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怎么哭了,李世民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李承乾怎么说动夷男伏击李思摩的,李世民是百思不得其解。
虽然夷男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有些着急跟东突厥开战,但是他绝不会选择这么个时候开战。
哪怕李承乾舌灿莲花,也不可能把夷男给说出失心疯来吧?他这事干的风险比天都大,有灭国之危。
李承乾怎么劝的呢?李承乾根本就没劝,倒不是他跟夷男说不上话,而是他了解夷男的性格,这事必须得是夷男自己拿的主意。
别人的劝说他只会先往反的方向考虑,你越劝我这么干,我越是要多想想这么干是不是中了你的计。
李承乾是在李世民下诏命令李思摩出征之后,才快马加鞭地赶回薛延陀的。
薛延陀部下有许多原来东突厥的子民,所以李思摩手下的百姓多有想通过亲戚关系,悄悄逃往薛延陀的。
毕竟薛延陀比东突厥势大,谁愿意跟着李思摩东奔西走?到薛延陀过安安生生的日子多好?
好吗?当然好,太好了,李承乾特别的高兴,放出豪言壮语,高调地表示欢迎,来吧,快来吧,过冬的食材都不够了。
他派人到处宣传他的口号,声称薛延陀正在大肆地准备腌肉的坛子,热烈欢迎东突厥的百姓。
不只是李思摩帐下的东突厥百姓,就连一直生活在薛延陀的东突厥旧民,也被唐直揪出来,统统塞进坛子里去了。
这一来薛延陀大批东突厥的旧民,疯狂地逃往李思摩那边,逃有用吗?有用!凡是逃的,只要逃的方向正确,唐直都不追。
唐直做这些事,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夷男可不知道这些琐碎,他就只知道李思摩大兵一动,薛延陀大量的子民都投奔东突厥去了。
突然间大量的人口流失,令夷男可汗暴怒,并且这个流失的速度之快,完全超出了他的想像。
不快点下决心,人就要跑光了,他又急又慌之下,不得不带领着人马前去伏击李思摩。
反正薛延陀早晚也得跟东突厥开战,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以前是害怕大唐干预,如今大唐干不干预,薛延陀的人口也受不了这么急剧的减少。
被逼到悬崖边上的人,哪怕明知道死没生了。
况且就算薛延陀因大唐出兵而亡国,咱不也是战败亡国的吗?总比就这么非战斗减员至死,要好听点吧?
那些东突厥的旧民逃跑的时候,可没丢下他们的至亲骨肉,哪个人跑都得拐走好几个薛延陀的原住民。
夷男脑瓜子一热,决定拼了,一声令下,两个儿子都必须随父出战,谁不去谁就直接以死明志吧。
拔灼大度设没有二话,本来东突厥也是要从他的领地上经过,他没得推脱。
曳莽突利失不想去,又不敢不去,唐直承诺寸步不离,一定保证他的安全,他才不情愿地去了。
唐直自然是寻机会,提前给他曾经最崇拜的人物李思摩透了消息,什么地方埋伏了多少人,都告诉他个清清楚楚。
李承乾以为李思摩好歹手里有四万士兵,还有十万百姓,加上这么清晰的情报在手,他肯定能跟薛延陀死战到底。
要知道突厥的百姓个个能上得去战场,哪个突厥人不会骑马射箭?
结果李思摩对情报半信半疑,挑个埋伏人数不多的地方,特意路过一下,发现确实是跟情报上的一样,他拨转马头,撒开蹄子就跑了。
早知道李思摩?,可是万万没想到他?到了这个地步,跑得比兔子都快。
唐直自然是打先锋的,他虚张声势地把人往远处赶,导致更多的薛延陀人跟着逃往了大唐。
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李承乾太知道大唐缺人了,尤其现在正要东征,多赶到大唐一些人总是好的。
这仗打出了难以言喻的水平,这是一场神奇到没有人觉得亏的战争。
东突厥全体逃进了大唐境内,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原本只有十万百姓,一清点发现非但没有少,还多出来两万多。
大唐接纳了许多的士兵、百姓、牲畜,真可谓是不战而赢。
薛延陀已经把唐直捧到了军神的高度了,唐直一战把东突厥打得溃不成军!
更令薛延陀兴奋的是,大唐都被唐直这场仗,给打得没有了跟薛延陀开战的勇气。
夷男寝食难安地担心大唐会兵指薛延陀,结果大唐就只写封信来,警告他不要再做出类似的蠢事。
夷男捧着李世民写的诏书,认得的字不算太多,别人来翻译他都信不着了,特意喊唐直过来给他翻译。
夷男跟大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