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刺探杨文广军中的情报,找机会次杀了他!给你一瓶药,倒入茶水中。人只要喝一口,立刻丧命。或者给他喝,或者你自己喝。”
“保证书放在我这里。你若是背叛辽朝,我就把它送给大宋朝廷。你叔父丁谓一家、你全家,都会因为你被抄家灭族!你若要保家人平安,就老实听我命令、按照我的话去做。”
回想着这段话,丁小贵就像做梦一样。要不是手里的这一小瓷瓶毒药,他根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土坑里坐着两个人,双手双脚都被绑着,眼睛也被黑布蒙着,这是他的两个手下。他给两人取下黑布、解开绳索。
面对手下的询问,他编了个瞎话,说自己也遭到了不明人士的绑架。趁对方疏忽,他找机会逃了出来。并让两个手下发誓,这件事绝对不能外传!
回到宋营以后,他装成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样子,直到几个当兵的把他带到了一名军官面前。这军官自称是侦察营指挥使,姓范。
“丁大人,今日早些时候,你离开帅营到哪里去了?可以把经过给我讲一下吗?”范小四笑嘻嘻的问眼前这位故作镇定的钦差。
“汝是何人?我乃朝廷钦差,你有何资格问我的去向?我要见杨国公!”
“会让你见到的。不过,在见我家大帅之前,你得把今天出去见过谁,讲过什么话告诉我。要不然,你休想见到大帅。”
“你在威胁我吗?大胆!你竟敢威胁钦差?你可知,威胁钦差是何罪名?”
丁小贵拿出了钦差的派头。范小四哪会吃他这一套?
“你不说?好吧,那我就对不住了。这里可不是东京汴梁城,大人若是有什么意外,自然会有西夏人负责。大人可以放心,我们一定会为大人报仇的。”
于是,倒霉的丁小贵又遭受了一次酷刑。公平的说,宋军侦察兵的手段,比辽国奸细要文明一些,没有那些龌龊之事。不过,就算是这样,丁小贵也受不了。
一套酷刑还没用完,他已经连哭带嚎的交代了所有的事情。朝堂上的争执、丁谓王钦若的密令、辽国奸细。甚至把辽国奸细女首领,逼他签的那份做奸细保证书都说了。包括那瓶毒药。
“好生看管,决不能让他跑了,也不能让他死了!”
范小四嘱咐了手下之后,拿着供词去见杨文广。把供词往上一递,“大帅,请过目。”
文广接过来看了一遍,气得脸都变了!我在前面和西夏国谈判,你们可倒好,在后面又是扯后腿、又是搞暗算的。都想让我死?
丁谓、王钦若要把我骗到京兆府,再暗害我。要没有皇帝的默许,他们敢?
我是定国公、怀化大将军、陕西经略安抚使、熙河兰路节度使。丁谓、王钦若胆子再大,也不敢暗害我。不用问,这里面肯定有赵祯的允许!
还有一帮辽国奸细也趁机生乱。你们真以为我是好欺负的吗?杨文广越想越生气,他把苏洵、李玉菇、窦锦姑、依艳花,以及光头王、朱老五、蔡峰等各方面将领全请到一起,通报此事!
杨文广说完,光头王头一个蹦起来,“大帅!辽国奸细太可恶。咱们别打西夏了,干脆直接北上,打辽国去吧!”朱老五立马站起来支持。
苏洵说,现在北上伐辽,我们和西夏打得这么多场仗,所有的优势就全浪费了!战死的官兵,也算白死了。
辽国太强大,北上伐辽的话,我军必须全力以赴,就没办法留下精锐镇守现在已经取得这些城池和地盘了。
杨文广率领六千快速部队号称东路军,曾经打下过西夏东部的龙州、洪州、宥州、夏州、石州。击败过祥佑军司、嘉宁军司、左厢神勇军司。
结果,过黄河的时候,杨文广失足掉进黄河,宋军的攻击方向转到了西部。之前已经搞定的五个州、三个军司,现在又变成了西夏的地盘。那些努力都白费了。
苏洵的意思是,先把西夏的事情解决了,然后再北上伐辽。
“这好办,”光头王又发言了,“剩下的不就是一个兴庆府了吗?交给我了!老五你配合我,我打兴庆府,怀州和定州就交给你了。”
“凭什么?凭什么怀州、定州交给我,你去打兴庆府?不行!我不同意!我要去打兴庆府,怀州、定州交给你!”俩人又吵起来了。
杨文广一摆手,“你们俩,都给我住嘴!锦姑、艳花,你们两个有什么要说的吗?”
窦锦姑、依艳花,代表的是吐蕃联军。俩人同时摇头,窦锦姑说,“不论元帅您要做什么,是打西夏还是打辽国,吐蕃军都坚决追随,绝无二心!”
文广又看向李玉菇。“玉菇,你有什么要说的?”
“大帅,现在不正是好机会吗?您此时称王,合情合理。至于称王的优势,上一次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今天我就再讲一遍。”
李玉菇把杨文广称王的好处讲了一遍,在场众人无不叫好!
“黄袍呢?找块黄颜色的布过来,给大帅披身上!这叫黄袍加身。当初听说赵匡胤就是这样干的!”光头王居然还知道黄袍加身的典故。
这会儿上哪儿找黄布?就在众人犯愁的时候,李玉菇从香春随身携带的一个包里取出一块黄布,哗啦一抖开,一块黄颜色的大斗篷!
“胡闹!别胡闹!”李玉菇拿着黄斗篷就要往他身上披,杨文广赶紧往后退。李玉菇又把黄袍叠起来,扔过去。文广下意识地伸手一接。
“臣妾参见吾王陛下!”李玉菇躬身行礼。光头王、朱老五、蔡峰、窦锦姑、依艳花,跟着行君臣礼。苏洵叹了一口气,也跟着躬身行礼,口称参见陛下。
“哎哎,我还没同意呢。你们干什么?”杨文广大声抗议着。
“陛下,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有所为有所不为!您在此称王,则西夏百姓得安宁,宋朝边疆得平稳,我军将士心有所属、命有所归。陛下应尽早举行登基大典!”苏洵一旦同意,立刻进入实施阶段。