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先汉的国都长安,还是后汉国都洛阳,皇后寝宫都是椒房殿,成都皇宫也是一样。
汉时的坤宁宫,多是皇帝大宴群臣之处,册封皇后与太子等等典礼,也是在坤宁宫举行。
姜维提出借用坤宁宫,“奉常”孙玄一脸黑线:“陛下,坤宁宫乃肃静祥瑞之所……呜……”
孙玄话没说完,嘴里就被刘禅插了根猪蹄。
那猪猪又粗又长,孙玄再也发不出声音。
刚刚拔出来,又见刘禅挥手示意,只好怏怏地退到一旁。
“姜将军,朕好像听说,《白蛇传》共有一百集?《天仙配》共有四十集?”
“回陛下,正是。”
“在坤宁宫演出没什么问题,可每隔七天才演出一集,何时才能演完?”
“陛下,既然是在坤宁宫演出,姬女们肯定要匠心打磨,这已经是最快速度了。”
“这样啊……”
刘禅郁闷地点点头,稍稍凑到姜维耳边,“每演出一集,朕真能分到五万铢?”
“陛下,末将可以用性命作保:不论当期门票收入是多少,末将都会分给陛下五万铢,绝不食言。”
“嗯!”
刘禅本就吃得满嘴油光,顺手又抓起一块羊排大口猛啃,心里默默盘算着:
《白蛇传》与《天仙配》总共一百四十集,如果七天演出一集,需要三年才能演完。
姜维好像说过,他还创作了《封神演义》《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剧目,估计十年也演不完。
就算哪天演完了,还可以无数次地重演嘛。
七天五万铢,一年就是二百五十万铢。
这笔钱是姜维瞒着众臣悄悄给的,不会纳入国库,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嘿嘿,想想都美。
反正一年没几场大典,坤宁宫空着也是空着,对吧?
至于安全问题嘛,有向宠带领宿卫兵严防死守,谁特么敢造反?
“嗯!就这么定了!再来一盘猪蹄!”
“好勒!”
姜维大手一挥,候在旁边有家仆赶紧送上——由于加演了一场,原本的满月宴变成了露天流水宴。
“姜将军果然是国之栋梁,相父没有看错人。”
刘禅左手羊排右手猪蹄,目光紧盯戏台,嘴里大口猛嚼却不耽误说话:“广汉郡补缴两年赋税之事……”
“陛下放心,就这几日必能足额上缴。”
“嗯!姜将军办事,朕自然放心。只要国库有钱了,汉嘉郡的治水工程就能逐步推进了。
“杨选郎多次向朕提议,仍由姜将军前往汉嘉郡主持,不知姜将军意下如何?”
狗东西!又在盯着广汉郡!
曾维心里怒骂着杨戏,嘴里却谦卑恭敬:“广汉郡的治水,其实只完成了一半,不宜半途而废。
“而且,末将已经是广汉郡守,如果前往汉嘉郡主持治水,好像名不正言不顺吧?”
“姜将军这话,好像有些道理。
“对了,我大汉的六千匹战马,朕好像听说,姜将军有意全额出资自己训养?”
“陛下!我大汉迟迟不能克复中原,正是缺少可以与曹魏匹敌的战马。
“末将提出自己训养,主要是出于国库空虚的考虑。
“而且,末将还准备打造一批战马专用铁甲,这样就能更加方便。”
“嗯,朕知道了。”
几句话的时间,刘禅已经啃完手里猪蹄,顺手再拿起一块,“有人匿名上奏说,姜将军想把大汉骑兵变成私人部曲,简直是无稽之谈嘛!
“在朕看来,姜将军继承相父之志,对大汉忠心耿耿,绝不会有私心,更不会有非分之想。”
“陛下明鉴!末将……”
“姜将军不必多言,朕全都知道。
“战马之事就按你说的办,朕懒得管这些烦心事。行了,别打扰朕看戏了。”
满月宴上的《白蛇传》,真的只是首演。
姜维的最终目的,是看看“有钱人”对它的接受程度,从而确定合适的门票价格。
预计只演出一集,经不住刘禅与众臣的苦苦哀求,一口气演了三集。
直到天色擦黑,得知后续剧集将在坤宁宫继续演出,众臣才怏怏离开。
“十万铢?一集?”
诸葛果吓得瞪大眼睛,杨兰和柳沅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定价如此之高,真的有人会看?”
“如果在将军府演出,门票最多也就两万一张。
“如果搬到坤宁宫之后,价格必须是十万一张。
“到时候,前往看戏的人,就有机会见到陛下嘛!”
