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刘禅决心

成都皇宫中

“这这这......”刘禅也吓的面如土色。刘禅自幼长于成都,未尝离境,如今去长安路途遥远,加上吉凶未卜,实难决定。

“陛下不可!”卫尉陈震出列说道:“陛下万金之躯,怎么可以亲临前线。况且长安民心未附,如果州郡反叛,岂不陷陛下于险境?此事万万不妥!”

”臣也附议,此事需从长计议!“尚书令副手、尚书仆射李福也表示反对。

刘禅一见有重臣反对,内心更加不想去了。

他回头看见近臣侍中郭攸之久未言语,于是询问:“侍中以为如何?”

郭攸之,字演长,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是诸葛亮留在刘禅身边的重臣。可是他性格小心谨慎,过于温顺,只见他战战兢兢地回答:“臣不才,以陛下马首是瞻。”

刘禅摇了摇头,又望向骑都尉张绍(张飞次子,张皇后之兄),”国舅怎么说?“

张绍虽是国舅,但是个性温和,完全没有继承其父张飞的暴烈脾气。他官至骑都尉,却深知外戚不可干政,因此并不参与国政事务,只是象征性地率领千余士兵,偶尔提些批评建议而已。

张绍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臣与侍中一样,以陛下马首是瞻。“

二人一番话只让刘禅哭笑不得,虽说人臣谨慎是美德,但是如此重要时刻,不建一言也是颇让刘禅失望。

刘禅再望过去,瞧见尚书令蒋琬,仍旧镇定自若的样子,一言不发,于是好奇问道:“那么,尚书令以为如何?”

蒋琬身为丞相府留守长史兼任朝廷尚书令,此时正执掌后方朝政。他的意见,非常有份量!

只见他沉思片刻,答道:“陛下莫慌。臣以为,丞相之言,甚是有理!”

刘禅不料蒋琬居然同意,大惊失色:“此话怎讲?”

蒋琬沉着冷静地分析道:“自丞相北伐,迄今已有八年。虽中间各有胜负,仍是魏强蜀弱。但是此次丞相出兵,数战数捷,力斩司马懿,连夺长安、洛阳两都,实在是建国以来灭魏最好时机。魏主曹睿亲领大军,也是知道已到存亡之际。魏举数州之力,倾全国之兵,今我只有一州之地,怎么能不全力应付?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陛下还有什么疑虑的呢!长安是洛阳腹背之地,如果失去长安,那么我军进退无据,只能弃洛阳退回蜀中以求自保,如此前之种种功绩将付诸东流。相反,如果陛下亲临长安坐镇,一来西北境内,慑于陛下天威,我虎贲将士之精锐,必不敢叛;二来可为洛阳提供后盾,三军将士闻陛下亲临,无不激奋,敢不效死命?”

刘禅一听好像有理,微微点头。

蒋琬见刘禅没那么慌张了,乘机继续说:“想太祖高皇帝,提三尺剑而得天下,世祖光武帝,匹夫徒手而兴继祖宗,昭烈皇帝更是身经百战而继大统。如今魏主曹睿,策立太子,亲征前线,以示决战决心,而陛下少年英雄,怎可不效仿先贤,落后于人?这是千载难逢之机,请陛下切莫迟疑。臣虽不才,愿随陛下同到长安,与曹睿决一雌雄!”

辅国将军侍中董允出列正色说:“陛下,臣赞同尚书令所言!请陛下御驾亲临长安,以正我军决战之心!臣奏请随驾长安。”

董允,字休昭,是蜀汉重臣,与诸葛亮、蒋琬、费祎被后世合称“蜀汉四名相”。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诸葛亮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其《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由于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只是摆设而已,因此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诸葛亮上表提拔董允为辅国将军,兼领虎贲中郎督,统率宫中宿卫亲兵。

董允处理事务为防制为主,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曾经言辞坚决反对刘禅扩充后宫,又限制管束宦官,后主刘禅非常畏惧他。正因为屡次规劝,后主刘禅渐渐成为贤明之君。

诸葛亮北伐在外,杨仪费祎随军参划军机,蒋琬董允则留守朝廷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以及在宫中匡扶君主,四人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

刘禅还在犹豫,这些重臣虽然都表态了,但他们都是文臣,也没上过战场拼杀,自然说得轻巧,这长途跋涉的,万一遇到贼军?

可是,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相父正在前线浴血拼杀,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正当双方各执一词,刘禅一脸为难时,光禄大夫向朗低头细细思考了起来。

这个向朗也是蜀汉重臣,自荆州起就追随刘备,在蜀汉历任要职,后进入丞相府担任长史,受到诸葛亮器重。即便在第一次北伐时,他因为包庇隐瞒了败逃的马谡而被免职,数年后,仍被重新起用复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向朗为人和善,善于“和稀泥”,当和事佬,又喜到处吹捧他人,因而人缘不错。

不一会,向朗看破了皇帝的心思,连忙向他的侄子,宫中禁卫首领、中领军向宠使了使眼色。

向宠也是聪明人,于是出列恭谨地奏道:“陛下,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后生,眼下已经到了两国决战的关键时刻,陛下如果北上,必将激励全军将士上下一心,拼死一搏!至于路上可能遇到的危险,臣必将誓死保卫陛下,请陛下放心北上!”

