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神剑喻道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文物是否南迁的事,在辩论上也逐渐有了分晓:张学良、宋子文、蔡先生、蒋委员长等支持故宫文物南迁,做未雨绸缪之备;委员长拍案定夺:故宫文物必须南迁,虽然悠悠之口未止,可是方向已定。

木箱、绳子、棉花、垫纸这些都备好了;这次装文物用到的绳子,估计都能绕北平城几圈了。西直门古玩行的老师傅很有意思,不仅仅自己如约而来,还带了几位同行,一边教着如何装箱文物,一边还做着文物的鉴赏。

“这填白脱胎瓷器,你别看它薄如蛋壳,只要在底部垫上厚厚的棉花,碗里也铺上一层薄棉,然后,将第二只瓷碗叠上去,用纸包好,系上绳子就好了。”西直门古玩行的老师傅做着示范。

易颖他们口中啧啧称奇:“没想到,这一包就是一对。”

“好事成双嘛。”师傅毕竟是做生意的,很会说吉祥话。

“至于装箱子嘛,先将包好的瓷碗排上一层,最层棉花;如果留有空隙,再用棉花填充。在第一层的瓷碗上在垫上一层棉花,一层稻草,如此,再放置第二层棉花。”师傅这样教着。

“这样都成了千层糕了。”易颖说到。

“可不。”师傅并不怒,反而觉得这个比喻很生动。

还是欧阳远有些疑虑:“师傅,这样子装箱能经得住舟车劳顿吗?上火车、上板车、卸货,都难免有碰撞。”

“没事的。”师傅把手一摆,“你以为,就你们故宫见过这些稀奇的玩意,咱也得进货;这样包装,咱进货就没有坏过;真不济,你就将它们想象成鸡蛋,鸡蛋虽易碎,总得从鸡场带到菜市场吧。”

午休的时候,朱茗在剑阁附近碰见了那位西直门古玩行的老师傅,此人似乎在寻找些什么;四处张望之下,就在剑阁的牌匾下伫脚。此时的剑阁已经搬空,里面都是些空架子而已。

老师傅刚刚抬脚跨过门槛,便被朱茗从背后叫住:“师傅——”

老师傅猛的一回头看见朱茗,神色有点不自然,还是应付着:“哦,姑娘。”

“你在找什么?”其实朱茗并没有恶意,她以为老师傅在找厕所,毕竟剑阁已经搬空。

“找——”老师傅指着里面的空架子,“据说,故宫有许多的帝王剑,老朽本想看看,没想到,如今剑阁已经空了。”

故宫的藏剑不如那些薄的瓷器,只要收进剑鞘;装箱即可,所以是第一批封箱的文物;朱茗往里面瞅了一眼:“帝王剑,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也是那越王勾践剑了吧。”用欧阳远的原话说,这些宝贝得早早收好,千万不要落入倭寇之手,万一被夺去,恐怕我国武运受到影响。

老师傅的神色暗淡了许多,最后望进剑阁一眼:“算了,我与它无缘;本想亲眼看看这神剑。”

“神剑?”朱茗惊了,她在剑阁做过清点入册的工作,里面不外乎就是青铜剑、帝王剑、将军剑、素剑,还有若干剑柄。故宫藏剑虽多,可是神剑她怎么没听说过。

老师傅苦涩地笑了笑,抬头望了一眼天空:“神剑喻道,它本在这天地之间;如今,大道中落,定是它应劫而生之时了。”说着,便摇摇头,走了。

闭馆后夜里的故宫显得尤为冷清,虽说安排了宪兵日夜值班巡逻;可对于宪兵而言,既然门口都被堵住了,只剩下两个主要的入口;那过密的巡逻,也是杞人忧天了;于是,有的巡着、值更着,便找了间房间,睡去了。

成颖独自经过一处宫殿的大门,此刻风一吹,一处窗户被吹开了;走上去关窗户之时,发现屋内有十具石鼓,石鼓成碣状,外形像鼓这种乐器,上细下粗顶微圆,乍一看,跟寻常人家的石墩子也没啥两样,只是上面镌刻的文字让它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此时,故宫的许多文物都开始了装箱,倒是这十具石鼓因为特殊性,还摆在那里。看着这十具石鼓,成颖的脑海中谷光掠影般闪过许多的往事:凤翔县一处隐秘的村庄、一扇轻掩的柴门,一个小院,小院树房檐下的石鼓,还有一位执刀的汉子。

为了将脑海中这些故事编织成型,成颖推开了宫门,踏进了宫殿;就在他踏入门槛的那一刹那,时光流转间,他仿佛又回到了不知多久前的一座村间小院落,推开轻掩的柴门,看见石鼓旁一个男子正在拿着刀在做饭。男子穿着一身布衣,一副乡下人的打扮;看见门被推开,他多少有些惊讶,看见来人,便上下打量了一下推开门的成颖;眼光在成颖持剑的右手上停留了许久。

成颖说:“老乡,我想讨杯水喝。”他的说话打断了两人间的沉默。

一阵短暂的惊愕后,男子的脸上挤出一个客气的笑容,手在裤子间擦了擦后,立马给成颖端上一个茶。接过杯子,将剑放在桌面上,成颖坐下来喝起茶来;茶面墨色,映照出他的模样:长发束冠、汉朝装束。成颖四处张望,这房子虽清贫,也说不上家徒四壁;最终他的目光在那句屋檐下石鼓上停留了许久。

看着男子在案桌旁忙碌的模样,成颖说了句:“谢先生赠茶。”

男子手中的刀停住了,半响后回头,脸上有一个僵硬的笑容:“什么好谢的,不过就是粗茶而已。”

成颖望了望天边:“既然天色尚早,先生既然不急着做饭,要不坐下来,同我饮一杯?”

