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首胜即终胜稳了

与此同时,应诏、高国玉和郭升亲自指挥,率领火箭舢板冲向水寨,在两百多米的距离发射火箭,然后转舵横掠而过。

一篷篷火箭掠过天空,又此起彼伏地扎进水寨。半晌后,火光闪烁,一点、两点、三点……

在一百多枝火箭射进去之后,火焰和浓烟已经升腾而起,水寨内惊呼惨叫声不绝于耳,离得老远都能听见。

黄立还在继续发射着火箭炮,清军的火炮阵地也燃起了大火,小片连成大片,逐渐不可收拾。

“轰!”巨响震耳欲聋,在猛然升腾而起的黑烟和火光中,清军阵地上的火药桶发生了殉爆,一门几百斤的火炮都被掀起有数尺之高。

黄立指挥着水师船队,沿江而上,向着下一处水寨逼进而去。

“完蛋了,全完啦!”谭弘在亲兵的护卫下,终于逃到了岸上,望着水寨里熊熊燃烧起火的船只,不禁跺足悲叹。

一个亲兵指着大叫道:“大人您看,水面上都有火啊!”

谭弘赶忙揉揉眼睛,然后便是目瞪口呆。

没错,水面上漂浮的火油真的还在烧,只是火焰的颜色有些怪异。

“这,这是什么鬼东西,竟如此厉害?!”谭弘还没反应过来,亲兵又拉起他快跑。

不断有桅杆带着火焰轰然而倒,一些清兵或水手躲避不及,发出阵阵惊叫惨呼。

浓烟夹杂着刺鼻的硝磺和烤肉味,令人闻之作呕;熊熊火焰散发出炽人的高温,烫人的热风吹在脸上,火辣辣的疼。

水中、火中,到处都有着惨叫扑腾的人影,发出不似人声的凄厉之音。在又一轮的火箭轰击下,整个水寨已经成了炼狱般的存在。

“完了,全完啦!”奉命赶来增援作战的重夔镇总兵程廷俊停住了战马,望着远处升腾而起的烟火,无奈地发出了悲叹。

李国英的反应还算迅速,命令程廷俊带五千人马,拖着十几门火炮赶来助战,可他们还是来晚了。

此时,黄立指挥着战船队已经离开了小下马,向下马滩扑去。那里还有向化侯谭诣所部的水师船队。

谭弘、谭诣这两个王八蛋,在十三家攻打重庆的战役中突然叛变反水,导致明军功亏一篑。

清廷给了他们两个空头侯爵,李国英则收走了他们的大部分军队,只留下水师,成为了运输大队长。

对他们的不信任,二谭心知肚明。但他们能忍,装孙子是祖传的天赋。

历史上,一直等到三藩之乱时,谭弘才又露出了反骨,投靠吴三桂,最后在云南被清军所杀。

而从他们杀害大哥谭文,叛明投清,便知道是个什么玩艺儿。

“先生,敌人驾船出寨,向上游逃窜了。”

收到情报的黄立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进行追击。同样是溯流而上,谁又能比谁更快呢?

尽管谭诣所部水师,只有不到两百条船,已经构不成多大的威胁。但能多消灭一些,对日后的作战也是大有好处。

“兄弟们,快,用力划呀!”

“冲,向前猛冲,别让敌人跑了。”

刘汝魁、唐新国等将领,大声鼓舞着水手和水兵,向着不远处的敌船奋力追赶。

接连的胜利,使得将士们气势如虹;敌人的狼狈逃窜,更使他们忘记了疲累,热血沸腾。

木桨划得如同风车,十几艘火箭舢板一马当先,溯流而上。

五百米,四百米,三百米,两百米……

一枝枝火箭飞出发射筒,喷吐着火焰和白烟,砸向正拼命逃跑的敌船。

不断有敌船被火箭击中,腾起烟火,多是体型较大,行动较慢的船只。狭窄的江面,挤窜着清军的水师,这使得火箭的命中率大为提升。

黄立率领着大船,已经停止了追击。一来是速度不够,二来则是给火箭舢板提供较为广阔的回旋空间。

“全歼敌人水师看来是做不到了。”黄立望着前方的烟火升腾,并不觉得有多遗憾。

已经是超乎预期的战果了,当然,这也验证了黄立的判断,那就是清军水师不会打水战。

至少,清军水师并没有把水战当成主业。这才造成了明军水师的战力只是提升了不多,清军水师已经全然不是对手。

战场上,十几艘清军船只降帆靠岸,这是投降的标准动作。在江海上,应该就是这样。

起火燃烧的敌船越来越多,把狭窄的水路堵塞大半。这十几艘清军船只眼见火箭从头顶飞过,感觉已经无法逃脱,索性投降保命。

黄立率领大船不得不向后退,十几只先锋船冲上去,用撑杆挡住顺流而下的火船。

“结束了。”黄立呼出一口长气,坐进了甲板上的椅中,派人去通知主力大军,可以过峡口,择地于巫山城以西的江岸登陆了。

压力一下子减轻,让黄立感觉到阵阵轻松。

稳了,稳了。

首胜即终胜,在他看来,击败清军水师,能够从西面直接进攻巫山城,胜利就基本握在了手中。

………………

巫山城头,李国英脸色阴沉,再次见到了他做梦也想不到的结果。

一艘艘载着明军士兵的江船,仿佛无穷无尽,正通过峡口,向着上游,也就是巫山城以西驶去。

水师的惨败,明军在巫山城以西登陆已成事实。而巫山城,则彻底成了一座孤城。

出兵沿岸阻止敌人登陆是不可能的,漫长曲折的江岸,累断腿也赶不上船只的机动速度。

尽管这与第一次巫山遭到进攻时也差不多,但明军进攻方向的改变,弥补了原来所有的缺陷和弱点,使得巫山清军少了很多出奇制胜的手段。

“还有高大的城墙,还有宽深的壕沟,还有密布的梅花桩,还有众多的火炮,还有充足的粮草。”李国英在心里给自己打着气,“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江面上的船只还在不断增多,招展的旌旗似乎刺痛了李国英的眼睛。这让他很生气,很不爽。他冷哼一声,转身下了城墙,留下面面相觑的清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