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陛下,您这是要造反吗?

这座六进豪宅便是魏国公徐弘基的宅邸,也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时封魏国公的徐达亲自督公建造的。

不过最初的魏国公府占地并不是很大,之所以能有今天占地千亩的规格,也是经过两百余年来历代魏国公巧取豪夺才形成的。

偌大的国公府里假山池塘、名贵花木遍布,曲折回廊似是永无尽头一般,若干大小庭院彼此相通相连。

行走其中时常有木质两层小楼拔地而起,为的便是能从不同角度和高度,欣赏府中各种秀丽的景色。

徐达如果再世的话,如果没人引领,进了自家宅子也许连洗手的地方都找不到。

魏国公一脉传至现在的徐弘基已经是第十代。

虽然自崇祯五年起,皇帝下旨撤销大明各地的卫所,魏国公府不再握有兵权,但两百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和威望还是无人能比。

魏国公府依旧是公认的大明顶尖的勋贵府邸,仅比在北京的英国公府地位略低一些,但却远超其余的公侯伯府。

前几日,徐弘基派遣府中管事,以自己六十五岁寿诞之名在南京城中遍洒请柬。

邀请诸多城内的勋贵今日申时末前来府中宴饮欢聚。

现在虽说距离申时末还有一段时间,但收到邀请的勋贵们已是各自携带礼物,提前来到了魏国公府中。

其实不管是徐弘基还是诸多客人心里都明白,这次的寿诞之宴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年过六旬的徐弘基身染重疴已有一年多,身体已是每况愈下,已经有大半年不曾见客了。

此次宴饮的目的各人心中有数,为的就是商讨如何应对士绅一体纳粮之事。

这个消息在京师刚一传开,很快便被昼夜不停航行于运河之上的商船带到了江南一带,并随即在士绅大户们之间引发了滔天巨浪。

这些声浪很快便汇聚成了一种声音,皇帝无德,朝廷奸佞当道,竟然欲行此恶政夺民口中之食,此举以致天怒人怨!

江南全体官员士绅当同气连枝,集体为民发声,声讨此等残民恶政之同时,采取必要之手段,阻止其在江南实施。

从消息传来到现在十余日的时间里,除了松江府和宁波府以外,江浙地带所有府州县官府主官们,每日都会接待成批的士绅大户登门造访。

强烈要求父母官们上书皇帝和朝廷,尽早打消这种欲劫掠民众的强盗行为,以保障江南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各地大批士子生员也纷纷集结到官府门前静坐示威,抗议朝廷即将推行的苦民之策。

江苏和浙江巡抚衙门也是门庭若市,每天都有或是致仕高官、或是在任高官的亲友等等各色人等登门问询。

追问朝廷是否真要推行此策,并告诫两位高官,江南历来为朝廷赋税重地。

若是此策施行,现今之繁华盛景眨眼间便会烟消雾散,希望两位抚台即刻上本皇帝,言明此事的危害性。

不使刚刚稳定的大明再度陷入不可挽救之祸患当中。

江浙两省各地主官中有人已经开始互通声气,准备联名上本,向朝廷阐明此策实施之后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请求朝堂重臣们三思而行。

这些人当然都是即将推行的新政的直接受损者。

就像朱由检考虑到的那样,相对于士绅一体纳粮带来的伤害,它给出的补偿根本不够看,很多人根本没把那点补偿放在眼中。

这些人心目中认定,补偿归补偿,我们给你做官,任何报酬都是应该给的,但想从我们手里拿钱,你这和流贼有何区别?

陛下,你这是要造反吗?

比起士绅集团强烈的躁动和反对声,扎堆定居在南京的勋贵们相对来说倒是显得安静了许多。

他们除了各自连夜派人赶赴京城探听各种详情之外,在消息传回之前很默契的保持了沉默,甚至连江苏巡抚衙门也去过。

对于这些坐看大明两百年风云变幻的勋贵们来说,看清风向再做决断,才是确保富贵延绵最好的方式。

随着时间到了申时中,保国公朱国弼、定国公徐文爵、灵璧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郁、忻城伯赵之龙等接到邀请的勋贵们全部抵达魏国公府。

并在宾客的引领下来到了第四进花园内,徐弘基正在池塘边的一座客厅中等候着他们。

这座整体用紫檀木打制的客厅分为两间,一进门的外间内已经点亮了数盏造型雅致、做工精巧的宫灯。

里面掺杂了南海熏香的牛油蜡烛正散发出宜人的清香,四角都摆放着雕刻着吉祥图案的银盆。

里面不带一丝烟火气的金丝竹炭燃的正旺,使得室内温度温暖如春。

在外间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黄花梨木打造的八仙桌和八张放着软垫靠背的雕花座椅,由于时辰尚早,八仙桌上并未摆着酒菜,只有碟干果糕点放在上面。

“欢迎诸位贤弟来府上做客,老哥哥我不良于行,就不出去亲迎诸位了。

现下时辰还早,敢请诸位贤弟先行入内,咱们先叙旧闲谈一番再行宴饮可好?

徐五,且去告知府中所有人等,无有吩咐,不得靠近此处百步之内!”

就在朱国弼等人先后踏进客厅立定之后,徐弘基低沉而威严的声音从里间传了出来。

众人闻声相互礼让一番后,按照爵位排序依次进入了一侧的议事堂中。

“老夫自去岁以来便沉疴复发,估摸着已是时日无多了。

这一年多来诸位贤弟或是亲至府上,或是遣了自家子侄携带礼品前来探望,徐某在此要当面向诸位贤弟致以谢意。

待老朽故去之后,还望诸位贤弟能看在祖辈以及老朽之情面上。

能善待我魏国公府,于诸般事物上能多多帮衬一把。

此时此刻,老夫只望我等祖宗之间结下之深情厚谊能够代代承继下去,以确保我等子孙后代能福寿延绵,永享太平。

为此,我等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以远见卓识为子孙谋福祉。

不致因大事骤临而方寸尽失,此亦为老夫邀集诸位前来之目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