男子犹豫了一下,眼珠子骨溜骨溜转动了一下,而后将手中的刀往案桌上一插:“好。”

成颖给男子添茶后,自己再饮上几口,茶香萦绕唇齿之间:“这茶甚好,虽说不上琼脂雨露,也算是甘醇。”

男子几次望向成颖:“这不过就是山的那头,村民新采的新茶而已;这穷乡僻壤的,哪有先生说的好?”

成颖将茶一饮而尽:“那看来,先生在这穷乡僻壤偏安一隅,过的颇为舒适;也许早就忘却了庙堂之上的那些尔虞我诈了吧。”

男子的目光一凛,猛的一下站起来,往旁边一闪:“你是如何认出我的?”

成颖从剑鞘里抽出那把如秋水般带着寒意的剑,冷冷地指了指屋檐下的那具石鼓:“这穷乡僻壤当中,也就只有先生您懂得它的价值了吧;如果是寻常的村野莽夫,估计它早就被当成是石墩子或者是砧板了吧?是吧,班定远先生?”

男子脸上并无惧色,抄起一把刀:“我是班定远,没错;所以是董卓,让你过来杀我的?”

两人剑拔弩张之时,成颖突然将取出半截的剑插回剑鞘之中:“董卓确实悬赏来捉拿你,可我真的是路过的,讨一杯茶水喝。”话毕,便迈开脚步往门外走去。

“等等。”背后班定远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的杀气。

成颖并没有回头:“先生,是担心,我走出这院子后,便会找一批人过来,扰了先生的宁静?多虑了。”说着,又往前走了一步。

班定远拿着刀的手暴出了青筋:“我凭什么相信你?”

成颖此刻微微一回首,也许他的余光也瞥见了那刀的锋芒:“不需要相信,我并无意卷入你们朝廷的纷争中;也许庙堂之高,才是先生心之所属;可江湖之远,才是我的容身之处。”话毕,便真的走出了院子。背后虽然充斥着班定远的杀意,可是这杀意终究还是没有出手。

风又一次将窗户吹来,也吹断了成颖的思绪;紫禁城夜里的寒意将他拉回现实:他望着灯光下那十具石鼓,嘴里叨念了一句:你们才是那些见过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之物吧,受过庙堂的祭拜,也在草莽之间受过风吹雨打。

按照朱茗和成颖的约定,朱茗会将书放在那小楼的案桌之上;那小楼门轻掩,如叩三下,无人应答,那自可入内取走书本。

每次,朱茗看着那空空如也的案桌,心想,我跟他真没缘分;偌大的紫禁城,能相遇,也挺难。

故宫文物装箱之时,朱茗的手被木刺所伤,晚上回家,母亲打着灯,为她挑刺;母亲将针放煤油灯上烧一烧,再寸寸地检查着朱茗的指尖,嘴里还不忘唠叨着:“怎么那么不小心,活虽然紧张,自己也得当心。莫要自己一个人搬重物,折了腰,那就麻烦大了。”

低头之际,朱茗看见母亲颅顶的银发,想起如果故宫文物南迁,她就得跟着走了;鼻子一酸,竟然有些抽泣:“母亲——”

此时,母亲似乎找到那根刺了,埋头:“忍着点哦,针往里一挑,刺出来了,血也流了点。”

“好了。”母亲再次抬头之际,朱茗已经哭成泪人。

“好孩子,很疼吗?”母亲心疼,抹去她眼角的泪痕。

朱茗抽泣着,扭过头去,只是想起分别在即,那眼泪就止不住,就哽咽着说:“不疼——我只是想起,很快就要离开了,心里难受。”

母亲也触景生情,眼泪也流了出来:“好孩子,我和你父亲都支持你随故宫文物南迁。你忧心什么,一路上,有馆长、有同僚、还有宪兵看守文物;南下后,总比在这危城安全;也能让你父母多宽心。你只需多多给我们写书信,即可。”说着,抹掉了自己的眼泪。随着文物南迁的事已经拍案,朱茗的父母也非常同意朱茗随故宫文物南迁,用父亲的话就是:“你本是故宫工作人员,如今故宫如此大的工程,你怎能中途退出;虽然路途辛苦,去便是了。”其实,父母还有私心,如今东北沦陷,山海关被破,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不知何时就到了;听见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惨状,他们无不心惊;如今,自己的女儿可以南下到上海、南京去,自然是好的。

