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金陵官员覆灭

连绵成片的粮船,几百万石粮食停靠码头,百姓们面上却无半点喜色,他们就要被抛弃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家里的地。

渴望着,林大人能将赈灾粮能多发几天。

好让秋季的稻子种下,挺过今年冬天,来年就能照常过日子了。

现在仅存的这点希望也被无情碾碎。

而之前对他们倾尽心血,让灾情扭转的林大人竟然在河岸边搭了棚子,望着粮船的方向姿态悠然地喝起了茶水。

因望生恨。

他们不再祈求这个年纪英俊,道貌岸然,实际跟其他高官一样满肚子坏水的年轻人。

百姓们此刻明白过来,这个林之绪其实跟他们并没有区别。

林之绪端坐在棚子内,忽地脸颊一痛。

一块黑泥巴砸到了他的脸上。

“谁干的!”

向渊立刻出棚怒喝。

“没伤到眼睛吧?”姜黎赶紧掏出帕子给他擦去污泥。

林之绪摇头,“没事,就是快泥巴,里面又没加铁定石头。”

姜黎望着他满眼都是心疼,林之绪来了金陵之后,日夜操劳,人瘦的何止一点半点,从前精心养着的文弱书生,现在粗糙的扛着锄头就能下地。

“高复生呢?”

“怎么没见他人影?”

林之绪道:“借粮卖地,他一时间接受不了,应该在哪里躲着难受呢。”

放眼望去,岸上的粮船与灾后泥泞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姜黎心头酸涩,忍不住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林之绪拿过她的手放在掌心,“快了……就快了……”

粮船已经开到了清河县,刘志仁他们当然时刻关注了林之绪的动向。

在得知他并未苦口婆心地劝阻老百姓。

林耀祖眼底闪过急色,“刘大人不行让粮船开回来吧!我怕我小叔他再搞出什么事!”

刘志仁心中也极为不安,他看向一直闷声喝茶的江奇勋,“江大公子,你给拿拿主意,那个姓林的不劝老百姓,这事可怎么弄?”

江奇勋冷冷掀了掀眼皮,“急什么,那些粮食本来就是预备买地的,就是他姓林的不开口去劝,想立牌坊,但粮船一旦搬运上岸,那群饿疯了的恶鬼,有第一个买的就有第二个。”

“倒是……”

他阴恻恻地瞄了一眼林耀祖,“倒是你,你之前不一直说,有一击必成,能把姓林的彻底锤死的把柄在手上吗?”

上次京城林立涛状告林之绪不成。

林耀祖很怕在主子面前失了宠,主动提及,他手上有置林之绪于死地的把柄。

林耀祖眼珠动了动,现在买地的事还没成,这伙人暂时拧成一股绳,要是买成了呢?以江奇勋极其阴鸷的为人,他又将何去何从。

“江大公子别急!”林耀祖眼神飘忽,“这是也是我在我爹哪里听来的,等过几日我爹从京城来金陵,我定一五一十原封不动转告给江大公子听。”

江奇勋何其狡猾,这么敷衍的托词他怎么可能听不出来,他冷飕飕地道:“你最后没有半点隐瞒。”

这一夜注定无人入睡。

秦淮河清晨浓雾缭绕,燥热的天气似的河水像口巨大的锅,蒸腾的河岸上雾气浓厚的看不清人。

“都做好了!”

向渊迟鱼几个噌地钻进棚子。

一夜未睡,林之绪眼眸上拉了几道浅红血丝,他给趴在桌子上睡着的姜黎掖好了薄被,起身道:“走吧,去迎接京里来的钦差。”

浓雾还未散开,河岸边就已经有百姓拿着东西聚集。

即便千百个不愿意贱买祖辈留下的口粮地,但也架不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人饿死。

刘志仁他们几个终是坐不住,坐着轿子,穿着便服出现在河岸边上。

船上的粮商站出来高声道:“有换粮的到这边来,上等水田三两银子一亩,一两银子换八十斤大米,中等水田二两银子一亩……”

百姓们一听纷纷炸了锅。

“水灾刚发生的时候,还八两十两银一亩地,怎地现在就三两一亩地!”

有百姓愤恨地怒吼,“三两银子!那可是上田,一年能产五百斤的上田,你们就给三两银子!我们不卖!”

“对!我们不卖!”

人群中怒喝声不断。

船上粮商却满不在乎地高声道:“换粮卖地全凭自愿,但可说好了,现在是三两银,明个可不一定就是这个价了!”

即便价格低到了三两银子一亩地,也仍旧有支撑不下去的百姓,硬着头皮去卖粮。

姜黎站在棚子前,一脸肃容地盯着前方。

林之绪站在他身侧一言不发,看着苦苦挣扎的老百姓,为了一口吃的,卑贱如蝼蚁。

这些人的手上,各个有辛苦劳作到发黑的老茧,他们庸庸碌碌了一辈子,用尽了难看丑态,只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

他们的眼里仿佛只有吃这么一件事。

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转转脑筋,动动手指,就操控无数百姓的生死。

刘志仁他们坐在轿子上,与林之绪隔着不远对望,似乎是对眼下的局面满意极了,刘志仁竟破天荒朝林之绪笑了下。

林之绪则是一脸淡漠,眼神里仿佛淬了冰一样扫过他们。

河岸上卖地换粮已经开始了,浓雾被吹散了些,此时一辆小船靠近,船上载着几个身穿官府的男子。

江奇勋只看一眼,就变了脸色,“他、他这个时候怎么回来了!”

在曾道安、江叙平下船的那一刻。

河岸上诡异刮起一阵大风,吹的船上旌旗摇荡,坠在粮船上方的灯笼随风摇荡。

刘志仁看清灯笼上的几个字,吓的顿时魂不附体,跌爬着出了轿子,指着粮船失声大喊,“摘!给我全都摘下来!”

他不喊这一嗓子还好。

受惊破落似的嗓子一出,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粮船最上方挂着的灯笼上。

就见灯笼上的字不知何时被成了,“内宫敕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