们种药材。
毕竟药材的收收益是粮食远不能比的。
姜丰华只浅浅答应了当初几个默不作声在他们身后帮忙垦荒的村户,因为药种难得,等第一批药材收上来有多余的种子,再优先带他们种药材。
那些个村户得了准话,高兴的连嘴风都把不住了,四处说余家的好,村里那些个当初不看好余家折腾种药材的,则悔的肠子都青了。
可是他们是了解姜丰华性子的,不敢生出什么腌臜的心思,只比以前来余家的更殷切了,随时关注着余家有没有新的动向,只盼有了后,自己也闷头跟着干,再也不胡乱揣测了。
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余家能发家致富!
这个道理他们要死死的牢记于心。
次日一大早,余家就在门口挂了今日医堂休沐的牌子,借了郑家的马车,举家进城。
进了城,一家人先到了惠民布庄。
韩青禾早就在门口翘首以盼,见有马车停在自家店门口,又一眼看到了坐在车头的余全仁和余全忠,面色一喜就赶紧迎上前。
余全仁再见韩青禾,心中依然悸动的厉害,但是比先前多了几分从容淡定。
将余家人请到后堂后,韩青禾看着姜丰华四个气宇轩昂的儿子,连声出口称赞。
姜丰华和她闲话了几句,就告诉韩青禾同意合作的事情,见韩青禾喜不自禁,随后就大方的打听韩青禾关于书院的事情。
韩青禾自然也明白老太太这是要把家里的孩子安排妥当,才能让苏秀娘安心搞事情,将自己知道的全部告知。
郑州城总共有两家书院,聚贤书院和修文院。
相比之下,聚贤书院自然是首选,先不说书院的院长是上京告老还乡的大学士姜智文,里面的夫子也都是层层筛选出来最出类拔萃的。
书院不仅教科考常类,还设立了琴棋画的科目,从聚贤书院出来的,哪怕入不了仕途,随便做个教书先生,刀笔小吏或者讼师之类的文职也是轻轻松松的。
听说去年聚贤书院上京殿试的学子,光进士就考中了两个,每年考出来的秀才童生更是所有州府最多的。
但是只有一个不算毛病的毛病,就是束脩高的离谱,一个学子一个月的束脩银子就要十两!
这还是书院放读的学子,如果是吃住在书院,一个月更是要十五两银子。
一般的家庭压根承担不了这个束脩,大都选择了相对平价的修文院。
所以聚贤书院又被称为贵族学院,因为里面的学子都是非富即贵。
即使是平价的修文院,那也是要五两银子一月的。
不过两家书院只有聚贤书院内设有启蒙私塾,如果是余家这种大带小的情况,就只能选择去聚贤书院了。
“姜婶,想进聚贤书院,除了家底要跟得上,还要经过一轮考核才行。
他们只有春季秋季两次统一招考,你们如今想要半途进去,只怕是有些难度。
除非能找到引荐人,不然是进不去的。”
一口气把知道的说完,韩青禾又补充了一句。
余全孝微不可见的皱了皱眉,“娘,我们初来乍到郑州,也没有什么认识的人,等到开春在去也不迟,这个冬天就由我在家里带家和家兴好了。”
“别急,你让娘再想想。”
姜丰华在抉择要不要为了孩子读书的事去劳烦霍将军,毕竟老二的资质很是不错,平日里自己又日日自学,从未落下功课,如果能早一些进书院,说不定能赶上明年的春季的县试。
不过刚冒出这个想法,她就果断的否决了。
霍将军性情刚直,肯定不喜和这些文人打交道,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再说,她不能因为甜宝这层关系,就养成事事依靠霍将军的习惯。
“姜婶,不如你让余家二哥儿去找找马婆婆,那些大夫经常和达官贵人接触,说不定能有什么办法。”
韩青禾脑海里搜罗了一圈,替姜丰华出了个主意。
姜丰华觉得甚有道理,连忙对余全孝说,“你赶紧去医馆找马婆婆,如实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看她能不能让手底下的大夫们想想办法牵个线搭个桥。”
关乎自己和侄儿的读书大事,余全孝不敢怠慢,左右牵着两个侄儿就离开了布庄,赶去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