“可是——”朱茗已经哭成了泪人,“可是,您和父亲,还有祖母,年事已高,这一别——”

“傻孩子,政府不是说吗,等时局稳定,故宫文物就迁回北平。”母亲轻抚着朱茗的后背,其实她的心里知道,自甲午以来,国道中落,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将外寇赶出国门的;只是希望,你们的女儿能远离灾难而已。此别何时归?她也说不定,可能此别就是永别了;可想到女儿安康,他们哪怕泉下,也能心安。

朱茗回到故宫博物馆,发现她借出的书已经还了,里面还夹带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到:谢姑娘借阅书籍,看过书中所载后,顿悟,原来这百年来,我中华已落后于人,而国人尚且不知,直到被洋人用坚炮利船敲开国门。近百年来,是我民族数千年来未逢之大劫。甲午之败,乃是一腐败政府落败于一励精图治政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管何时,不管民众政府都应该有危机感。如今,时事尚且如此,民众当共赴国难;每一民众,力量虽微,应是应劫而生,力当图强。

朱茗看着那字帖内收外放、疏密有致、气势凛然中带着奇险之锋芒;字与字之间不计较工拙,浑然天成,似乎借字帖在抒发胸中之愤懑。只是,写字之人,似乎还不完全懂繁体字,繁体字和大篆夹杂使用。毛笔之粗糙,完全不影响他的发挥。

朱茗拿起那帖子,往光线透进来的方向一照,发现跟以往的报纸那般,有明显的压痕;突然想起:哦,自己买的毛笔还没有给他呢;还是给钢笔算了。回家后,朱茗翻箱倒柜,终于抄出以前上学时用的字典,而后,加上标注;几乎每个晚上都做到深夜,才将自己所知道的大篆字体标注在字典旁。

后将这本字典加上几本书放在他们约定的地方,加上纸条:赠你学习之用;几天后,字典和书没了,倒是出现了一串冰糖葫芦加一张纸条:我发了薪水;穿街走巷走,发现有卖冰糖葫芦的;没想到,这小吃卖了上千年,还流行;望姑娘勿要嫌弃。

朱茗和成颖就那般用书和纸条做着交流,故宫之大,他们很少见面。书和笔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你的繁体字学习的很快。”朱茗写。

“得益于姑娘所选的书籍;谢姑娘。”成颖回信。

“你是如何习得大篆的?”朱茗问。

“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不断,类比旁通而已;我一介武夫,所习不多。”成颖回信,“倒是如今姑娘所谋,乃是延续我中华文明之事,文化传播不应因战事而中断。”

成颖的每一张字帖,朱茗都留着;每每夜深时分,看着那字体,朱茗不自觉地描着字迹,心想:他真的仅仅是一个宪兵吗?

故宫文物的打包装箱一直有条不紊;倒是那石鼓又大又重又薄,让人苦思冥想都不知道如何将它们塞进箱子里。近几日来,馆长累的够呛,就干脆坐了下来。

朱茗上去询问:“这十具石鼓可有装箱之法?”

馆长反问:“你不是师承那北平著名的金玉学究吗?石鼓如何装箱,你师傅没教你?”

朱茗吸了口气,她知道馆长所言多有打趣之意:“这石鼓,每个石鼓就重两吨,又不能碰撞,石鼓上有文字的地方,乃是石鼓最为珍贵的地方,如今,经过数千年的日晒、雨淋、风吹,石鼓表面都有缝隙了。我担心如果保管不善,在运输的过程中,那上面的字就直接脱落了。”

“那不正好,秦刻石鼓,变成了真的石鼓。”馆长打趣说着。

“你这个老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上来,就指着馆长的鼻子:“你这馆长之责,岂不是欺世盗名得来的?”来者,正是马衡。

马衡一来,馆长就一个鲤鱼打挺般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说曹操,曹操到;这石鼓如何装箱,就你们师徒两负责。”说着,居然扬长而去了。

原来,馆长这几天放着石鼓不管,是守株待兔。

马衡恨得牙痒痒,手一摆:“走。”

“去哪里?”朱茗紧跟其后。

“去达古斋。”马衡说着,便一刻不停留地望门外跑去。

路上,朱茗怯生生地问:“老师,你之前不是反对故宫文物南迁吗?”

马衡低头看了女徒弟一眼,叹了口气:“此一时彼一时,我随执着,也不能执着于旧礼;现在既然山海关已破,日本人马上就来了;老祖宗的东西,能守住的话,还是要守住。”

到了达古斋,那北平著名的收藏家霍保禄先生正是马衡的多年好友,两人寒暄一番后,霍保禄将这种石刻藏品保存运输的方法细数交给马衡。

先用极薄极其柔软的高丽纸蘸水浸湿后,用镊子将高丽纸塞入石鼓的裂缝中;然后用薄薄的棉花层将石鼓包裹好,要包上四五层,封好。外面在糊裱上厚的高丽纸,用粗麻绳捆好,再在外面裹上几层棉被,才能入箱。

包裹完毕后,朱茗望着那只比原来高了一倍的庞大大物,顿时有种望洋兴叹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