这么一说,诸葛果秒懂,同时也一脸黑线。
…………
这段时间,姜维整日待在将军府。
要么跟妻妾儿女腻在一起,要么就指点姬女们排练,看起来无所事事。
然而,他一直关注着魏、吴国的一切消息。
前几日,刚刚收到魏国大司徒韩暨病亡的消息,马上又收到重臣荀粲病亡的消息。
这日,吴境细作又有飞鸽传书,主要报来四个消息:
第一,吴国“中书典校郎”吕壹被斩。
第二,吴国前将军朱桓因病返回建业。
第三,孙权第三子孙和,被册立为太子。
第四,孙权新铸“大泉当千”铢钱。
姜维大致一瞥,把字条交给刘璿:“第四条消息,你有什么看法?”
“呃……”
刘璿支支吾吾,硬着头皮说道:“弟子曾听大司农说过,铸大钱是在掠夺民脂民膏。
“只不过,弟子不理解其中原因,大司农又不肯详细解释。”
“哦?”
姜维心头一笑,秒懂了孟光不敢解释的原因:先皇刘备入蜀之初,由于国库空虚,也曾铸造过“当直五百”大钱。
“大司农沉默寡言,能给你解释才怪了。”
姜维没有纠结此事,继续问道:“太子可知,吴国铸造大泉五百,是在什么时候?”
“好像,是在两年前吧?”
“嗯,就是两年前。”姜维肯定了刘璿的话,继续问道:“我大汉的一个铢钱,重量是多少?”
“好像,既有五铢的,也有十铢的。”
随口几句问话,刘璿基本能正确回答,姜维还算满意。
稍稍整理思路,缓缓解释道:
“铢钱,是由红铜所制,二十四铢刚好是一两。
“我大汉与魏国当前使用的铢钱,不论一铢、五铢还是十铢,全都是足额重量。
“而吴国两年前的“大泉五百”,重量只有十二铢。
“今年新铸的“大泉当千”,重量只有十八铢。
“也就是说,在前两年,孙权以十二铢重量的红铜,强行买走百姓手中价值五百铢的物品。
“到了今年,又以十八铢重量的红铜,强行买走百姓手中价值一千铢的物品。
“孙权只知道铸钱而不抓生产,国力只会越来越弱,百姓的生活也将越发艰难。”
简单解释后,刘璿反而有些糊涂:“弟子曾经去过吴国,好像,吴国的稻米是两千铢一斛。
“孙权用十八铢重量的“大泉当千”,买走某位百姓一斛稻米,但拿到这枚铢钱的百姓,也能从其它百姓手中买回一斛稻米吧?
“这么一算,百姓好像没吃亏呢?又何来掠夺民脂民膏之说?”
我去!
“通货膨胀”这种事情,姜维也是一知半解。
本想给刘璿解释这个概念,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哪知被他绕昏了。
不过,姜维的反应挺快,马上就想理清了思路:
“你刚才的话看似没错,但忽略生产力。
“由于生产力不足,孙权为了军资的需要,只能不顾百姓死活,强行买走他们手中所有的稻米。
“拿到铢钱的百姓,再也无法从其他百姓手中买到稻米,只能转向商旅。
“你可能也知道,我大汉的稻米是三十六铢一斛,但这是铢钱的实际重量。
“也就是说,拿到铢钱的吴国百姓,至少要用两枚“大泉当千”,才能从商旅手中买回一斛稻米。
“这样一算,吴国百姓是不是亏了一半?
“他们亏掉的一半,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被孙权抢走了?”
这么一解释,刘璿茅塞顿开。
“弟子好像明白了:由于吴国的稻米产量不足,导致价格随之上涨。
“孙权无法用更多的铢钱去购买,就铸造更大面额的铢钱,强行买走百姓粮食。
“他这样搞下去,铢钱的面额将越来越大,百姓的生活将越发艰难。
“可是,百姓是国之根本啊!
“如果百姓生活艰难,他孙权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他怎会如此糊涂?”
“嗯!太子悟性极高,而且懂得体恤百姓,将来必成一代明君。”
姜维突然出言夸赞,让刘璿欣喜若狂。
他并不知道,姜维暗自松了口气:特么的,终于忽悠过去了,没丢太傅的脸。
然而,姜维背心的汗还没干,刘璿又有个灵魂拷问:
“吴国生产力不足,短时间里应该很难提高,孙权何不四处寻找铜矿,再通过商旅购买粮食?”
该死!
早知这家伙要这么问,先前就不该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