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这次陛下在午门外张布袁贼的告罪疏,一看就是要严办啊。”
“毛帅先前被诬陷的罪名,定然能沉冤昭雪啊。”
“没错,虽然不清楚具体过程。”
“但午门这等重地,天子做此决定,绝不是临时起意,袁贼必被处以极刑。”
“陛下英明神武,先前我就说陛下知晓此事,定然不会放过袁贼。”
“现在看来事实就是这样的。”
在这西苑御台处,以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为首的东江将校。
就讲武堂所传通报,一个个情绪激动的交谈着。
这些时日待在西苑讲武堂,他们在周遇吉的带领下。
就相应的细则逐一了解,并在此期间产生碰撞。
在朱由检忙着授赏一事时,被选进讲武堂将军的这帮人。
他们在接触所进修的教材,还有所领完善教材的任务。
使得他们这帮人,也产生过极大的分歧。
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同样都是带兵打仗的人,谁服谁啊,但这恰恰也是朱由检想看到的。
毕竟适合后世的规矩制度,并不一定适合当前的大明。
在摸索中研讨出适合大明的,才是朱由检想要的。
反正三个月的时间,能通过朱由检所定考核的可以出讲武堂为将带兵,不能出去的就老实待着吧!
“肃清!”
周遇吉的声音,此时在御台响起,这让分散各处的将校纷纷安静下来。
急促的脚步声,突然在西苑御台骤现。
讲武堂所辖一众学员,以周遇吉为基准,迅速列阵集结。
曹文诏、左良玉、黄得功、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张世泽……
这些由朱由检亲自选定,被编入讲武堂进修。
以最快的速度列队完毕,一个个昂首挺胸的站立,双手自然垂于两腿外侧。
队列训练,是讲武堂的必修课。
考验一支军队的综合战力,就是要从这最基础东西开始。
哪怕是在冷兵器时代下,从最节省训练经费为出发点。
以队列训练去开展练兵,队列训练,绝对是强调并严守军规军纪。
培养令行禁止,端正风气的一种方法。
在王德化、朱纯臣等一众人的陪同下,朱由检缓步朝西苑御台走来。
看着眼前整齐划一的队列,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看来这几日的进修,让这帮人都有不小的改变啊。’
‘不错,是一个好的起点。’
朱由检心里很清楚,分布在大明各地的军队,每月能展开一两次操练,都算是不错的了。
纵使是驻守京畿的各部京营,或戍守边疆的各部边军。
能每月展开三四次操练,都是好的了。
倘若敢拿后世子弟兵的标准,来要求大明的军队,那纯粹是找死的行为。
真敢推动这样的训练方式,只怕大明各地都将闹出兵变。
“啪!”
“嘭!”
在朱由检感慨之际,只听一道整齐的并脚声。
还有一致的捶胸声,让他从思绪中拉回现实。
“陛下万岁!”
在王德化、朱纯臣等人,惊愕的注视下。
以周遇吉为首的将军,齐声怒吼起来。
面对众将校的问候,朱由检叉腰而立,朗声道,“大明万胜!”
在讲武堂现行的军规军纪中,不管是学员间行军礼,还是面见上官行军礼,皆以并脚、捶胸来定。
同时以‘敬礼’为起、以‘大明万胜’为尾。
唯独例外,当属朱由检,要高呼‘陛下万岁’。
朱由检要用这种方式,来强调上下级观念,强调军规军纪。
在‘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下,朱由检要一步步扭转大明武将的地位。
“朕前段时间,忙着处理朝政和军机要务,没得空来讲武堂这边。”
朱由检负手而立,看着眼前这帮人,来回走动道,“但是朕却也听说讲武堂有些人对现有要进修的学科,有着种种的质疑。”
“比如这队列训练,比如识文认字,比如实兵演练等等。”
“在朕看来,有质疑是好事,这证明现行学科,有不足的地方。”
“今天朕特意来西苑,召见你们这帮学员,来聊一聊,谈一谈,看看有什么是需要精进的。”
培养脱产的职业军人,是彻底扭转大明军队的唯一路线,秉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朱由检愿意多花费些时间,来奠定培养军官的体制。
哪怕期间各地战局,传来什么不利的战况。
只要能做好这一点,那朱由检心里坚信,以脱产的职业军人为骨干所筹建起的大明新军,定然能迸发出惊人的战力。
朱由检随和的态度,让队列中的众将校,不少都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这是他们先前所不敢想象的。
“一个个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都是骁勇善战的主,怎么在朕面前就露怯了?”
朱由检面露笑意,看着眼前的众将校,道,“既然进了西苑讲武堂,那你们就是天子门生。”
“心中有疑惑,论道,不是很正常的吗?”
“孔有德,你先说!”
“喏!”
被朱由检点名的孔有德,下意识挺身喝道,旋即便从队列中跑出。
压着内心生出的紧张,朗声道,“启禀陛下,学生有一事不明。”
“为何在讲武堂进修,要识文认字?这不是文人才要学的吗?”
“学生等是统兵打仗的将领,能带好兵,打好仗,才是本职。”
“此议,也是中低级将校班所疑惑的。”
朱由检在西苑创设讲武堂,下辖各级将校班,以培养各级军官。
同时划分不同的学科,来让他们专精一项。
军队是一个整体,然在这整体之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兵种。
即便是当前所处的冷兵器时代,亦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检验一支军队的强悍与否,是以各兵种间的协同作战而定,各司其职。
在相同的军规军纪下,做好打仗这件事情。
闻言,朱由检沉声道,“朕也算是领兵打过仗的人。”
“尽管跟你们相比,朕上战场的次数不多。”
“在我们行军打仗期间,必然涉及到军令传递,以达到统兵将领的作战部署。”
“然在紧急的战况下,仅靠传令兵口述转达,定会出现不明确,战情偏差等隐患。”
“而以文书的形式传递,能精准的进行明确。”
“那么身为各级将领,当这样的文书军令传递到你的手中,却不能看懂和领会,那仗怎么打?”
“总不能说我大明军队中,给各级将校配一名诵读军令的文人吧?”
“技多不压身的道理,朕不展开去讲,你们这些人心里也都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