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采取了从内部碾压的战术,逼得当地的武装力量不得不4散奔逃。但无论他们怎么跑,都逃不出日本人的包围。
他们跑得越快,损失就越惨重,所谓的抗日救国计划也在日本人的攻击下土崩瓦解。
渐渐地,所有武装都聚集在了一起。这时敌人强大,国共已经不分了,他们渐渐向我军靠拢,希望同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队联合起来,冲破鬼子的包围。可惜,他们一到就引来了鬼子的主力。
此时,田边盛武已经得知第21师团主力全军覆没,第4独立混成旅团岌岌可危,所以怒火中烧,命令扫荡冀中的军队加快扫荡速度,务必要将冀中境内的抵抗力量一网打尽,然后调集军队南下,向冀南发起进攻。
日本人逐渐握紧铁拳,已将安平一线紧紧掌握。
在大官亭稍作休整之后,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孟衫率领第一、二师匆匆向安平进发。这一路上,他们不断与敌人交战,接应着被日本人追杀的各路军队和地方干部,终于抵达安平,与人民自卫军汇合,他们决定分头行动,以最快的速度转移到安平西南束鹿县境内的沧石路
。
在主力部队撤离安平之后,日本人随即占领了安平县,并展开追击行动。
孟衫见势不妙,决定反攻一波,拖住日本人的脚步。结果一场战斗下来,他们非但没能击溃日本人的先锋部队,反而被日本人的主力部队给缠住了。特别是鬼子飞机的轰炸和扫射,使许多士兵血肉模糊,死于非命。
眼看着己方死伤惨重,根本无法抵挡鬼子的进攻,再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孟衫不得不组织部队互相掩护,退出了战场。
看着断后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孟衫悲痛欲绝,连忙向友军发报道:“敌人太强了,我们抵挡不住。请速速联络冀南方面,协助我们突围。”
终于,夜幕降临,鬼子的飞机停止了轰击。孟衫急忙派人去通知相关友军,说日寇的主力马上就要到了,必须尽快通过沧石路和徳石线,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相关友军刚刚收到徐宝根的电报,知道我军已控制了辛集,不久就会占领沧石路上的要害。
徐宝根发电要求冀中部队加速前进,务必在晚上九点前通过沧石路,晚上十一点前通过徳石线。
此时范
峡,乔黎等人正在沧石路附近被日本人追杀。
当他们看到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队向沧石路进发的时候,几个机灵的人立刻意识到,他们是要向冀南突围。听说河北南部有一支八路军的正规部队,估计这支部队就是到沧石路去接应河北人民自卫军和游击军的部队。
事已至此,这些武装部队他们也不管后面的日本人了,直奔新垒。
当鬼子中队长听到声音时,远处已经有不少灯光亮了起来。鬼子队长知道,这是皇军主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信号,意味着冀中的抵抗力量就藏在这片漆黑的天空之下。
鬼子中队长立即命令部队准备作战,并向联队长汇报情况。
不多时,黑压压一片人影在黑夜中出现,向沧石路涌去。不用多说,那就是支那抵抗军正在被大部队追杀。
看着那群人越走越近,已经快到公路了。鬼子中队长咧嘴一笑,高举着手中的大刀,大喝一声:“杀给给!”
鬼子的机关枪以及步枪同时开火,密密麻麻的子弹打得赵湘的部队东倒西歪,惊慌失措的士兵们纷纷跪倒在地。后面的士兵立刻大叫起来:“前面
是日本人!”
然后转身就逃,队伍一片混乱。
赵湘怒不可遏,拿出手枪砰砰砰的连开了三枪,一边大喊:“别慌,别慌!日本人只是小股部队,所有人跟我上!”说着,他抓起一把机枪就开始扫射。
随着赵湘一马当先,后方的士兵们终于不再慌乱,各大队长、营长、连长们也纷纷组织起队伍来,跟随着赵湘冲了上去。
这场战斗一开始,沧石路上的日本军队就被惊动了,一辆辆汽车、装甲车都亮起了灯光,照亮了整个战场。突围的队伍顿时成了众矢之的,处境岌岌可危。
赵湘见状,赶紧趴下。刚一落地,一颗颗子弹就呼啸而过,打倒了几个反应稍慢的士兵。
参谋长吕朝一听,顿时破口大骂道:“妈的!要你们有何用!”
说完,他连忙命人带着部队冲上去,用炮火压制敌人,为部队打开一个缺口,从而争取时间。又命二团守住东面,三团守住西面,并让孟衫赶快撤。
赵湘,范峡等人,一看自卫军的主力到了,就自动的让开了。
人民自卫军的有机炮手都是身经百战。
几门迫击炮突然开火,立刻把
敌人的阵地搞得乱成一团,敌人中队长立刻觉得压力很大,一面向联队长求援,一面命人开火。
这时,情况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日本大军从远处飞驰而来,沧石路上的日本守备军,坦克,装甲车以及摩托车都轰隆隆地响个不停。所有的步兵和骑兵都被调动起来,向新垒冲去。
日军炮台已经开始了远程射击,一枚枚炮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落在了突围部队的据点上。
吕朝急得团团转,拍马走到前头,准备指挥全军,用人海战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往前冲去。
奇迹出现了!
一队日本人从南边飞驰而来,车灯闪闪发亮,到了鬼子的后方,为首的摩托车调转方向,向着东边飞驰而去。
后面的摩托,装甲车,汽车纷纷调转方向,一字排开。
鬼子中队长见援军到了,立刻站起身来,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命令装甲车开火。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装甲车、汽车和摩托上的子弹,并不是射向突围的冀中军,而是射向了那些拼命射击的日军。
鬼子队长只来得及喊出“巴嘎”两个字,机枪弹就从他腰间射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