向宠,在刘备时,历任牙门将。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各营都损失惨重,只有向宠所领完好无损。刘备称他能干。诸葛亮《出师表》中称其“性情平和,为人善良,精通军事,先帝称赞他是个有才干的人。军中之事,都应与他商议,这样一定可以使军队内部和睦,军力配置得当”。诸葛亮上表提拔他为镇军将军,与董允一文一武共同统帅宫廷宿卫军。

虎贲军统领麋威麋照父子见状一同出列附议:“虎贲军誓死保卫陛下,汉军战无不胜!”

麋威是安汉将军、开国功臣糜竺之子。麋威姑姑麋氏是刘备早期的妻室之一,所以蜀汉建国后,麋威作为刘备的外甥,属于蜀汉王朝的皇亲国戚。从他父子担任宫中守卫要任就可以看出,二人完全受到后主刘禅亲信的。

扬武将军邓芝也出列附议道:“不错,事实确实如此!臣也愿随驾长安,陛下神武英明,必定不会让东吴、魏国小觑。”

邓芝,字伯苗,蜀汉重臣,受到刘备与诸葛亮的赏识。刘备夷陵之战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联盟,并深为孙权所赏识。诸葛亮北伐后上表加封其为阳武亭侯,升任扬武将军,主持东吴外交,让东吴牵制曹魏东线力量,以便让诸葛亮专心攻打魏国西线。

向朗见众将军先后表态,于是柔声说道:”陛下,李福所言有理,陛下万金之躯,的确不该轻入险境。但是蒋琬等人说得也有道理,丞相的北伐,已经到了关键时刻,需要陛下的全力支持.....依臣看,如今,诸位将军都誓死护卫,北上之路,应该无险。所以综合考量,臣认为,陛下御驾亲临,利,大于弊,请陛下决断!“

刘禅毕竟年轻,虽然胆小,但是被蒋琬语言所激,心中不禁也升起了豪气。如今又听向朗这么一说,觉得甚是有理。既然有向宠等人尽心护卫,那么豁出去了!

于是刘禅心一横,慷慨激昂地起身说道:“好,朕虽不才,但是祖宗基业得之不易,怎么敢以自身安危而废国事!朕意已决,即日亲率大军前往长安,为相父掠阵,使其无后顾之忧,全力迎战!“

刘禅顿了顿,”不仅如此,为表明朕之决心,朕决定立皇长子刘璿为太子,以谯周为太子少傅,升典学从事,留守成都,看护太子!就这么定了,明日召集百官,宣读诏议!”

众人见刘禅如此安排,明显是受了曹睿册立太子的刺激,而皇长子刘璿今年才十岁,刘禅此举,可见决心之大。众臣见陛下圣意已定,于是也都称诺散去。

其实,除此之外,刘禅心中隐约还有另外一个打算,到了长安也离诸葛果更近了。自从果儿一家搬去了前线,刘禅便很少见到她了,如今倒是个机会。

隔日早朝,刘禅下诏,亲率一万大军,领相府长史兼尚书令蒋琬、相府参军马齐、相府从事中郎樊岐、卫尉陈震、尚书仆射李福、光禄大夫向朗、谏议大夫费诗、黄门侍郎陈祗、辅国将军董允、扬武将军邓芝、中领军向宠、骑都尉张绍(张飞次子)、长水校尉诸葛均(诸葛亮之弟)、虎贲中郎将糜威、虎骑监糜照(糜威之子)、羽林中部督李球(李恢之子)、殿中督张通、典军将军陈曶、殿军将军郑绰等人,立即动身前往长安,与关中都督李严合兵镇守。另令奋威将军马忠、抚戎将军张嶷、南蛮王孟获、祝融速领川中之兵去洛阳与丞相诸葛亮汇合。

至于成都,日常政务,任命侍中郭攸之,为首席留守大臣兼任益州刺史,领大司农孟光,太学博士许慈,大鸿胪杜琼,劝学从事谯周,秘书郎郤正,尚书郎习忠、成都令何祗,共同处理蜀中政务。

守卫方面,留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都尉盛勃、典曹都尉刘干、儒林校尉周群、参军都尉来忠、谏言都尉习隆、中坚都尉向充,护卫成都。

川中各处,以张松之子张表继任南中庲降都督,李严之子李丰仍为江州都督,征西将军陈到仍为永安都督,镇守川中各郡。

众臣都领旨准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