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寒门奇才

洛阳丞相府

过了一会,诸葛亮正在大堂中端坐,只见侍卫引着一个身着布衣、身材矮小的青年人徐徐而入。

“启禀丞相,邓艾带到!”

诸葛亮挥了挥手,侍卫退到一旁。

“下官,邓.....邓.....艾......参见.....参见丞相......丞相大人!”邓艾跪倒在地。

诸葛亮一见有些乐了,果然是口吃的厉害呀。乐着乐着,恍惚间,他忽然想起来当年的同僚凤雏庞统,他不也正是相貌丑陋但身负奇才么?所以说,人绝不可貌相。

一想到这,诸葛亮便收起了笑容,整了整衣襟,正色道:“免礼,来人啊,给邓中郎赐座。”

邓艾有些吃惊地抬起头,他方才伏在地上,见诸葛亮半天没有反应,以为他在嘲笑自己。邓艾原本早就习惯了,没想到诸葛亮似乎一副完全不在意的样子。

诸葛亮见其发呆,这才笑了笑,“邓中郎何故发愣?”

邓艾也努力地挤出了笑容,“没......没什么,下官以为,丞相会......会笑话我.....我的。”

诸葛亮摆摆手,“中郎多心了。大丈夫,建功立业,但凭真才实学,不逞口舌之利。若无真本领,纵使容貌俊伟,口若悬河,也不过是夸夸其谈之辈罢了。”

诸葛亮说完又微笑着说道,“请邓中郎不要紧张,今日你我只是闲聊,并无他事。来人啊,给邓中郎上茶!”

邓艾连声谢过,喝着温热的茶水,邓艾感受到一股暖流在心间,渐渐地也放松了下来。

诸葛亮一边喝茶一边随口问道,“不知邓中郎,表字为何?”

“下官......下官邓艾,字士载。”

“好,那我以后,就以士载相称了。”诸葛亮微笑着说。

邓艾有些受宠若惊,连连作揖。

“士载,我且问你,我大军过处,无不望风披靡,你为何负隅顽抗?”诸葛亮轻摇羽扇,淡然地问道。

邓艾一听,连忙离座下跪,“保.......保境安民,匹夫.....匹夫有责。下官......身为一郡官吏......有......有责任,守护城池。”

诸葛亮见其又口吃结巴起来,连忙朝其挥手,让其起身,“士载勿忧,我没有责怪的意思。相反,士载仅为一郡功曹,在太守弃城的情况,便敢独揽重任。这份勇气胆魄远非常人所有,令人钦佩呀!”

“丞相,言重了......言重了,下官......败军之将,何以言勇?”邓艾作了一揖,“骠骑将军,不仅......不仅没杀下官,还将下官收入麾下,下官.....下官已经很满足了。”

诸葛亮点点头,“我听骠骑将军讲起,说你原来是汝南郡的典农功曹,在职期间,恪尽职守,悯民疾苦,深谙农桑。但是,你虽为典农,又喜好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事情真的是这样么?”

邓艾害羞地笑了笑,“下官.....管理屯田倒是做了快二十年,曾遍历山川,考察过全国的地形,而做将军,这是头一次。”

诸葛亮笑道:“头一次做将军,便能阻挡我骠骑将军和辅汉将军两位大将,不简单呀。这样吧,先说说你这屯田吧,你有何见解?”

“诺。”邓艾作了一揖,“下官.....下官以为......富国强兵,应行屯田之策。”

“哦?那么我问你,全国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郡县,这屯田之法该如何实施呢?说得越仔细越好。”诸葛亮来了兴趣。

邓艾咽了一下口水。

诸葛亮见状,”别着急,你且慢慢到来。“

邓艾郑重地点了点头,”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武帝,以屯田定西域。太祖.....曹操屯田许昌,得谷百万斛。可曹操是募民屯田,下官之见,民屯不如军屯,以驻守之兵,就地耕种,且屯且守。例如在淮南淮北实行军屯,假有四万人,且田且守,遇上水丰之年,可增三倍之收。计除众费、岁完,也能收到约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就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

诸葛亮有些震惊,”三千万斛,那是十万大军,五年的军需!淮北、淮南何处可屯田,田地如何划分,你怎么知晓的?请细细道来!“

邓艾嘿嘿一笑,”下官......常爱游历,遇到高山大川,总爱私下里潜心规划,哪里可以屯田,哪里可以下寨。“邓艾顿了顿,”哦,对了,我可以画么?“

诸葛亮连忙唤人,”速取纸笔来!“

只见邓艾伏身作画,手绘国家山河地图,细标屯田之地,不紧不慢地逐一阐述,口中再也任何口吃之状,直看得诸葛亮频频点头。

诸葛亮心中大喜,此人非比寻常,胸怀气吞江海,却淳朴如赤子,实乃前途无量呀。

诸葛亮微微一笑,“好了,屯田我们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不知道士载对兵法知之如何?”

