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终章

见李叔慎被拖下去,李世民挥了挥手将殿内的宫女太监一并招走。

独留李世民和李恪在殿中对坐。

大殿内一片寂静,李世民就坐在李恪对面,静静的看着李恪,突然轻笑一声,摇了摇头,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坐在地上。

看了一眼李恪问道:“你刚刚说参与叛乱之人全部都已经被处死,是为了吓唬李叔慎,还是真的?”

“你弟弟,还有参与的将领……”

李恪闻言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斩钉截铁道:“全都杀了,一个不留,包括参与此事的人员家族,两代以内全部诛杀。”

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沉默了一下。

“都是你的主意?”

李恪点了点头,开口道:“儿臣没有开玩笑,这一次用重典,对于日后朝廷要做的事儿也有好处。”

“还请父皇谅解。”

听到这话,李世民瞬间沉默下来,但随后飒然一笑。

“朕知道你要做的事情有多难,既然你都做了,那朕自然是要支持你的。”

“今夜过后,你好生安排,万事朕明日再说。”

翌日,武德殿外。

一夜乱局并没有影响到武德殿,甚至宫内的乱局仅仅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就被解决了。

至于长安城内的叛乱,甚至连个水花都没有溅起,就被迅速镇压。

赵节的人刚刚在京兆府衙门集结起来,就被人围在了里面剿灭。

可即便如此,长安城内昨夜也没少死人。

不少府邸一夜只见被屠灭,甚至连一条狗都没剩下。

堂上未曾被牵扯的官员,总览史书,当了大半辈子官的人,都未曾见过如此叛乱和平叛的。

叛乱草率也就罢了,平叛之人甚至只是听从命令在行事。

这个过程中根本不需要证据和审问,只是有目的的在清除一样。

而这朝中最扎眼的还是站在太子身边的李恪。

这位素来以笑示人的王爷,据说昨夜的行动就是其亲自指挥的!

站在李恪身边的李承乾此刻如芒在背。

他是知道这些眼神看的不是自己,而是在看李恪。

就在昨晚,他被母后叫到宫中深谈一夜,准确来说就是摊牌。

母后让自己主动让出来太子之位,交给李恪。

他虽然早有这个概念,但如今真让自己抉择,心中还是有些烦躁。

但这一切,都随着李恪平叛一事消失不见了。

这功劳太大,自己压根没有沾上一点,就算是现在不提,日后也会被拿出来,思前想后,他挣扎了一夜终于将那封赐表奉上。

只是,知道这事儿的人并不多。

恰在此时,那武德殿内便有一名太监走了出来,手中拂尘一甩,接着便是高喊一声。

“陛下有诏!百官觐见!”

随着声音落下,一直侯在殿外的百官才躬身朝着殿内走去。

刚刚走进大殿,不少人便悄悄抬眼看了看,一眼就发现那帝位之上坐的正是许久未露面的李世民。

“臣等拜见陛下!”

李世民双手一抬,接着便是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诸卿免礼!”

此刻不少人

听到这声音,也是心中一震。

前段时间还说陛下病重昏迷,这眨眼间的工夫就如此中气十足,可不像是生过病的样子,看来传闻中说陛下是装病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

李世民目光扫过百官,随后缓缓道:“这段时间劳烦诸卿挂念,朕身体无恙。”

“至于昨夜发生的事情,想来就是朕不说,诸位也都了解了些。”

“郯王李恽伙同李叔慎暗中在药中下毒,被蜀王李恪识破。”

“朕依照蜀王谋划,装病不出,最终将朝中意图谋反之人引出,昨夜打斗也是为了剿灭叛乱,早有安排而没有出现意外。”

众人听到这话,瞬间恍然大悟。

原本还好奇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变故,现在算是全都明白了!

这一切还真的就是蜀王谋划的!

但就在这时,队列中却是一人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疑问!”

听到这突然响起的声音,李世民眉头一皱,一种不祥的预感随之涌上心头。

抬头看向说话的人,发现果然是魏征!

这时候站出来,按照李世民自己的经验,那是绝对没有好事儿!

果不其然,李世民只是看了一眼魏征,那魏征便径直开口道:“陛下,臣有疑问,还望陛下回答!”

眼瞅着躲不过去,李世民只好耐着性子问道:“爱卿所问何事啊?”

只见那魏征听到这话,立马开口道:“陛下,臣上朝之前听闻,长安城内数个官员府邸惨遭屠戮,一族之人无一幸免!”

“敢问陛下

,未参与叛乱,未经刑部三司审问定罪,是谁给剿灭叛乱之人的权力,无故屠戮性命!”

“是大唐律法?还是圣人诏命?”

魏征此番开口说话,语气掷地有声,正气凌然。

便是队列中不少其他人也是暗中颔首,表示认同。

他们虽然没有魏征这么大胆,但却也知道昨晚上滥杀这事儿太过分了。

只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这时候居然点了点头。

“此事朕也觉得不妥,但事权从急,已然成了这样,诸位爱卿还要朕诛杀蜀王李恪,为叛军洗刷冤屈?”

此话一出,众人霎那间不在说话。

李世民见状,接着说道:“朕为表惩戒,决定废黜李恪蜀王封号,收回封地。”

闻言,原本还有些不服气的人霎那间闭嘴不言。

但接下来李世民的一句话,却是把所有人整不会了。

“昨夜,太子李承乾已经向朕递交奏疏,请辞太子之位,朕思前想后,觉得这事儿既然是他主动提出来的,那朕不能不考虑。”

“太子才德兼具,然如今国情在此,略有不合,朕决议免除李承乾太子之位,改封晋王,封地晋阳。”

“至于太子之位,朕打算另举贤能。”

听到这里,大臣们已经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了。

尤其是李恪,此时也是满脸诧异的看和李承乾。

却见那李承乾满脸如释重负的样子,心中便涌出一种不祥的预感来。

自己被废封地,那岂不是说自己再也离不开长安了?

但李世民

压根不给李恪反应的机会,此事敲定之后,便岔开话题,嘱托叛乱一事。

等到散朝,都没轮上李恪说话。

回到甘露殿的李世民,看着李恪追来,不由得笑了笑。

“追过来是想问朕为何要这样做?”

李恪蹙眉点头,李世民这才开口道:“朕有心封你为太子,这事儿不能操之过急,为了大唐朕也只能这样做了。”

“你德才兼具,承乾就算是日后继承大宝,也难保不会对你起不该有的心思,朕不想看到你们兄弟相残,也不想看到这大好江山支离破碎。”

“所以,这万全之策便是你来做太子,继承大唐。”

听到李世民这么说,李恪也随之沉默下来。

虽然说自己一心只求潇洒,但如今这情况确实是如同李世民说的一样。

李世民能容纳自己,但百年之后,别人却未必能够容纳得了自己。

自己终究都是个异类罢了。

见李恪不在说话,李世民嘴角微扬,缓缓道:“朕期盼你带着大唐走向富强,希望你莫要让朕失望。”

……

贞观十年冬,宫中降旨,册封李恪为太子,主理天下书院一事。

贞观十五年,第一批书院建设完成,天下学子感佩莫名!

贞观十八年,长安发檄文,太子李恪为兵马大元帅,东征高句丽,三月平定,东出大海,攻占扶桑,大唐再无东祸。

贞观二十年,时年四十九岁的李世民自感身体大不如前,在李恪还京之后,禅让帝位,李恪登基称帝,帝号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