邓艾摸摸头,憨憨笑起来,“下官……略知一二……略知一二”。

诸葛亮问道:“士载认为,何为用兵之道?”

邓艾一脸郑重地说:“下官认为,用兵之道,在于先谋而后战。为将帅者,当先知人心、识地形、明形势,而后决断。料敌于前,先发以制人。”

诸葛亮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士载寥寥数语,已道出兵法之精要。那么敢问士载,先谋之后,又如何应战?”

邓艾见诸葛亮夸赞自己,颇有些不好意思,他赶紧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应敌之战,无外乎......无外乎,正奇之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哦?士载也通正奇之道?“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着说,”就请以汝南之战试言,何为正,何为奇?“

邓艾害羞地挠挠头,“汝南之战,下官......下官也是瞎指挥,哪里敢坐而论道?”察觉到诸葛亮追问的眼神,邓艾咽了一下口水,继续说,“那下官就....就献丑了。汝南之战,囤积粮草、加固城防、激励将士,乃为正。巧用地形,设伏于半路,骚扰敌粮道,乃为奇。正奇相合,时正时奇,临机应变,则敌攻城不得,撤退又忧,尽皆堕入我计画矣。”

诸葛亮听了微微发愣,既而抚掌大笑,”了不起,了不起,仅凭士载方才几语,已胜过无数善战将军,堪称大家!“

邓艾不好意思地答道,“丞相谬赞,下官才疏学浅,也是......一时运气......一时运气。”

诸葛亮听了轻摇羽扇,微笑着看着他。

诸葛亮深知这绝非运气,作为一个未曾领兵的功曹,在大敌来临之际,便能够迅速稳定人心、指挥抵抗。别的不说,光是这份组织规划、调度派遣的能力,就绝非寻常武将可以胜任。更别说初次领兵,便可与李严吴毅等老将相互较量,一度不落下风,简直就是军事奇才!加上他又深谙屯田之道,强兵足食以自守,正奇相合以应战。攻守兼备,此人前途不可限量呀!

“士载有如此本领,却为何担任区区一典农功曹?何不自荐于朝廷中正,以图胸中抱负?”诸葛亮笑着问道。

邓艾闻言低下头,叹了一口气,良久说道,“下官......下官何尝不想自荐.....只是......只是......中正大人,嫌弃下官出身低微,又有口......口吃......二十年来,那些梦想,下官也就只有自己私下,偷偷想想罢了......”

诸葛亮听了有些震惊,不过很快反应过来,也低头沉思。

是啊,他是知道魏国的九品中正制度的,号称与大汉的察举制不同,无须乡里推荐,只要有才学,便可向中正官自荐。由中正官来对人才进行评选分级,选拔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虽然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规避汉朝末期察举制带来的**舞弊问题,因为不少门阀大家容易操控乡里舆论,进而获得官位。但是问题在于,实际关键人物中正官,几乎都掌握在朝廷门阀世族手里,因此久而久之,世族大家必将完全把持官吏选拨之权。曹操之子曹丕当初同意陈群推行这一制度,也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只不过一来他是希望以此为筹码,获得天下名门世族支持,得以代汉称帝。二来是自信自己及后代能够操控群臣,皇权宗族必能压制世族力量。事实上这一制度的推行,的确让曹丕顺利改朝换代,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世族大家日渐强大了。曹丕早逝,其子曹睿尚能压制众臣。可是,曹睿之后呢?万一出了一代无所作为的皇帝,这天下还能天平么?想到这里,诸葛亮也不禁长叹了一口气。终究,还是要革新制度,推陈出新呀。

过了一会儿。

“士载如此人才,埋没了实在可惜。”诸葛亮抬头笑着说道,“屯田与领兵,不知士载倾向如何?我必向陛下推荐。”

邓艾一听诸葛亮要举荐自己,感激地连忙离席磕头。

诸葛亮连忙令人扶起,“士载不必急于一时答复,可思虑清楚再告诉我。”

邓艾略一低头,片刻后抬起头,目光坚定,抱拳说道:“下官以为,国家最当务之急不外有二,一是农业,一是战备。国家富裕了,军备才能强盛,才能战无不胜。而农业,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圣人曰足食足兵,粮食的重要性实在兵力之上,下官愿去屯田!”

“好!”诸葛亮满意地点点头,“普通的官职难以施展你的才华,为了做好屯田之事,我为你专门设立一个屯田令的官职,直属于丞相府,不受地方官约束。你可持官印游历全国,至于淮南淮北之地......日后再论,这样吧,蜀中成都良田甚多,你也先去为我大汉挑选适合屯田之处,再行施展!”

“谢丞相!”邓艾大喜过望,跪地磕头。

“走,随我一起入宫,我要向陛下当面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